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知识服务

SPECIAL LITERATURE
历史人物
全部 政治人物 军事人物 文化人物 经济人物 艺术人物 科教人物 宗教人物 神话人物 其他类人物 八旗人物
全部 元朝 明朝 清朝 近代 当代
清江苏金坛人,字叔子,号耐圃。乾隆状元。乾隆十五年(1750)入值上书房。历内阁学士,兵、刑、户部侍郎。二十五年起任军机大臣,参预机要二十年,甚得高宗信任。因久处机要,勾结外官,收受贿赂,为时人所讥。然才思敏捷,颖悟过人,敕谕多出其手,高宗御制诗也有口授而由其定稿者。三十八年授文华殿大学士,充上书房总师傅。曾与朱筠力主搜辑《永乐大典》中古书,为四库全书馆正总裁。后病卒。著有《国朝宫史》、《素余堂集》。(来源:中国历史大辞典·上卷.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0)
魏忠贤(1568年-1627年12月11日),字完吾,北直隶肃宁(今河北沧州肃宁县)人,汉族,明朝末期宦官。自宫后改姓名叫李进忠,由才人王氏复姓,出任秉笔太监后,改回原姓,皇帝赐名为魏忠贤。明熹宗时期,出任司礼秉笔太监,极受宠信,被称为“九千九百岁”,排除异己,专断国政,以致人们“只知有忠贤,而不知有皇上”。朱由检继位后,打击惩治阉党,治魏忠贤十大罪,命逮捕法办,自缢而亡,其余党亦被肃清。
杨荣(1372年1月15日-1440年7月30日 ),原名道应、子荣 ,字勉仁,福建建宁府建安(今福建建瓯)人。明朝初年政治家、文学家,与杨士奇、杨溥并称“三杨”,因居地所处,时人称为“东杨” 。建文二年(1400年),杨荣进士及第,授翰林编修。明成祖朱棣即位后,杨荣受其赏识,得以入阁,累迁至文渊阁大学士、翰林侍读,任首辅。在朱棣去世后,帮助明仁宗朱高炽顺利即位,拜太子少傅、谨身殿大学士兼工部尚书。此后随从明宣宗朱瞻基平朱高煦叛乱。宣德十年(1435年),进升少傅。明英宗即位后,与杨士奇等同心辅佐。正统三年(1438年),升任少师。正统五年(1440年),杨荣病逝,年七十,赠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谥号文敏。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从祀历代帝王庙。杨荣性警敏通达,善于察言观色,尤其是在明成祖时最为突出。在文渊阁治事三十八年,谋而能断,老成持重,尤其擅长谋划边防事务。史称其“挥斤游刃,遇事立断” ,被比作唐代的姚崇。 杨荣既以武略见重,又好诗文,他和杨士奇、杨溥等多有唱和,为“台阁体”文学代表人物之一。著有《后北征记》《杨文敏集》等。
石勒(274年~333年8月17日),本名匐勒,字世龙,上党郡武乡县(今山西省武乡县)人 ,羯族。十六国时期后赵开国皇帝。石勒壮健雄武,善于骑射。永安年间,跟随流民帅汲桑,投靠成都王司马颖部将公师藩。八王之乱后,投靠汉光文帝刘渊,平定河北和江汉地区,累迁幽并二州刺史,册封汲郡公。重用谋臣张宾,以襄国为根据地,消灭王弥、幽州王浚、并州刘琨、冀州邵续、辽西段匹磾,占据幽并冀三州之地。得知靳准发动平阳政变后,正式与汉赵决裂。光初二年(319年),自称大赵天王,建立后赵,定都襄国,平定关中地区,擒杀苟晞和曹嶷,灭亡前赵,南掠晋土,北侵代国,推动后赵成为北方地区最强的国家。石勒喜欢儒家文化,减租缓刑,开办学校,核定户籍,重新制定度量衡,促进北方经济发展。建平四年七月戊辰日(333年8月17日),逝世,享年六十岁,谥号明皇帝,庙号高祖,葬于高平陵。
王振(?-1449年),蔚州(今河北蔚县)人。明朝初年宦官。 王振,本为落第秀才,略通经书,后为教官,中举人,传闻又自阉入宫。他善察人意,受明宣宗喜爱,被授为东宫局郎,服侍太子朱祁镇(明英宗)被称为王伴伴。宣德十年(1435年),英宗即位,升王振为司礼监掌印太监。他以防备大臣罔上为由,劝英宗以重典治国,但因英宗祖母张太皇太后及阁臣“三杨”等齐心辅政,故而不能干预政事。正统七年(1442年),张太皇太后死,“三杨”亦相继老死,王振于是勾结内外官僚,擅作威福。在京城东造豪华府第,大兴土木,专权八年,被英宗称为先生。公卿大臣称之为翁父,争相攀附。 正统十四年(1449年),瓦剌大举入侵,王振力劝英宗亲征。途中又邀英宗幸其蔚州宅第,以致耽误行程,行至土木堡时被瓦剌兵追至,全军覆没,英宗被俘,王振也被杀死。天顺元年(1457年)英宗复辟后,下诏为王振正名,并以香木为王振雕像,祭葬招魂。在京师智化寺北院建旌忠祠,以祭祀亡灵。
