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知识服务

SPECIAL LITERATURE
历史事件
全部 政治军事 公共卫生 社会安全 自然灾害 科教体育 文化艺术 经济交通 机构职官
康熙三十五年(1695),在征讨噶尔丹的作战中,殷化行以勇猛机智荣立战功。殷化行,字熙如,陕西咸阳人。他在疆场上战斗了大半生,是康熙年间著名的将领。康熙三十五年,为了对西北用兵,殷化行调任宁夏总兵。他日夜加紧练兵,赶制子母炮,又大量筹集驼马粮食,以及防雨、防寒物品及药品。这年二月,大军出发,殷化行率本部兵马出西路。由于清军没有估计到深入塞外截击噶尔丹军,所带给养严重不足,又风雨连绵数昼夜,军士饥寒交迫。结果,经过七十多天的行军作战,西路清军处境非常困难。但是,由于殷化行战前准备充分,人有余粮,马有余力,没有受到什么损失。在昭莫多激战中,殷化行所部奉命抢占一座小山头。当准噶尔军冲到半山腰时,化行率军居高临下,以炮轰击,迫使准军停止了进攻,为清军展开强大攻势创造了。在双方激战难解难分时,他又派人告诉大将军费扬古:川中兵应当从柳林中冲出进攻敌人侧翼,敌人阵势必乱,派遣一支军马往南,出其不意进攻敌人后卫部队,敌人必定回护,乘势给敌人以有力打击。这些意见都及时被费扬古接受,清军渐渐取得了优势。在这个过程中,殷化行实行前后夹击,指挥士兵擂鼓呐喊,从山上冲下,准噶尔军立时大乱,溃不成军。殷化行独自率军乘胜向北追击了三十多里。昭莫多之战中殷化行立了大功,被费扬古多次称赞,认为有了他是国家的福气。
康熙三十四年(1695)七月三日,著名学者黄宗羲与世长辞,终年八十六岁。死前,他嘱咐家人说:“我死后,即于次日安葬,就用平时穿的衣服入敛,不用棺椁,不作佛用,不做七七,凡鼓吹巫觋铭旌纸钱一概不用。”在人生的最后一刻,他对传统世俗礼教进行了大胆的挑战。黄宗羲是杰出的思想家、著名的学者。一生著述六十多种,一千三百多卷,研究领域涉及经、史、子、集、天文、历算、地理各个方面,尤其在历史学方面,成就最高,影响最大。黄宗羲主张研究历史要通今致用。在这一思想指导下,他以极大的心思精力,编写有关明代的史籍史料,以总结历史教训,启发人们的爱国思想,并为自己的政治主张,找出历史根据。他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成为后来研究明史的重要参考资料。康熙年间编写的《明史》,是一部史学价值较高的历史著作,其中就倾注和吸收了黄宗羲的研究成果。黄宗羲在史学方面更独特的重要贡献,还在于他编著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完善的学术思想史――《明儒学案》。这部著作将明代二百多年的学术史,二百多名学者的哲学、政治思想、学术著作资料,进行了系统的排比归纳,分清了学术渊源和流派,并作出力求公允的评价,对于中国学术思想史的研究,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黄宗羲以他的史学理论和实践,开创了清代浙东史学,培养了历斯同、全祖望、章学诚等一批有成就的史学家。
