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知识服务

SPECIAL LITERATURE
历史人物
全部 政治人物 军事人物 文化人物 经济人物 艺术人物 科教人物 宗教人物 神话人物 其他类人物 八旗人物
全部 元朝 明朝 清朝 近代 当代
清浙江秀水(今嘉兴市)人。字锡鬯,号竹垞,又号驱芳,别号小长庐钓鱼师、金风亭长、第一十六洞天武夷仙掌峰天游观道士、松风老人。康熙己未(1679年)开博学鸿儒科,以布衣入选,授检讨。充日讲起居注官,入直南书房,甚得康熙帝赏识,与姜宸英、严绳孙合称“海内三布衣”。原藏书三万卷,归田之后,续收四万余卷,又上海李君赠二千五百卷,于是拥书八万卷。其子昆田亦能读之。著有《曝书亭全集》、《经义考》、《明诗综》、《词综》、《日下旧闻》等。又有《五代史补注》、《禾录》、《瀛州道古录》,俱属稿未成。撰《潜采堂书目》四卷、《潜采堂宋金元人集目》一卷。室名有“曝书亭”、“娱老斋”、“舫”、“新愞斋”、“潜采堂”等。藏印有“潜采堂”、“南书房旧讲官”、“梅会里朱氏潜采堂藏书”、“七品官耳”、“秀水朱彝尊锡鬯氏”、“彝尊曾读”、“竹垞老人”、“朱彝尊锡鬯印”、“秀水朱氏潜采堂图书”、“文恪曾孙”、“小长庐”、“朱彝尊”、“竹垞藏书记”、“锡鬯”、“彝尊私印”、“竹垞”、“曝书亭珍藏”、“朱彝尊印”、“小长庐钓鱼师”、“南书房读史记”、“朱氏潜采堂藏书”、“我生之年岁在屠维大荒落月在橘壮十四日癸酉时”等。来源于《历代藏书家辞典》
缪荃孙 (1844.9.20 —1919.12.22),字炎之,又字筱珊,也寫作小山,晚號藝風老人,江蘇江陰人,1844年 (清道光二十四年) 生。6歲入私塾讀書,14歲讀史籍。1860年考中生員。1867年中舉人。28歲赴四川華陽到父親任所致力於考訂、目録學和金石學。曾先後入崇實、吴勤惠、姚彦侍等入幕府。1874年四川學政張之洞聘其參加编纂《書目答問》。1876年中進士。1877年散館,授翰林院编修。張之洞調北京主编《順天府志》,繆參與编纂工作。1879年充順天鄉試同考官。1882年充國史館協修,分纂《清史稿》中儒林、文苑、循吏、孝友、隱逸等五門列傳。1888年辭官返鄉守制,並主講南菁書院,後赴北京,記名以道府用。兩年後,其父逝世,再返鄉主上海濼源書院講席。後奉湖廣總督張之洞命,编輯《湖北通志》。1896年應張之洞之聘,主持鐘山書院,並兼常州龍城書院講席。1901年張之洞在南京設立江楚编譯書局,由繆主其事。1902年鐘山書院改爲高等學堂,充監督,兼領中小學堂。曾奉派赴日本考察學務,回國後,主持编寫講義課本。1908年辭職,專辦江南圖書館。1909年任京師圖書館正監督。1910年以學部參議候補。1911年武昌起義後,辭職去上海,整理舊著和研讀古籍。1915年又赴北京,受趙爾巽之聘,任清史館總纂。1919年12月22日逝世於上海。终年75歲。著有《藝風堂讀書記》、《藝風堂文集》、《藝風堂藏金石目》、《藝風堂藏書記》、《藝風堂詩存》、《藝風堂詞集》、《京師圖書館善本書目》、《藝風堂自訂年譜》、《各省志書目》、《金石分地録》等。輯有《常州詞録》、《續國朝碑傳集》、《碑傳集補遺》。编刻叢書有 《對雨樓叢書》、《藕香零拾》、《煙畫東堂小品》等。(来源: 徐友春主编;蔡鸿源,周兴培副主编.民国人物大辞典.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第1581页)
