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知识服务

SPECIAL LITERATURE
历史人物
全部 政治人物 军事人物 文化人物 经济人物 艺术人物 科教人物 宗教人物 神话人物 其他类人物 八旗人物
全部 元朝 明朝 清朝 近代 当代
刘承干(1881—1963年)字贞一,号翰怡,别署求恕居士,浙江吴兴县(今湖州市)南浔镇人,近代著名的藏书家与刻书家。 刘承干幼年就读于当地的浔溪书院,受到良好的传统文化教育,1905年考中秀才,宣统年间因连续在各地灾赈中捐银三万多两,累获分部郎中、四品卿衔、四晶京堂。 自三十岁起,刘承干开始大批搜购古书,短短数年,便蔚然成为藏书大家。他还建了一座藏书楼,命名为“嘉业堂”。刘承干利用藏书资源的优势刊刻了大量古籍。1913—1930年,他聘请著名学者和名匠刻工,共刻书177种,共3015卷,数量之巨,为近代所罕见,其中不少是海内孤本。 刘承干刊刻的丛书主要有:《嘉业堂丛书》,共收书56种,这是刘氏最早刊刻的一部丛书,以其收书罕见、内容丰富著称于世,可谓民国私家刻书典范之一。《吴兴丛书》,收书64种,该丛书所收全部是吴兴先贤的遗著。《求恕斋丛书》30种,该丛书所收以清末民初文人学者的著述为主。《留余草堂丛书》10种,本丛书以理学著述为主。《嘉业堂金石丛书》5种。此外,刘氏还单行刊印了一些书,如《八珍室金石补正》130卷、《旧五代史》150卷、《影宋四史》、《章氏遗书》等。均用红梨木雕板,刻法精湛,字迹清晰,所用纸张绵薄坚韧。他还大量地刻了被清政府列为禁书的古籍,如明末文人遗著《安龙逸史》、《闲渔闲闲录》、《翁山门外》和《三垣笔记》等。 刘承干为刊刻好宋本前四史,特聘请著名的版本目录学家叶昌炽主持校勘工作,请当时以刻仿宋字体著名的刻工黄冈陶子麟进行影刊。1914—1928年,共用了十四年的时间才完成了影刊宋本四史450卷144册。刘承干刻书态度严谨,凡刻印之书,事先必请专家鉴定推荐,然后由最权威的学者校正定稿,再请专家作跋,说明刊刻书籍的源流及其价值,才正式刻印。印成后,再校订。嘉业堂所刊之书,以精美典雅、书品考究著称于世。凡刻成的书,刘承干皆有题跋。所刻之书,有的捐赠图书馆或个人,也有的论价出售。 1930年以后,刘氏家道逐渐走向衰落,这个不图营利的私人刻书业便告自然终止。刘承干1911年携家定居上海,1963年病逝沪上,终年82岁。(来源:中国阅读大辞典, 2016-04)
曹溶(1613—1685)清代文学家。字洁躬,号秋岳、金陀老圃。秀水(浙江嘉兴)人。明崇祯十年(1637)进士,官御史。入清,以原官任用。顺治三年(1646)革职,十一年起用为太常寺少卿,升户部右侍郎。不久,外用为广东布政使,降山西阳和道。康熙三年(1664)因裁缺归乡。之后,被荐举博学鸿词科和纂修《明史》,均推辞不就。曹溶家富藏书,他勤于阅读,学力深厚。善作诗,年轻时即有诗名,中年以后,诗艺越来越高,名声越来越大。当时把他与龚鼎孳合称“龚曹”。 曹溶一生诗作甚丰,题材相当广阔,既有直接反映民生疾苦、富于现实意义的作品,如《悯荒》、《广应州童谣》等,也有通过记述个人经历,展示社会面貌的篇章,如《出门行》、《故里吟》等;既有登山临水、吊古伤今之作,如《入北山深处》、《南昌》等,也有赠行酬答、往来唱和之什,如《送连江令秦景天》、《酬徐子能山人》等。曹溶最擅长古体诗,“而古诗之中,五言尤胜”(沈德潜《清诗别裁集》卷2),如《宋宋诗美延长令张禹木》一诗叙事的委曲,《答顾宁人》一诗写人的传神,《游云冈寺》一诗绘景的逼真,都有一定的代表性。其近体诗也有佳作,最负盛名的是和王士禛的七律《秋柳》一诗,当时和者甚众,公认曹溶与顾炎武所作为绝唱,“即原唱亦不及也”(阮元《两浙輶轩录》)。不过,由于他著述太多,难免良莠不齐,夹杂不少缺乏剪裁的粗劣之作。 曹溶亦工词,其词藻饰华美,构思精巧,[点绛唇]《平远台秋眺》、[薄倖]《题壁》都是名篇。 著《静惕堂诗集》44卷,有雍正三年精刊本;《静惕堂词》1卷。此外,还辑有《续献征录》60卷、《五十辅臣传》5卷。(来源:中国文学大辞典·第七卷, 1991-10)
谭元春(1586—1637)明诗文家、诗选家。字友夏。竟陵(今湖北天门)人。与同里钟惺齐名,两人曾共同评选隋以前诗为《古诗归》、唐诗为《唐诗归》,名满天下。所作以幽深孤峭为宗旨,时人称为“竟陵体”。中天启七年(1627)乡试,是时钟惺已去世。年辈晚于钟惺,学识也稍逊。公安三袁力矫七子诗派之弊,钟、谭反对三袁文风,以为“俚俗”,《明史》认为“两人学不甚富,其识解多僻,大为通人所讥”。著有《岳归堂稿》、《谭友夏合集》。生平事迹见《明史》卷二八八、清邹漪《启祯野乘》卷七。(来源:中国文学大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7)