康熙三十四年(1695)七月,著名学者刘献廷去世,年仅四十八岁。刘献廷,字君贤,又字继广,号广阳子,顺天府大兴(今北京市)人。他少年时期勤奋好学,博览群书,经常彻夜不眠,刻苦攻读。清朝修明史,他应邀参加编撰工作,不署衔,不受俸,不受馆职,只是客居徐元文家中。修史期间,刘献廷经常到京城外面游览,有时,几十天不归,归来即把所见所闻告诉同是修史者万斯同,万斯同便拿书中记载进行核证。刘献廷治学提倡研究和了解现实。他认为:学者如果只知道过去而不了解现实,纵使博览群书,也只能算半个学者;当然,要了解现实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指出:清史馆许多人考古有余而不切实用。他还批评说:天下事没有不从格物致知入门的,而今读书学道的,都鲁莽灭裂从事,以致于忙碌终身一无所获。这种批评切中了当时学者治学的弊病。在修史期间,刘献廷经常与馆内友人讨论天地阴阳之变、古今兴亡之故、方舆要害、人才邪正以及兵法、文章、典制等,在许多问题上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一生治学广泛,对于律历、书教、音乐、理学、诗文、佛老、象纬、医药、法律、军事、农桑等均潜心研究。他主张结合西方先进技术改进中国传统历法,主张应当重视火器的使用和改进;主张不仅要注重疆域沿革及山川要塞的研究,尤其要注重河道变迁的研究,等等。刘献廷著有《新韵谱》、《广阳诗集》、《广阳杂记》等。
康熙三十四年(1695),叶尔羌人民在莎迪和卓领导下暴动,冲入王府,杀死了阿帕克和卓。阿帕克和卓,本名伊达耶图拉,阿帕克是他的别号。伊达耶图拉是清朝前期我国新疆伊斯兰白山派的领袖,他作为伊斯兰教贵族势力,在天山南路维吾尔族地区统治长达数十年之久。在他第一次统治期间,由于大肆屠杀自己的政敌与黑山派教徒,致使叶尔羌地区陷入极其混乱的局面。结果,叶尔羌等维吾尔各族人民,以黑山派为中心举行暴动,伊达耶图拉逃往中亚避难。康熙十八年(1679),在漠西蒙古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的支持下,伊达耶图拉又被拥立为统治南疆的代理人。伊达耶图拉登上汗位后,自称阿帕克和卓(世界之主之意),以叶尔羌为统治中心,命其子叶海雅执掌喀什噶尔政权,在南疆建立起了白山派和卓家族的统治体系。阿帕克和卓重新当政后,再次大肆屠杀和监禁黑山派及其他教派的伊斯兰教徒。很多人不堪忍受其残暴统治,被迫逃往中亚等地。阿帕克和卓在经济上也残酷地剥削各族人民,所实行的苛捐杂税达二十余种之多。阿帕克和卓在南疆的种种倒行逆施,引起了各种人民的不满,特别是他强迫数万民工,花费数万腾格白银,为自己修建豪华的陵墓,更加激起了人民的强烈反抗。康熙三十四年,黑山派领袖舒艾布的表侄莎迪和卓领导叶尔羌人民暴动,将阿帕克和卓杀死。不久,因阿帕克和卓之死,白山派统治集团陷入争权夺利的内讧,白山派在南疆的统治,遂为暴动群众所推翻。
康熙三十四年(1695)五月,清政府有关司署经过调查,得知京师地区八旗兵丁无房舍者有七千余人,便在城外按各旗方位,每旗各造屋二千间,无屋兵丁,每名给两间,不许买卖,兵丁死后没收入官。自康熙朝中叶以后,八旗生计问题日益严重。随着八旗内部贫富的分化,许多士兵陷入高利贷的罗网,月饷的一半以上要支付借款的利息,以至成年不得娶妻,死后没有葬地。至于八旗奴仆,绝大多数处境更苦。有一次,他们曾聚集四五千人在皇城里请愿,其中八个胆大的,还冲破了侍卫的阻拦,闯进了御花园的第一道门,险些造成暴动事件。康熙三十七年(1698)十一月,康熙帝曾对大学士说:现在满洲斗殴持刀杀人的事件屡有发生,可见习俗败薄,必使迂淳归厚才好。为了解决八旗生计,除为穷苦兵丁建造房屋外,清政府还采取了以下一些措施:提高满洲甲兵的月饷;将余丁归并,成立新佐领,使闲散人可以披甲当差,解决亡故军士葬地及贫困兵士妻室、住房问题;凡遇灾荒,赈济贫民,八旗甲兵一律沾恩,而且比较优厚;增加出征补助;设立官军,代清旧馈;对老年及出征伤残人员,给以临时补助;增派驻防,缓和京师地区八旗生计紧张状况;教导旗员,抵制奸商。