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知识服务

SPECIAL LITERATURE
历史事件
全部 政治军事 公共卫生 社会安全 自然灾害 科教体育 文化艺术 经济交通 机构职官
中统三年(1262)八月,郭守敬向忽必烈面陈水利六事,其一:引玉泉水通金中都(元大都,今北京)至通州(今北京通县)的旧漕河,这样可以每年省去陆路转输所需雇车钱六万缗。因水源缺乏,此计划未能实现,至元二十九年(1292)八月,郭守敬再陈水利十有一事,建议不用一亩泉旧水源,别引昌平(今北京昌平)白浮村神山泉,西流南折,过双塔、榆河,吸收一亩、玉泉诸水,从大都西水门入城,汇集于积水潭(今什刹海),然后自东而南,出南水门(文明门,今崇文门)到通州高丽庄入白河。忽必烈览奏,大喜,复置都水监主其事,任郭守敬领之,且命“丞相以下皆亲操畚锸倡工”,听郭守敬指挥。三十年(1293)七月,河成。忽必烈从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东)回到大都,路过积水潭,见其上“舳舻敝 (蔽)水”,大悦,赐名曰通惠河,并赐郭守敬钞一万二千五百贯,命仍以太史令职兼提调通惠河漕运事。通惠河的开通,使江南粮食可以直接船送到大都城里。
关汉卿,号己斋(或作一斋),大都(今北京)人。出生太医院户。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为一时之冠。一生从事杂剧创作,会插科、歌舞、吹弹,通五音、六律,还时常“面傅粉墨”,与演员同台演出,“以为我家生活”。所作杂剧共六十三种(现存十五种),其中《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等剧最为出色。关剧以揭露社会黑暗,抨击贪官污吏、土豪恶霸为主题,直接反映现实,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元灭宋后,关汉卿开始南下漫游,成宗大德初年(1297)前后卒于杭州(今浙江杭州)。
皇庆二年(1313年),元仁宗恢复科举。马致远在至治元年(1321年)左右创作了套曲《粉蝶儿·至治华夷》来表示对元仁宗的好感。大约在这一套曲完成不久后,马致远便逝世了,时间在泰定元年(1324年)秋季前。
洪武三年(1370)六月二十四日,监察御史郑沂建言:京师为天下根本,四方瞻仰,爵位之设,当使内尊而外卑,内重而外轻。今南京、北京知府与在外散知府同称,甚失内外之统。宜改应天知府为南京尹,则国体尊而爵位适当。八月初十日,朱元璋令改应天知府为府尹,秩正三品,赐银印,设府丞、治中各一人,通判二人。以兰以权为府尹。
洪武三年(1370)四月三日,朱元璋以封建诸皇子为王告太庙。七日,正式册封,诏告天下。诏书说;我惟帝王之子居嫡长者,必正储位,其余诸子当封以王爵,分茅胙土,以藩屏国家。我今有子十人,即位之初,已立长子标为皇太子。诸子之封,本待报赏功臣之后。然尊卑之分,所宜早定。乃以四月七日封第二予樉为秦王,第三子棡为晋王,第四子棣为燕王,第五子捕为吴王,第六子桢为楚王,第七子榑为齐王,第八子梓为潭王,第九子杞为赵王,第十子檀为鲁王,从孙守谦为靖江王。皆授以册宝,设置相府官属及诸礼仪已有定制。”又说:奉天平乱,实为生民,法古建邦,用臻至治。故兹诏示,咸使闻知。洪武十一年正月初一日,封第十一子椿为蜀王,第十二子柏为湘王,第十三子桂为豫王(二十五年改封代王),第十四子(木英)为汉王(二十五年改为肃王),第十五子植为卫王(二十五年改为辽王)。改封吴王(木肃)为周王。同年三月初十日,秦王樉之国西安,晋王相之国太原。秦王护卫军士三千七百四十八人,晋王三千二百八十一人。