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过滤您的搜索...
出版年份
排序结果
出版时间--最近
关键词出现频次--最多
搜索结果:民俗
按相关性查看25个结果中的1-10
1/3 每页显示10|20|50|100
  • ISBN:978-7-200-11882-7
    作者:郭则沄主编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
    关键词:
    摘 要:《知寒轩谈荟》是一部由民国时期多位文史大家共同编著的笔记,由郭则沄主编。1937年,郭则沄 与傅增湘、夏仁虎、黄宾虹、陈宗蕃、姜忠奎、李响泉、柯昌泗、恩华、陶洙等文史学者在北海团城组织了“北京古学院”,搜集并刊印一些有价值而又罕见的古书,并时常聚会谈古论今,探讨学术。大家将所谈内容经查考后认真写出,陆续交与郭则沄修订,编印成为《知寒轩谈荟》四卷。本书文言行文,内容广泛,涉及史事、掌故、宫殿、礼仪制度、科举、宗教、寺庙、图书、经学、碑帖、字画、考古与文物、事物起源、风俗习惯等。(来源:联编数据 摘要字段)
  • ISBN:11205.9
    作者:(清)震钧
    出版社:北京古籍出版社
    关键词:
    摘 要:清震钧(1857—1920)撰。十卷。钧字在廷,姓瓜尔佳氏,汉名唐晏,字元素,自号涉江道人,满洲镶红旗人,长居北京。曾官知县。著有《渤海国志》等。震钧网罗北京文献,走访调查,信手条记,追溯旧事而成是书,时在光绪二十九年(1903),后又有所补记。约十一万余字。按皇城、南城、东城、北城、西城、外城东、外城西、郊坰、琐记、自叙排卷。主要内容有四:重大史事的纪实述略、典章仪礼的沿革变迁、地方故实的记录考证、名人佚事的调查记载。于清代北京的城建、名胜、交通、商业、文化、教育、风俗、习惯、天灾、人祸无所不记,保存许多有价值的史料。是一部重要的城市专志。有1982年北京古籍出版社根据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甘棠转舍刻本校点铅印本。顾平旦《震钧和人〈天咫偶闻〉》(载《北京史研究通讯》1981、4)可供参考。(来源:中国古文献大辞典·地理卷,1991-08)
  • ISBN:12205.2
    作者:(明)刘侗,(明)于奕正著
    出版社:北京古籍出版社
    关键词:
    摘 要:帝京景物略,明刘侗(1593—1637)、于奕正(1596—1636)撰。八卷。侗字同人,号格庵,湖北麻城人。崇祯进士,官至知县;奕正初名继鲁,字司直,宛平(今北京)人。崇祯秀才。二人曾合撰《南京景物略》。为续补《燕史》、《宛署杂记》、《长安客话》、《长安可游记》诸书,广征旧史,穷搜见闻,于崇祯八年(1635)成书。正文约二十二万字。按城池方位内外依次记叙,西山分上下,殿以“畿辅名宦”。冠二序与略例。计一百三十余目。内容以北京名胜园林为主,如写北京寺观之首的香山寺和香山,详记其名胜古迹和四季景观。他如卧佛寺婆罗树、李园、米园情况,记叙细腻。对明代北京人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记载尤详。是研究北京历史和游览的重要资料。有1980年北京古籍出版社据明崇祯八年(1635)刻本标注铅印本。张次溪《〈帝京景物略〉的著者和它的版本》(载《北京史论文集》第二辑)可供参考。(来源:中国古文献大辞典·地理卷, 1991-08)
  • ISBN:7-5300-0085-3
    作者:(清)奕赓
    出版社:北京古籍出版社
    关键词:
    摘 要:十一种,二十一卷。清奕赓(生卒年不详)撰。奕赓为满洲正黄旗人,庄亲王之子,官三等侍卫。该书所收十一种为《东华录缀言》六卷、《清语人名译汉》二卷、《歌章祝辞辑录》二卷,《谥法续考》一卷、《本朝王公封号》一卷、《封谥翻清》一卷、《侍卫琐言》一卷补一卷、《管见所及》一卷补遗一卷、《寄楮备谈》一卷、《煨柮闲谈》一卷、《括谈》二卷。其中《东华录缀言》为校雠之作,其自序云:蒋良骥《东华录》初无镌本,传抄既广,鱼鲁颇多,余尝校雠重钞,分为六卷,每卷末附缀言数则,就事考事,亦颇详赅。每一翻阅,眼界顿明。今春无事,将缀言另录一通,以当温习。《清语人名译汉》将清初至乾嘉译法不一的清人名更定统一的译名。《侍卫琐言》是奕赓入值内宫六年,习于宫廷仪卫典礼制度,撰其所见闻之礼仪制度等。《管见所及》、《寄楮备谈》也是按年编载记清代仪制之书,此类著述有助于清史研究。该书于清代只有稿本之传钞本,民国二十四年(1935)始有北平燕京大学图书馆排印本。(来源:四库大辞典·下, 1996-01)
  • ISBN:978-7-200-16989-8
    作者:(清)何道增等修;(清)张惇德纂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
    关键词:
    摘 要:

