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知识服务

SPECIAL LITERATURE
历史事件
全部 政治军事 公共卫生 社会安全 自然灾害 科教体育 文化艺术 经济交通 机构职官
康熙四十六年(1707)正月二十二日,康熙帝从京师出发,开始第六次南巡。二十五日,在静海县杨柳青登舟。二月初一日,康熙帝舟泊德州第六屯,对贵州巡抚陈洗密折奏报土司情形颁布谕旨,强调以不生事为主。十五日,康熙帝舟抵江南台庄地方,康熙帝登岸接见耆老,询问农事、生计。二十日,康熙帝由清口登陆,详视溜淮套,见地势甚高,开挖新河工程艰巨,即使挖成亦不能直达清口,无助于泄出高家堰堤下之涨水,因此否决阿山等人所拟方案,命疏浚洪泽湖各口,以利泄水,挑浚蒋家坝、天然坝一带旧河,以通粮船。康熙帝还责备原议溜淮套开河方案坏民田庐、毁民坟塚。二十一日,命将沿途所立开河标竿尽行撤去,百姓见后,均踊跃欢呼万岁。康熙帝晓谕马齐等人说:凡天下事行之有益,自应速办;无益,断不可轻举。好似人身有病,才可用药饵针砭,如果无病,有人说割肉可以延年益寿,继不能听。开河道理也是如此。二十二日,康熙帝对河道总督张鹏翮不随时巡视河堤,唯以虚文为事提出斥责。此后,与此有关官员均革职、降级。三月初六日,康熙帝由扬州抵达江宁府,初八日,检阅江宁驻防官兵,初九日,亲往明太祖陵行礼。十一日,康熙帝离江宁。十六日抵苏州。十七日,密封敕谕致工部尚书王鸿绪,询问有关官员骗买苏州女子事情。二十日,康熙帝离苏州。二十三日至松江府。二十四日检阅松江提标官兵,表彰江苏按察使张伯行居官清廉,并提升为福建巡抚。二十八日,康熙帝离松江。四月初二日抵杭州,初五日检阅驻防官兵。十二日离杭州。十五日至二十一日,康熙帝在苏州。二十四日抵扬州。五月初二日,向张鹏翮等河官谕示治河形势及方略。二十二日,康熙帝返回京城。
康熙四十六年(1707),清政府明确实行禁止天主教政策。最初,利玛窦为传播天主教来到中国。由于利玛窦规矩,天主教与中国传统文化、习俗没有发生冲突,所以康熙帝承认传教士信仰宗教自由,出巡时还曾亲临教堂赏赐。康熙四十四年(1705),罗马教皇十一世派遣使节多罗到达中国,干涉天主教中国教民尊孔祭祖,把中国习俗视为异端,干涉中国内政。这样,天主教传教士就同中国传统文化、习俗发生冲突,并且干扰了清政府正常的统治秩序。对此,康熙帝不能允许。他谕示多罗:近日西洋来人很杂,先将定例晓谕明白,以便后来人遵守法度,不致违反。以后,西洋来人不再回去者方准到内地居住;如果今年来明年去,此种人不许居住。此种人就好比立在大门前,议论人屋内事,既多事,又不令人信服。经过康熙帝的斥责和限制,康熙四十五年,多罗离开北京。此后,康熙帝敕令:凡在华传教士,需领执照并表示永住中国,才许留住;不遵守利玛窦规矩者驱逐出境;领执照长住中国者,和中国人一样受到保护。康熙四十五年十二月,清政府颁发执照。康熙四十七年,清政府对颁发的执照进行了核查,凡不领执照的传教士解送澳门,驱逐出境。清政府实行禁止天主教政策,有效地抑制了西方早期殖民主义者,保证了清朝封建国家的政治独立而不受干扰,与此同时,也并没有影响对西方先进科学文化的吸收。
