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知识服务

SPECIAL LITERATURE
历史事件
全部 政治军事 公共卫生 社会安全 自然灾害 科教体育 文化艺术 经济交通 机构职官
康熙二十一年(1682)八月十三日,康熙帝准大学士明珠等人奏,将平定三藩之乱的方略等详细始末,著成一书,“以垂永久”。于是,决定纂修《平定三逆方略》。十月十八日,以大学士勒德洪、明珠、李霨、王熙、黄机、吴正治为总裁官,内阁学士阿兰泰、达岱、张玉书、翰林院掌院学士牛纽为副总裁官。该书原写为《皇上平定三逆神武方略》,后定为《平定三逆方略》。
康熙二十一年(1682),第五世达赖喇嘛阿旺罗桑嘉措逝世。明天启三年(1623),他年仅六岁即被迎入拉萨哲蚌寺供养。二十五岁时,他与班禅四世遣人赴青海,密请厄鲁特蒙古固始汗带兵入藏,惩治对黄教进行摧残的教派和贵族,黄教与其寺院得以不断发展。后将西藏首府由日喀则迁往拉萨,兴建布达拉宫,工成,即迁入住。他还命喇嘛到盛京,向清太宗上书通好。顺治年间入京,受册封达赖喇嘛金册金印。晚年潜心研究经典,著书立说,政事则交与第巴桑结嘉错主持。阿旺罗桑嘉错的名著有《相性新释》、《西藏王臣史》等。
康熙二十二年(1683)五月,康熙帝催促福建水师提督施琅进取澎湖。六月十一日,施琅在铜山动员随征诸将,十四日,施琅率2万余名水师,300余艘战船,向澎湖进军。二十二日,清军与郑氏军队进行了一场激烈博斗,鏖战一日之久,攻下澎湖列岛,刘国轩仅率大小31只船败回台湾。郑克塽见大势已去决定降清。七月二十七日,郑克塽派官员到施琅军前,缴延平王册印、招讨大将军印以及公侯伯将军督印,八月十八日,郑克塽率文武官员剃发,跪听宣读赦免安抚诏令。康熙二十三年(1684)康熙帝命郑克塽来京,编入旗下。至此,清政府消灭了最后一支奉明为正朔的抗清力量。康熙二十三年(1684)四月十四日,康熙帝决定采纳施琅奏议,在台湾设立一府三县,即台湾府(府治设在今台南市)和台湾、凤山(今高雄)、诸罗(今嘉义)三县,这样,台湾开始置于清政府的管理和保护之下。
康熙二十二年(1683)八月十五日,清廷得到施琅《台湾就抚疏》,内称台湾土地千余里,户口数十万,或去或留,事关重大。议政王大臣会议为:台湾弃守事,待郑克塽等率众登岸后,令侍郎苏拜与福建总督、巡抚、提督会同酌议具奏。十七日,姚启圣在《舆地既广、请立规模》一疏中分析了台湾的政治、经济和地理形势,坚决主张“守不可迟”。姚启圣是当时提出台湾必留的第一人。此后,福建其他官员以台湾“留恐无益,弃虞有害”。内客学士李光地甚至提出荷兰本无大志,故台湾即使为其所有,也听之任之,只要它纳贡通款,就是永逸长安之道。十二月,施琅至福州,同苏拜等议商台湾善后诸事,主留。二十二日,施琅上《恭陈台湾弃留疏》,痛陈弃台之弊。他详细分析了台湾地势、物产后指出:台湾“实肥饶之区,险阻之域”,为了江浙闽粤四省“左护”,因此,弃留之际,至关重要。主张统辖台湾,巩固边防,维护统一,防止荷兰等国侵略。否则,如再让荷兰占领,实乃种祸!况且,台湾与澎湖互为犄角之势,放弃台湾则澎湖孤悬海外,很难固守。总之,“弃之必酿成大祸,留之诚永固边疆”。康熙二十三年正月二十一日,大学士李霨、王熙支持施琅疏言。康熙帝对此予以高度重视,他明确谕以“台湾弃取,所关甚大”。“弃而不守,尤为不可”!至此,清廷对台“弃留之争”遂告结束。