康熙四十九年(1710),某些八旗官兵将所支米不运家中,而是即行变卖,以图微利,清政府针对这种情况,决定以后户部计口支放,余者照时价给银。清政府采取上述措施,解决八旗生计暂时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没有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康熙三十四年(1695),清军征讨噶尔丹,依靠戴梓所发明的子母炮,取得了战场上的重大胜利。从此,戴梓被人称为机械和火器专家。戴梓,字文开,浙江仁和(今杭州市)人。他博学多能,通晓天文、历法、河渠、诗画、史籍等,对机械、兵器制造尤为精通。他出身于官吏之家,自幼勤奋好学,对于兵法战守诸器具,尤其用心研习。康熙年间在平定三藩之乱中,他被康亲王杰书派人礼聘,以布衣从军。戴梓从军后,充分利用自己在机械和兵器方面的杰出才能和精巧技艺,创造和仿制了一系列先进的机械工具和兵器,解决了不少实践中的难题。他曾利用滑轮原理、制造了一种运输机械,这种机械既减轻了体力消耗,又提高了劳动效率,相当方便。他还利用发条原理,创造了木机器人。在兵器方面,他所创造的连珠火炮形同琵琶,能连续射击,解决了旧式火铳用火绳点火,易受风雨潮湿影响的难题,同时也吸收了西洋火器能连续射击的优点,使用方便,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戴梓还奉康熙帝命制造了一种冲天炮,又名子母炮,长二尺一寸,重约三百斤,弹道弯曲。这种炮的炮弹大如瓜,用生铁铸成,弹中朝上留有空穴,可装火药。使用时,将炮弹装入炮膛后,再装火门烘药和定炮尺。火门烘药的用药量根据射程远近决定,炮尺目标也随目标远近而定。发射时,先点燃炮弹的炮捻,接着点燃火门烘药。炮弹出膛后,从天而下,片片碎裂;杀伤力极大。戴梓制造的许多兵器,后来都被列入《钦定工部则例造火器式》,成为工部依式定造的样板,全国通用。
康熙三十四年(1695)三月,著名的封疆大吏李士桢病逝,终年七十七岁。他的主要著作《李大中丞政略》,记述了他一生的政绩。李士桢字毅可,山东昌邑人,满洲正白旗包衣。他原姓姜,世为昌邑大族,明末清初,被掳为清八旗军奴仆,后过继给正白旗佐领李四泉为子,即改姓李。顺治四年(1647),李士桢被授为长芦运判,开始了他长期的仕宦生涯。此后,他任过河东运副、两淮运司、江南安庆府知府、陕西延安府知府、广东按察司副使、山西阳和兵备道副使、山西布政司参政、河南按察使、福建布政使、浙江布政使、江西巡抚、广东巡抚等职。李士桢初任广东巡抚时,广东经过连接不断的兵燹扰攘,经济残破,民生凋敝。为了安定社会秩序,恢复发展生产,他及时地颁布了《抚粤文告条约》十六条,受到了广东百姓的称赞。李士桢把整顿吏治当作第一要务。为澄清吏治,他以身作则,亲自批阅文书,绝不假借书吏,更不让衙役吏胥伸手取索。博罗知县董海、乐会知县张结禄利欲熏心,草菅人命,他便上疏弹劾,题请他们革职逮问。在整饬吏治的同时,李士桢还注意调整官、兵、民三者的关系,禁止兵役扰民、营棍害民,从而缓和了阶级矛盾。此外,李士桢实行了一系列恢复生产的措施,对特别残破荒凉的地方,他奏请豁免这些县的征银,召集流散农民进行垦荒。对于当地最穷苦的“蛋民”,他给以一定程度的关怀,采取措施禁止防巡官兵需索,以保障他们的渔业生产。
