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知识服务

SPECIAL LITERATURE
历史人物
全部 政治人物 军事人物 文化人物 经济人物 艺术人物 科教人物 宗教人物 神话人物 其他类人物 八旗人物
全部 元朝 明朝 清朝 近代 当代
明代文学家。字可远,更字无垢。东阿(今属山东)人。隆庆二年(1568)中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万历初,《穆宗实录》成,进修撰,充日讲官,因触犯张居正,告病还乡。张居正死后,起用,官复原职,后擢礼部右侍郎、左侍郎,又改吏部,掌詹事府,不久升为礼部尚书。他通晓典制,朝中大礼多由他裁定。屡次上疏请求早立东宫,帝怒,遂辞官,家居十余年。万历三十五年(1607),朝廷推荐内阁成员,7人中他名列榜首,诏加太子少保兼东阁大学士,入参机务,力辞,不许,于是入京;很快病死,赠太子太保,谥文定。他学有原委,贯穿百家,能诗能文。诗作典雅和平,自饶清韵。著作有《谷城山馆诗集》20卷,《谷城山馆文集》42卷,《读史漫录》14卷,又有《庞眉生集》、《笔尘》等。(来源:文学百科大辞典, 1991-01)
唐朝著名将领。华州郑县 (今陕西华县)人。初以武举补左卫长史,累迁至兵部尚书,太尉兼中书令、天下兵马副元帅,封汾阳郡王。天宝十四年(755年)安禄山起兵叛唐,子仪以朔方节度使出兵单于府(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北),击败安禄山部将高秀岩部,进围云中(今山西大同),收复常山(今河北正定)。次年,与李光弼一起,多次击败史思明部,收复河北十余郡。正欲攻取叛军老巢范阳(今北京),闻潼关(今陕西潼关东北)失守、即率军还灵武(今宁夏灵武西北)。至德二年(757年)攻占河东,收复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洛阳及河西、河东、河南诸州县。乾元元年(758年),克卫州(今河南卫辉),与八节度使围邺城(今河南安阳)失败,被解除兵权,广德元年(763年)吐蕃内扰,以20万人攻唐,唐代宗出逃长安,子仪又被起用,为关内副元帅。他收集散兵游勇,力战退吐蕃。永泰元年(765年),吐蕃、回纥合众数十万攻至关中。他带数骑入回纥营,力劝回纥倒戈,与唐军联合大败吐蕃。子仪精于谋略,善于用兵,在唐军中德高望重,他历唐4朝,为唐朝统治立有不世之功,德宗李适尊其为“尚父”。建中二年 (781年)卒。(来源:黄河文化百科全书, 2000-02)
明浙江鄞县(今宁波)人,字安卿,号东洲。正德进士。以御史巡视居庸诸关,曾力谏阻武宗擒献活虎、活豹之旨。嘉靖二十六年(1547)官至刑部尚书,改左都御史。三十四年卒于任。著有《东洲杂稿》、《南雍集》。(来源:中国历史大辞典·下卷, 2000-03)
明中期将领。字伯翔,镇原(今 属甘肃省)人。仇钺之子。总兵甘肃(今张掖),以贪虐被 劾革职。后贿严嵩父子,总兵大同。嘉靖二十九年(1550 年),俺答集十万骑攻大同,施重贿于俺答,使俺答改攻宣 府(今宣化)。因宣府有备,俺答又东进蓟镇,掠怀柔,围顺 义,南下通州,营师白河之东。受命领兵至通州御俺答。明 朝任其为平庸大将军节制诸镇兵马。由于面对敌部不敢 力战,使俺答饱掠八日而退。所部于昌平与俺答军相遇, 溃死千余人,自己也几为所俘。后讳败冒功,加至太子太 保。不久被劾革职。死于三十一年(1552年)。(来源:中国古代军事大辞典, 1991-12)
何凌汉(1772-1840)清大臣、书法家,字云门,号仙槎,道州(今湖南永州道县)东门乡东门村人。嘉庆十年进士一甲第三名(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先后典广东、山东、福建、浙江、顺天府乡试;曾先后担任顺天府尹、大理寺卿、都察院左都御史、兵部右侍郎、礼部左侍郎、工部尚书、吏部尚书、户部尚书等朝廷要职;曾先后担任山东学政、浙江学政、经筵讲官等重要职务,为中华民族培养出了众多历史俊杰。(来源:百度百科)
清代官吏。字博 万。别号南溟。丹徒人。顺治十八年 (1661)进士。授内阁中书舍人, 迁刑部山东清吏司主事。康熙十 五年(1676)在山东参加典试考选第 一名,授吏部给事中,担任了四年谏 官。十八年(1681)饥荒,能体察民 情上书请求赈粥。并建议纂会典、修 明史等,均获准施行。十九年(1680) 升任光禄少卿,又调通政司右参议、 顺天府丞提调学政。二十三年(1684) 升任通政司右通政、都察院左副都御 史,受命巡抚山东。当地有小清河, 蜿蜓六百余里,河水常泛滥为患。疏 请在河道上修建水闸,以便适时调节 水位,防止旱涝。此举获准,有利百 姓。在任,二十五年(1686)被召为刑 部右侍郎。次年调任户部左侍郎。二 十七年(1688) 又调任吏部左侍郎。 63岁卒。遗著有《宁远集》。(来源:镇江人物辞典, 1992-09 )
