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知识服务

SPECIAL LITERATURE
历史事件
全部 政治军事 公共卫生 社会安全 自然灾害 科教体育 文化艺术 经济交通 机构职官
康熙五十年(1711)五月十一日,著名学者王士禛病逝,终年七十八岁。王士禛,字贻让,号阮亭,又自号渔洋山人,山东新城人。他出身于大官僚世家,自幼受封建正统教育,有条件博览群书。他二十五岁时中进士,授扬州府推官,居官勤敏,不畏强御,能据案立决疑谳重狱。后迁国子监助教、祭酒等职,还曾充任江南乡试同考官。后来,他又相继升任礼部主事、礼部仪制司员外郎、户部郎中、翰林院侍讲、侍读,国子监祭酒,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院侍讲学士,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充经筵讲官,兵部督捕右侍郎,户部右侍郎,刑部尚书。王士禛居官之余,潜心致力于著述,专攻诗和古文辞,被尊为诗坛圭臬,一代文宗。他一生著述极多,刊行于世的约有三十六种,二百多卷,尤以诗歌最多。他自成进士后,作诗有一千三百余首,到六十七岁时,诗作总计有九十二卷,四千余首,合订名为《带经堂集》,合订前分别为《渔洋集》、《蜀道集》、《渔洋续集》、《南海集》、《蚕尾集》、《雍益集》。之后又有《蚕尾续集》、《蚕尾后集》等。他作诗讲求神韵,力追汉魏唐人风格,要求写诗要天然有真趣,不可造作。在诗论方面,他也能独树一帜,有许多高深见解。王士禛还著有许多笔记丛谈,有《居易录》、《池北偶谈》、《古夫于亭杂录》、《分甘余话》、《香祖笔记》等。笔记多沿袭六朝文体,文字简扼清隽,内容也较为广泛,所记内容多耳闻目睹,有一定的历史和文学价值。
康熙五十年(1711),清政府处理陈四流民案,许多官员因此被降级。先是,山东百姓班汉杰叩阍控告山西陈四等聚众抢劫。陈四等供称因康熙四十四、四十五两年本省欠收,故于四十六年自山西带领妇人、子女、亲戚一百三十余口逃荒于陕西庆阳府居住两年半,康熙四十八年至河南,又由河南流移至湖广、贵州。刑部议将该案发往湖广,由总督会同河南巡抚查明严审,陈四等妇人子女发回原籍取保安插。康熙帝认为刑部所议非常荒谬,他说:山陕等省每年都获丰收,陈四等何曾遭遇饥馑?如果是流移饥民,自应徒步荷担,沿途乞食,到有良田地方就应停下耕种,养瞻妻子,为何又乘骡马,手执刀枪等器械绕行各省。似这样十百成群,越界远行,该总督并不上奏,不知是何居心?况且如此多人飘流几年,每日需要许多口粮和喂马草料,都从何处取来?这种人怎么可能会是流民!以前有伪朱三太子事件,许多人都知道,一些富豪大户还把他迎至家中,供其酒食,请人教他读书,此等事情朕都知道。康熙帝责备刑部尚书齐世武、卞永誉办事草率。十月初一日,经再议,陈四以鸠党抢夺处斩立决,陈六等三十六人及妇女三十六人发往黑龙江,给披甲人为奴。康熙帝当日就流民陈四一案召陕西、湖广、贵州三省原任督抚、礼部尚书贝和诺、刑部尚书齐世武、郭世隆、工部尚书陈诜、左都御史赵申乔等,诘问纵容滋蔓陈四等情由,下部察议。经部议,郭世隆革职,陈诜、齐世武等各降五级留任,赵申乔降四级留任,贝和诺降一级调用。陈四等所经过府州县官,行文该督抚查参。
