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知识服务

SPECIAL LITERATURE
历史事件
全部 政治军事 公共卫生 社会安全 自然灾害 科教体育 文化艺术 经济交通 机构职官
同治四年(1865)五月,李鸿章在上海虹口购买美商旗记铁厂,又将上海和苏州两个洋炮厂并入,再加上曾国藩派容闳从美国买来的机器设备,建成江南制造局,也称“上海制造局”、“上海机器局”、“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同治六年自虹口迁往高昌庙,不断加以扩充,渐成为清政府规模最大的军事企业。其下属机构包括:机器厂、铸铜厂、铸铁厂、炼钢厂、轮船厂、枪炮厂、火药厂、汽炉厂、公务厅、工程处、炮队营、广方会馆等等。职工人数三千余人,房屋二千余间。其产品主要有枪炮、水雷、弹药、机器等,并能修造轮船,中国第一台明轮蒸汽军舰“恬吉号”即由江南制造局于同治七年制造。江南制造局的创办经费为五十四万三千两,自同治六年起拨江海关二成洋税为常年经费,每年三十至七十万两不等。其机器设备及主要原材料基本上依赖外国,技术大权也掌握在外国人手中。光绪三十一年(1905),造船部分独立,称“江南船坞”,辛亥革命后改称“江南造船所”。江南制造局也于民国六年(1917)改称“上海兵工厂”,抗战爆发前停办,所留厂房及部分机器在抗战中被日本人拆毁,厂地并入江南造船所。
同治五年(1866),闽浙总督左宗棠在福州马尾创办马尾船政局,也称福州船政局。是为清政府经营的规模最大的新式造船厂。初期由法国人日意格和德克碑分任正、副监督,总揽一切事务,雇用数十名法国技师和工头,工人约一千七百至二千名。整个船政局由铁厂、船厂和学堂三部分组成。自同治八年铁厂开工至同治十三年,五年中共制造轮船十五艘,均为木质。光绪元年(1875),船政局依约辞退洋人,一切设计、施工等皆由中国人担任。至光绪二十一年(1895),新造轮船十九艘,包括木质、铁质两种,其马力、质量等均较过去有所提高。马尾船政局创办经费为四十七万两,常年经费每月由闽海关拨银五万两,同治十二年起每月从茶税中增拨二万两。光绪十年中法战争中,马尾船政局遭到严重破坏,中日甲午战争后,生产更趋下降。辛亥革命后改称“海军造船所”,抗战时又遭严重破坏,生产陷于停顿。战后由国民党政府接收。
同治五年(1866),闽浙总督左宗棠在福州创办福州船政学堂,也称“求是堂艺局”。它是中国最早的造船及驾驶技术学校。分前学堂、后学堂,招收十六岁以下学生入学。前学堂学习轮船制造,主要开设法文、算术、几何、代数、三角、天文、地理、航行等课程,由法国人主持,学期五年,先后毕业学生八届,共一百八十名。后学堂学习轮船驾驶或管轮,主要开设英文、算术、几何、画图、机械图说、机械操作等课程,由英国人主持,学期五年,先后毕业驾驶专业学生十九届,共二百四十七名;管轮专业学生十四届,共二百一十名。学生毕业后一般授以水师官职或派充监工、船主等。辛亥革命后,前学堂改为福州海军制造学校,后学堂改为海军学校。
同治五年(1866),上海发昌机器厂创建。它是中国最早的私营机器制造厂。初为锻铁作坊,后不断扩大规模,更新设备,至同治十二年已成为初具规模的近代工业企业,称“发昌号铜铁机器车房”。光绪二年(1876)开始制造小火轮、车床等。八十年代称“发昌机器船厂”,俗称“发昌机器厂”,以制造小火轮为主,为当时上海民族资本机器工业中最大厂家。后因受外商排挤,日趋衰落,光绪二十六年(1900)被英商耶松船厂吞并。
同治五年(1866)二月,清政府派前知县斌椿及同文馆学生凤仪、德明、彦慧等人出国考察。先是,总税务司赫德告假回国,行前建议总理衙门派遣同文馆学生随其赴外国进行游历、考察。清政府为了解外国情况,培养洋务人才,接受了赫德的建议,于二月初七日派斌椿等随赫德离开上海,先后至法国、英国、瑞士、俄国、普鲁士等国进行考察。当年九月十八日返回北京。是为同文馆学生出国考察之始。
