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知识服务

SPECIAL LITERATURE
历史事件
全部 政治军事 公共卫生 社会安全 自然灾害 科教体育 文化艺术 经济交通 机构职官
宣统二年(1910),《东华续录》(又称光绪朝《东华录》)由上海集成图书公司铅印出版发行。《东华续录》是朱寿朋仿照蒋良骥、王先谦等编辑《东华录》体例,收录光绪朝有关朝章国典、兵政大礼与列传等材料辑成的一部编年体资料长编。该书所刊文字主要依据邸抄、京报,部分采摘于报纸。起自同治十三年十二月(1875),迄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八月,凡三十四年。共有六十四册,二百二十卷,四百六十余万字。
宣统二年(1910)十月初三日,清政府颁诏将召开国会期提前,立宪派对进行的这个决定虽极不满,但亦无可奈何。国会请愿代表团感到“既奉朝命,劝谕解散,自不能再行存在,致招干涉”。于是宣告国会请愿代表团解散。临散前,以代表团名义发出一份《通告各省同志书》,谓“甘等承全国诸父老委托之重,匍匐都门,请求国会,积态罄哀,一年于今,三次上书”,“千气万力,得国会期限缩短三年,心长力短,言之痛心”。表示了对清王朝假立宪的愤懑与无奈。但部分代表“闻此乱命,亦极愤怒”,于下诏当夜,约集国民公报报馆中,“经秘密会议,将以各省独立要求宪政”。
宣统二年(1910)五月,由国会请愿同志会发动的第二次请愿失败后,在京请愿代表即举行会议,决定扩大请愿代表团的组织,打破原来以咨议局议员为限的界线,吸收各界团体参加,选派专员往各地游说联络,鼓动更多的人在请愿书上签名,预定在宣统三年初举行第三次大请愿。七月,各省咨议局头面人物在京召开联席会议,成立咨议局联合会,决定将请愿提前的资政院开议期间发动,遂加快了活动。他们一方面奔走于各省督抚门下,请封疆大吏联衔上奏;一方面函催各省各团体加紧请愿签名活动,并于八月组成请愿代表团到京。八月末九月初咨政院开议前后,各省代表团已经陆续到京,号称代表在请愿书上签名的一百万人。九月,将请愿书交资政院。请愿书谓“时局骤变,惊心动魄者,不一而足”,外而“日本遂并吞朝鲜,扼我吭而附我背,俄汲汲增兵窥我蒙古,英复以劲旅捣藏疆,法铁路直达滇桂,……德、美旁观,亦思染指”;内而“各省饥民救死不赡,铤而走险”,若不于宣统三年召开国会,“则全局瓦解”。九月二十日,资政院议决将请愿书上呈。二十三日,由东三省总督锡良领衔,共十八个总督、巡抚、将军、都统联署的奏折又到京。清统治者感到国内革命风声日紧,危机四伏;各省咨议局、绅、商、学界再三请愿;现督抚又联名电奏,若仍胶执九年预备成见,必陷入被劫。遂于十月初三日发出谕诏,宣布将九年预备立宪之期缩为五年,并称“年限一经宣布,万不能再议更张”,令各省请愿代表“即日散归”。
宣统二年(1910)四月十六日,清政府颁行币制则例。该则例规定暂以银为本位,以圆为单位,以一圆为主,重库平七钱二分,另以五角、二角五分、一角三种银币及五分镍币,二分、一分、五厘、一厘四种铜币为辅币,圆角分厘,各以十进,永为定制。
宣统二年(1910)正月三日,倪映典发动广州新军起义。先是光绪三十三年,同盟会会员赵声到广东任新军第二标二营管带,不久升任标统,扩大了同盟会在广东新军中的宣传组织活动。光绪三十四年(1908)秋,同盟会会员倪映典因与熊成基密谋安庆起义事泄,避走广州,被赵声推荐任广州新军炮兵排长。倪在广州设立机关部,“专以运动军队为事”,向士兵演说三民主义,揭露清廷暴政,许多士兵深受影响,纷纷要求加入同盟会。宣统元年(1909)冬,广州新军及下级军官半数以上已加入同盟会。其时朱执信运动南海、番禺、顺德各省民军也大体就绪。革命党人认为组织一场大规模起义的条件已经成熟。同盟会南方支部遂决定在次年(1910)正月十五日(元宵节)后举行起义。不料当年十二月三十日,新军二标士兵华云衷因与警察发生冲突被捕。次日,第二标士兵数百人手执木棍,拥入城内,捣毁巡警分局,两广总督袁树勋派兵弹压,如临大敌。新军群情激奋,要求立即起义。军警冲突,打乱了同盟会预定计划。倪映典等决定提前于宣统二年正月初六日起义,正月初二日,倪从香港赶回广州,在燕塘新军炮兵一营,发现士兵已作好战斗准备,遂当机立断,枪杀一营管带齐汝汉,宣布起义。各营士兵纷纷响应,共推倪映典为司令。倪集起义军约三千人,宣誓“愿为革命战死”,冲毁协司令部,分三路攻打广州城。初三日晨,倪映典率领义军由沙河向大东门进军,欲占省城,与清巡防营统领吴宗禹军二千余在牛王庙遭遇。清水师居高临下,发炮轰击,起义军伤亡甚众。李准又命水陆缉捕处帮统李景廉指使巡防营军官唐维炯、童常标,利用二人曾加入同盟会,又与倪系安徽同乡关系,约倪洽商反正。倪中计遭敌突袭,中弹牺牲,两军激战逾时,起义军阵亡百余人,遂向燕塘溃退。次日,义军因弹尽援绝,无力再战,退守白云山、石碑一带,遂告失败。清军四出搜捕,起义军先后被捕百余人,逃到香港百余人。
