注册 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知识服务

SPECIAL LITERATURE
历史事件
全部 政治军事 公共卫生 社会安全 自然灾害 科教体育 文化艺术 经济交通 机构职官
光绪十八年(1892),孙中山从香港西医书院毕业后,先后在澳门、广州行医。光绪二十年(1894)初,怀着“求知当道”的愿望,起草了一篇长达万言的《上李鸿章书》,准备北上天津,求见李鸿章。在这篇上书中,孙中山提出了“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的变法自强主张。上书完稿后,先请陈少白作了一些修改,又商请曾经做过澳门海防同知、当时已辞官在广州闲居的笋恒为他写了一封去见盛宙怀的信,信中要求盛宙怀出面转请其堂兄盛宣怀向李鸿章推荐孙中山。然后,孙中山携带上书及魏恒的信,在陆浩东的陪同下,经湖南到上海,如愿以偿地得到了盛宙怀的介绍函,同时还得到其同乡前辈郑观应的帮助。郑直接修书与盛宣怀,要求盛介绍孙中山去见李鸿章,“一白其胸中之素蘊”,还特别提出要盛氏代求李鸿章转请总署发给孙中山游历泰西各国的护照。这年五月,孙中山抵达天津,将上书托人递上,并期待着李鸿章的接见。时值中日战争爆发前夕,因李鸿章忙于军务,孙未被接见;李是否看过孙的上书,亦不得知。上书虽然失败了,但孙中山却由此领到一张出国考察农业的护照。
光绪十九年(1893)正月初一日,英国商人丹福士在上海创办《新闻报》,延蔡尔康为主笔。曾接受张之洞、盛宣怀等洋务派官僚和买办资产阶级入股,报纸的文字和片面安排尽可能地迎合中国读者的阅读习惯。该报的言论一贯站在帝国主义立场上,维护帝国主义在华利益,攻击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也刊载一些试帖诗、八股文以及猎奇性的社会新闻。它是长期披着“华人之耳目”和“营业报纸”的外衣的洋商报纸。光绪二十五年(1899),美国人福开森接办该报。
光绪十九年(1893),李鸿章派盛宣怀在被焚毁的上海机器织布局旧址设立华盛纺织总厂。开办经费二百零八万余两,其中商股八十万两。次年投产,有布机七百五十台,纱锭六万五千枚,雇工约四千人。光绪二十七年(1901),盛借口亏本,招商顶替,改名“集成”,继改名“又新”,把该厂变为己有。
光绪二十年(1894)十月旅顺失守后,慈禧害怕日军进犯京津,支持奕訢委托美使田贝秘密向日本疏通,后于十二月二十日正式派户部侍郎张荫恒、湖南巡抚邵友濂为全权大臣,并聘请前美国国务卿科士达为顾问,赴日议和。光绪二十一年(1895)正月初七日,日本全权代表伊藤博文和陆奥宗光借口中国代表张、邵“全权不足”,拒绝谈判。正月十九日,清廷被迫改派李鸿章为头等全权大臣,与日本商谈和约。二月十八日,李鸿章带着儿子李经方,参赞马赞忠、伍廷芳及美国顾问科士达等,由天津乘船前往日本。二十三日抵马关。二十四日开始与日本谈判。
光绪二十年(1894)九月,日军按原定计划,大举进犯中国,先后攻占了九连城、安东、凤凰城、长甸、宽甸、岫岩、海城等战略要地,进逼辽阳,并声言“取奉天度岁”。十二月二十日(1895),日军始犯辽阳。辽阳一带的汉、满各族人民在谢永恩、徐珍、魁福、锡寿等人的领导下,组成团练,奋力迎击,部分八旗官兵也配合作战。一个月内打退了敌人四次进攻。守卫在虎耳山、摩天岭的聂士成部也冒寒苦战,多次重创日军,并收复连山关,击毙日将富刚三造,打击了日军气焰。辽阳军民的奋勇抗战,粉碎了日军进占辽阳,并通过辽阳到盛京(今沈阳)过年的如意算盘。