谭元春(1586—1637)明代诗文作家。字友夏,号鹄湾。竟陵(湖北天门)人。万历三十二年(1604)结识钟惺,颇得钟惺赏识,订为忘年之交。万历四十二年至四十三年间,与钟惺共同编订了《古诗归》、《唐诗归》。万历四十六年,因“文奇”受到黜等的处分。天启三年(1623)为贡生。天启七年举乡试第一,后参加2次会试皆落第。崇祯十年(1637)他第三次去参加会试途中,病殁于长辛店。他一生未入仕,主要精力用在文学事业上。他在《答刘侗人书》说:“惟生来有志于述作,不敢不尽心,初年求之于神骨,逾数年乃求之于气格,又数年乃求之于词章,前后缓急、难易加减之候,惟己得用之。故常以此为快。”著有《谭友夏合集》。(来源:中国文学大辞典·第八卷, 1991-10)
徐咸 (明)字子正。海盐人。
张西铭(1444年-1496年),字希载,号鹤轩。明代宁州(今云南黎县)人。
崔吉,字子修,生于嘉靖二年(1523)八月二十九日,广东广州府南海县军籍。南海县学生。治《易经》。父德厚,母卢氏。娶朱氏。广东乡试第十三名。嘉靖三十五年会试第一百六十七名,殿试二甲第五名,赐进士出身。
张曾,1748年前后在世,清代诗人。字祖武。自号石帆山人或培风阁修羽先生六世孙。丹徒人。不求功名,唯喜作诗。当时,润州多诗人。作诗喜欢宗宋体,非苦生硬,即涉俚俗。而其兼采各体所长。沈德潜称其诗风格似鲍皋,造句似余京,因将其与鲍、余合称为“京口三诗人”。所作诗歌如《北固山醉歌》、《八公洞》、《丁卯桥》等情景交融。为人称诵。曾游京师,在大学士英廉家任文职三年,恃才傲物,酒酣骂座,以此终受困。著有《石帆山人集》。(来源:镇江人物辞典,1992-09)
王树枏(1851—1936)近代文学家兼学者。字晋卿,号陶庐老人。河北新城人。少喜骈文,锲而不舍。吴汝纶为官河北冀州(今冀县),欲请其主讲信都书院,而黄子寿又欲倚树枏编纂《直隶通志》,争执不休。经李鸿章调解,令其一岁之中,兼修通志与主讲书院各半,方为解决。树枏于信都书院,吴汝纶索观其文,不以为然。树枏乃取《太史公书》等研习数月,操笔作文,以示汝纶,方得赞许。于是屏弃骈文,专学两汉及唐宋之文,古文大进。光绪十二年(1886)中进士,以主事分户部,改官知县,选授四川青神,复改署资阳新津。后因事罢职,从戎于甘肃,入总督陶模幕府。三十二年(1906),出任新疆布政使。入民国,出任袁世凯政府参政院参政。既而清史馆开,被徐世昌所用,修纂畿辅文献。1936年卒。树枏“著书四十余种,凡百八十余卷。其释群经诸子,实事求是,一本之故训。其考舆地及纪泰西列国事,皆精碻而具史裁”(马其昶《〈陶庐文集〉序》。其为文,追步韩愈,兼学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戛戛独造,不标户门,也不谬托师承。桐城派末代文人吴汝纶、张裕钊、马其昶等,对其文皆极赞赏。著有《文莫室诗集》8卷、《陶庐诗续集》11卷、《陶斋文集》13卷。另有《陶庐丛刻》数十种。(来源:中国文学大辞典·第二卷, 1991-10)
孙奇逢(1584—1675)明清之际学者,思想家。字 启泰,一字钟元。直隶容城(今保定容城)人。万历举人。 清初与黄宗羲、李颙并称为三大儒。明亡后清室多次征 聘授官,坚辞不就,以节侠闻名。晚年隐居苏门(今河南 辉县境内)夏峰村,躬耕终老。学者称夏峰先生。对程、 朱、陆、王之学各道其长而不讳其短,他说:“周之无欲, 程之主敬,朱之穷理,陆之本心,王之良知,皆从浩博中 体认精微,所谓殊途同归,百虑而一致,无非说约之旨 耳”(《夏峰先生集》卷四,《重刻四书说约序》)。融诸儒 学说为一炉,以“慎独”为宗,以体认“天理”为要,以日 用伦常为实际。鄙薄明末学术思想界的空疏浅陋之风, 尤其反对明儒对程朱学说妄加穿凿附会的解释,认为 学风和学理都应从明返于宋。著作有《理学宗传》、《四 书近旨》、《读易大指》、《书经近指》等。(来源:中国文学大辞典·第四卷, 1991-10)
綦汝舟,綦汝楫兄,字兰友,一字南箕,号康城,由邑增生于清顺治五年(1648)戊子科山东乡试礼经科,中经元,即举人前5名。以举人考授府里去管刑狱的推官,未赴任又改选顺天府怀柔县知县。高密《明清进士传略》载:康熙九年(1670)秋,进士夏畴客北京将归时,曾去怀柔与其言别,有诗《赠綦兰友兼以言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