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知识服务

SPECIAL LITERATURE
历史事件
全部 政治军事 公共卫生 社会安全 自然灾害 科教体育 文化艺术 经济交通 机构职官
同治元年(1862)正月初十日,慈禧太后那拉氏以同治帝名义发布上谕,正式宣布了清廷“借师助剿”的决策。早在咸丰二年(1852)太平军进攻楚南时,就有人提出请洋人派“火轮船入江助剿”的建议,因两江总督沿江阅兵而中止。次年太平军兵临南京,上海道吴健彰奉巡抚杨文定之命,向上海美、英、法领事乞援,要求外国兵船开入长江,帮助清军驻守南京。其时外国侵略者因尚未摸清太平军虚实,不愿冒然表态,是以未曾答应。第二次鸦片战争前,美国在英、法支持下,曾以“助顺剿逆”为条件,向清廷提出修约要求,战争结束后,各国侵略者再次向清廷明确表示愿意助其镇压太平天国革命。咸丰十年九月,《北京条约》刚一签字,法使葛罗即向恭亲王奕訢表示,法国所有船只兵丁愿悉听调遣,帮助清廷“攻剿发逆”。俄使伊格纳切夫也提出愿为清军“教铸枪炮”,并派兵镇压太平军。咸丰十一年(1861),英、美两国也先后提出愿助清廷“压平内乱”。对此,清廷中许多实力派大臣极表赞赏。奕訢、曾国藩、薛焕等相继向朝廷建议“借师助剿”。是年十一月,太平军攻克宁波、杭州,十二月再次进攻上海,终于使清廷下了最后的,作出“借师助剿”的决策。从此,中外反动派公开勾结在一起,对太平天国革命进行残酷镇压。
同治元年至十二年(1862-1873),西北陕、甘、宁、青广大地区活跃着许多支回民反清起义军。同治元年三月,太平军西征部队进入陕西,各地回民纷纷起义响应。十九日,伊斯兰教阿訇任武聚众起义于渭南,与洪兴同被推举为元帅。任武曾参加过咸丰七年至八年(1857-1858)云南回民起义,回陕西后,藏匿于渭南仓渡镇清真寺,秘密发动群众,制造军机旗帜,准备武装起义。同治元年春,陕西团练大臣张芾强迫回民抽拔壮勇,又在华州虐杀回民,任武遂率领渭南回民杀张芾,攻克华州等地,围攻西安,占领渭河流域,屡败清军。后由于西安、大荔一带数十县汉、回群众相互仇杀。死亡达数十万人,削弱了反清力量。同治二年初,清廷以多隆阿为钦差大臣,西上攻回,相继攻陷回民军后方基地羌白旗、王阁村等地,并借口“护汉”,在史家河一带屠杀回民,使六十里内尽成白地。任武等于同治三年率部退往甘肃。其时,甘肃、宁夏、青海广大地区回民也纷纷起义,并逐渐形成四支主要力量;以马占鳌为首的起义军活动于甘肃南部;以马化龙为首的起义军活动于宁夏南部;以马文义为首的起义军活动于青海东部;以马文禄为首的起义军活动于甘肃西部。其中以马化龙部力量最强,成为整个西北回民起义军的中坚。同治七年,左宗棠以钦差大臣身份西上攻回,在陕甘交界处招降了以董福祥为首的散兵游勇,成为回民军凶恶的敌人。同治十年左宗棠攻占回民军马化龙部活动中心金积堡,次年又在太子寺击败甘肃南部回民军,并打败了青海回民军马文义部,占领西宁。同治十二年,甘肃西部回民首领马文禄向清军投降后被杀,白彦虎率部逃往新疆,清军占领肃州。至此,坚持十二年之久的西北回民起义全部失败。
同治元年(1862),总税务司英国人李泰国受清政府委托,在英国购买兵船七艘,并私自召募六百余名水手、军官,与英国海军上校阿思本订立协议,由阿思本统领助攻太平军。规定该舰队除清朝皇帝的命令外不受任何人指挥(皇帝命令也需李泰国付署才能生效)。同治二年八月,阿思本率舰队开到上海。清政府命总兵蔡国祥为舰队总统,以阿思本为帮统,负责实际指挥,归曾国藩、李鸿章等节制调遣。阿思本以清政府之决定与原协议不合而不满,曾国藩等也因指挥不动而反对,双方争执不决,并引起美、法、俄等国公使不满。曾国藩建议“将此船分赏各国,不索原价”,清政府遂赏阿思本白银一万两,令其将舰队开回英国变卖,舰队成员就地遣散。后因卖价尚不足遣散费,只得另行拔款添补。是为清廷建立海军的第一次尝试。