光绪二十年(1894)七月初一日中日宣战后,清政府命四川提督宋庆之毅军,聂士成之芦榆防军,刘盛休之铭军,吕本元、孙显寅之盛军等六十余营,统归宋庆指挥;另有黑龙江将军依克唐阿所部镇边军十二营自立一军,共七十余营,约四万人,驻防以九连城为中心的东北疆城。九月二十二日,日军第一军司令县有朋率日军一万三千人集中义州。二十六日,日第一军前锋一千五百人由安平河口偷渡鸭绿江,依克唐阿部败逃。二十七日,日军第一军主力以大炮掩护,自义州渡鸭绿江,守岸铭军等一触即溃。日军遂向九连城东北虎山清军阵地猛攻。清军前路、总兵马金叙率部抗击,屡败敌军,因孤军无援而败;后路聂士成所部继起抗击,一、二小时后亦败走;宋庆率大军退凤凰城,走摩天岭;依克唐阿溃奔宽甸。九月二十八日,日军入据九连城,陷安东。丰升阿等逃奔岫岩。十月二十一日,日军陷岫岩,丰升阿等再逃析木城。凤凰城、长甸、宽甸、海城等旋亦先后失陷。同年十二月(西历1895年1月),日军进逼辽阳,遭到中国军民英勇抵抗。
光绪二十年(1894)八月十三日,李鸿章派招商局轮船五艘运兵十二营增援平壤清军,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率“定远号”等北洋舰艇十六艘护航。十七日到达鸭绿江大东沟,彻夜登陆。十八日上午返航途中,突遭由日本海军中将伊东祐亨率领的“松岛号”等十二艘日舰袭击。丁汝昌下令迎战。日舰利用航速快、炮位多的优势,以新式快速之“吉野号”为首,避开北洋舰队“定远”、“镇远”两主力舰,绕向侧后猛轰两翼小舰,而以首炮狂轰定、镇两舰背面,致使北洋舰队队形混乱,陷于被动局面。丁汝昌负伤后仍坚持指挥旗舰“定远号”炮击敌舰。“致远号”管带邓世昌在军舰受重创后,下令开足马力向日舰“吉野号”撞去,以期与之俱尽,不幸被鱼雷击沉,全舰官兵二百五十余人壮烈牺牲。“经远号”管带林永升率官兵力战,后亦被鱼雷击中,英勇殉难。“济远”、“广甲”两舰相继临阵逃脱。“超勇”、“扬威”两舰早已中弹沉没。日舰乃集中炮火猛轰“定远”、“镇远”两主力舰。定、镇两舰铁甲坚厚,炮弹难以穿透,日舰无能为力。其旗舰“松岛号”反被“镇远”所发巨炮两次命中,引起火药爆炸,死伤百余人。“吉野号”、“赤城号”、“扶桑号”、“西京丸”亦均受重伤,运转不灵,“赤城号”舰长坂本丧命,接仗约五小时,在暮色苍茫中日本舰队首先撤退,北洋舰队也返回旅顺。是役,北洋舰队沉没五艘,死伤官兵千余人;日舰重创数艘,死伤六百余人。李鸿章为了保存实力,故意自认大败,下令北洋舰队修理完备后全部藏入威海卫军港,避战保船,拱手让出了制海权。
光绪二十年(1894)五月,东学党起义平定以后,日军拒绝从朝鲜撤兵。清政府请求各国出面干涉,强迫日本撤兵。但这种领事“调停”的希望很快便告破灭。在主战派的压力下,李鸿章派卫汝贵、马玉昆、左宝贵、丰陞阿等四军从辽东渡鸭绿江进军平壤,并高价租用英国怡和公司“高陞号“等商轮三艘,运兵渡海,增援驻牙山海军,由北洋海军“济远”、“广乙”、“操江”三舰护送。日本探悉军情,派舰队集结牙山口外,准备截击。六月二十三日凌晨,中国军舰从牙册返航,驶抵丰岛海面,突遭日舰“吉野号”、“浪速号”及“秋津洲号”袭击。中国军舰“广乙号”奋勇抵抗,受重伤后搁浅焚毁;“操江号”被劫;“济远号”官兵发尾炮重创紧追的日舰“吉野号”,然后返回基地;“高陞号”官兵宁死不当俘虏,拒绝投降,旋被鱼雷击沉,七百余人殉难。日舰从此取得朝鲜海面的制海权。