清末民初著名的史学家、版本目录学家、教育家和藏书家,中国近代图书馆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者。缪荃孙早年为功名奔走,在京师作学官;进入中年后,思想有所觉悟,致力于经世致用之学。掌教书院多年,培养国家有用之才,东渡日本考察先进的教育制度,回国后创办学堂,主持编译馆,出版新式教科书和翻译国外著作;同时为推动文化,“启迪民智”,参与创办了中国南北两大图书馆:江南图书馆(今日的南京图书馆)和京师图书馆(今日的中国国家图书馆),成为中国近代图书馆的奠基人之一。除了在史馆、书院、学堂和图书馆等部门任职外,公务之余,广搜图书、辑轶点校、研究版本、刊刻秘籍、著书立说。(来源:图情小百科, 2023-06)
孙承泽(1592—1676)清学者、诗人。字耳伯,号北海,又号退谷、退翁、退道人。山东益都(今青州)人,世隶上林苑籍。自幼力学,不附魏党,时人目为“东林秀才”。明崇祯四年(1631)进士,历官陈留知县、刑部给事中。李自成克北京,任为四川防御使。入清,历任太常寺少卿,兵部、吏部侍郎,加太子太保、都察院右都御史衔。年六十引退,家居二十余年卒。晚年闭门著述,潜研经学。好收藏古器物。娴于吟咏。著有《尚书集解》、《九州山水考》、《己亥存稿》及《庚子销夏录》、《春明梦余录》等。生平事迹见《清史列传》卷七九、王崇简《太子太保都察院右都御史吏部左侍郎孙公承泽行状》。(来源:中国文学大辞典, 1997-07)
虞集(1272年3月21日-1348年6月20日),元代诗文家。字伯生,号道园,又号邵庵。抚州崇仁(今属江西)人。南宋丞相虞允文五世孙。早年曾以契家子身份师从吴澄。元成宗大德初年,以大臣举荐,授大都路儒学教授。又任国子助教,升国子博士,在职以师道自任。元仁宗即位,除太常博士,迁集贤修撰。延祐六年(1319)改翰林待制。以丁忧还江南。泰定初年授国子司业,迁秘书少监。曾与集贤侍读学士王结讲经于上都。拜翰林直学士,不久又兼任国子祭酒。元文宗即位,命虞集仍兼经筵。除奎章阁侍书学士,与中书平章赵世延同任《经世大典》总裁。书成,虞集以目疾请求解职归里,未获准许。元文宗崩,他称病辞还临川。元顺帝至正八年(1348)五月病故于家,享年77岁。谥文靖,追封仁寿郡公。虞集是元代中期最有影响的文臣之一,也是元代最负盛名的诗文家。他不但执笔撰写了大量的朝廷典册、公卿碑铭,还以奖掖后进,倡导古学深刻地影响了一代文风。他与杨载、范梈、揭傒斯齐名,并称为元代诗文四大家,但无论以创作成就与实际地位而言,他都比杨载、范梈、揭傒斯高出许多。他一生著述繁富,号称“平生为文万篇”(《元史》本传),但“稿存者十二三”。而这“十二三”的存稿,无论以数量还是质量而论,都是其他诗文家难于比肩的。他的诗文结集为《道园学古录》50卷、《道园类稿》50卷、《道园遗稿》6卷、《翰林珠玉》6卷、《虞伯生诗续编》3卷等多部专集,今均有传本。《元诗选》初集仅据《道园学古录》选入虞集诗383首。以上各种虞集诗文集,以《道园学古录》与《道园类稿》内容最丰富,两者所收互有出入,前者流传较广,较有代表性;后者编订较为精审。 虞集的文章以应制、应酬之作最为典范,数量也较多,与欧阳玄、马祖常等其他馆阁名士相比,他的文章比较讲究文辞,以博洽精微为特色。一般认为他的文风能体现出他作学问的特点,“蔼然庆历、乾(道)淳(熙)风烈”(《元史》本传)。有的学者曾把他对元代文坛的影响比之欧阳修之于宋代文坛。虞集的诗歌历来颇受诗选家、诗论家重视。他自称自己的诗如“汉廷老吏”,这显然是以章法讲究、格律工稳自许。七律《挽文山丞相》是其代表作。如果全面论及虞集诗风,就可以看到他往往在深沉老练之余,体现出典雅、甚至相当清新的一面。《听雨》中的名句“京国多年情尽改,忽听春雨忆江南”,使读者真切地感受到诗人的难言之隐。小诗《水仙神》不但广为传颂,而且被引入《聊斋志异》的名篇《王桂庵》。当然,虞集的诗也多为应酬之作,这就使得他的许多诗篇很难具有更多的诗意。虞集虽然不以词知名,但[风入松]中的“杏花春雨江南”却为他赢得了比较广泛的声誉。(来源:中国文学大辞典·第八卷, 1991-10)