冯铨(1596年—1672年),字伯衡,又字振鹭,号鹿庵,顺天涿州(今河北涿州市)人,中国明清贰臣、收藏家。明万历进士,授检讨。 天启五年(1625),谄事魏忠贤,以礼部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入内阁,不久即晋尚书,加少保兼太子太保,次年因得罪崔呈秀而被罢免。崇祯初以谄事魏忠贤,赎徙为民。顺治元年(1644年)降清,令以大学士原衔入内院佐理机务。次年,授内翰林弘文院大学士兼礼部尚书。顺治十三年(1656年),加太保致仕,仍留备顾问。顺治十六年(1659年),改设内阁,命以原衔兼中和殿大学士。康熙十一年(1672年)卒于涿州。谥文敏。(来源:百度百科)
宋将。字正则,河南(今河南洛阳)人。幼为棣州衙内指挥使,从征刘崇,生擒敌将。太平兴国三年(978年),任泉州监军,参与镇压仙游、莆田、(均福建今县)、百丈农民起义,以功迁闲厩使。端拱元年(988年),领潘州刺史,命护河阳屯兵。后至沧州,任知节度副使,创议于北边布地阵,利用塘泊,筑堤贮水,兴修稻田,以扼辽骑。淳化四年(993年),任制置河北缘边屯田使,督诸州镇兵完成数百里营田河道工程。五年,徙知雄州(今河北雄县)。至道元年(995年),辽兵数千夜袭雄州,乃整兵抵御,酣战至明,斩杀甚众,逼退辽兵。太宗以其“轻佻生事”,解职。咸平元年(998年),复知雄州,累迁正任团练使、缘边安抚使。任边有功。(来源:中国古代军事大辞典, 1991-12)
范景文(1587年11月29日-1644年4月25日),字梦章,号质公,又号思仁,河北吴桥人。中国明代政治家、文学家。 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中举,明万历四十一年(1580年),进士。授东昌府推官。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入为吏部稽勋司主事,调验封司,转考功司。泰昌元年(1620年),晋吏部文选司员外郎,升吏部验封司郎中,群贤进用。后托病辞官。天启五年(1625年),起为吏部文选司郎中。次年,升礼部太常寺少卿,提督四夷馆,丁内忧归。崇祯二年(1629年),任太常寺少卿,调任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巡抚河南,京师戒严,率所部勤王。升兵部左侍郎,练兵通州。崇祯五年(1632年),归乡为父守制。崇祯七年(1634年),服除,任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拜兵部尚书,参赞机务。崇祯十一年(1638年),以救黄道周等触帝怒,削籍为民。崇祯十五年(1642年),召复原官,道中转刑部尚书,旋改工部。崇祯十七年(1644年),兼东阁大学士,入参机务,李自成入京师,投双塔寺旁古井而死,时年58岁。 范景文文武全才,居官持正不阿,为世所称,国事多艰,殚精竭虑,厉兵秣马,带兵有度。其诗文方面颇有造诣,著作有纪事本末体史书《昭代武功编》10卷,兵家类著述《战守全书》18卷、《师律》16卷,诗文集《文忠集》12卷,文集《范文忠公文集》10卷,文集《范文忠公文集》9卷,稿本《范文忠公文稿》不分卷等。 (来源:百度百科)
薛瑄(1389—1464) ,字德温,号敬轩。河东河津(今山西省运城市万荣县里望乡平原村人)   人。明代著名思想家、理学家、文学家,河东学派的创始人,世称“薛河东”。 薛瑄为永乐十九年(1421年)进士,官至通议大夫、礼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学士。天顺八年(1464年)去世,赠资善大夫、礼部尚书,谥号文清,故后世称其为“薛文清”。隆庆五年(1571年),从祀孔庙。 薛瑄继曹端之后,在北方开创了“河东之学”,门徒遍及山西、河南、关陇一带,蔚为大宗。其学传至明中期,又形成以吕大钧兄弟为主的“关中之学”,其势“几与阳明中分其感”。清人视薛学为朱学传宗,称之为“明初理学之冠”,“开明代道学之基”。高攀龙认为,有明一代,学脉有二:一是南方的阳明之学,一是北方的薛瑄朱学。可见其影响之大。   其著作集有《薛文清公全集》四十六卷。(来源: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