同治六年(1867),三口通商大臣崇厚在天津创办“天津军火机器局”,也称“天津机器制造局”。以英国商人密妥士为总管,聘请英国技师,开办经费为二十一万三千两,雇用工人约一千四百至二千五百人。同治九年天津教案后,改由李鸿章接办,以沈保靖代替密妥士,扩充人员,增添设备,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兵工厂。其常年经费约三十万两,由天津海关和烟台海关拨四成关税充当,天津机器局下分东、西两局。东局设城东贾家沽,以制造火药、枪炮、子弹和水雷为主,另附水师、水雷、电报学堂;西局设城南海光寺,主要制造军需物资、器具和开花子弹等。光绪十九年(1893)又新建一座炼钢厂,从英国买进全套设备,可铸造六英寸小钢炮。光绪二十一年改称“北洋机器制造局”。光绪二十六年被八国联军焚毁。
同治六年(1867),陕甘总督左宗棠从江南制造局和金陵机器局调募了一批熟练工人,派人向外国购买了机器设备,在西安筹建西安机器局,同治八年正式建成。西安机器局主要生产洋枪、铜帽和开花炮弹等,其生产规模和产品质量皆远不及江南制造局等大企业。同治十一年,左宗棠将西安机器局机器设备迁往兰州,改名兰州机器局,又从浙江、广东、福建等地调募工人,由记名提督赖长主持。主要生产铜引、铜帽、大小开花弹,并能仿造普鲁士式螺丝炮和后膛七响枪,改造劈山炮及炮架等,为左宗棠收复新疆提供了部分武器装备。其经费概由甘肃关内外办理军需款项内拨支。
同治七年(1868),左宗棠任钦差大臣,率军攻回。同治八年(1869)八月,提督刘松山率老湘军从陕北绥德进攻花马池(今宁夏盐池),至吴忠堡,围金积堡。西北回民起义军首领之一马化龙乞降,左宗棠不许,主张“痛剿以服其心”。是年底(1870),刘松山到马五寨受降时,突被回军中反对投降者开枪打死,清军大敌。回军又乘势反攻,局面大震。同治九年(1871)底,刘松山之侄刘锦棠继统老湘军力攻,十一月十六日,占领金积堡。马化龙再次投降。左宗棠令其召各地回军至金积堡就抚,阴谋“先抚后剿”。回军被骗回后,左宗棠大肆杀戮,不留一人,马化龙也被处死。
同治七年(1868)五月,江南制造局翻译馆建成开馆。先后在馆中担任译书工作的中国人主要有:徐寿、华蘅芳、李善兰、徐建寅、赵元益、李凤苞、郑昌棪、王德钧、江衡、钟步律、严自勋、徐华封、舒高第等;外国人包括英国人伟烈亚力、傅兰雅,美国的玛高温、林乐知、金楷里等。该馆自建成到中日甲午战争前,共翻译各种外国图书一百余种,绝大多数为军事技术、水陆兵法及各类科技书籍,是当时中国最大的译书机构,对传播西方近代科学知识起了积极作用。
同治七年(1868),因西北边疆动荡不安,清政府派左宗棠西征。左宗棠到陕西后,全力镇压回民起义。同治八年(1869)八月,提督刘松山率老湘军从陕北绥德进攻花马池(今宁夏盐池),到吴忠堡,又围金积堡。同治九年,刘松山之侄刘锦棠统率老湘军力攻,十一月十六日,占领金积堡。同治十二年,回军首领马文禄战败降清,随即被处死。白彦虎率部逃往新疆。至此,陕甘回民起义失败,左宗棠安定了陕甘地区。当时,新疆成为浩罕、俄、英三国角逐的战场,随时有被瓜分的危险。光绪元年(1875)三月,清廷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光绪二年(1876)二月,左宗棠任命刘锦棠为前敌统领,率清军分三路入疆。到九月中旬,新疆北路全部收复。清军平定北疆的分裂割据势力后,刘锦棠于第二年(1877)又率军南下。三月十三日,张曜、徐占彪与刘锦棠军一同攻克吐鲁番,清军收复吐鲁番全境,阿古柏自杀。光绪四年(1878)提督董福祥收复和阗。至此,除伊犁外的新疆领土,全部由清军收复。左宗棠西征,既安定陕甘,又使新疆免于沦为殖民地。清廷终于控制住了西北地区的局势。光绪十年(1884)新疆建省,第一任新疆巡抚是刘锦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