    本书以光绪七年(1881)刻本《光绪延庆州志》为底本,对延庆的历史地理、官制沿革、名山大川、村落田产、诗文碑刻等领域做了记载。(来源:联编数据 摘要字段)


    《光绪延庆州志》,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共十四卷。屠秉懿、何道增修,张惇德纂。《光绪延庆州志》初创于同治十年(1871),光绪五年(1879)续修、光绪七年(1881)《光绪延庆州志》由河北栾城张惇德编纂完成。张惇徳号称“清末直隶省纂修方志第一人”,他对该书的刊刻出版功不可没。这部州志,是帝制时代延庆方志中卷数、字数最多的一部,也是延庆现存古籍文献学术价值较高的一部地方志书。全书体例较完备,编排合理,对旧志讹误多所纠正。以表格形式来反映延庆事务是《光绪延庆州志》这本书的一大特色,如沿革表、职官表、选举表、田赋表、村镇表等,在沿革表下又分朝代、统部、州郡、州境;在村镇表下又列村名、四至、八到、街道、户口、田赋、井泉、山川、庙宇;在田赋表下先分朝代,再分纪年、实在地、夏地、秋地、谷草,各类分别记载。层次清楚,一目了然,既清楚又简洁,故有“网罗旧闻,搜讨载籍,订讹辨疑,补阙增新”之说。《光绪延庆州志》在延庆诸志中是较好的一部,为延庆人了解乡情或研究延庆历史提供了翔实的史料。 (来源:延庆志书的里程碑——点校本《光绪延庆州志延庆州乡土志要略》出版发行 郭东亮)


    《延庆州乡土志要略》,佚名撰。光绪末年,全国各府州县厅,根据《奏定学堂章程》,应京师编书局之咨请而编纂的地方志。有的学者指出乡土志具有教科书和地方志两重特性,它既是一种体例特殊的地方志,又是处于转型期的教学课本。《延庆州乡土志要略》是北京十六区唯一留存的清末地方教材,是按光绪三十一年(1905)学部颁《乡土志例目》标准写成的;尽管体例简略,但其独到之处和史料价值不可低估。第一,《延庆州乡土志要略》补充了光绪七年(1881)至三十三年(1907)年间延庆地区的历史,特别是保存了义和团运动时期延庆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珍贵史料。第二,概述详细记述了晚清最后几位知州在任期间大力植树的功绩,为当代延庆区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比较详实的文献资料。第三,该书将延庆州分为中区、东区、西区和南区四个区域,按古跡、寺庙、坊表、学堂等类别分别记述,并附各区村庄,今人可以从中了解晚清时期延庆地区的人文历史和风土人情。第四,该书记述了清末延庆地区工商业的发展变化。可以说,《延庆州乡土志要略》是《光绪延庆州志》的姊妹篇,加之其篇幅短小,不易单独刊印,故而将这两部地方志书合并出版。 (来源:延庆志书的里程碑——点校本《光绪延庆州志延庆州乡土志要略》出版发行 郭东亮)

  • ISBN:978-7-200-10454-7
    作者:(清)英和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
    关键词:
    摘 要:

    本书包括《恩福堂笔记》、《恩福堂诗钞》、《恩福堂年谱》三种,是清代大学士英和一生作官的见闻,包括对北京的名胜古迹,风土人情,对外旗人的生活、家世等的记载。(来源:联编数据 摘要字段)

    《恩福堂笔记》该笔记分上下二卷 , 包括一百四十六则记事。 现采其有裨于史志或掌故者录之。(来源:《恩福堂笔记诗钞年谱》之史料考订 刘高)

    《恩福堂诗钞》诗别集。十卷,附外集一卷。清英和撰。此编所收为作者自幼至谪戍黑龙江以前所作。除第一卷是作者从学诗至登进士第期间(1780—1792)所作外,其他各卷皆为官时所作,如法式善所说为“一官一集”,包括《蛾术集》、《瀛洲集》、《容台集》、《民部集》、《西馆集》、《水部集》、《赓扬集》等。可想见其诗作数量之多,而此《诗钞》结集于清宣宗道光十一年辛卯(1831),录诗至道光八年戊子,前后达五十年,仅收古、今体诗四百九十二首,可见其芟汰之多。编讫后又恐以诗贾祸未即刊刻。(高宗曾训戒满族亲贵大臣不得以作诗为事)。所附外集则收录其寄怀与悼念亡妻之作。此编前有作者自序、法式善序及戴衢亨之题词,初刊于道光(1821—1850)末年,作者逝世后不久。1991年,北京古籍出版社将《诗钞》与《卜魁集》、《恩福堂笔记》、《恩福堂年谱》汇为一编,排印出版。(来源:中国诗学大辞典, 1999-12)