绰罗斯·也先(1407年—1454年 ),清朝时期译作额森,蒙古族,瓦剌首领马哈木之孙、脱欢之子。向明朝朝贡被封为敬顺王,同时被脱脱不花封为太师,在他统治期间,瓦剌达到极盛。也先的父亲脱欢统一了蒙古东部地区,也先在明正统四年(1439年)继承成为瓦剌的首领,他向东发展,征服了女真,势力到达朝鲜北境,并以明朝拒绝贸易之名进攻明朝。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在土木堡之战中,打败明军,俘虏了明英宗并包围北京,明朝形势危急,后围攻不成,退回蒙古,并释回明英宗。他统治时,致力于加强大汗的统治力,控制各部酋长,明景泰四年(1453年),也先在击败岱总汗脱脱不花后僭称“大元田盛大可汗”,建年号”添元“,但也引起一些不满和反抗,后被其部下阿剌知院攻杀。去世后瓦剌逐渐衰微。后分为其长子博罗纳哈勒统领的杜尔伯特部和次子阿失帖木儿统领的准噶尔部两部分。(来源:百度百科)
孙瓒(1562~1632),字邦珍,号新宇,山东兖州府寿张县申明门亭村(今山东省阳谷县阿城镇孙楼)人。明世宗嘉靖四十一年出生。生而聪颖,过目成诵,尤喜读《左传》、《史记》;九岁,入邑庠;二十三岁,考中明万历乙酉科(1585年)举人。初任江西赣州府宁都县知县。未三月,再任山西汾州府介休县知县,授文林郎,上任之始,裁羡余,去陋规,传木皂,省冗夫,重农桑,兴学校,一时政简刑清,役息民安;性喜种植,广招介民,植树造林,介境路旁,村隙坡地,花木茏葱,驿道路旁,树荫森然,居民固爱如甘棠,凡觐风景上者有“河阳花县”之咏。后升任陕西平凉府同知,分署中卫。离介休之日,合境百姓号泣以留。越十五年后,介休人民感念难忘,为之建生祠,祷祝之人咸曰:此吾前任父母孙公也!孙瓒进入平凉后,时黄河堤决,久未堵复。孙瓒督治三月,安澜如故。两台荐其才华,旋升凤翔府知府,莅任亦施善政,感化庶民,亦如治介休时而尤,留意重囚,开释无辜,世风焕然。任时经属郿县,乃张载夫子故里,庙圯失传。孙瓒捐金重修,使其后人世奉其祀其彰,善复古勤忠教孝。如此类者不可枚举。 崇祯五年,病故,享年七十。山西、陕西旧任之地百姓,有来山东贸易经商者,皆到故里墓前致祭。(来源:百度百科)
周家楣 (1835—1887),字小棠,宜兴宜城人。清咸丰九年(1859)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同治间(1862—1874)任礼部郎中,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外交部)章京,记名御史等。光绪二年(1876)任四川乡试正考官,十二月任大理寺少卿。光绪四年(1878)任顺天府尹,兼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后陆续任顺天乡试监临,及礼、兵、户三部左、右侍郎,十一年(1885)秋任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吏部左侍郎。 周家楣在任职期间以巩固国基、改善民生为己任。在顺天府尹任上,他弹劾贪官污吏,救灾施赈,百废俱兴,政绩斐然。他疏浚河道,以工代赈。他大力兴办教育事业,普及文化教育,修缮“金台书院”(今北京市崇文区金台小学),重修讲堂。还主持了地方志《光绪顺天府志》的编纂。 周家楣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任上,不过激,不迁就,既坚持原则,又有灵活性,为恭亲王奕、李鸿章等人所器重。他坚持原则,妥善解决四川教案纷争。同治帝时期,平息西方列强为是否“跪拜”中国皇帝的“朝仪风波”。 周家楣为国操劳,呕心沥血,常说“国家御侮,责在自强”。光绪十三年(1887)五月,周家楣逝世。京郊之地、顺天府乡绅百姓念其德政,在通县(今北京市通州区)为他建了专祠。(来源: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系列.宜兴,2017-11)
傅云龙(1840~1901),清代外交官、学者。字楼元,一字懋元,号醒夫,浙江德清钟管镇人。喜研究军事。清同治间入京,任兵部主事,后升郎中。光绪七年(1881)任《顺天府志》分纂,撰《方言考》。十三年(1887),经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考试,录为外交特使,出使日本、美国、秘鲁、智利、巴西、加拿大、古巴、厄瓜多尔等11国。其间,搜集各国地理、风貌、物产、资源等资料,编写图志。十五年归国,呈献书稿,得到光绪帝褒奖,出任机器局会办兼海军衙门帮办。不久,升机器局总办。光绪二十七年(1901)卒于沪,赠一品封典。归葬钟管乡后村。
宋元,东汉永平中(汉明帝年号,公元57~75年间)为符节令。宋元上言愿发秦昭王吕不韦冢: 臣闻秦昭王与吕不韦好书,皆以书葬。王至尊,不韦久贵,冢皆以黄肠题凑,处地高燥,未坏。臣愿发昭王、不韦冢,视未烧《诗》《书》。(《御览》五百六十引《皇览·冢墓记》,“汉明帝朝,公卿大夫诸儒八十余人论《五经》误失,符节令宋元上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