康熙四十七年(1708),《佩文斋书画谱》一书修成。该书是孙岳颁、王原祁等人奉康熙帝敕命编纂。全书一百卷,其中论书十卷,论画八卷,历代帝王书二卷,书家传二十三卷,画家传十四卷,无名氏书六卷,画二卷,御制书画跋一卷,历代帝王书跋一卷,画跋一卷,历代名人书跋一卷,画跋七卷,书辨证一卷,历代鉴藏十卷。该书分门列目,考证精详,所引书共一千八百四十四种,每个条目下均注出处,搜罗极为广博,是关于论书画、书画家小传和书画题跋的巨著。
康熙四十七年(1708)七月初日,《平定朔漠方略》成书。该书始编于康熙三十五年七月初四日。当时,康熙帝召议政大臣、满汉大学士、尚书、侍郎、学士等,示以北征噶尔丹机宜。诸臣敬阅毕,上奏:噶尔丹穷荒巨寇,煽惑群心。皇上为中外生民计,亲统六师,远涉绝漠,庙谟神算,百日之内,必奏凯旋。于是,翰林院掌院学士常书、张英奏请,将皇上征讨噶尔丹所记言行编成书,即可垂于后世,也是一朝盛事。康熙帝允准,并正式命内阁、翰林院负责编撰。十二年以后,《平定朔漠方略》编成,康熙帝亲写序文,其中说:厄鲁特蒙古噶尔丹赋性凶残,中怀狡诈,戕贼其兄弟,兼并四部,蚕食邻封,其势日张,其志益侈。积寇一日不除,则疆圉一日不靖。《平定朔漠方略》总计四十八卷,温达等奉敕编纂。记事起于康熙十六年六月,止于康熙三十七年十月,主要载述清政府与厄鲁特蒙古各部交往中康熙帝的上谕,以及有关材料,有些内容为清圣祖实录所不载,是研究清朝前期清政府与厄鲁特蒙古各部关系的重要史料。
康熙四十七年(1708)六月,《清文鉴》一书全部编成,总计二十一卷。早在康熙十二年(1673)四月,康熙帝就提出要编修一部满文字书。当时,他对侍臣讲述了编纂这样一部书的重要性及必要性:恐怕后生满洲子弟渐习汉语,竟忘满语。且满汉文义照字翻译,很多可以通用,现今译者尚知其意,后生子弟未必知此。康熙帝把编书的任务交给翰林院学士傅达礼,令他将满语照汉文字汇发明,某字应如何用,集成一书,以有益于后学。在编修过程中,儒臣们分类排纂,每天缮稿进呈,康熙帝亲自加以审订,大到天字地理,小到名物象数,十二字母,五声切音,全都包括在内。这样,经过三十多年努力,《清文鉴》终于告成。康熙帝赐王以下、内外文武大臣各一部,并亲自撰写序言。两年以后,康熙帝又命教习唐古特书的官员阿尔必特祜、乾清门侍卫拉锡,会同蒙古侍读学士、中书等,编纂了《满洲蒙古合壁清文鉴》,一边写满洲字,一边写蒙古字。《清文鉴》的出版,虽然并未能将各地满语方言全部厘定与统一,但是它保证了官方通行的书面满语的规范与纯正,不仅便利于当时的流通与应用,而且对后世亦有很大教益。
康熙四十七年(1708)九月四日,康熙帝废除允礽太子位后,清廷的储位之争更加激烈。皇长子允禔认为康熙帝立嫡不成,必定立长,于是积极活动。但是,他错误地估计了形势。康熙帝察觉到他的野心后,立即宣布:允禔秉性躁急、愚顽,不可立为皇太子。允禔见自己夺储无望,便向康熙帝推荐与自己关系密切的皇八子允禩,还利令智昏地奏请康熙帝杀掉允礽。这些使康熙帝认识到,如果允禔和允禩结成同党谋取帝位,后果将不堪设想。于是,康熙帝采取了必要的防范措施。不久,发现允禔与一个会巫术的人有来往,企图用巫术镇魔允礽;允礽母惠妃又向康熙帝奏称允禔不孝。在这种情况下,康熙帝命革除允禔王爵,严加幽禁。皇长子允礽失势以后,皇八子允禩势力骤增。允禩精明能干,党羽多,声势大,在朝中也有一定威望。他积极活动,谋取太子位。