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知识服务

SPECIAL LITERATURE
历史人物
全部 政治人物 军事人物 文化人物 经济人物 艺术人物 科教人物 宗教人物 神话人物 其他类人物 八旗人物
全部 元朝 明朝 清朝 近代 当代
吴仲(1482-1568),字亚夫(一作亚甫),号剑泉,江苏武进县人。生于明成化十八年(1482)。正德十二年(1517)进士,授江山县令。嘉靖初,升任巡按直隶监察御史。当时武定侯郭勋怙恶作奸,吴仲直言弾劾,直声震台省。由于不避权恶,有「铁面御史」之誉。嘉靖六年(1527),黄河决口,洪水泛滥,「冲入鸡鸣台,夺运河,沛地淤填七八里,粮艘阻不进」(《明史》卷八十三《河渠志一》)。吴仲知道灾情后,毅然上书弾劾工部侍郎兼佥都御史章拯「不能办河事,乞择能者往代」。同年九月,吴仲奉命巡视通仓,查阅有关通惠河的史籍档案,并亲自沿河调查研究,写出建议重开通惠河的《为计处国储以永图治安事疏》,掀开通惠河的新篇章。嘉靖九年(1530),吴仲赴任处州知府,后历任湖广参政、南京太仆寺少卿。他负经济之才,持论凿凿,名实相符。他自己也说:「士大夫谈说经济非难,惟切中事情,若操刀割,刃随手下,无一不中肯綮,斯为难耳。」但其言当时「竟不尽其用」(见《(乾隆)武进县志》卷九)。隆庆二年(1568)卒,终年八十七岁。(来源:《通惠河志》北京出版社 2019 出版说明)
刘应节(1517年~1591年),明山东潍县(今潍坊)人,字子和,号白川。嘉靖进士。授户部主事。二十九年(1550),俺答围北京,单骑护车饷援军。四十二年擢右佥都御史,巡抚辽东。隆庆四年(1570)进兵部侍郎,总督蓟辽、保定军务,修筑边墙、台堡。万历元年(1573)以功进右都御史。五年官至刑部尚书。不久遭劾致仕。著有《沿边军筹》、《蓟门奏议》等。(来源:中国历史大辞典·上卷, 2000-03)
李东阳(1447—1516),明代诗文作家。字宾之,号西涯。茶陵(今属湖南)人。4岁即能作径尺大字,一时有神童之称。天顺八年(1464)进士及第,年仅18岁,选为庶吉士,授编修。累迁侍讲学士,充东宫讲官。弘治四年(1491)进太常少卿。次年,旱灾求言,东阳上书议时政得失,帝称善,擢为礼部右侍郎兼侍读学士,入内阁专典诰敕。阁中疏草多出其手,疏出,天下传诵。弘治八年(1495)以本官直文渊阁参与机务。弘治十八年,孝宗临死,他与刘健、谢迁同受顾命。武宗立,太监刘瑾用事,内阁形同虚设。次年,他与刘健、谢迁同日辞位。中旨去刘健、谢迁,独留李东阳。其时,老臣、忠直士放逐殆尽,而李东阳却依附周旋,颇为气节之士所讥仪。但他尚能或明或暗地保护、营救了一批遭到刘瑾迫害的官员。正德五年(1510),刘瑾伏诛,他上书求罢,慰留。后2年,以老疾乞休。家居4年而卒,年70岁。著有《怀麓堂集》100卷、《怀麓堂诗文续稿》20卷。 其诗作主要有3方面内容:1、拟古乐府诗。共有101首。对这些诗歌,他自视甚高。在其《拟古乐府引》中,对汉魏以还的历代乐府颇有微辞,认为自己的乐府是“间取史册所载忠臣义士、幽人贞妇奇踪异事,触之目而感之乎心,喜愕忧惧愤懑无聊不平之气,或因人命题,或缘事立义,托诸韵语,各为篇什,长短丰约,惟其所止,徐疾高下,随所会而为之,内取合意,外求合律”。其实,诗中甚多封建说教,体现他的历史观与伦理观,只有少数几首尚有意义,如《筑城怨》悲叹丁夫筑城之困苦,《文成死》讥讽欲成神仙的愚妄,《三字狱》感慨奸臣误国之可恨。2、馆阁时期所写的咏怀、唱酬、题画诗。这类诗较多地抒发了个人的情思,较为完整地表现一位官高事闲、雍容华贵者的形象。《院中即事》描写冬日的生活,《雨后与文明游城南马上和鸣治韵》描写春日出游生活,写淡淡的幽愁,写生活中的情趣。温雅和粹是这类诗的主要特点。3、几次外出京师的写实诗。这里有对官府弊端的揭露,有对民生疾苦的同情,如《白杨行》描写“出没无完裈”的饥民,觅得一点“可代盘间餐”的“沙中蚬”,竟然欢腾跳跃,境况相当凄惨。这类诗作,说明李东阳是一位头脑较为清醒、具有一定民本思想的封建官吏。其诗论强调学习盛唐,要从“法度音调”上入手。 他亦善作古文,《记女医》讥讽庸医的可恨和人们信奉庸医的愚味,《黎文僖公集序》能较准确地刻人物的内在个性,表现了他那“放言高论,不少为迁就”的可贵精神。这些都是较好的篇章。(来源: 马良春,李福田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 第四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2717页)