康熙二十二年(1683)五月,据守在台湾、澎湖的郑氏,仍坚持不剃发登岸。康熙帝得报,催促福建水师提督施琅从速进取澎湖。施琅表示:利用南风进取,较为稳当;郑氏内部已人人思危,而守澎湖者是名将刘国轩,经澎湖一战,刘或死或败,郑部则势尽胆丧,台湾可不战而克;七日内,必克澎湖。六月十一日,施琅在铜山大会随征诸将。时值酷暑,台风甚盛,他动员部下:毋惮署!兵法有山,出不意,攻无备。复聚米做地势,详细布置入港、泊船、进战诸方案。命大书主将姓名于各船风蓬上,以利赏罚。是月十四日,施琅率水师二万余名、战船三百余只,自铜山绕道澎湖南,全速前进。十五日,克取猫屿、花屿,晚,泊师澎湖。刘国轩亲领郑军二万余人,战船二百余只镇守;在澎湖沿岸,凡属可登处,筑短墙,置腰铳,环二十余里为壁垒;澳外以炮船列阵,岸上有大炮支援。郑军大炮船共二十余艘,每艘之上有三、四千斤红衣大炮一门,熕二十余门,铳一二百门不等。十六日,施琅指挥船队进攻,先锋蓝理等率七支战舰,直冲郑军水阵。刘国轩船队迎战。时南潮已发,郑军四面合围,施琅亲督帅舰,援救诸将,“流矢伤目,血溢于帕”。双方各在作废,施琅退兵,刘国轩也因军中缺粮而不追。自十七日至二十日,施琅将清军集结于澎湖罩屿,并为一举攻克澎湖做了充分准备。其间,他严申军令,赏罚分明;克取虎井、桶盘屿;亲驾小船,细查地势;命以“老弱骄兵”计,不断擂鼓,佯装登岸势,迫使守卫炮台郑军不敢助战,刘国轩兵势益孤。二十二日晨,施琅鼓动全军说:“今日之行,期在必胜!”命兵分二路,各由五十支战舰组成。东路为奇兵,准备夹攻;西路为疑兵,牵制郑军。又命五十六支战船分为八股,每股七支,再分三层。另外八十支战船为拒不接受。施琅居中督战,下令直冲郑军船阵。刘国轩倾全军抗拒。是役,炮火交加,声如雷吼,烟焰蔽日,咫尺难辨。清军将士奋勇争先,拼死交战,鏖战终日,大获全胜,攻取了澎湖列岛。以杨德为首五千余郑部官兵倒戈归降,余者全部被歼。刘国轩仅以大、小船三十一支败归台湾。清军水师总兵官朱天贵、游击郑邦试等三百二十九名将士阵亡,另有伤者一千八百余名。康熙帝称赞施琅“筹划周详,调度有方”。命从优议叙、抚恤有功官兵。
康熙二十二年(1683)四月初五日,康熙帝批准兵部题请任免从叛官员标准:各省副将以下从叛副官,投诚后,立有军功八次者留用。不及八次者议革,但如有效力军中,素有劳绩,才堪任用者,只要本省总督、提督保题,仍引见录用。
康熙二十二年(1683)三月初八日,康熙帝在与大学士讨论了为反击俄国入侵者所作准备诸事后,下令勘察河道、修建船舰,进行试航、确定运送军粮的路线和地点。盛京刑部侍郎噶尔图回奏:可在吉林造船百艘,由伊屯门(吉林伊通)运粮至松花江,并在伊屯门、伊屯口(伊通河口)筑粮仓存贮。康熙帝又谕黑龙江将军、宁古塔副都统萨布素:六月以后所需粮饷,应在乌喇造船五十艘,驰往黑龙江、松花江交汇处,由萨布素等顺流迎取。四月初四日,因清军已移驻黑龙江,蒙古乌朱穆秦部发兵、索伦部准备军需物品,均声言捕鹿,以疑俄军。初八日,命宁古塔将军巴海留守乌喇,由萨布素等统兵前往。待七、八月间兵至雅克萨后,根据形势,奏明进兵时间,另派京城每旗五十名士卒前往,可于冬季进取。如冬季不便克取,到期再议别策。选上驷院马二千匹,发往索伦地方放牧,京城旗兵到此,可换马前进。七月初,由梅利尼克率领的俄国六十七名哥萨克兵,自雅克萨入侵中国额苏里地方,遭到清军包围,大部交械投降。七月二十九日,议政王大臣等议,赏俄军降者宜番、米海罗莫罗对二人衣帽,释放余者,由户部安置,并命宜番将理藩院书信带回。信中写道:俄方违背前约,既不将叛逃根特木尔送还,又侵我边境,扰害乃至焚劫我少数民族居住地区。所以,今命将出师,永驻额苏里。这样,清朝全面反击俄国入侵者的准备工作基本结束。