宣统二年(1910)九月初一日,清政府在预备立宪中设置的咨议机构资政院开议行开院礼。摄政王载沣临院宣布训辞。根据《资政院院章》规定,资政院议员分钦选、民选两类,各占一百议席。钦选议员由宗室王公世爵十六名、满汉世爵十二名、外藩王公世爵十四名、宗室觉罗六名、六各院官员三十二名、硕学通儒十名、纳税多者十名组成;民选议员由各省咨议局选举产生,因新疆咨议局缓办未选出,共有议员九十八人。资政院常年会每年举行一次,以三个月为限;临时会无定期,以一个月为限。资政院职权为议定国家预算、决算、税法、公债、制定法规、弹劾大臣及议定奉特旨交议事项。资政院议长副议长由皇帝钦派,由贝子溥伦、法部侍郎沈家本分别担任。资政院开议三个月,民选议员希望资政院能做出点议会的样子,经常慷慨陈词,据理争辩,但除了转递了一份请速开国会的请愿书;并使几个兴学、垦荒一类议案得到清廷同意外,其余与时政相关的重要提案,均属徒费口舌。十二月初五日(1911),资政院第一次常年会闭会。立宪派人士称这个资政院为非驴非马的议会。
宣统二年(1910)五月,由国会请愿同志会发动组织的第二次速开国会请愿失败后,国内立宪派随即准备发动第三次请愿。江苏省咨议局议长张謇致函各省咨议局议长,邀请他们齐集北京,组成“议长之请愿团”。七月,各省咨议局议长或副议长等陆续到京,在京召开各省咨议局联席会议,并成立咨议局联合会。与会者推举湖北省咨议局议长汤化龙为会长,四川省咨议局议长蒲殿俊为副会长,孙洪伊、杨廷栋、刘崇佑、雷奋、周树林、汪龙光、孟森、吴赐龄、王法勤等为审查员。会议讨论了各省咨议局共同关心的问题和议案,决定在资政院开会之际,发动更大规模的请愿,并通过了向资政院提出的请速开国会案。在此之后,该会联合各省督抚、民间团体、商会、地方绅、商、学界及海外华侨,酝酿大规模请愿活动。宣统三年(1911)四月,该会在北京举行第二次常会,要求取消皇族内阁,商议组成全国性立宪派政党,五月初宪友会成立后,咨议局联合会遂告消逝。
宣统元年(1910)各省咨议局代表“请愿国会代表团”第一次赴京请愿失败后,立宪派并不灰心,代表团亦随即在京召开会议,商议策划第二次请愿,为了有力地组织和发动请愿活动,代表团经讨论决定:一、扩大请愿运动的声势,组织“请愿即开国会同志会”,联合绅、商、学各界,“凡赞成请愿者,均得入会为会员”,京师设总部,各省设分会。二、依在沪会议,草拟咨议局联合会章程,定每年六月召开会议。三、设报馆刊行日报。不久,由张謇发起,由直隶咨议局议员孙洪伊等召集的国会请愿同志会在京成立。该会《章程》宣布:以“请求政府即开国会为目的”,“非到国会成立之日,不得解散”。随后该会创办了《国民公报》,由徐佛苏任主编,为速开国会大造舆论。该会还发表了《国会请愿同志意见书》,号召各地立宪党人参加到该会,以壮请愿声势。此后的几次大请愿,基本由该会组织主持。
宣统元年(1910)十二月十八日,同盟会会员熊成基谋刺从欧洲考察回国的贝勒载洵,事未成而被捕遇害。宣统二年二月中旬,同盟会会员刘恩复、谢英伯、陈自觉、朱述堂、高剑父、程克等在香港组织支那暗杀团,以暗杀清廷要员为目的。同盟会南方支部书记汪精卫自宣统元年后,对支部工作不甚热衷,而孜孜于暗杀活动,认为只有冒险成功,才能“挽回党人的精神”,使“灰心者复归于热,怀疑者复归于信”。宣统二年(1910)春,他致信孙中山、黄兴,写下“虽流血于菜市街头,犹张目以望革命军之入都门”豪言壮语,并不顾孙、黄等人劝阻,执意与黄复生(树中)、喻培伦(云纪)策划炸死宣统皇帝之父摄政王载沣。由于他们的预谋被北京当局侦破,三月初七日,黄复生、汪精卫等被捕,清政府认为杀一二人亦难阻革命,不如慢慢软化,遂判处黄等终身监禁。
宣统三年(1911)九月二十三日,湖北军政府派同盟会会员胡鄂公(原名胡新三)、吴若龙、冷公剑等为湖北革命军代表,赴北京、天津一带,策划北方革命活动,以加速推翻清王朝。十月十一日,同盟会会员汪精卫利用其声望,邀集胡鄂公、白逾桓、彭家珍等人,在天津成立同盟会京、津、保(定)支部,汪任支部长,白任参谋部长,彭任军事部长。十月十二日,胡鄂公、孙谏声、白毓昆等召集京、津、滦(州)、通(州)、石(家庄)等地革命同志五十余人,于天津北洋学堂开代表会议,设立湖北军政府代表办事处,并决议在津成立京、津、滦、通、石总指挥处,由胡鄂公任总指挥。会后,白逾桓、孙谏声、吴若龙等同盟会成员与胡鄂公协商,为便于同盟会支部联络其他北方革命团体。十月二十四日,北方革命协会在天津英租界内成立,胡鄂公被推举为会长。会上议定革命协会简章九条,协会宗旨为“协助革命军北伐,崇奉孙先生之三民主义”,增进革命力量,发动武装起义。在北方革命协会的推动下,京、津直隶一带的革命党人发起了一系列反清起义。南北议和成后,汪精卫等清帝退位,革命已达目的,宣布各团体一律解散,北方革命协会随之解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