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知识服务

SPECIAL LITERATURE
历史事件
全部 政治军事 公共卫生 社会安全 自然灾害 科教体育 文化艺术 经济交通 机构职官
康熙十五年(1676)七月,耿精忠部中都尉徐光武看到郑经军威日盛,耿军人心惶惶,于是,他秘密派人携书,驰赴衢州守将马九玉,令速请清军入闽。逾月,马九玉遣心腹向奉命大将军、康亲王杰书纳款。是月十六日,马九玉率军绕道常山、玉山,由河口分水关进入福建。杰书命宁海将军喇哈达、都统赖塔等将士尾随其后。二十日,清军进入福建关隘仙霞关,耿部守将献城迎降。二十一日,清军收复浦城。九月,赖塔等部清军克建阳、建宁等府城。同月,杰书统兵至延平,耿部守将耿继美等开城降清。同时,耿精忠遣子献印请降。十月,杰书率师至福州,耿精忠出城迎接,清军入城安民,传檄各府县。复连取郑经所据兴化、泉州、漳州等府。次年二月,除郑经尚据厦门外,清军收复了福建全省。
康熙十五年(1676)九月,耿精忠降清,尚之信势益孤。耿仍留靖南王爵,证实康熙帝所言,“如输诚悔罪,仍许自新。”康熙十五年(1677)十二月,尚之信命人携密疏来到扬威大将军、简亲王喇布军前,请予准降。喇布立即代奏。九月,康熙帝谕尚之信,将其已往之罪并其属下官兵全部赦免,准立功自赎。康熙十六年五月,尚之信率广东省城文武官兵民等剃发归降,并派其弟尚之瑛往韶州,迎接镇南将军莽依图所统清军。六月初三日,康熙帝命尚之信袭其父尚可喜平南亲王爵,出兵往征湖南。然而,自此之后,尚之信以各种借口,拒绝出兵,驻兵不离省城。康熙十七年(1678)正月,清军接连败与吴三桂军,广西危机。康熙帝即命尚之信火速进兵广西。尚之信则已沿海有警,兵力有限,难以分兵回奏。复以高、雷、廉三州府初定,人心不稳,仍请留驻广州。康熙十八年(1679)七月,尚之信疏称所患痢疾加重,擅自将横州等地前线兵撤至广州。其间,永兴危机,他坐视不救;从征之师,又密嘱勿进。尚之信本性残暴,酗酒伤人,视为常事。对藩下投清官员,他非辱即杀,引起极大民愤。康熙十九年(1680)三月,尚之信偶赴广西武宣。护卫张永祥等赶至京城,首告尚之信诸多罪状。康熙帝即命刑部侍郎宜昌阿、郎中宋俄托等以巡视海疆为名赴广东查实,如罪证确凿,可令都统王国栋将他逮捕。五月二日,宜昌阿与王国栋传檄正在武昌的总督金光祖。金随即兵围武昌,逮捕尚之信并将其押回广州处死。两广局势渐趋稳定。
康熙十五年(1676)八月,清军进入了福建关隘仙霞关,连克浦城、建阳、建宁等府县。郑经也在夺得漳、泉、汀府府后,复取兴化,兵锋直指耿精忠所据省城福州。是时,耿部守潮州、海澄等地官兵纷纷降郑,而白显忠一部在江西又被清军大败,连失建昌、饶州、广信等府县,曾养性部则在浙江被清军所阻。福州势危。九月,奉命大将军、康亲王杰书以军帖形式劝耿精忠归降,其书称:“郑经与尔有仇,尔当助大兵进剿立功,何久事仇人为叛逆?”许以为他保题,仍为王爵,镇守福建。耿精忠知势不可为,乃生降意。同月十九日,耿精忠剃发易服,遣子耿显祚等向杰书献印请降,兼迎清军入城。逾月,杰书率师至福州,耿精忠领文武官员出城迎降,献上所属官兵印册。清军入城安民,传檄所属郡县。耿精忠向杰书请求立功赎罪。康熙帝命耿精忠保留靖南王爵,统所部征讨郑经以自赎。耿部兵丁照额留用,余者另行安排。复命其弟耿昭忠为镇平将军,驻福州,统辖靖南王藩下留守官兵、家口。康熙十六年三月,耿精忠会同其他清军,率部攻潮州,郑部刘进忠降。八月,康熙帝命耿精忠仍驻潮州。康熙十八年(1679)十月,因福州满洲兵即将撤离,康熙帝虑耿精忠又生他变,谕杰书促其来京陛见。康熙二十一年(1682)正月,康熙帝待耿精忠旗下人员全部由福建撤至京城后,传旨:革去耿精忠王爵,即凌迟处死,其子耿显祚革职处斩,党羽白显忠、曾养性、刘进忠等八人凌迟处死,黄国瑞等十五人处斩,耿精忠、刘进忠首级悬挂示众。
康熙十六年(1677),吴三桂仍坚守衡州(湖南衡阳)。然而,清军的包围圈已逐渐紧缩。吴三桂于穷迫之时萌生称帝自娱念头。于是,他授意文武官员接连劝进。康熙十七年(1678)三月初一日,他在衡州称帝,建元昭武,国号周,以衡州为定天府,册封妻张氏为皇后、吴应熊庶子吴世璠为太孙。设六部,置百官,大封诸将为国公、郡公、候、伯,颁造新历,并在云南、贵州、四川、湖南举行乡试。殿瓦不及易黄,便用黄漆涂饰。搭盖芦舍数百间,权做朝房。筑坛衡山,为祭告天地之处。是日原本晴天,忽然狂风陡起,暴雨骤降,吴三桂称帝礼不得不草草结束。时清军已收复永兴,而永兴乃衡州门户,相距仅百余里。为此,吴三桂倾剿而动,攻打永兴。战斗异常激烈,清军拼死坚守。其间,吴三桂初患中风,又病噎膈,未久,又因饮食不善,染急性赤痢。八月十七日,他在衡州病死,年六十七岁。吴世璠奔丧至贵阳,夏国相、马宝等拥他继帝位,改元洪化,以昆明五华山平西亲王府为宫城。吴世璠以大学士方光琛、国公郭壮图为心腹,封夏国相为上柱国左丞相、马宝为元帅。
