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知识服务

SPECIAL LITERATURE
历史事件
全部 政治军事 公共卫生 社会安全 自然灾害 科教体育 文化艺术 经济交通 机构职官
乾隆十七年(1752)四月,浙江温台县发生贫民抢米事件。事平后,为首者以大枷枷号,遍游城乡两月,然后永远枷禁。乾隆帝谕示说:大凡抢夺之案,多由富民奇闭粜而起。地方官遇有灾伤,即当先期一面劝富民出所有余,通融平粜;一面密为弹压保护,务使两得其平。
乾隆十七年(1752)十月,四川杂谷等地改土归注。先是,杂谷土司苍旺与梭磨土司勒儿悟、卓克基土司娘儿吉构衅,清政府派员前往调处。苍旺抗执不尊,竟将梭、卓所属土民番寨,聚兵攻毁,又私造枪炮,潜谋不轨。四川总督策楞、提督岳钟琪以杂谷地方延袤二千余里,为西南一大部落,距旧保县不远,中有古维州最为险要,若被苍旺攻占,便可直趋保县,势将难治,请调兵四千进剿。朝廷发兵后,清军先遣队很快由保县驰抵维州,占踞三关要口并一切险隘,及桥梁可通处。续发官兵也接踵而至。遂并力进攻杂谷脑寨,断其水路。结果自旧保至杂谷脑沿途各寨,自愿投降的一百零六寨,归附人数四万余名,且全部愿意改土归流。十月初三日,清政府准将杂谷地区改土归流,并在杂谷脑等处设官、筑城、驻兵。
乾隆十七年(1752)八月,顺天乡试,主考房官入帘时,在内帘监试御史蔡时田行李内搜出关节二纸,外帘监试御史曹秀先辨认,系其侄举人曹咏祖笔迹。乾隆帝以为即位以来,留意整饬,应当诸弊尽除,人知畏法,不料尚有愍不畏死,藐法行私,潜通关节者,实出情理之外。蔡时田身为御史,以监试为职,竟然受带关节,尤属不法,实在可恶。命将蔡时田革职,曹咏祖革去举人,曹秀先解任;案内有名人犯交在京总理事务王大臣会同刑部严加刑讯,切实审拟定罪。十四日,和硕履亲王允陶等复奏;将蔡时田严刑鞫讯,据供所带关节二纸,原拟入帘时,遇有相识之人,相机转托,并非实有其人,质问曹咏祖,所供相同。于是,以“蔡时田身为御史,奉命监试,反倒收受关节,串通嘱托;曹咏祖奔竟夤缘,藐法营私,情罪俱为重大”,二人均被处以斩刑。
乾隆十八年(1753)七月,洪泽湖水涨溢,高邮东罗坝决口,邵伯运河二闸冲决,下游高邮、宝应一带被淹。学习河务布政使富勒赫上奏:南河各厅将岁修抢修钱粮任意亏空,致使工料无措。乾隆帝遂署尚书策楞、尚书刘统勋前往查核,发现浮冒蒙混种种滋弊,总计亏空十一万五千余两,其外河同知陈克济、海防同知王德宣亏缺,皆至二三万两;通判周冕应办物料,全无储备,以至二闸被冲,束手无策。乾隆帝谕示限亏帑人员一年赔补,到时不完,就地正法;将河督高斌、协办河务张师载革职,留工效力赎罪。九月,黄河复决于铜山县张家路,南注灵、虹诸县,归洪泽湖,夺淮而下。乾隆帝以秋汛已过,何致冲漫河堤,其中显有情弊,便将该管同知李敦革职拿问,责高斌、张师载往同山勒限堵塞。不久,策楞奏劾同知李敦、守备张宾侵帑误工状。乾隆帝谕令将李敦、张宾即于该工正法,使在工人员知所惩戒。以高斌、张师载负恩徇纵,命将二人绑赴行刑处所,目睹行刑后,再行释放。