康熙五十年(1711),戴名世《南山集》案发。戴名世当时是翰林院编修,他为诸生时,曾著《南山集》一书,书中关于南明永历朝事多采自《滇黔纪闻》。《滇黔纪闻》为载名世同乡方孝标作。方孝村曾任学士,顺治十五年因科场案牵连遣戍,一年后赦归。康熙十二年赴滇黔,吴三桂反清,他拒官不受,被黔抚曹申吉拘留。方孝标倦装癫狂,乘间逃出,返回江南,追记在滇黔所见所闻,因著《滇黔纪闻》。康熙二十二年,载名世在“与余生书”一书中论写史时,认为南宋灭亡前仅居一小岛,而史书中对此记载非常详细,南明弘光政权在南京,隆武政权在闽越,永历政权在两粤和滇黔,地方数千里,首尾十七、八年,更应当详细记述。康熙四十一年,《南山集偶钞》辑成时,方苞、朱书作序,龙云锷以及戴名世的学生龙玉王捐资刊行。康熙五址年十月十二日,左都御史赵申乔疏参戴名世妄窃文名,恃才放荡,私刻文集,肆口游谈,倒置是非,语多狂悖,今身膺恩遇,叨列巍科,犹不追悔前非,焚削书板,似此狂诞之徒,岂容滥厕清华。康熙帝命有司严察审明。康熙五十一年正月二十二日,刑部审察戴名世《南山集》案,认为戴名世书内,将本朝年号削除,号入永历大逆等语。据此,戴名世立即凌迟,方孝标所著《滇黔纪闻》内也有大逆等语,应剉其尸骸,二人之祖父子孙兄弟及伯叔父兄之子年十六以上者俱拟立斩,十五以下者及母女妻妾姊妹、子之妻妾给功臣家为奴。方氏族人拟发往乌喇、宁古塔。汪灏、方苞为戴名世书作序,俱应立斩。康熙帝命九卿议奏。四月初十日,刑部等衙门再议此案。康熙帝谕大学士等:汪灏在内廷纂修多年,已经革职,免死入旗。方氏族人不应留于本处,命将刑部奏本暂贮内阁。康熙五十二年二月,清政府就《南山集》案作最后处理:戴名世立斩,其家人从宽免治罪。方孝标之子方登峰等免死,并其妻子充分黑龙江。受牵连的汪灏、方苞等免予治罪,入旗。龙云锷、方正玉免死,徙其家。
康熙五十年(1711),江南乡试,正主考官左必蕃,副主考官赵晋。十一月初九日发榜,因主考官徇私受贿作弊,士论大哗。二十四日,数百名诸生聚集玄妙观,抬拥五路财神直入学宫。有的人作打油诗讽刺考官,诗中写道:左邱明两目无珠,赵子龙一身是胆。还有的人用纸糊住贡院匾额,改“贡院”二字为“卖完”。江宁织造曹寅向康熙帝折奏说:今年文场秀才等甚是不平,中者是甚是不公,显然有舞弊行为,因此扬州秀才扰攘成群,将左必蕃祠堂全部拆去。江南乡试主考官、副都御史左必蕃也疏奏:撤闱后闻舆论喧传,有句容知县王曰俞所荐吴泌、山阳知县方名所荐程光奎,都是不通文理者,臣也感不胜惊愕。康熙帝颁旨命有司严察。康熙五十二年正月二十六日,九卿议覆:江南科场贿通关节之副考官编修赵晋改斩立决(后从狱中拖出,借尸冒称自缢),呈荐吴泌试卷同考官句容县知县王曰俞也改斩立决,夤缘中式吴沁及说事通贿俞继祖等照原拟绞监候,呈荐程光奎试卷之山阳县知县方名改斩立决,入场前在贡院内埋藏文字、入场后抄写中式的程光奎照原拟绞监候,请人代笔中式的徐宗轼及夹带文字中式的席玕照原拟枷责,正考官副都御史左必蕃失察革职。康熙帝就这一事件谕大学士说:现今考试官不遴取真才,只图贿赂,拉关系作弊的逐渐增多,此等人若不严加议处,即行正法,绝对不可。
康熙五十年(1711)五月十八日,大学士张玉书在热河病故,终年七十岁。张玉书,字素存,号润甫,江南丹徒(今江苏丹徒)人。他顺治十八年(1661)进士,康熙三年(1664)授翰林院编修,历任左右庶子,日讲起居注官。康熙十九年五月有,他以进讲称旨,经部议叙,加詹事府詹事衔,加一级,六月升侍讲学士。康熙二十年,张玉书为内阁学士,经筵讲官。康熙二十一年十月,为教习庶吉士。康熙二十二年十二月,升任礼部侍郎兼翰林院掌院学士。康熙二十六年二月,任刑部尚书。康熙二十九年,授文华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张玉书居官五十年间,曾奉命视察河工,澄清了靳辅治河十余年的功过;审理浙江巡抚金鋐捏造虚款及藩司李之粹迎合附会案,使贪官污吏受到查处;跟随康熙帝南巡,对治理黄河多次提出有价值的建议;跟随康熙帝从征噶尔丹,预参帷幄之议,对最终打败噶尔丹做出了贡献。