康熙二十二年(1683)八月初八日,郑克塽、刘国轩和冯钖范派副使何仕隆等人,携书致施琅,内称台湾兵民数十万,恐人心危疑不一,请速来安辑。此前,有人对施琅说:公与郑氏有三世之仇,今郑氏如笼中鸟,何不急灭之?施琅回答说:“吾此行上为国下为民耳!若其啣璧来归,当即赦之,毋苦我父老子弟幸矣。何私之与有?”八月十一日,施琅统领官兵、船只,自澎湖赴台湾。十三日,到达台湾鹿耳门。郑克塽率刘国轩、冯钖范等文武官员已预先剃发,并预制清朝旗号,遂在鼓乐声中亲迎施琅及其官兵。台湾百姓也壶浆迎师,接踵而至。其后,施琅宣读康熙帝敕谕,郑克塽等欢呼踊跃。施琅礼待郑氏家族,不究宿怨。他还敬重刘国轩,并说:他人不明白,定要断送一方人民性命!惟君明智,保身全国。施琅还亲撰祭文,告祭郑成功庙。文中表达了他对郑成功开发台湾的敬仰之情。十九日,施琅严肃军纪,分别颁布不准官兵占用民居和地方派办军资等具体规定,强调如有违反者,定加严惩。二十日,颁布《谕台湾安民生示》,希望百姓毋荒农务,照常贸易。规定本年纳谷十减其四,其他一切杂派差徭,尽行蠲免。台湾出现了“市肆不惊、耕耘如故”的稳定局面。康熙帝喜而赋诗:“海隅久念苍生困,耕凿从今九壤同”。加授施琅为靖海将军,封靖海候,世袭罔替。
康熙二十二年(1683)七月,福建总督姚启圣疏请对郑克塽颁赦招抚。是月二十七日,康熙帝在敕谕中希望郑克塽等诚心投归,率众登岸,他将从优录用,妥善安置。康熙帝还强调说决不失信于天下。同日,郑克塽派兵官冯钖珪、工官陈梦炜同侍卫吴启爵、笔帖式常在来到施琅军前,缴延平王册印、招讨大将军印及公候伯将军都督印。八月十八日郑克塽率刘国轩、冯钖范等文武各官剃发,跪听宣读赦抚。康熙二十三年二月,康熙帝命郑克塽来京,编入旗下。明朝后裔郑部及文武各官在直隶、河南等省安置。康熙二十三年(1685)十二月十三日,郑克塽等到京。康熙帝授郑克塽公爵,授刘国轩、冯钖范伯爵,俱隶上三旗。郑部文武各官二千余名及明宗室、鲁王世子朱桓等均于福建附近各省安置。郑军四万余名,愿入伍或愿归农,均听其自己选择。自郑成功兴师抗清,至郑克塽,奉南明永历为正朔,历三世,计三十七年;郑成功于顺治十八年(1661)驱逐荷兰殖民主义者并收复了台湾,至康熙二十二年(1683),台湾同大陆重归一统,凡二十三年。
康熙二十三年(1684)五月初一日,吏部题:八旗汉军官既与汉族官员一体升转,必须通晓文义。决定对现任汉军侍郎以下、有无品级笔帖式以上及候选,候补内外员缺官员进行考试。文义通者,仍留补用;不晓文义者,停其以文职用;无品级者即行罢斥。考试内容以作文、翻译二种并行,听其自选;地点定于太和门前,时期则在本月十八日。考试结果,交白卷者八百人。康熙帝令俱都解任,命其读书,待学成后考试补用。其中弓马娴熟者可于各旗中武职补用。次年四月初十日,康熙帝亲自考试各部院八旗汉军等官,内有去年交白卷官,亲定试题六道,各随其便,作满、汉一篇。结果交白卷官达二百六十九人。内阁学士常书对考试作弊官明知不举,蒙蔽行诈,被革职,降为三等侍办。康熙二十八年(1689)四月十一日,康熙帝命凡部院衙门未经考试者、内外候补者,康熙二十五年(1686)考试时考五等及交白卷者,以及各项监生,俱在乾清门集中考试,并亲命二道试题。五月十四日,命引见本次考试中一、二等官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