但是,康熙帝很快也发现允禩有政治野心,特别是发现他署内务府总管事以后,到处拉拢人,博取虚名,甚至将皇帝所赐恩泽,归功于己,侵欺皇权。于是,康熙帝又以交结党羽,谋害允祁等罪名,将允禩锁拿,交议政处审理,并革去贝勒爵位。在锁拿允禩时,皇十四子允禵保奏允禩无谋害允祁之心,使康熙帝十分震怒,拔刀欲杀允禵,多亏皇五子允祺及时跪抱劝止,才避免了一场流血事件。储位空虚,诸皇子夺储之争日加剧烈,康熙帝决定把缺位补上,以堵塞诸皇子争储之路。康熙四十八年(1709)正月二十一日,康熙帝复立允礽为皇太子;三月,遣官告祭天地、太庙、社稷,授皇太子以册宝。
康熙四十七年(1708)九月四日,康熙帝巡视塞外返京途中,在布尔哈苏台地方,把诸王、大臣、侍卫、文武官员等召集到行宫前,流泪宣布废除允礽太子位。当时,皇太子允礽跪在地上,康熙帝垂泪宣布他的罪状,主要内容是:专擅威权,肆恶虐众,将诸王大臣随意捶挞;穷奢极欲,衣食所用已经超过皇帝标准,仍不满足;恣取国库钱财,遣人拦截蒙古等部入贡使者,抢夺进贡皇帝的物品;对亲兄弟无情无意,对诸皇子不闻不问;结党营私,窥伺皇位,探听皇帝起居动向,企图害死皇帝。康熙帝最后谕示大臣们说:不能让这样不孝不仁之人为国君,否则,国家必被败坏,人民必遭涂炭。说毕,康熙帝痛哭倒地。在大臣们规劝下,他恢复常态,命文武官员发表意见。众王公大臣都表现出非常难过,不敢多说一句话,只是连说皇上所见,非常英明。同日,康熙帝为了打击允礽的政治势力,下令将格尔芬、阿尔吉善、二格、苏尔特、哈什太、萨尔邦阿等人立行正法,将杜默臣、阿进泰、苏赫陈、倪雅汉等人充发盛京(今沈阳),将允礽即行拘执。十六日,康熙帝回到北京,即把诸王、贝勒等副都统以上大臣召到午门内,宣谕拘禁太子允礽事情,康熙帝又亲自撰写祭文,在十八日告祭天地、太庙、社稷,还把允礽转移到咸安宫幽禁。二十四日,把此事颁告全国百姓知晓。
康熙四十七年(1708)九月,张英病逝,终年七十二岁。张英,字敦复,又字梦敦,号乐圃,江南桐城(今安徽省桐城县)人。他于康熙二年中举,康熙六年考取第二甲第四名进士,改授内弘文院庶吉士。张英在朝任职期间,曾随侍康熙帝达二十余年,是清初有影响的人物之一。张英在兼翰林院掌院学士期间,正职是礼部尚书。当时,正是乌兰布通之役后,康熙帝舅父、一等公佟国纲在平定噶尔丹叛乱的乌兰布通战役中阵亡。康熙帝非常痛心,务求隆重祭葬。但编修杨暄撰写的佟国纲祭文被康熙帝斥为极其悖谬,下令严惩杨暄,以惩戒将来。张英也因未能详审祭文而被革去礼部尚书,直到两年以后才官复原职。然而,不及两年,张英又因教习庶吉士之误而被连降三级。尽管康熙帝认为张英与那些言行相悖的假道学有很大不同,并且后来仍命他任教习,但是,张英却经过几次波折之后,总结了一套“安心之法”。他经常以白酒一杯、清琴一曲聊以自慰,非理事决不做,费力挽回事决不做,败坏生平、不可告人事决不做。在衙门里,一事当前,只往稳处想,不将迎于事前,也不留滞于事后。就这样,张英克服了往日形神交困的状态,终于又成为康熙帝十分信任的大臣之一。他升任为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平定朔漠方略》一书的总裁官。张英不仅是康熙朝的名臣,而且一生写了许多书,主要有《周易衷论》、《易经衷论》、《书经衷论》、《存诚堂诗集》等。康熙帝得知张英逝世的消息后,心情十分沉痛,赐祭葬加等,谥号文端。