乾隆十八年(1753),孙嘉淦去世,终年七十一岁。孙嘉淦,字锡公,山西兴县人。家境贫寒,力耕苦读。康熙五十二年(1713)进士,授检讨。雍正时,以直言敢谏闻名,性格憨直,清廉自律,颇受器重,官至吏部侍郎。乾隆帝即位后,孙嘉淦上疏:“治乱之机,转于君子小人之进退;进退之机,握于人主之一心。”受到乾隆帝嘉纳,迁刑部尚书,总理国子监事。适逢河南郑州有疑狱,乾隆帝命使者往勘,不得实情,复令孙嘉淦往讯,得其冤狱,十余人尽被释放。乾隆三年(1738)四月,迁吏部尚书,仍兼管刑部事。直隶总督李卫劾总河朱藻贪劣误工,乾隆帝命孙嘉淦与尚书讷亲往鞫,得实,论罪如律。十月,授直隶总督。时畿辅酒禁极严,犯罪违法者很多。孙嘉淦疏奏:前督李卫任内,一年中查获私酿案件三百六十四起,犯法者一千四百余名。臣到任一月,查获私酿案件七十八起,犯法者三百五十余人。其未报自结,吏役兵丁已经拿获而受贿放掉者,更不知多少。正犯之外,牵连受累者,又不知多少。以日用饮食之故,官吏兵役以私酿为利薮,百姓弱者失业,强者犯令,盐枭未靖,酒枭又起,天下骚然,殊非政体。烧锅禁则酒必少,酒少则价贵,价贵而私烧之利什部于昔,什倍于之利所在,民众必以性命争之。本为民生计而禁止,反而滋扰至此,立法不可不慎。乾隆帝览奏后,下诏对造酒采取弛禁政策。犯法人大为减少。乾隆六年(1741),调任湖广总督,疏言:治苗在治头人,令各寨用头人为寨长,一峒之中,取头人信服者为峒长,使其约束寨长而听命于县令,如是苗疆有提纲挈领之方,于有司自收令行禁止之效。乾隆八年(1743),因徇庇属下被夺官。乾隆九年(1744),授宗人府府丞,次年迁右副都御史。乾隆十五年(1750)八月,任工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孙嘉淦居官有八约自戒:“事君笃而不显,与人共而不骄,势避其所争,功藏于无名,事止于能去,言删其无用,以守独避人,以清费廉取。”著有《孙文定奏议》。
乾隆十九年(1754),小说家吴敬梓客死扬州,终年五十四岁。吴敬梓,字敏轩,号粒民,晚年又称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生于世宦之家,祖父为监生,作为州同知,父亲为拔贡,曾任江苏赣榆县教谕。吴敬梓幼年丧母,随父宦游,二十三岁中秀才,后来屡试不第。由于他不善理财,又爱交游,慷慨好施,遂使祖业难守,家道中落,为族人所歧视,家产被侵夺,奴仆皆逃散,田地卖尽,亲朋故友都将他拒之门外,断绝往来。于是,他怀着极大的忿懑移家南京。此后,生活更加贫困,有时靠卖书换米,晚年竟穷到“囊无一钱守,腹作干雷呜”。“近闻典衣尽,灶突无烟青”的地步。吴敬梓天资聪颖,过目成诵,虽受正统儒学教育,却不喜八股文,偏爱诗赋与“杂学”。二十九岁参加科举考试,遭到斥逐,便绝意仕途。三十六岁时,安徽巡抚荐他应试“博学鸿词”被他托病拒绝。家境变化,世态炎凉,生活道路坎坷,使他对程朱理学,科举入仕产生了憎恨和蔑视。在接触社会中,又看到了很多丑恶现象,促使他用笔去朝廷讽刺与抨击。他从四十岁起,用十年时间,创作了杰出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在书中,他把那些科举出身的贪官,横行乡里的贡监,利欲熏心的士子,附庸风雅的名士,招摇撞骗的清客,以及围绕在这些人物身边的各色人等,都刻画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从而对科举制度、封建礼教、官场黑暗、吏治腐败、文化道德堕落等进行了揭露、批判与抨击。同时又把一些“市井小民”作为正面人物,赞美他们纯朴、善良的优秀品质和高尚情操。吴敬梓的其他著作,主要还有《文木山房集》、《诗说》(已佚)和《金陵景物图诗》。