戚继光(1528年11月12日-1588年1月5日),明山东蓬莱人,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嘉靖二十三年(1544)嗣世职为登州卫指挥佥事。被荐升署都指挥佥事。三十四年调任浙江都司佥事,赴浙御倭寇,充参将,守宁波、绍兴、台州,后改守台州,金华、严州。召募金华、义乌农民、矿工,严加训练,建“戚家军”。四十年破倭于台州。次年援闽,连破横屿、兴化诸倭。四十二年再度入闽,获平海卫大捷,歼倭寇两千余人。因功进都督同知、福建总兵官。后赴粤,助俞大猷抗倭。隆庆元年(1567)被张居正调往北方,镇守蓟州,因设防严密,蒙古诸部不敢进犯,进左都督。万历十年(1582)居正死,受排挤,旋调广东。十三年请病归。后卒于贫病之中。著有《纪效新书》、《练兵实纪》、《止止堂集》等。(来源:中国历史大辞典·下卷, 2000-03)
杨兆(?—1587),明陕西肤施(治今延安)人,字梦境,号晴川。嘉靖进士。累迁都御史,巡抚顺天,总督蓟辽等处军务。万历十一年(1583)以边功进工部尚书。十五年致仕,病死。(来源:中国历史大辞典·上卷, 2000-03)
李贤(1408-1466 ),字原德。明邓县(今属河南)人。宣德进士。景泰二年(1451)上正本十策,超擢兵部右侍郎,转户部,复转吏部。采古二十二君行事可法者,曰《鉴古录》上之。英宗复位,命兼翰林学士,入直文渊阁,与徐有贞同预机务。未几,进尚书。宪宗即位,进少保,华盖殿大学士。是时石亨、曹吉祥用事,李贤与徐有贞被诬下狱,后得释,复尚书,直内阁如故。石亨事败,乃进言勿用“夺门”字,并议革冒功者四千余人。谥文达。曾奉命编《明一统志》,有《古穰集》、《古穰杂录》、《天顺日记》。(来源:中国历史辞典·第二册, 2000-09)
魏忠贤(1568年-1627年12月11日),字完吾,北直隶肃宁(今河北沧州肃宁县)人,汉族,明朝末期宦官。自宫后改姓名叫李进忠,由才人王氏复姓,出任秉笔太监后,改回原姓,皇帝赐名为魏忠贤。明熹宗时期,出任司礼秉笔太监,极受宠信,被称为“九千九百岁”,排除异己,专断国政,以致人们“只知有忠贤,而不知有皇上”。朱由检继位后,打击惩治阉党,治魏忠贤十大罪,命逮捕法办,自缢而亡,其余党亦被肃清。
杨荣(1372年1月15日-1440年7月30日 ),原名道应、子荣 ,字勉仁,福建建宁府建安(今福建建瓯)人。明朝初年政治家、文学家,与杨士奇、杨溥并称“三杨”,因居地所处,时人称为“东杨” 。建文二年(1400年),杨荣进士及第,授翰林编修。明成祖朱棣即位后,杨荣受其赏识,得以入阁,累迁至文渊阁大学士、翰林侍读,任首辅。在朱棣去世后,帮助明仁宗朱高炽顺利即位,拜太子少傅、谨身殿大学士兼工部尚书。此后随从明宣宗朱瞻基平朱高煦叛乱。宣德十年(1435年),进升少傅。明英宗即位后,与杨士奇等同心辅佐。正统三年(1438年),升任少师。正统五年(1440年),杨荣病逝,年七十,赠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谥号文敏。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从祀历代帝王庙。杨荣性警敏通达,善于察言观色,尤其是在明成祖时最为突出。在文渊阁治事三十八年,谋而能断,老成持重,尤其擅长谋划边防事务。史称其“挥斤游刃,遇事立断” ,被比作唐代的姚崇。 杨荣既以武略见重,又好诗文,他和杨士奇、杨溥等多有唱和,为“台阁体”文学代表人物之一。著有《后北征记》《杨文敏集》等。
王士翘,字民瞻,江西安福人,嘉靖十七年(公元一五三八年)进士,曾任直隶监察御史,右副都御史,太仆、大理少卿,总理河道右佥都御史,总督南京粮储。(来源:西关志 出版说明)
杨士奇(1365年-1444年) ,男,汉族,本名杨寓,字士奇,号东里,吉安府泰和县(今江西省泰和县澄江镇)人。明朝初年重臣、学者。杨士奇自少丧父,游学四方,至建文帝时方才受召修撰《明太祖实录》,授翰林院编修。明成祖即位,迁太子侍讲,辅佐明仁宗,迁礼部侍郎、少师、华盖殿大学士,兼任兵部尚书。他先后历经五朝,任内阁辅臣四十余年,任首辅二十一年,与杨荣、杨溥等同心辅政,并称“三杨”,时人称之“西杨”。并以“学行”见长,先后担任《明太祖实录》、《明仁宗实录》、《明宣宗实录》总裁。后因其子杨稷杀人案而自请致仕归乡,自此忧虑患病。正统九年(1444年),杨士奇去世,年八十。获赠左柱国、太师,谥号“文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