同治元年(1862)五月初八日,太平天国英王陈玉成在河南延津为清军所杀,年仅二十六负。陈玉成原名丕成,广西藤县人。自幼父母双亡,十四岁时随叔父陈承镕参加金田起义,为太平军童子兵。咸丰三年(1853)太平天国定都天京,陈玉成被任命为左四军正典圣粮,职同监军。次年随韦俊西征,三月与曾天养等攻占湖北云梦、应城,五月率突击队奇袭武昌成功,升殿右三十检点。咸丰五年随秦日纲、韦俊等再取武昌,随后转战于湖北、安徽等地,屡建战功,升冬官正丞相。咸丰六年春,随秦日纲援镇江。时清军围城数重,内外信息难通,陈玉成亲率壮士数人乘小船冲破清军封锁,进入镇江,与守将吴如孝约定内外夹攻之计,大败清军,镇江之围遂解。随即渡江破江北大营,克扬州、浦口、仪征。五月,参加破江南大营之役,负伤。咸丰七年封成天豫、又正掌率、前军主将,与李秀成部在浦口摧毁江北大营,十月在三河全歼湘军精锐李续宾部,稳定了上游局势。次年五月封英王。咸丰十年闰三月,陈玉成与李秀成、李世贤、杨辅清、刘官芳等五路大军共破江南大营,解天营之围,为进攻江、浙扫清了道路。咸丰十一年西征湖北,被英领事劝阻未攻武昌,回师救安庆,接连失利。八月安庆陷落,陈玉成坐镇庐州(今合肥),派部将陈得才、赖文光等去河南、陕西招兵,力图恢复上游。同治元年四月因庐州被困,率部突围,北往寿州,为叛徒苗沛霖诱捕,送至颍州(今阜阳)胜保大营。在解往北京途中遇害。留有经敌删改的笔录供词(即《英王陈玉成自述》)。
同治二年至同治三年(1863——1864),清政府为培养洋务人才,先后在上海、广州设立“广方言馆”。同治二年,清廷批准江苏巡抚李鸿章奏,仿北京同文馆例,在上海设立外国语言文字学馆,称“广方言馆”,也称“上海同文馆”,招收十四岁以下文童入馆,学习外国语文和自然科学知识。先设英文、法文两班,后增设日文、俄文班,三年毕业。经费由江海关支拔。同治八年并入江南制造局。光绪三十一年(1905)改为兵工中学堂。同治三年,广州将军瑞麟、两广总督毛鸿宾仿照上海例,亦奏清廷在广州设立“广方言馆”,又称“广州同文馆”,招收十四岁至二十岁的满、汉学生及二十岁以上科举出身的学员。先设英文班,后增设法、德文班。三年毕业。派充各衙门翻译,经费由粤海关支拔。
同治二年(1863)十月初五日,总理衙门以原总税务司英国人李泰国在“阿思本舰队事件”中办事不力,将其革退,改派另一名英国人赫德继任总税务司。赫德出生于爱尔兰亚尔马郡波达当。1853年毕业于伯尔福斯皇后学院,次年(咸丰四)来到香港,任职于英国商务监督公署。咸丰五年任宁波副领事助理。咸丰八年调广州领事馆助理,并出任英法联军在广州建立的侵略机构“三人委员会”秘书。咸丰九年任广州海关副税务司,咸丰十一年代理总税务司。自同治二年至宣统三年(1911)去世,担任清政府总税务司达四十八年之久。赫德在中国制定并推行了一整套半殖民的海关制度,长期掌握着中国海关的行政和人事大权,控制着清王朝的财政命脉,还直接参与清朝的外交事务,干涉中国内政。他长期受到清政府及李鸿章等人的信任,光绪三十四年请假回国时,清政府特为其加尚书衔。是英国侵华势力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同治二年(1863)五月,石达开在成都被四川总督骆秉章杀害,终年仅三十二岁。