王恽(yùn)(1227—1304年7月23日),元代文学家。字仲谋,号秋涧。 卫州汲县(今属河南)人。祖上仕于金。王恽好学善属文,早年受知于元好问,与东鲁王博文、渤海王旭齐名。史天泽将兵攻宋,一见即待以宾礼。元世祖中统元年(1260),左丞姚枢辟为详议官。王恽上书论时政,擢为中书省详定官。中统二年春,转翰林修撰,不久又兼任中书省左右司都事。至元五年(1268)首拜监察御史,知无不言,不避权贵。至元十四年任翰林待制。至元十八年拜行台治书侍御史,未赴职。次年春,改山东诸道提刑按察副使,在任1年,以病还乡。至元二十六年授福建闽海道提刑按察使,有治绩。至元二十八年召至京师,次年春,见元世祖于柳林行宫,上万言书议时政,授翰林学士,元贞元年(1295),奉旨修世祖实录,集《圣训》6卷。 大德六年(1302)致仕,大德八年六月卒。追封太原郡公,谥文定。王恽入仕以才干见称。尤好著述。有《秋涧集》100卷,包括《中堂事纪》、《乌台笔补》等及诗文、今存。《元诗选》初集选入王恽诗200余首。王恽是元初诗文大家,文章受到元好问影响,作诗笔力雄浑。顾嗣立说:“秋涧诗才气横溢,欲驰骋唐宋大家间。然所存过多,颇少持择,必痛加芟削,则精彩愈见。”(《元诗选》王恽小传)这是比较妥当的看法。《秋涧集》中的《承华事略》2卷、《玉堂嘉话》8卷,均有单行本。其词清人朱祖谋编入《彊村丛书》,题为《秋涧乐府》4卷。王恽还著有《相鉴》50卷,《汲郡志》15卷,今均不传。(来源:中国文学大辞典·第二卷, 1991-10)
赵孟頫(1254—1322)元代书画家。字子昂,号松雪、水晶宫道人。湖州(今吴兴)人。宋朝宗室。“宋亡,居家,益自力于学”。入元后,行台侍御史程钜夫“奉诏搜访遗逸于江南”。赵孟頫等20多人被推荐给元世祖忽必烈。自此,赵做了元朝的官。开始任兵部郎中,官至翰林学士承旨,封魏国公,谥文敏。忽必烈死后,其自感“世事多变”,有隐退思想,即“今日非昨日,荏苒叹流光”。终于在仁宗延祐六年(1319)南归。诚如其妻、元朝女画家管道升赠词所云:“浮利浮名不自由,争得似,一扁舟,弄风吟月归去休。”其精通音乐,对鉴定古器物也很在行。但是在书法、绘画方面的成就最高,是元初影响颇大的画家。其书法,篆、籀、分、隶、真、行、草,无不冠绝。其绘画,山水、人物、竹石、花鸟皆以笔墨圆润苍秀见长。以飞白法画石,以书法用笔写竹。主张“画贵有古意”,“书画同源”。他的复古论,主要目标是攻击南宋院画,说:“宋人画人物不及唐人远甚,予刻意学唐人,殆欲尽去宋人笔墨。”但他并不是要人继承唐画重视内容的传统,而是要复兴唐画的“简率”,即笔墨形式方面的“古意”。他所提倡的“书画同源”,要求笔墨的书法趣味,具有一定美学价值。其在创作上能够写实,表示过“到处云山是吾师”。他画的《水村图》,描绘了水村的清静幽致,“远山近山云漠漠,前村后村水重重”的景色。他的作品面貌也较多,其中鞍马人物多用工整着色方法;山水竹石则多用简率的水墨表现,极富笔墨趣味。传世之作《秋郊饮马图》为其杰作,缜密重色,有唐人的遗意。《鹊华秋色图》以浅绛设色,则另是一种风格。图录于《故宫名画三百种》。传世书迹有《洛神赋》、《道德经》、《胆巴碑》、《玄妙观重修三门记》、《临黄庭经》、独孤本《兰亭十三跋》、《四体千字文》等。
杨士奇(1365年-1444年) ,男,汉族,本名杨寓,字士奇,号东里,吉安府泰和县(今江西省泰和县澄江镇)人。明朝初年重臣、学者。杨士奇自少丧父,游学四方,至建文帝时方才受召修撰《明太祖实录》,授翰林院编修。明成祖即位,迁太子侍讲,辅佐明仁宗,迁礼部侍郎、少师、华盖殿大学士,兼任兵部尚书。他先后历经五朝,任内阁辅臣四十余年,任首辅二十一年,与杨荣、杨溥等同心辅政,并称“三杨”,时人称之“西杨”。并以“学行”见长,先后担任《明太祖实录》、《明仁宗实录》、《明宣宗实录》总裁。后因其子杨稷杀人案而自请致仕归乡,自此忧虑患病。正统九年(1444年),杨士奇去世,年八十。获赠左柱国、太师,谥号“文贞”。