光绪二十至二十一年(1894-1895),日本发动了侵略朝鲜和中国的战争。因战争爆发于旧历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日本自明治维新以后,迅速走上了对外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制定了以掠夺朝鲜和中国为首要目标的“大陆政策”,加紧扩充军备。光绪十八年(1892),日本提前完成了自光绪十一年(1885)起的十年扩军计划。到甲午战争前夕,日本已经建立了一支拥有六万三千名常备兵和二十三万预备兵的陆军,并拥有排水量七万二千多吨的海军舰只,总吨位大大超过了当时中国的北洋海军。光绪二十年(1894)正月,朝鲜爆发了东学党起义,朝鲜国王请求清政府派兵协助镇压。日本利用这一事件侵略朝鲜、进攻中国。四月二十九日,日本内阁决定率先出兵朝鲜,两天后派出陆战队进驻汉城,五月初二日设立战时大本营。不久,以保护侨民等为借口,急剧增兵万余人,占据战略要地。五月初三日,清政府根据光绪十一年(1885)订立了中日《天津会议专条》的规定,通知日本,中国应邀出兵朝鲜。待东学党起义被镇压下去,清政府建议中日两国同时撤兵,却遭到日本政府拒绝。六月二十一日,侵朝日军占领朝鲜王宫,发动政变,并攻掠清政府驻朝总理公署。二十三日,日舰在牙山口外丰岛海面突袭中国由朝返航的运兵船,正式挑起了侵略中国的战争。七月初一日,中日双方正式宣战。开战后,李鸿章坚持避战静守的方针,使清军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八月十六日,平壤战败。十八日,日本联合舰队在黄海海面袭击了清提督丁汝昌率领的北洋舰队,双方激战五个多小时,互有损失,日舰略占优势。李鸿章旋下令北洋舰队退守威海卫军港。日军占领朝鲜全境并掌握了黄海、渤海的制海权,遂由海陆两线直逼中国国门。九月下旬,日军兵分两路进攻中国东北:一路渡鸭绿江,攻占九连城、安东(今丹东)、凤凰城;另一路从辽东半岛花园口登陆,十月攻陷大连、旅顺。光绪二十一年(1895)正月,日军从海陆两路夹击威海卫。丁汝昌等将士在腹背受敌的情况下,仍坚持战斗。正月十七日,丁汝昌在绝望中自杀。二十二日,日舰开进威海卫港,并在刘公岛登岸。威海卫基地完全陷落,北洋舰队全军覆没。二月上旬,日军又连续攻占了牛庄、营口、田庄台等军事要地。辽东军民虽然进行了英勇抗击,但已无法扭转战争败局。三月二十三日,李鸿章与日本代表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从此,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光绪二十年(1894)二月十一日,美国国务卿葛礼山(W.Q.Gresham)与清朝驻美公使杨儒在华盛顿签订《限禁来美华工保护寓美华人条约》,共六款。规定:居美华工离美期限超过一年者,不得不再入美境;不准华人入美国籍;居美华工都须按照美国国会通过的苛待华工条例进行登记。此约以十年为期。光绪三十年(1904),美国拒绝废约,并要求续订新约,激起中国各界人士的反美爱国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