石达开,广西贵县人,客家地主出身。因受土著地主排挤,于道光二十九年(1849)加入拜上帝会,与洪秀全等结成异姓兄弟,称天父第七子。金田起义后,受封左军主将、翼王五千岁,参与指挥攻克武昌、九江、安庆,占领南京等战役。咸丰七年(1857)他负气离天京出走后,率军转战浙江、福建、江西、湖南等地,屡遭失利,遂于咸丰九年回到广西家乡,幻想隐居山林。部将彭大顺、朱衣点、吉庆元等率领二十万大军离他而去,重返太平天国,石达开只得重聚数万人,于同治元年正月向四川进发。同治二年三月,石达开率部转战至四川紫打地(今安顺场附近),为大渡河所阻。清军勾结当地土千户王应元、土司岭承恩等步步紧逼。石达开走投无路,辎重尽失,妻儿七人投河自尽,乃致书四川总督骆秉章,表示愿以一身换取全军将士免遭屠戮。四月二十七日,自率幼子石定忠及亲信数人至洗马姑清军总兵唐友耕营投案,随即被解任成都。五月初十日受刑而死,所部将士均被清军施计杀害。
同治二年(1863)四月二十四日,沙俄侵略者二百余人携带枪炮闯入中国西北边疆博罗胡吉尔卡伦,被中国军队阻止后退回。二十六日,沙俄侵略者再次以一个步兵连、一个哥萨克炮兵排进犯博罗胡吉尔卡伦,并炮击中国边防哨所。守卡清军对入侵者进行了坚决抵抗。他们采取诱敌深入的办法,伏兵于敌军即将经过的山谷两侧山梁上,待沙俄侵略者进入山谷后,突然万箭齐发,当场击毙敌部队长安东诺夫中尉,其余或伤或逃。五月十九日,沙俄侵略军在列尔赫中校率领下又一次来犯,再次遭到守卡清军的坚决抗击。双方激战数小时,终于迫使侵略者退出卡伦。六月中旬,沙俄侵略军接连三次向博罗胡吉尔卡伦大举进犯,均被清军击退。清军总计歼敌一百余人,缴获大炮、炸弹等武器多件。
同治三年(1864),曾国藩在攻陷南京后,创办金陵书局,后改为南京官书局,专司官府刻书事务,从而改变了以往官府刻书多由州县学宫或官办书院负责的状况。继金陵书局创办之后,各地方官办书局纷纷设立,较为著名的有:杭州浙江书局、武昌湖北官书局(即崇文书局)、长沙湖南书局、南昌江西书局、成都存古书局、济南皇华书局、太原山西官书局、广州广雅书局、昆明云南书局以及福州书局等。各书局皆由地方官府主办,以雕版印刷为主要方法,所刻之书,大多为传统的经、史、子、集类书籍。清朝统治者之所以于此时热心刊印古书,目的是为了尽量掩饰其在镇压太平天国起义过程中暴露出来的腐朽、凶残的面目,以宏扬传统儒术来笼络士人,维持其摇摇欲坠的封建统治。但大量古代典籍的重新刊刻,也使因长期战乱而遭到严重破坏的中国传统文化得到保护。如金陵书局初创时,首先刊刻了清初著名思想家王夫之的《船山遗书》五十八种二百九十六卷,对保存王夫之著作、为后人提供研究王氏学说的完整资料起了积极的作用。
同治三年(1864)十月二十日,太平天国幼天王洪天贵福在南昌被凌迟处死,年仅十五岁。幼天王为洪秀全长子,初名天贵,后加福字。从小诵习拜上帝会经籍。自咸丰十年(1860)起以幼主名义发布诏旨。同治元年五月初三日即位。天京陷落后,幼天王由忠王李秀成等护送,于六月十七日逃出,二十一日到安徽广德,二十六日由堵王黄文金迎入湖州。拟往江西会合李世贤、汪海洋等,遂于十月复回广德。月底,太平军次蔡元隆降清,黄文金等奉幼天王转战皖浙边境一带。八月黄文金病逝,余部进入江西。九月二十五日,幼天王在江西石城荒山之中被清军俘获,十月二十日在南昌被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