    《恩福堂年谱》一卷。清英和(1771—1839)自述。英和姓索绰络氏,字树琴,号煦斋,别号粤溪生,满洲正白旗人。乾隆五十八年 (1793年)进士,历任编修、侍读、步兵统领、工部、户部尚书、军机大臣、内务府大臣等官,以营孝穆皇后陵寝地宫浸水被革职。著有《恩福堂诗集》、《恩福堂笔记》等。此谱自记至道光十九年(1839年)冬止,以下数月由其子奎照补记。谱以记仕历为主,涉及天理教起义及改行海运事,可参证。此谱有道光年间家刊本。(来源:四库大辞典·上, 1996-01)

  • ISBN:9787200104547
    作者:(清)王庆云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
    关键词:
    摘 要:

    王庆云撰。王庆云福建闽县人。道光己丑进士,历翰林院编修,官至陕西山西巡抚、四川总督、工部尚书,清史有传。此书初名熙朝纪政,稿定后改今名。全书6卷,卷一记节俭荐举,卷二记荫子军政,卷三记十三衙门,卷四记库收牧场,卷五记制钱品式,卷六记关税。内容起自清初下迄道光,采会典及实录等,分条记述,条理清楚,被清人推为私家著述政书中的上品。但作者经历鸦片战争,关于鸦片战争中的记载,却甚为不足。此书初刻为光绪初,流传较广,别本较多,近年曾有校勘本出版。(来源:中华法学大辞典·法律史学卷, 1999-09)

    本书侧重于记载清代治国与理财方面,包括科举、荐举、吏治、军政、兵额、赋税、地丁、关税、盐法、矿政、屯田等门类。(来源:联编数据 摘要字段)


  • ISBN:978-7-200-11883-4
    作者:(明)郭造卿著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
    关键词:
    摘 要:

    《燕史》是一部北京及周边地区的地方通史,是明朝太学生郭造卿,受蓟镇总兵官戚继光嘱托和资助,于万历初年编纂的。从这部书修撰起,其价值就受到当时及后世的瞩目,清初著名学者顾炎武、朱彝尊都以未睹其书为憾。由于戚继光调任和辞世,《燕史》未能最后完成刊刻,后世逐渐湮没无闻,仅存抄本十记三十五卷,已非完帙。本书在校勘标点《燕史》抄本的同时,又从郭造卿诗文集《海岳山房存稿》、论说集《海岳山房别稿》中,辑录出该书的全部篇序和部分论、辨,凡一百四十五篇,与抄本合为一帙,首次将《燕史》全部传世篇章辑为一书,对于阅读这部独一无二的古代北京地方通史,了解其编纂宗旨、体裁结构和基本内容,提供了尽可能完整可靠的文本。(来源:郭造卿与《燕史》 北京师范大学 邱居里)


    上编收录郭造卿《燕史》的传世抄本,凡十记三十五卷,后附清道光二十八年高锡蕃、周其悫跋文两篇。
  • ISBN:978-7-200-10454-7
    作者:徐世昌撰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
    关键词:
    摘 要:近人徐世昌 主编,王树枏等编撰。四十卷,附《列女传》六卷。光绪初,王氏尝辑直隶人物为《北学师承记》,未成定本,年久大半散失。1914年,徐世昌 为表彰清朝先哲,扶植纲常名教,乃邀王氏等编纂。1915年设局,1917年成书。分为名臣、名将、师儒、文学、高士、贤能、忠义、孝友等八门,各以年代、朝代先后为次。于国史、志乘、私家著述,穷搜博考,苟有事迹可叙,能成传者,尽量收录。有民国年间刊本。(来源:中国历史大辞典·上卷, 2000-03)本书共40卷,收入1800多人,立传范围以籍贯畿辅直隶者为限。
  • ISBN:978-7-200-10454-7
    作者:徐世昌撰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
    关键词:畿辅
    摘 要:近人徐世昌 主编,王树枏等编撰。四十卷,附《列女传》六卷。光绪初,王氏尝辑直隶人物为《北学师承记》,未成定本,年久大半散失。1914年,徐世昌 为表彰清朝先哲,扶植纲常名教,乃邀王氏等编纂。1915年设局,1917年成书。分为名臣、名将、师儒、文学、高士、贤能、忠义、孝友等八门,各以年代、朝代先后为次。于国史、志乘、私家著述,穷搜博考,苟有事迹可叙,能成传者,尽量收录。有民国年间刊本。(来源:中国历史大辞典·上卷, 2000-03)本书共40卷,收入1800多人,立传范围以籍贯畿辅直隶者为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