康熙三十四年(1695)二月二十五日,重修太和殿工程开始,至康熙三十六年七月十八日告成,共用两年多时间。太和殿是清朝举行盛大庆典的场所,殿宇高大,气势宏伟。宫殿基高二丈,殿高十一丈,广十一间,纵深五间,建筑面积二千三百多平方米。大殿正脊两端的龙吻,高达三米,檐角上排列的小兽整整齐齐。太和殿不仅外观雄伟,殿内建筑亦十分壮丽。殿堂内开阔高大,七十二根大柱擎立其间。大殿中央,设有二米高的地平台,上设金漆雕龙宝座,宝座周围六根高大蟠龙金柱,每柱雕一巨龙,龙身缠绕全柱,柱下绘有海水江岸花纹。天花板正中,有一盘龙金凤藻井,倒垂着轩辕宝镜。太和殿前面,广场宽阔,占地约三万多平方米。重修太和殿工程的主持者是顺天府木匠梁九,当时已七十有余。整个大殿的外形轮廓,结构组合,全是梁九精心筹划。大殿梁枋檩柱,飞檐斗拱,部件数万,梁九为了准确施工,予先手制木殿一区,以寸准尺,以尺准丈,不过数尺许,而四阿重室,规模具备。梁九的技艺被人称为绝技。大殿工程所需材料采自全国各地。其中,楠木来自云南、贵州、广西、湖南、四川等地;石料来自房山;殿堂内铺设的金砖由江南官窑承烧。重修太和殿工程开始之日和告成之时,康熙帝均派遣官员告祭天地、宗庙和社稷。
康熙三十四年(1695)二月初一日,礼部议覆:黑龙江将军萨布素等疏言,墨尔根地方(今黑龙江省嫩江市)两翼应各立学,设教官一员,新满洲诸佐领下每岁各选幼童一名,教习书义。康熙帝同意了这一奏请。黑龙江地区文化教育比较落后,萨布素早在宁古塔任职时,就优礼从关内流放至宁古塔的文士吴兆骞、杨越等人。这些人既授徒教书,又撰写诗文。《尼布楚条约》签订后,黑龙江地区开始进入和平安定、开发经济的新时期,文化教育也得到了发展。萨布素疏请在墨尔根两翼各设一所学校,设立教官,每年从索伦、达斡尔佐领下各选幼童入学,念书识字,这是黑龙江地区建学立师之始。后来,清政府在齐齐哈尔和瑗珲等城,也相继设立学校,设师教学。萨布素姓富察氏,宁古塔(今吉林宁安县)人,隶满洲镶黄旗,是著名的爱国将领。他少年时勤奋好学,成年以后,被挑补披甲,在宁古塔城当兵。因他粗通文墨,喜读《三国演义》勤于职守,富有韬略,被提拨为笔帖式(书手),以后又被提升为武职官。康熙二十二年(1683)十月,萨布素被任命为黑龙江将军以后,他一面加强地方防御,屯田备兵,一面加强文化建设。墨尔根地方设立学校,反映了萨布素将军的远见卓识。正因为如此,萨布素被誉为康熙朝的“将军第一”。
康熙三十五年(1696)五月,著名诗人屈大均病逝,终年六十七岁。屈大均,初随父改姓邵,名龙,字翁山,号非池、冷君等,广东番禺(今广州)人,出生于一个贫寒的家庭。其父是一个自学成材的乡材医生,嗜书如命。在父亲影响下,大均勤奋好学,少有成绩。明朝灭亡后,他曾出家为僧十二年,这期间,写下了大量诗文。顺治年间,他北上游历,怀着反清复明思想,哭吊崇祯缢死处,导访宫中遗事,吊袁崇焕废垒,沿途写下许多深沉悲壮的诗篇。由于几次反清策划受挫,屈大均心情非常苦闷,又出于家贫母老,遂在康熙初年南归省母,同时弃僧返俗。此后,又曾游学陕西,途中亦多有诗词创作。屈大均一生写了大量诗词,分别收录在《道援堂集》、《翁山诗外》、《翁册诗略》等集中。他的诗词多写国家、民族兴亡的大事,充满了深厚的民族感情和爱国思想,具有丰富的历史内容和雄浑悲壮的艺术风格。他自己曾说,他的诗颠倒日月,鼓舞风雷,神化其情,鬼变其状,神出于无声,鬼入于无臭。当时的人也称赞说,他的诗如万壑奔腾,一泻千里,放而不息,流而不止,其中多藏蛟龙神怪,不象平湖浅水只有鱼虾。清代著名思想家龚自珍说他的诗是:奇士不可杀,杀之成天神;奇文不可读,读之伤天民。由于屈大均诗文有强烈的反清内容,所以,在他死后,诗集多次被销毁。尽管如此,他的著作还是流传下来,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