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察院,官署名。汉以后历代均置御史台,专司监察。
唐宋分御史为侍御史、殿中侍御史与监察御史三类,分属御史台的台院、殿院与察院。
至明代,废去侍御史与殿中侍御史,仅设监察御史,遂改御史台之名为都察院,掌监察百官,辨明冤枉,凡有重大刑狱案件,与刑部、大理寺共同会审,为皇帝“耳目风纪”之司。设左右都御史为长官,以左右副都御史、左右佥都御史佐理院务。有以尚书、侍郎等官加都御史或副都御史、佥都御史衔者,同样执行监察任务,其称号为总督、提督、巡抚等。其下设监察御史一百一十人,依行政区域分为十三道,掌监察京内外百官。至于御史监察权的执行,则十三道对两京、直隶各衙门的监督,各有具体的划分,对都察院本身的监察专属河南道。在京御史除监察分管的衙门外,并掌两京照刷文卷(即稽察文卷中的各种失误,如侵挪款额、刑名违错等),巡视京营,监督乡试、会试及武举,巡视光禄、仓场、内库、皇城、五城,轮值登闻鼓;在外御史除充巡按分巡两京及各省之外,另有清军、提督学校、巡盐、巡漕、巡关等任务。留都南京亦置都察院,有右都御史、右副都御史、右佥都御史各一人。亦有十三道御史,每道二人或三人;嘉靖以后多以一人兼数道。其属有司务、经历、都事、照磨、司狱各一人。嘉靖三十七年(公元1558年)革司狱一人,隆庆四年(公元1570年)革都事。
清承明制设都察院,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以六科给事中划归都察院管辖,于是监察官与谏官合为一署,都察院成为全国最高的监察、弹劾及建议机关。掌整饬纲纪,谏言得失。凡大政事下九卿议者,都察院长官参加议论。应由三司会审的重大案件,都察院亦须派员出席。各项重案先经刑部审明,送都察院参核,再送大理寺平允,然后会稿具题。低级官吏或士人如有建议事件,可由都察院代奏。被参处的官吏有冤抑或百姓有所控诉而行政官署不予处理或处理不当者,亦可向都察院陈述。吏部官员本身有过失,亦由都察院议定处分。设左都御史、左副都御史为正副主官,裁撤佥都御史,而以右都御史、右副都御史分别为总督、巡抚的兼衔,不预都察院事。院内办理行政事务的机构有经历、都事二厅及值月处、督催所。经历厅设经历,承办科道差、五城注销并管辖吏役等事;都事厅设都事,承办缮本及满官册籍;值月处以满洲御史一人值日,收受各部院、八旗一切文移及办理内阁传抄事件;督催所,每年轮派满、汉御史各一人,专催各厅、各道、五城承办事件,按限完结。执行监察任务的机构有六科、十五道、五城察院及兵马司、宗室御史处、稽察内务府御史处。六科各以掌印给事中主管,掌稽察驳正六部的违失;十五道除掌稽核各省刑名案件外,并稽察在京各衙门事务。清代六科与十五道除各掌上述事务外,事实上同有建言及进谏之责,并同任各类杂差,常连称为科道。都察院的组织,无长官与属员之分,科道官均可独立发言行使建议、规谏之责。五城察院为稽察京师地方的机构,其所属五城兵马司掌捕盗及街道、河渠等事。宗室御史处掌稽察宗人府事务。稽察内务府御史处办理稽察内务府的事务。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都察院增设研究所,备有大量书籍及京外报纸,令科道官员参阅研究,作为纠察裁判的参考。
(来源:中国官制大辞典·下卷,199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