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知识服务

SPECIAL LITERATURE
历史人物
全部 政治人物 军事人物 文化人物 经济人物 艺术人物 科教人物 宗教人物 神话人物 其他类人物 八旗人物
全部 元朝 明朝 清朝 近代 当代
阿桂(1717年9月7日—1797年10月10日 ),章佳氏,字广庭,号云岩,满洲正蓝旗(后以功抬入正白旗)人,清朝名将,大学士阿克敦之子。 阿桂于乾隆三年(1738年)中举,累授户部郎中、军机章京。乾隆十三年(1748年),随征大小金川,遭劾被贬。后复升为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因办事勤慎而受重用,历任参赞大臣、镶红旗蒙古副都统、工部侍郎等,长期戍守西北边疆。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参与平定大小和卓叛乱,事后移驻伊犁,建屯田之策。回朝数年间,历任内大臣、汉军镶蓝旗都统、军机大臣、满洲正红旗都统、四川总督等。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以副将军之职随经略傅恒领兵征讨缅甸。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再次参加大小金川之役,历时五年,运筹战事,多合机宜,为平定金川首功。此后多次前往地方办理钦案、督筑河堤,两次率师镇压甘肃回民起义,并以领班军机大臣身份提出镇压台湾林爽文起义的进兵方略,累加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学士。嘉庆二年(1797年),阿桂逝世,享年八十一岁。获赠太保,谥号“文成”,并入祀贤良祠。道光三年(1823年),配飨太庙。有《军需则例》15卷,今已佚。有诗数首传世。 阿桂屡次统领大军东征西讨,为巩固多民族统一国家立下了重大功勋。四次被绘像于紫光阁,两次列名第一 。是乾隆朝出将入相的少数重臣之一。 (概述内图片:清沈贞于1854年绘《大学士一等诚谋英勇公阿桂像》,故宫博物院藏  )
耿弇(yǎn)(3年~58年),字伯昭,扶风茂陵(今陕西省兴平市)人,汉族。东汉开国元勋、军事家,“云台二十八将”第四位,上谷太守耿况的儿子。 耿弇喜好兵事,随父投奔刘秀,授偏将军,参与平定河北地区。刘秀称帝后,授建威大将军、好畤县侯,败延岑、平齐鲁、定陇右,平定四十六郡,攻取城池三百余座,屡立战功,为东汉的统一立下赫赫战功。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辞去大将军之职。 永平元年(公元58年),耿弇去世,享年五十六岁,谥曰愍侯。 耿弇将围点打援、声东击西、引蛇出洞等战术发挥到了极致,受历代军界推崇。并成为有志者事竟成的典范。
王崇简(1602--1678),字敬哉,一作敬斋,顺天府宛平(今北京市)人。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中进士。顺治三年授内翰林国史院庶吉士,历任秘书院检讨、国子监祭酒、弘文院侍读学士、詹事府少詹事、吏部侍郎、礼部尚书、太子太保等职。谥文贞。有《青箱堂文集》《青箱堂诗集》传世。
万斯年(1617—1693),字绳祖,号谵庵,浙江鄞县人。清初学者,万泰长子
吴澄(1249年2月3日—1333年8月5日),字幼清,晚字伯清,临川郡崇仁县(今江西省乐安县鳌溪镇咸口村)人。[1-2] 元朝大儒,杰出的理学家、经学家、教育家。自幼聪慧,勤奋好学。南宋末年,考中乡试。南宋灭亡后,隐居家乡,潜心著述,人称“草庐先生”。元武宗至大元年(1308年),出任国子监丞。至定元年(1321年),任翰林学士。泰定元年(1324年),作为经筵讲官,敕修《英宗实录》,参与核定《老子》《庄子》《大玄经》《乐律》《八阵图》等,对《易》《春秋》《礼记》及郭璞《葬书》。元统元年(1333年),病逝,享年八十五岁,获封临川郡公,谥号“文正”。吴澄与许衡齐名,并称“北许南吴”,以其毕生精力为元朝儒学的传播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著有《吴文正公全集》传世。 
