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知识服务

SPECIAL LITERATURE
历史人物
全部 政治人物 军事人物 文化人物 经济人物 艺术人物 科教人物 宗教人物 神话人物 其他类人物 八旗人物
全部 元朝 明朝 清朝 近代 当代
高晋(1707-1778年),字昭德,清朝大臣。凉州总兵高述明第四子、大学士高斌之侄、乾隆帝慧贤皇贵妃的堂兄弟。自知县累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和漕运总督,为清乾隆时期的治河名臣。乾隆四十三年十二月病逝于治河工地,年71岁,赐祭葬,谥文端。 高氏家族本是八旗汉军旗包衣,雍正十三年诏令出包衣、抬旗,入满洲镶黄旗,嘉庆二十二年奉旨,改姓高佳氏。
李云:又名华。是当时著名的散文家,曾任秘书省校书郎,天宝十一年任监察御史。著有《含元殿赋》,此外还写有《鲁山令元德秀墓碑》碑文,颜真卿书写,李阳冰篆额,时称“四绝碑”。独孤及《检校尚书吏部员外郎赵郡李公中集序》中记载:“(天宝)十一年拜监察御史。会权臣窃柄,贪猾当路,公入司方书,出按二千石,持斧所向,列郡为肃。”可见李云为官的刚直、清正和不畏权贵。
李堂,字时升,鄞县人。明代成化朝工部右侍郎。[约公元一五零零年前后在世]字时升,鄞县人。生卒年不详、成化二十三年(公元一四八七年)进士。官至工部右侍郎,总理漕河。堂著有堇山集十五卷,《四库总目》传于世。
宋守约,开封酸枣人。以父任为左班殿直,至河北缘边安抚副使,选知恩州。累进步军副都指挥使、威武军留后。莅职十年卒,年七十一。赠安武军节度使,谥曰勤毅。
袁中道(1570年6月10日—1623年10月19日),字小修、一字少修,湖北公安人,明代文学家、官员。“公安派”领袖之一,与兄长袁宗道、袁宏道称“三袁”。 少即能文,长愈豪迈六岁中秀才,以豪杰自命,性格豪爽,喜交游,好读老庄及佛家之书。成年后科场考试,几经落第,明神宗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中进士,授徽州府教授、国子监博士,官至南京吏部郎中。其在文风上反对复古拟古,认为文学是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天下无百年不变之文章”;提倡真率,抒写性灵。晚年针对多俚语纤巧的流弊,提出以性灵为中心兼重格调的主张。创作以散文为佳,游记、日记、尺牍各有特色。游记文描摹入微、情景交融,日记写得精粹,对后世日记体散文有一定影响。诗偶有关心民生疾苦之作,写得较清新。诗文思想较平泛,酬作应答、感时伤怀,艺术创新不够。有《珂雪斋集》20卷,《游居杮录》(《袁小修日记》)20卷。
李雄(274年~334年),字仲俊,巴氐族,略阳(今甘肃省天水市)人,祖籍巴西宕渠(今四川省达州市)。成汉开国皇帝(304年~334年在位)。 建初二年(304年),李雄自称成都王,改元建兴,建兴三年(306年),李雄称帝,国号为成,建立成汉政权,改元晏平。爱护百姓、知人善任,颇有明君之风。 玉衡二十四年(334年),去世,享年六十一岁,庙号太宗,谥号武皇帝,葬于安都陵。
唐顺之(1507年11月9日—1560年4月25日),字应德,一字义修,号荆川。汉族,武进(今属江苏常州)人。明代儒学大师、军事家、散文家、数学家,抗倭英雄。嘉靖八年(公元1529年)会试第一,官翰林编修,后调兵部主事。当时倭寇屡犯沿海,唐顺之以兵部郎中督师浙江,曾亲率兵船于崇明破倭寇于海上。后调任右佥都御史,凤阳巡抚。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督师抗倭途中不幸染病,于通州(今江苏省南通市)去世。崇祯时追谥襄文。学者称其为“荆川先生”。在军事上,他主张抗倭,对实战经验进行了总结; 在文学上,主张“本色论”“师法唐宋”, 是明代中后期“唐宋派”的领袖。作为明代诗文大家,唐顺之以古文与八股文著称于文学史; 在思想上,主张“道器不二”、“技艺与德岂可分两事”, 重新整合王学左、右两派思想,为阳明心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阶段。 (概述图片来源:《江苏无锡前洲唐氏宗谱·唐顺之像》 )
元稹(779年—831年),字微之,别字威明,河南洛阳(今属河南)人。唐朝大臣、文学家。北魏宗室鲜卑拓跋部后裔,北魏昭成帝拓跋什翼犍十四(一说十五)世孙。 元稹少有才名。贞元九年(793年)明经及第,授左拾遗,进入河中幕府,擢校书郎,迁监察御史。元和十六年(821年)拜相,后出任同州刺史,入为尚书右丞。太和四年(830年),出任武昌军节度使。大和五年(831年)去世,时年五十三,追赠尚书右仆射。 元稹与白居易同科及第,结为终生诗友,同倡新乐府运动,共创“元和体”,世称“元白”。其乐府诗创作受到张籍、王建的影响,“新题乐府”直接缘于李绅。有《元氏长庆集》传世,收录诗赋、诏册、铭谏、论议等共一百卷。现存诗八百三十余首。
徐光启(1562年-1633年),字子先,号玄扈,谥文定,上海人,万历进士,官至崇祯朝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内阁次辅。1603年,入天主教,教名保禄。较早师从利玛窦学习西方的天文、历法、数学、测量和水利等科学技术,毕生致力于科学技术的研究,勤奋著述,是介绍和吸收欧洲科学技术的积极推动者,为17世纪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裴度(765年-839年4月21日[1-2] ),字中立,汉族,河东闻喜(今山西省闻喜县)人 。唐代中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裴度出身河东裴氏东眷房 ,为唐德宗贞元五年(789年)进士。唐宪宗时累迁御史中丞。他支持宪宗削藩,因而与宰相武元衡均遇刺,武元衡遇害,裴度亦伤首。旋即代武元衡为相。后亲自出镇,督统诸将平定淮西之乱,以功封晋国公,世称“裴晋公”。此后历仕穆宗、敬宗、文宗三朝,数度出镇拜相。晚年随世俗沉浮,以求避祸,官终中书令。开成四年(839年)去世,享年七十五岁。获赠太傅,谥号“文忠”。会昌元年(846年)加赠太师,后配享宪宗庙廷。裴度为将相二十余年,辅佐宪宗实现“元和中兴”。他荐引李德裕、李宗闵、韩愈等名士,重用李光颜、李愬等名将,还保护刘禹锡等人。史称其“出入中外,以身系国之安危、时之轻重者二十年”,被时人比作郭子仪。在文学上,裴度主张“不诡其词而词自丽,不异其理而理自新”,反对在古文写作上追求奇诡。他对文士多所提掖,颇受时人敬重。晚年留守东都时,与白居易、刘禹锡等唱酬甚密,为洛阳文事活动的中心人物 。有文集二卷,《全唐文》及《全唐诗》等录其诗文。概述内图片来源:南熏殿旧藏《唐代名臣像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