乾隆十九年(1754),岳钟琪病死军中,终年六十九岁。岳钟琪,字子美,四川成都人,初以赀捐同知,后改武职,累迁至四川永宁协副将。康熙五十八年(1719),准噶尔部策妄阿拉布坦遣其将策凌敦多卜侵西藏,岳钟琪随都统法喇率兵出打箭炉,抚定里塘、巴塘等地,次年攻拉萨,大败策凌敦多卜军,西藏平定。师还,擢四川提督。雍正元年(1723),出兵征青海,抚远大将军年羹尧请以岳钟琪为参赞,率六千人抚定上、下寺东策卜诸番,剿平呈库、活尔贾二部。雍正二年(1724)授奋威将军。郭隆寺喇嘛与罗卜藏丹津呼应作乱,岳钟琪与诸军合击,擒其首达克玛呼图克图,尽歼叛众,焚毁寺庙。进攻罗卜藏丹津,擒其母及妹,罗布藏丹津换妇女服逃去。出师十五日,斩首八万级、青海事平,授岳钟琪三等公,兼任甘肃提督,雍正三年(1725),又兼甘肃巡抚。四月,署川陕总督,护理军务,不久实授川陕总督。雍正五年(1727),平定禄万钟、陇庆候叛乱,将乌蒙、镇雄等地改土归流。雍正七年(1729),准噶尔部噶尔丹策零屡侵喀尔喀诸部。雍正帝命傅尔丹为靖边大将军,屯阿尔泰、出北路;岳钟琪为宁远大将军,屯巴里坤,出西路,分兵进讨。雍正十年(1732),大学士鄂尔泰劾岳钟琪专制边疆不能歼敌,降为三等候,六月召回京。张广泗又劾岳钟琪调兵筹饷,统驭将士种种失宜,雍正帝尽夺岳钟琪,交兵部拘禁。乾隆二年(1737),释归。乾隆十三年(1748),起岳钟琪为提督,命赴大金川军营效力。金川事平,加岳钟琪太子少保,封三等公,赐号威信。乾隆十七年(1752),杂谷土司苍旺为乱,率兵讨平。乾隆十九年(1754),力疾往重庆捕治“乱民”陈琨,归途中死于资州。岳钟琪性沉毅,多智略,治军严整,关心士卒疾苦。终清之世,汉大大臣拜大将军,满洲兵隶麾下受节制,唯岳钟琪一人。乾隆帝诗内,称岳钟琪为“三朝武臣巨擘”。
乾隆二十年(1755)八月阿睦尔撒纳反叛后,清廷将其罪状宣示中外,又治失察诸将之罪。同时,乾隆帝如期于九月在热河召见归降的厄鲁特诸部台吉,照四卫拉特旧制,封噶拉藏多尔济为卓罗斯汗,车凌为杜尔伯特汗,沙克都尔漫济为和硕特汗,巴雅尔为辉特汗。任命策楞为定西将军,玉保、富德、达尔党阿为参赞大臣,哈达哈为定边左副将军,扎拉丰阿为定边右副将军,征讨阿睦尔撒纳。新封四汗皆愿率部从征。十一月,命玉保为前队率领清军与厄鲁特四部兵丁,西出巴里坤,向伊犁进发。一路上在诸部台吉、宰桑配合下,与各路叛军作战,或剿灭、或招抚,进军比较顺利。阿眭尔撒纳此时屯兵博罗塔拉河,四出剽掠,十二月,进占伊犁。乾隆二十一年(1756)正月,清军到达吐鲁番,萨喇尔从伊犁脱身来迎,玉保率队长驱而西,各路清军向伊犁靠拢,阿睦尔撒纳见势对己不利,弃城逃走,清军收复伊犁。玉保引兵追击阿睦尔撒纳,至特克勒河,探知离叛军仅有一日程地。忽然有人来报,说台吉诺尔布已将阿睦尔撒纳擒获。玉保相信,遂屯兵不进,并急报主帅策楞。策楞不审虚实,率尔露布告捷。