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知识服务

SPECIAL LITERATURE
历史人物
全部 政治人物 军事人物 文化人物 经济人物 艺术人物 科教人物 宗教人物 神话人物 其他类人物 八旗人物
全部 元朝 明朝 清朝 近代 当代
刘淳,南阳人。明洪武末年担任原武训导。周王聘为世子师。寻言于朝,补右长史,以正辅王。端礼门槐盛夏而枯。(来源:百度百科)
钱藻(1531年-1596年)另一传(1530年-1599年),字自文,号淑吾,南直隶泰州如皋县(今江苏如皋)人。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己未科进士,官至顺天府尹。 (来源:百度百科)
明吉水(今属江西)人,字子庸。所居里名谷平,学者称谷平先生。正德进士,授工部主事。后任广东按察使、右布政使等,官至右副都御史,总督南京粮储。主张使“理”与“心”合一,达到“心即理,理即心”的境界,反对“只言存天理”,而不言“全此心”。认为“理一分殊”,“所难者理一耳”,只有去“自私之蔽”,“则廓然大公,公则理一无间矣”。门人辑有《谷平日录》。(来源:中国历史大辞典·上卷, 2000-03)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洵、弟辙并称“三苏”,同属“唐宋八大家”之列。嘉佑二年进士。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任杭、颖州刺史。晚年贬谪惠、儋州,遇赦后北归,卒于常州。著有《东坡全集》一百五十卷。 苏轼明确指出:“诗须有为而作”,要“有补于世”,于唐代诗人推崇李杜:“李太白、杜子美以英玮绝世之姿,凌跨百代,古今诗人尽废。”(《书黄子思诗集后》)称赞杜甫“诗外别有事在。”(评子美诗》)《次韵张安道读杜诗》云:“谁知杜陵杰,名与谪仙高。扫地收千轨,争标看两艘。”苏轼诗的“以文为诗”与韩愈相近,推崇韩文是“文起八代之衰”,但对韩诗评价尚有保留,虽亦称其“追逐李杜参翱翱”,却认为不及柳宗元:“柳子厚诗,在陶渊明下,韦苏州上,退之豪放奇险则过之,而温丽靖深不及也。所贵乎枯淡者,谓其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渊明、子厚之流是也。”于唐代诗人中苏轼最推崇的是韦柳:“李杜之后,诗人继作,虽间有远韵,而才不逮意。独韦应物、柳宗元,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非余子所及也。”(《书黄子思诗集后》)苏轼很欣赏王维的诗,《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对孟浩然似有不足:“浩然之诗,韵高而才短,如造内法酒手,而无材料耳。”(《后山诗话》引)苏轼自谓生平遭遇与白居易相似,《去杭》诗云:“出处依稀是乐天,敢将衰朽较前贤。”序云:“平生自觉出处老少粗似乐天。”但对白居易的浅易诗风似有不足,讥为“元轻白俗”。苏轼亦不喜思苦奇涩诗风,讥讽孟郊贾岛为“郊寒岛瘦。”《读孟效诗》谓孟郊是“寒虫号”,“未足当韩豪”,形容其作诗是“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有如黄河鱼,出膏以自煮。”苏轼非常赞赏司空图论诗“味在咸酸之外”(《与李生论诗书》)的主张,故亦推重其诗,谓“唐末司空图崎岖兵乱之间,而诗文高雅,犹有承平之遗风。”(《书黄子思诗集后》) (来源:唐诗百科大辞典,1990-10)
明浙江鄞县(今宁波)人,字安卿,号东洲。正德进士。以御史巡视居庸诸关,曾力谏阻武宗擒献活虎、活豹之旨。嘉靖二十六年(1547)官至刑部尚书,改左都御史。三十四年卒于任。著有《东洲杂稿》、《南雍集》。(来源:中国历史大辞典·下卷, 2000-03)
何凌汉(1772-1840)清大臣、书法家,字云门,号仙槎,道州(今湖南永州道县)东门乡东门村人。嘉庆十年进士一甲第三名(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先后典广东、山东、福建、浙江、顺天府乡试;曾先后担任顺天府尹、大理寺卿、都察院左都御史、兵部右侍郎、礼部左侍郎、工部尚书、吏部尚书、户部尚书等朝廷要职;曾先后担任山东学政、浙江学政、经筵讲官等重要职务,为中华民族培养出了众多历史俊杰。(来源:百度百科)