田畴(chóu)(169年—214年),字子泰,右北平郡无终县(今河北省玉田县)人。东汉末年隐士。年少喜爱读书,善于击剑,初为幽州(刘虞)从事。率领全族隐居,不受袁绍征辟。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北征乌桓时,进入麾下,担任司空户曹掾。参与平定乌丸、攻打荆州,颇有功勋,授议郎。建安十九年(214年),去世,时年四十六岁。
王时,名化谟,字雨民,土家族,1889年出生于湖南永顺县新寨乡龙塔村。王时幼年在本村读私塾,天资颖悟,胆勇异人。
纳兰性德(1655年1月19日—1685年7月1日),清代词人、诗人。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其先祖为蒙古吐默特氏,以攻占纳喇部领地,改以地名纳兰(纳喇)为姓。纳兰氏后入东北为海西女真叶赫部,清太祖统一女真各部后,纳兰氏属满州正黄旗。 纳兰性德出身显贵,其父明珠深得康熙信任,官至大学士加太子太师,权倾朝野。纳兰性德自幼聪慧,“读书过目不忘,数岁即善骑射”(徐乾学《通志堂集序》),17岁入太学,18岁中举人,22岁成进士,初授三等侍卫,后晋升为一等。扈从康熙左右,多次随康熙巡视出游塞北江南各地。康熙二十一年(1682)曾奉命赴黑龙江呼伦查勘边情。他虽“生长华阀”,父亲系当朝权相,自己又为殿前侍卫,以精通文翰得到康熙赏识,但他却“淡于荣利”,无意追求乃至厌恶权势功名。他处事谨慎,对中原的汉文化有浓厚兴趣,好读书,擅书法,精于书画鉴赏,喜与文人交往。其友人如顾贞观、陈维崧、朱彝尊、严绳孙,姜宸英当时均负文名。他英年早逝,去世时年仅31岁,而在汉文化上已有深厚修养,并在文学创作中取得引人注目的成就。 纳兰性德的创作有诗、文、词各体,而以词成就最高。生前有《侧帽集》、《饮水词》两部词集刊行,共收词300首。他的词很少直接描写社会现实问题,而多写相思离别之情,个人的闲愁哀怨,以及羁旅思绪。取材内容上虽无特色,艺术上却独树一帜,在清初词坛别开生面。当时有“家家争唱饮水词”的说法(曹寅语),可见其流行之广。其词感情诚挚,写来缠绵悱恻,抑郁蕴藉,造语清淡自然,不假雕饰,如“情知此后来无计,强说欢期,一别如斯,落尽梨花月又西”(〔采桑子〕),“一片晕红才着雨,几丝柔柳乍和烟,倩魂销尽夕阳前”(〔浣溪沙〕),“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阮郎归〕)。人称其词“一种凄惋处令人不忍卒读”(顾贞观语。见榆园本《纳兰词评》),“哀感顽艳,得南唐二主之遗”(陈维崧语。见榆园本《纳兰词评》)。他于宛转低沉之外,间有悲歌苍凉之作,如〔金缕曲〕《赠梁汾》、〔金缕曲〕《慰西溟》诸篇即可作代表。清初以来词家对他的词多有好评,见《蕙风词话》、《人间词话》等。 纳兰性德的诗清新秀隽,写各地自然风光,抒发思亲思友情怀,亦多佳句。他主张诗歌抒写性情,不可沉溺于摹拟前人,“必自立而后成诗,犹之能自立而后成人也”(《渌水亭杂识》)。 他生前辑有《全唐诗选》、《词韵正略》,著有笔记《渌水亭杂识》等。死后由老师徐乾学将其诗、词、文、赋辑为《通志堂集》20卷。今人黄天骥著有《纳兰性德和他的词》,书中介绍了其生平与交游、词作内容与特色,书后附年谱、词选。(来源:中国文学大辞典·第五卷, 199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