二月中旬,乾隆帝闻报大喜,为策楞、玉保等加官晋爵,以军务告竣颁诏天下。阿睦尔撒纳却借此缓兵之计,向哈萨克境内逃去。策楞、玉保知道真相后,不去追捕,反倒互相推咎,借口马力已竭,屯兵伊犁。四月十六日,乾隆帝以策楞、玉保乖张失机,命将二人革职,解京治罪。命达尔党阿为定西将军,富德为副,任追剿事,又以兆惠为定边右副将军,负责应援。五月,达尔党阿率兵二千,哈达哈率兵四千,由西、北两路追剿阿睦尔撒纳。七月,清军大败哈萨克与阿睦尔撒纳联军二千余人,继而又以寡击众,再创告捷,追及只隔一谷,相距二三里,“贼仓促不及驼载”,阿睦尔撒纳易服而逃,几乎被擒。不过阿睦尔撒纳故伎重演,使一哈萨克人又施缓兵计,说什么欲擒阿睦尔撒纳来献,但需待其汗至,请大军缓行稍待。达尔党阿听信其言,下令驻军。致使阿逆从容逸去。北路军在哈达哈率领下进至四颜山,遇哈萨克阿布赍叛军千人,也不迎击,任其远逸。从征厄鲁特各台吉、宰桑见前后两将军“见卖无能”,心生轻视之意,遂相继背叛,都统和起被诱杀。阿睦尔撒纳闻四部构乱,自哈萨克返回,与新叛各部台吉、宰相相会于博罗塔拉河,自立为四部总汗,继续为乱。伊犁再陷。策楞、玉保于解京途中也被乱兵杀害。
乾隆二十年(1755),全祖望因病去世,终年五十一岁。全祖望字绍衣,学者称谢山先生,浙江鄞县人。乾隆时进士,改庶吉士。曾与侍郎李绂共同借抄《永乐大典》,世人渐知大典之可贵。全祖望尚气节,不肯逢迎权贵,为当事者排斥,散馆列下等,以知县用。遂辞官归里,专心著述。他家境贫寒,衣食难继,而笔耕不辍,写出许多重要的著作。他曾先后主讲蕺山书院和端溪书院。著有:《鲒琦亭集》、《外编》、《诗集》、《经史问答等》。全祖望人格高尚,重气节,生平推崇黄宗羲,承黄氏遗志,从四十二岁起,经过十年辛勤努力,续修完成《宋元学案》,为研究学术史作出了贡献。他还致力于宋末和南明史事及浙东乡土文献的搜集与整理,为明末清初抗清死节的忠贞之士、耆旧先贤、进步学者,撰写碑铭志传,表彰他们的民族气节和高尚品质,记述其学术流派、造诣及品行,对后人了解明末清初的学术思想史大有裨益。
乾隆二十年(1755),画家李方膺去世,终年六十一岁。李方膺,字虬仲,号晴江,别号秋池、抑园等,江苏南通人。他父亲李玉鋐官至福建按察使,很受雍正帝赏识。雍正七年(1729),李玉鋐入觐时,雍正帝赐其第四子李方膺知县职。李方膺至山东乐安、兰山任知县,后因反对总督王士俊强令垦地而入狱。乾隆帝即位后,治王士俊罪,李方膺才被释复官,调任合肥,代理滁州知府。不久他因不肯逢迎而被罢官。其后寄居南京,卖画为生。李方膺善画松、竹、梅、兰及小品,主张直接向生活学习,创造出自己的艺术风格,曾自题梅花诗云:“铁干铜皮碧玉枝,庭前老树是吾师,画家门户终须立,不学元章与补之。”用笔倔强放纵,不拘成法,老干新枝,苍劲有致,人称“蟠塞妖矫于古法未有”。他画的《风竹图》,以禿笔画竹叶,横涂纵抹,表现出竹子在风雨中飘摇的神态,情景交融,别有意境。他画的《游鱼图》,用简洁洗练的笔法,画出春水方涨时,一群活泼可爱的鱼儿的稻田里畅游的情景,表现了热爱生活,赞美自由的天然情趣。李方膺的作品,诗情画意和谐一致,内容与形式达到了完美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