十三年三月十一日,燕王之国北平,赐燕山中、左二护卫、侍从将士五千七百七十人。洪武十四年十月周王之国开封。洪武十五年十月齐王搏之国青州。洪武十八年十月鲁王檀、湘王柏分别就藩兖州、荆州;十二月潭王梓就藩长沙。洪武二十三年正月,蜀王椿就藩成都。洪武二十四年四月十四日,封第十六子(木旃)藩为庆王,第十七子权为宁王,第十八子楩为岷王,第十九子橞为谷王,第二十子松为韩王,第二十一子模为沈王,第二十二子楹为安王,第二十三子桱为唐王,第二十四子栋为郢王,第二十五于(木彝)为伊王。洪武二十五年闰十二月,代王桂就藩大同。洪武二十六年正月十五月,肃王(木英)就藩广宁,暂住平凉(二十八年就藩甘州)。辽王植就藩,暂住大凌河北。庆王(木旃)就藩,暂住庆陌北古韦州城(三十年建邸宁夏)。宁王权就藩大宁。
洪武四年(1371)六月二十七日,徐达驻师北平,以沙漠既平,徙北平山后民三万五千八百户、一十九万七千零二十七口,散处卫府。籍为军的给以粮;籍为民的给田以耕。又以沙漠遗民三万二千八百六十户,屯田北平管内之地,置屯二百五十四处,开田一千三百四十三顷。
通政使司,官署名。以通政为名,是以政务比水,欲其常通之意。简称通政司,其地位在卿寺之上。明洪武初设察言司,设司令二人,掌受四方章奏,旋罢。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置通政使司,掌内外章奏、封驳和臣民密封申诉之件,并参预议大政、大狱及会推文武大臣。古代受事多掌于公车令,封驳为门下省之职,引进为谒者所掌。明代以通政司为朝廷喉舌之司,把受事、封驳、引进三项职任统由其掌管。设通政使一人,正三品;左右通政各一人,正四品;左右参议各一人,正五品;其属有经历司经历、知事各一人。建文中,改司为寺,通政使为通政卿,通政参议为少卿,寺丞增置左右补阙,左右拾遗各一人;成祖时复旧制。成化初又增设提督誊黄右通改,万历中裁革。留都南京亦置通政使司,掌收呈状,付刑部审理。设通政使、右通改、右参议、经历各一人。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定南京通政使司应行事例,规定凡南京各衙门公文出入,俱赴本司挂号。清代于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沿明制置通政使司,掌收各省题本,校阅后送内阁;将随本的揭帖(内容与题本同)交提塘官,投送关系部、科(部、科各一份,存司一份);查出有题本不合规制的,送内阁参处,有逾限期的,则移文关系部议办。各省将军、副都统与总督、巡抚、提督等官,须按季将奏过本章造具印册咨送通政司查核,同时也咨送内阁一份。此外,遇有大政事下九卿议参的,通政使都得参加。清代于通政司之外又有奏事处,折奏均由奏事处直达内廷,而都察院又得受理一切陈诉。故清代通政司之职,较明代为简。设通政使满、汉各一人,正三品;改明左右通政为通政司副使,满、汉各一人,正四品;参议满、汉各一人,正七品;经历满、汉各一人,正七品;知事满、汉各一人,正七品;笔帖式满六人,汉二人。其内部机构有启奏科、稿房、吏房、礼房、工房、火房。各科房由经承一人掌管。直辖机构有登闻鼓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通政司曾一度并入内阁,不久又恢复。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因改题为奏,通政司职无专司,遂裁撤。“题”与“奏”的区别是:题用大本,由部院用公文呈递,通过内阁处理;奏则用小本折子,直达皇帝亲阅。本来公事用题,个人私事用折,慈禧太后为加强独裁,无论公私与事情大小,一律用折奏,可由其本人与军机大臣从中处理,不使外廷与闻。(来源:中国官制大辞典·上卷, 1992-10)