康熙四十七年(1708)六月二十日,朱三太子案结,有关人被处以不同刑罚。还是同年二月十三日,闽浙总督梁鼐密折奏报“贼党窜聚情形”,就谈到为首者为一念和尚等,以朱三太子名义,安营于大岚山,有众一千余人,现除擒斩五名外,已陆续拿获八十余名。当时李煦也密奏浙江“贼情”说嵊县人张念一、张念二为首,以施尔远为军师,“煽惑民心”,纠众百余在慈溪县羊角殿,去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官兵五十余人进剿,千总以下十余人被杀,绍兴府官兵再往剿,才把他们击败。已被捕获的施尔远等人供称:在四明大岚山有众千余,张念一、张念二即张君玉、张君锡,已在苏州拿获。十五日,浙江巡抚王然疏报拿获大岚山张念一、张念二等,康熙帝谕示张念一所供朱三太子及其子等速行追拿。三月实四日,梁鼐又以密折奏报大岚山情形,说派丁役扮作乡民前往察访,“走遍各山,细问土人,并无贼人屯聚处所,现今地方宁谧。”据查,张念一、张念二原系越狱逃犯,初时与叶天祥等六人结党,渐有附合者百余人。先在嵊县、慈溪等处行劫,继至阳觉殿分赃,千总娄汝初等带兵往捕,被伤致死。后因官兵追拿,分散逃匿。张念一与其党十五人逃至苏州被获。据供同伙者九十六人,今已拿获八十五名。不久,梁鼐再次密奏大岚山情形,说张念一等与江苏太仓“奸僧”一念似属两伙,为托名煽惑计,总以朱三为名。据查朱三改名何诚,有子六人,第三子已死,因缉拿太紧,妇女六口已自缢,第五、六子及孙一人已被捕获,朱三与其长子朱尧、四子朱壬在逃。闰三月十二日,曹寅密报浙江审张念一情形:所称朱三太子,不过借端煽惑,恐吓愚民,一时受刑,细问总属不符。一念和尚与张念一等实非同党。四月十二日,山东巡抚赵世显咨报缉获改名王老先生的朱三太子。据供,此朱三太子年七十五岁,是明朝后裔,名叫慈焕,排行第四。有子六人,第三子已死,其余均被拿获。妻、妾、儿媳各一,女三,均已自缢,康熙帝谕示:朱三是明代宗室,解往浙江议处。六月二十日,清政府审结朱三太子案及大岚山案。将朱三即王士元及其子朱壬等解至京城,问明正法。浙江案犯内张念一、张念二等七凌迟处死,朱兆琦等二十二人立斩,其余二十六人连同妻子发往宁古塔。十月初五日,朱三即王士元父子六人解至京城。朱三供认他真是明朝崇祯帝第四子,九卿等以为明崇祯帝第四子已于崇祯十七年前身故,又传唤明代老年太监均不认识,便以明系假冒,将朱三即王士元凌迟处死,其子五人俱处斩。
康熙四十八年(1709)十月十三日,著名文学家、学者朱彝尊逝世,终年八十岁。朱彝尊,字锡鬯,号竹垞,晚号金风亭长,浙江嘉兴人。他生于没落的宰相家庭,对明朝怀有眷恋之情,曾经漫游广东、浙江、福建等地,结交抗清志士张家珍、魏耕、顾炎武等人。康熙十八年,他应博学鸿儒,授检讨,纂修明史。他博学通才,工诗词,写诗二千多首,词六百余首,在清诗词界,是浙派诗和浙西词的领袖。他还辑成《明诗综》一百卷,收明代三千首四百余家诗歌;又纂《词综》,收唐宋金元词五百余家。朱彝尊还致力于经史之学,学问功夫深厚,著有《曝书亭集》八十卷,《经义考》三百卷,以及《竹垞文类》、《日下旧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