康熙十六年(1677),吴三桂分兵进犯广东韶州等军事要地,叛乱之势再次扩大。八月,两广总督金光祖疏奏求援,镇南将军莽依图复以韶州紧急奏报。康熙帝谕示:这都是因定远平寇大将军、安亲王岳乐和征南将军穆占拥兵坐守长沙所致,命穆占率部速赴乐昌,截断吴军入韶州后路,命尚之信亲统官兵驰援韶州。九月,吴部金吾左将军胡国术和亲军骁骑前将军马宝挥兵一万余人,与清军在韶州莲花山等处展开激战。清军奋勇拒战,分兵夹击,破吴军四营,斩获甚众。吴军大败而逃。逾五日,胡国柱部又弃帽峰山而溃,韶州转危为安。康熙帝感到韶州地方重要,先从莽依图请,留额楚等守韶州,后又虑及军情不能延误,命额楚以江宁将军印统领军马,贝勒参赞军务。
康熙十六年(1677)二月,吴三桂部总兵官关世荣等率官兵家口一万余人至赣州投诚。同月,郑经部总兵赖鄂球率官兵一万余名投清。六月,归诚者有吴部总督董重民、刘进忠部总兵陈玉连等。次年,吴部吉安将军韩大任率文武官员九百五十四名、兵丁一万三千余人降清。降清叛军官兵总计三万五千一百余人。康熙十八年底,吴部将军、总兵等文武官员三百八十二名、兵丁一万四千三百余投诚。康熙二十年(1681)四、五月间,吴部各级将领宋国辅、张国柱等十七人,各率所部官兵及印札投清。这些对于清军尽早平定吴三桂之老巢云南起了推进作用。
康熙十六年(1677)七月二十九日,康熙帝召大学士索额图、李蔚等大臣,论及朋党之害,谕示:人臣服官,惟当一意奉公。如若分立门户,私植党羽,始则蠹国害政,终必祸及身家。历观前代,莫不皆然。他指出:那些暗结党羽者,形迹诡密,然其背公营私,人必知之。因为他们“凡论人议事之间,必以异同为是非,爱憎为毁誉,公论难容,国法莫逭。百尔臣工,理宜痛戒!若夫汲引善类,不矜己长,同寅协恭,共襄国家。诚如宋代欧阳修所云,君子同道为朋者,是又不可以朋党论之。
康熙十六年(1677)三月二十七日,康熙帝谕吏、户、兵部:自吴三桂叛乱以来,各平叛地方的文武官员,或矢志固守、尽节封疆,或坚贞不屈,惨遭杀害,或从容就义,全家殉难。“此皆为国捐躯,克全忠节,深为可悯。”著各省总督,巡抚查明殉难官员的骸骨及遗下孤苦无依的妻、子,俱准动用正项钱粮,送其各归故里,以慰忠魂。
康熙十七年(1678)以来,福建总督姚启圣一再力荐施琅,称他“廉勇优长,威名素著,深识水性”,甚至愿以全家百口担保,请授施琅重任福建水师提督,以便以施琅为先锋,同取台湾,相辅成功。康熙二十年(1681)七月,康熙帝授施琅福建水师提督,加太子太保,谕以当与福建总督、巡抚等官同心协力,以清海疆,勿负委任至意。十月,施琅到任,即疏言理当独任进征台湾,姚启圣早有亲定台湾之志,因此深感失望,也疏请“宁愿战死海上,而断不肯回厦门苟且偷生。”又从战前准备、总督职责等方面具疏驳斥施琅。康熙二十一年(1682),姚启圣患背疽日重,毫不惦念妻、子等人,惟以不得台湾为憾。同年八月,康熙帝斥责施琅,仍命施、姚同征。但是两月后,议政大臣会议、大学士明珠等人均同意施琅专征,认为两人同征,则难免彼此掣肘。同时,施、姚在进征的时机等方面也确多分歧,容易使矛盾激化。十月初六日,康熙帝决定施琅根据时机,独自往征,命姚启圣等协助施琅,催运粮饷。姚启圣夙愿既失,仍以大局为重,昼夜督修战船,带头捐赠随征官兵俸饷,并将家中的银盘杯碗、金银首饰全部捐出。官兵见此情景,相视感叹,莫不涕零,各矢用命!但是,在施琅规取台湾前后,施琅、明珠及其他大臣对姚启圣时进微词,康熙帝误听谗信,对他屡加谴责。致使姚启圣蒙不白之冤,忧愤交加,病势日危,遂于康熙二十二年(1683)悄然辞世,终年六十岁。
康熙十七年(1678)闰三月十六日,因郑经仍据守厦门,接连进兵海澄,清军在海澄保卫战殊为艰苦,康熙帝令福建仍照顺治十八年(1661)定例,立界迁海,将界外民尽迁内地,严海禁,绝往来。对被迁人民,豁免本年地丁额赋与差役杂项。康熙十八年二月,清廷把福建福宁至诏安一带百姓,尽逐入内地。又量地险要,或十里,或二十里,筑小寨,设守兵,限以界墙。于是,滨海数千里没有人烟,沿海众多百姓倍受其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