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知识服务

SPECIAL LITERATURE
历史事件
全部 政治军事 公共卫生 社会安全 自然灾害 科教体育 文化艺术 经济交通 机构职官
中日《天津会议专条》又称《天津条约》或《朝鲜撤兵条约》。光绪十一年(1885)正月二十八日,日本全权大臣尹藤博文抵达天津,同李鸿章谈判关于“甲申政变”后的朝鲜问题。从二月十八日到三月初一日,李鸿章与伊藤博文先后举行六次会谈。三月初四日,签订了《天津会议专条》,共三款:中日两国同时从朝鲜撤兵;日后朝鲜若有变乱或重大事件,两国或一国派兵,彼此应先行知照,事定仍即撤回;两国均不代朝鲜练兵。
光绪十一年(1885)二月八日,冯子材率清军在镇南关大败法军的同时,在北越西线,岑毓英率滇军、刘永福率黑旗军在临洮大败来犯的法军,并乘胜克复广威、黄岗屯、鹤江、老社等十数州县。
天津武备学堂是清末第一所新式陆军学校。光绪十一年(1885)五月初五日,直隶总督李鸿章上奏清廷,请在天津设立武备学堂。其规制略仿西洋陆军学堂,聘用德国人为教官。经费由北洋海防经费内开支。最初挑选各营中弁目入堂肄业,文员愿习武者亦一并录取,学生一百余人。学习天文、舆地、格致、测绘、算化诸学,炮台、营垒诸法,演习马队、步队、炮队及行军、布阵、分合、攻守诸式,并兼习经史文义。初仅肄业一年,考试及格,便发回各营。后逐渐延长年限,选派年轻学生肄业。光绪二十二年(1896),有学生二百任人,分设马队、步队、炮队各科。毕业生多入湘、淮旧营,北洋系将领多出自该学堂。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攻陷天津时被焚毁。
光绪十二年(1886)三月签订的《中法越南边界通商章程》,由于法国政府以距其侵略要求甚远,拒绝批准,并重派代表来中国谈判。光绪十三年(1887)五月六日,总理衙门大臣奕劻、孙家鼐与法国驻华公使恭恩当(J.A.E.Constans)又在北京签订了《中法续议商务专条》。主要内容为:边界贸易的进出口税再度减低,进口税减收十分之三,出口税减收十分之四;开放广西龙州、云南蒙自两通商口岸外,又增加云南蛮耗一处;法国在中国南境、西南境享有无条件的片面最惠国待遇。此专条和《中法越南边界通商章程》均至光绪二十二年(1896)才经中法两国政府互换批准。
光绪十二年(1886),官绅杨宗濂、买办吴懋鼎、淮军将领周盛波等在天津合资设立“自来火公司”(即火柴厂)。开办资本一万八千两,由德国人李曼负责采购机器设备。光绪十七年(1891)投产。不久,发生火灾,木制厂房被焚,损失不大。后来,公司公开招股,资本增至四万五千两,由吴懋鼎任总办,聘请英、俄两国商人购买机器,并帮同稽查帐目。所制火柴大多运销河南一带。
光绪十三年(1887)五月初六日,中法两国代表在议定《续议商务专务》的同时,又在北京签订了《续议界务专条》,大体勘定龙膊(由保胜南岸沿河而上百余里处)以东中越边界,其中大部分地段系“就图定界”,只有小部分地段经过实地勘定。
光绪十四年(1888),两广总督张之洞在广州筹设织布官局。次年,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光绪十六年(1890)闰二月四日,张之洞奏请将其在广州筹设的织布官局迁往武昌,设立湖北织布官局。光绪十九年(1893)建成开工。雇工约二千五百人,此后于光绪二十年(1894)建成湖北缫丝局,光绪二十三年(1897)建成湖北纺纱局,光绪二十四年(1898)又建成湖北制麻局。是为“湖北纺织四局”。四局初为官商合办,后改官办。除纺纱局较有成效外,其余皆经营不善,连年亏损。光绪二十八年(1902)租给粤商应昌公司经营。
光绪十四年(1888),英国出兵西藏,攻占隆吐山、亚东等要隘。清廷一意妥协,速派驻藏帮办大臣升泰前去议和。光绪十六年(1890)二月二十七日,升泰与英国驻印度总督兰斯顿(Henry Charles Keith Lansdowne)在加尔各答签订了《中英会议藏印条约》,共八款。主要内容为:清廷承认哲孟雄(今锡金)归英国保护;划定中国和哲孟雄的边界;游牧、通商等问题,留待日后再议。英国由此侵占了哲孟雄,并向西藏伸展触角。
光绪十六年(1890)七月二十一日,江南制造局工人为反对新任总办刘麒祥把每日工时延长一小时,鸣放汽笛,宣布罢工。二千工人无一人上工,坚持到下午,刘麒祥被迫同意增加饭钱,工人方答应复工。
光绪十七年(1891),康有为在广州长兴里开设“万木草堂”,聚徒讲学。康有为自任总教授、总监督,撰《长兴学记》以为学规。以康著《新学伪经著》、《孔子改制考》为主要讲学内容。探讨中国数千年学术源流,历史政治及其沿革得失,兼授西方哲学、历史及社会政治学说。鼓吹托古改制,按照改良派的需要塑造孔子、改造儒学。学生最初不满二十人,光绪十九年(1893)增至一百多人,其中梁启超、麦孟华、徐勤、陈千秋、欧榘甲等都成为日后变法维新运动的重要骨干。光绪二十年(1894)被清政府解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