冯铨(1596年—1672年),字伯衡,又字振鹭,号鹿庵,顺天涿州(今河北涿州市)人,中国明清贰臣、收藏家。明万历进士,授检讨。 天启五年(1625),谄事魏忠贤,以礼部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入内阁,不久即晋尚书,加少保兼太子太保,次年因得罪崔呈秀而被罢免。崇祯初以谄事魏忠贤,赎徙为民。顺治元年(1644年)降清,令以大学士原衔入内院佐理机务。次年,授内翰林弘文院大学士兼礼部尚书。顺治十三年(1656年),加太保致仕,仍留备顾问。顺治十六年(1659年),改设内阁,命以原衔兼中和殿大学士。康熙十一年(1672年)卒于涿州。谥文敏。(来源:百度百科)
范景文(1587年11月29日-1644年4月25日),字梦章,号质公,又号思仁,河北吴桥人。中国明代政治家、文学家。 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中举,明万历四十一年(1580年),进士。授东昌府推官。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入为吏部稽勋司主事,调验封司,转考功司。泰昌元年(1620年),晋吏部文选司员外郎,升吏部验封司郎中,群贤进用。后托病辞官。天启五年(1625年),起为吏部文选司郎中。次年,升礼部太常寺少卿,提督四夷馆,丁内忧归。崇祯二年(1629年),任太常寺少卿,调任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巡抚河南,京师戒严,率所部勤王。升兵部左侍郎,练兵通州。崇祯五年(1632年),归乡为父守制。崇祯七年(1634年),服除,任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拜兵部尚书,参赞机务。崇祯十一年(1638年),以救黄道周等触帝怒,削籍为民。崇祯十五年(1642年),召复原官,道中转刑部尚书,旋改工部。崇祯十七年(1644年),兼东阁大学士,入参机务,李自成入京师,投双塔寺旁古井而死,时年58岁。 范景文文武全才,居官持正不阿,为世所称,国事多艰,殚精竭虑,厉兵秣马,带兵有度。其诗文方面颇有造诣,著作有纪事本末体史书《昭代武功编》10卷,兵家类著述《战守全书》18卷、《师律》16卷,诗文集《文忠集》12卷,文集《范文忠公文集》10卷,文集《范文忠公文集》9卷,稿本《范文忠公文稿》不分卷等。 (来源:百度百科)
薛瑄(1389—1464) ,字德温,号敬轩。河东河津(今山西省运城市万荣县里望乡平原村人)   人。明代著名思想家、理学家、文学家,河东学派的创始人,世称“薛河东”。 薛瑄为永乐十九年(1421年)进士,官至通议大夫、礼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学士。天顺八年(1464年)去世,赠资善大夫、礼部尚书,谥号文清,故后世称其为“薛文清”。隆庆五年(1571年),从祀孔庙。 薛瑄继曹端之后,在北方开创了“河东之学”,门徒遍及山西、河南、关陇一带,蔚为大宗。其学传至明中期,又形成以吕大钧兄弟为主的“关中之学”,其势“几与阳明中分其感”。清人视薛学为朱学传宗,称之为“明初理学之冠”,“开明代道学之基”。高攀龙认为,有明一代,学脉有二:一是南方的阳明之学,一是北方的薛瑄朱学。可见其影响之大。   其著作集有《薛文清公全集》四十六卷。(来源:百度百科)
西晋史学家、文学家。字承祚。巴西安汉(四川南充)人。仕蜀汉为观阁令史、散骑黄门侍郎等职。入晋,举孝廉,孙华爱其才,荐为著作郎。后出补阳平令,官至治书侍御史。少好学,师从同郡史学家谯周,专治《尚书》、《春秋》三传,精于《史记》、《汉书》。《晋书·陈寿传》称其“善叙事,有良史之才”。所著有《三国志》、《古国志》、《释讳》、《广国论》等,又曾辑《诸葛亮集》。除《三国志》外,余均亡佚。《三国志》65卷最著名,是“二十四史”之一,为研究汉末和魏、蜀、吴三国历史的重要史书。书中描写战争场面,叙述人物关系,运笔生动,是富有文学色彩的史书之一。今有中华书局点校本。另有《陈寿集》已佚。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晋文》卷71)辑其佚文2篇。(来源:中国文学大辞典·第五卷, 199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