都察院,官署名。汉以后历代均置御史台,专司监察。

唐宋分御史为侍御史、殿中侍御史与监察御史三类,分属御史台的台院、殿院与察院。

至明代,废去侍御史与殿中侍御史,仅设监察御史,遂改御史台之名为都察院,掌监察百官,辨明冤枉,凡有重大刑狱案件,与刑部、大理寺共同会审,为皇帝“耳目风纪”之司。设左右都御史为长官,以左右副都御史、左右佥都御史佐理院务。有以尚书、侍郎等官加都御史或副都御史、佥都御史衔者,同样执行监察任务,其称号为总督、提督、巡抚等。其下设监察御史一百一十人,依行政区域分为十三道,掌监察京内外百官。至于御史监察权的执行,则十三道对两京、直隶各衙门的监督,各有具体的划分,对都察院本身的监察专属河南道。在京御史除监察分管的衙门外,并掌两京照刷文卷(即稽察文卷中的各种失误,如侵挪款额、刑名违错等),巡视京营,监督乡试、会试及武举,巡视光禄、仓场、内库、皇城、五城,轮值登闻鼓;在外御史除充巡按分巡两京及各省之外,另有清军、提督学校、巡盐、巡漕、巡关等任务。留都南京亦置都察院,有右都御史、右副都御史、右佥都御史各一人。亦有十三道御史,每道二人或三人;嘉靖以后多以一人兼数道。其属有司务、经历、都事、照磨、司狱各一人。嘉靖三十七年(公元1558年)革司狱一人,隆庆四年(公元1570年)革都事。

清承明制设都察院,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以六科给事中划归都察院管辖,于是监察官与谏官合为一署,都察院成为全国最高的监察、弹劾及建议机关。掌整饬纲纪,谏言得失。凡大政事下九卿议者,都察院长官参加议论。应由三司会审的重大案件,都察院亦须派员出席。各项重案先经刑部审明,送都察院参核,再送大理寺平允,然后会稿具题。低级官吏或士人如有建议事件,可由都察院代奏。被参处的官吏有冤抑或百姓有所控诉而行政官署不予处理或处理不当者,亦可向都察院陈述。吏部官员本身有过失,亦由都察院议定处分。设左都御史、左副都御史为正副主官,裁撤佥都御史,而以右都御史、右副都御史分别为总督、巡抚的兼衔,不预都察院事。院内办理行政事务的机构有经历、都事二厅及值月处、督催所。经历厅设经历,承办科道差、五城注销并管辖吏役等事;都事厅设都事,承办缮本及满官册籍;值月处以满洲御史一人值日,收受各部院、八旗一切文移及办理内阁传抄事件;督催所,每年轮派满、汉御史各一人,专催各厅、各道、五城承办事件,按限完结。执行监察任务的机构有六科、十五道、五城察院及兵马司、宗室御史处、稽察内务府御史处。六科各以掌印给事中主管,掌稽察驳正六部的违失;十五道除掌稽核各省刑名案件外,并稽察在京各衙门事务。清代六科与十五道除各掌上述事务外,事实上同有建言及进谏之责,并同任各类杂差,常连称为科道。都察院的组织,无长官与属员之分,科道官均可独立发言行使建议、规谏之责。五城察院为稽察京师地方的机构,其所属五城兵马司掌捕盗及街道、河渠等事。宗室御史处掌稽察宗人府事务。稽察内务府御史处办理稽察内务府的事务。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都察院增设研究所,备有大量书籍及京外报纸,令科道官员参阅研究,作为纠察裁判的参考。

(来源:中国官制大辞典·下卷,1992-10)
因故元丞相咬住、太尉乃儿不花、知院阿鲁帖木儿等将为边患。洪武二十三年 (1390)正月初三日,朱元璋命晋王棡、燕王棣北征。并授傅友德为征虏前将军,赵庸、曹兴为左、右副将军,王弼、孙恪为左、右参将,赴北平训练兵马,听燕王朱棣节制。其时,王弼已先在山西练兵,因敕听晋王棡节制。同月二十七日,朱元璋遣使敕谕咬住等,令其归降。三月初二日,燕王率师出古北口,谕诸将说:“虏地旷绝,我千里行师,无间谍难以成功。”便发骑侦虏屯伊都,冒雪抵其营,诸将欲止,燕王不许。因在此之前借指挥观童与乃儿不花的旧交,遣其往招。二十九日,燕王率军至其营,大军压境,乃儿不花与咬住投降。收其部卒数万、畜产数十万而归。而晋王棡出塞,不见敌而还。
其初,太仆寺掌养马之政,各行省设群牧监隶其下。洪武十八年(1385)罢群牧监,以其马归有司牧养。朱元璋虑西北边卫所畜马甚蕃息,而禁防疏阔,于洪武三十年(1397)正月十四日,令在山西、北平、陕西、甘肃、辽东置行太仆寺,以掌马政。行太仆寺设少卿及丞,择致仕指挥、千户、百户充任。每寺设首领官一人,吏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