刘靖 (? - 254年),字文恭,沛国相县(今安徽省濉溪县)人,扬州刺史刘馥之子。 为政举措初显琐碎,能给老百姓带来便利,有其父刘馥的遗风。历任曹魏黄门侍郎、庐江太守、河内太守、尚书、河南尹、大司农、卫尉。出为镇北将军,假节,都督河北诸军事,开拓边守,屯据险要,兴修水利,使百姓获利。 嘉平六年,去世,追赠征北将军,晋封建成乡侯爵,谥号景侯。其子刘熙承袭爵位
朱滔(746-785年),字号不详,幽州昌平(今北京市昌平区)人。唐朝中期割据军阀,太尉朱泚之弟。 勇猛善战,先后效力幽州节度使李怀仙和朱希彩,拥立朱泚为幽州节度使。大历九年(774年),授殿中监、权知幽州节度留后、御史大夫,翌年奉命讨伐魏博田承嗣、成德李惟岳叛乱,加授检校司徒、卢龙军节度使,后受封通义郡王。建中三年(782年),自称大冀王,联合田悦、王武俊、李纳联合叛乱,史称四镇之乱。次年,泾原兵变后,朱泚僭位称帝,封朱滔为皇太弟,四镇联盟破裂,朱滔为王武俊所败,狼狈退回幽州,遣使入朝请罪。贞元元年(785年)抑郁而死,时年四十,追赠司徒。
朱泚(cǐ)(742年-784年),字号不详,幽州昌平(今北京市昌平区)人,唐朝中期将领,蓟州刺史朱怀珪之子。 朱泚年少从军,身材壮伟,轻财好施,跟随幽州节度使李怀仙和朱希彩。大历七年,授检校左散骑常侍、卢龙节度使,赐爵怀宁郡王,积极改善幽州与中央政府的关系,指派弟弟朱滔领兵入关,参与防秋。之后更亲往长安朝见,并留居长安,授检校司空、陇右节度使,封遂宁郡王。 唐德宗即位,授太子太师、凤翔尹,后迁太尉。建中四年(783年),泾原兵变后,被哗变的士兵拥立为帝,国号大秦,年号应天。兴元元年(784年),又改国号为汉国,年号天皇。并率军围攻奉天,意图杀死唐德宗,兵败后仓皇逃亡,途中被部将所杀,时年43岁。
冯保(?-1583年),字永亭,号双林,衡水市赵家圈乡冯家村人。明代著名太监、音乐家、书法家。冯保于嘉靖年间入宫,嘉靖四十五年掌管东厂兼理御马监。隆庆六年历任司礼秉笔太监和司礼监掌印太监。明穆宗驾崩时成为顾命大臣。掌权后支持张居正推行的“一条鞭”法,使大明政权一度出现复苏局面,史称万历中兴。冯保有着较好的文化素养,他在司礼监监刻了《启蒙集》《帝鉴图说》《四书》等很多书。最后冯保因为明神宗对他的忌恨被放逐到南京,后因病而死,家产亦被抄收。
谭纶(1520年—1577年),字子理,号二华,汉族,江西宜黄县谭坊人。江西宜黄县谭坊人。明朝抗倭名将,杰出的军事家、戏曲家,与戚继光、俞大猷、李成梁齐名,又与戚继光并称“谭、戚”。 嘉靖二十九年(1551年),谭纶受命任台州知府,以防御侵扰沿海的倭寇。谭纶在当地招募乡勇千人,练兵御倭,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大挫倭寇。次年,数万倭寇再扰台州,谭纶亲率死士大战,三战三捷,使军威大振。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受任福建巡抚,剿灭福建倭寇,收复兴化。隆庆二年(1568年),出任蓟辽总督,负责京畿防务。自居庸关到山海关,修建防御台三千座,加强东北防务。史称其“历兵间三十年,计首功二万一千五百有奇,亦一时干城矣”。明神宗即位后,被起用为兵部尚书,累加太子少保。 万历五年(1577年),谭纶去世,年五十八。追赠太子太保,谥号“襄敏”。谭纶喜爱戏曲,促成海盐腔与弋阳腔的融合,形成一支重要的戏剧力量“宜黄腔”。著有军事著作《说物寓武》二十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