正因为如此,在张玉书随从康熙帝往热河、并在热河病故以后,康熙帝即命大学士温达会同翰林部院官员,以及内务府总管前往吊唁,赐帑金一千两,料理丧事。还派遣内务府监制棺椁幔帐,沿途拨夫役护送回京。康熙帝亲书挽章,加赠太子太保,谥文贞。张玉书故去的次日,康熙帝又亲作挽诗一首,并对大学士等说:朕自幼读书,立志待大臣如手足。五十年来,许多大学士都以年老告辞林下怡养,朕常使人存问。凡在朝诸臣,朕待之甚厚,他们也矢忠尽力,历数十年之久,与朕同白了须发。朕念宿学老臣辞世者辞世,告退者告退,每每伤心痛哭。
康熙五十一年(1712),康熙帝派遣图理琛等人出使土尔扈特部。图理琛,字瑶圃,号睡心主人,姓阿颜觉罗氏,满洲正黄旗人。他步入宦途后,曾任内阁侍读。康熙五十一年,迁往伏尔加河流域的我国厄鲁特蒙古土尔扈特部阿玉奇汗,派遣使臣到北京朝贡,乘此时机,康熙帝决定派遣使臣前往该部慰问。康熙五十一年五月二十一日,图理琛使团一行由北京出发。他们经张家口,过喀尔喀蒙古牧地,进入俄国境内的楚库柏兴(今苏联色楞格斯克)在这里,因等待俄国沙皇准行的谕令,而耽搁五个多月。康熙五十二年正月,他们继续前进。途中,渡过了柏海尔湖(今苏联境内贝加尔湖),穿过了西毕尔斯科(即西伯利亚),终于在康熙五十三年六月初一日,到达了阿玉奇的驻地玛努托海(今苏联马纳特),受到了阿玉奇派出的喇嘛和官员的热烈欢迎。第二天,使团与阿玉奇汗会面,宣读了康熙帝的圣旨,转交了康熙帝赠送给阿玉奇汗的礼品。阿玉奇感激不尽,大张筵席,款待使团一行人,阿玉奇汗还叮嘱使团成员,回国后一定要问候大皇帝。图理琛使团一行在玛努托海停留了十四天,在完成使命之后,于六月十四日启程回国,于康熙五十四年(1715)三月二十七日回到北京。图理琛使团是清政府派往欧洲的第一个使团。图理琛回国后,编有《异域录》一书,叙述俄国及土尔扈特山川、民风、物产,翔实地记述了使团与俄国交涉,和阿玉奇等人往来的情况。
康熙五十一年(1712)九月三十日,康熙帝宣布再废允礽太子位。当时,他巡视塞外刚回到北京,便向诸皇子宣布:皇太子允礽自复立以来,狂疾未除,大失人心,祖宗弘业断不可托付此人。康熙帝奏知皇太后以后,便命人将允礽拘执看守。十月初一日,他又向诸王、贝勒、大臣等宣谕重新废黜允礽的原因:数年以来,狂易之疾,仍然未除;是非不辨,大失人心;秉性凶残,与恶劣小人结党。康熙帝还告诫诸大臣:今后如果有奏请皇太子已经改过从善、应当释放者,立即诛杀。允礽太子位再度被废,根本原因是皇帝与储君、皇太子与皇子之间争夺权位矛盾尖锐化的产物。太子复立不久,太子党就又团聚在一起,他们谋求权力和地位,从而与康熙帝要求皇权必须绝对统一发生了矛盾。太子复立后,与诸皇子的矛盾也立即尖锐化,从而遭到了皇子党的大肆攻击。在这两种矛盾中,皇帝与储君的矛盾是主要的。复位不久的太子允礽曾发出怨言:古今天下,哪有四十年的太子?康熙帝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曾对太子党提出警告。康熙五十年十月二十七日,康熙帝在畅春园大西门内箭厅召见诸王大臣宣称:有人依附皇太子而结党。各位大臣都是朕提升的,受恩五十年了,现在要依附皇太子,不知是何居心?为了彻底粉碎太子党,康熙帝还令将都统鄂善、兵部尚书耿额、刑部尚书齐世武、副都统悟礼锁拿候审,将步军统领托合齐解职拘禁宗人府。但是,这样做并没有缓解皇帝与储君的矛盾,于是,康熙帝决定再次废掉皇太子允礽。
康熙五十一年(1712)二月二十九日,康熙帝谕大学士、九卿等:朕览各省督抚奏报编审人丁数目,并未把加增之数开报。天下承平已久,户口日多,若按现在人丁加征钱粮实有不可,人丁虽增,土地并未扩大。应令直省督抚,将现今钱粮册内有名丁数,不增不减,永为定额。此后所生人丁,不必征收钱粮。这样,清政府遂开始实行“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政策。清政府衽这一政策有其历史原因。清朝沿袭明朝制度,地税、丁银分征。清政府虽然多次实行蠲免钱粮,但田赋蠲免不等于丁银减轻。虽然丁银也屡有蠲免,但清政府对人丁一直没有进行彻底清查。康熙年间,人丁增长很快,他们大都不入户籍。这样,国家对这些人无法进行控制和管理,地方官吏豪绅由乘机压榨,使贫苦百姓不得不迁徙、流亡。流动人口日益激增,必定要干扰社会安宁,引起社会动荡。清政府为了通过改革赋役制度来控制人口,稳定社会秩序,巩固封建统治,便决定实行“孳生人丁永不加赋”政策。孳生人丁永不加赋,把全国丁银总额基本固定,从中央到地方不得随意增加,使广大农民负担相对稳定,逃亡人口减少,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此外,它还为以后清政府实行摊丁入亩政策奠定了基础。
康熙五十一年(1712)正月,江苏巡抚张伯行上疏力劾两江总督噶礼,告他在上年科场案中,以五十万两银,徇私贿卖举人,不肯审明实情;初到两江总督任,就对两省文武属官,逢迎趋附者,虽秽迹昭彰亦进行包庇,守正不阿者,虽廉声素著也要吹毛求疵。噶礼秘密购到了张伯行的条陈,也捏撰数款,星夜驰奏,劾张伯行有七项罪行,并否认得银五十万两事。一时间,朝野大哗。噶礼,满洲正红旗人,开国功臣何和礼四世孙。他在康熙三十八年七月至四十八年四月任山西巡抚期间,就因贪婪无厌、加派私征、虐吏害民而屡遭御史劾奏。只是因为他矢口否认,康熙帝又未加觉察,才不但未被处理,反而升任两江总督。从此噶礼更加肆无忌惮,上任才几个月,就把江苏巡抚、布政使、按察使等官一律劾罢。张伯行,河南仪封(今兰考县东)人,进士出身,被康熙帝誉为天下第一清官,曾任内阁中书、济宁佥事道、江苏按察使司按察使、福建巡抚等职,为官廉正,刚直不阿。互参案发生后,康熙帝极为重视,先后令尚书张鹏翮、总漕赫寿、尚书穆和伦、张廷枢严审。由于这些人偏袒噶礼,问题未能澄清。还是康熙帝明察秋毫,在康熙五十一年十月十二日作出决定:噶礼革职,张伯行留任。后来,噶礼欲毒其母,经过严审,问题终于搞清,被令自尽。
康熙五十二年(1713),冷枚完成《避暑山庄图》绘制工作,为清圣祖玄烨六十寿辰献上了一份厚礼。冷枚,胶州人,字吉臣,号金门画史,生年不详,约卒于乾隆七年(1742)。他是清朝康熙晚期三个著名的宫廷画家之一,与焦秉贞、沈喻齐名,擅长于仕女、神佛、罗汉等人物画。冷枚进入清朝宫廷画院的时间,大约在康熙四十年(1701)前后。在任职清廷画院近十年时间里,他画了大量的画,题材广泛,成绩卓著,很受最高统治者的器重和赏识,在我国画院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冷枚的《避暑山庄》,取景范围包括平原、湖区佳景的全部,是一幅承德离宫后苑的通景画,即避暑山庄的总图。所画景物从避暑山庄东部崖殿“万壑松风”殿座开始,一层层向北展开,包罗四围秀岭,十里澄湖的整个湖区、平原区的主要建筑群和湖光波影、树石林立的自然风貌。画景右边画到武烈河及东部山区,左边画到西岭山区为止。表现了冷枚将宽旷的避暑山庄后苑部分和远山列岫全部纳入画幅内的高度概括能力和精湛的艺术技巧,看后令人心旷神怡,悠然自在其中。此图近景岗阜陂陀,绿茵似毯,柞柳杂树点缀其间,布景起处平淡天真,烘托出塞北风景。《避暑山庄图》留下了避暑山庄后苑的早期典型面貌,具有一定的历史与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