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知识服务

SPECIAL LITERATURE
历史人物
全部 政治人物 军事人物 文化人物 经济人物 艺术人物 科教人物 宗教人物 神话人物 其他类人物 八旗人物
全部 元朝 明朝 清朝 近代 当代
清浙江秀水(今嘉兴市)人。字锡鬯,号竹垞,又号驱芳,别号小长庐钓鱼师、金风亭长、第一十六洞天武夷仙掌峰天游观道士、松风老人。康熙己未(1679年)开博学鸿儒科,以布衣入选,授检讨。充日讲起居注官,入直南书房,甚得康熙帝赏识,与姜宸英、严绳孙合称“海内三布衣”。原藏书三万卷,归田之后,续收四万余卷,又上海李君赠二千五百卷,于是拥书八万卷。其子昆田亦能读之。著有《曝书亭全集》、《经义考》、《明诗综》、《词综》、《日下旧闻》等。又有《五代史补注》、《禾录》、《瀛州道古录》,俱属稿未成。撰《潜采堂书目》四卷、《潜采堂宋金元人集目》一卷。室名有“曝书亭”、“娱老斋”、“舫”、“新愞斋”、“潜采堂”等。藏印有“潜采堂”、“南书房旧讲官”、“梅会里朱氏潜采堂藏书”、“七品官耳”、“秀水朱彝尊锡鬯氏”、“彝尊曾读”、“竹垞老人”、“朱彝尊锡鬯印”、“秀水朱氏潜采堂图书”、“文恪曾孙”、“小长庐”、“朱彝尊”、“竹垞藏书记”、“锡鬯”、“彝尊私印”、“竹垞”、“曝书亭珍藏”、“朱彝尊印”、“小长庐钓鱼师”、“南书房读史记”、“朱氏潜采堂藏书”、“我生之年岁在屠维大荒落月在橘壮十四日癸酉时”等。来源于《历代藏书家辞典》
李鸿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又名章铜,字子黻,号少泉、少荃,晚号仪叟。清合肥(今属肥东县)人。祖上原姓许,后兼祧李姓。1847年中进士。1853年在籍办团练,随其父李文安镇压太平军,1858年入曾国藩幕,1861年起编练淮军,翌年率淮军乘船至上海,升江苏巡抚。1865年署两江总督,次年继曾国藩为钦差大臣,节制各路“剿捻”事务。1870年任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掌管清廷外交、军事、经济大权。1895年卸直督任,1899至1900年任两广总督,授武英殿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曾先后创办江南制造局、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天津电报局、津榆铁路、上海机器织布局等,选派留学生出洋,建立同文馆,创办水师学堂。购买军火、军舰。建立北洋海军。曾游历欧美,主张对外开放,引进西方技术,但在对外交涉和列强入侵时,妥协退让,代表中国政府与外国侵略者签订一系列丧权辱国条约,如1876年中英《烟台条约》、1885年《中法新约》、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1896年《中俄密约》、1901年《辛丑条约》等。在合肥广有房地田产,葬于合肥东郊大兴集。有吴汝纶编《李文忠公全集》和上海人民出版社新编《李鸿章全集》。(来源:安徽人物大辞典, 1992-11)
孙承泽(1592—1676)清学者、诗人。字耳伯,号北海,又号退谷、退翁、退道人。山东益都(今青州)人,世隶上林苑籍。自幼力学,不附魏党,时人目为“东林秀才”。明崇祯四年(1631)进士,历官陈留知县、刑部给事中。李自成克北京,任为四川防御使。入清,历任太常寺少卿,兵部、吏部侍郎,加太子太保、都察院右都御史衔。年六十引退,家居二十余年卒。晚年闭门著述,潜研经学。好收藏古器物。娴于吟咏。著有《尚书集解》、《九州山水考》、《己亥存稿》及《庚子销夏录》、《春明梦余录》等。生平事迹见《清史列传》卷七九、王崇简《太子太保都察院右都御史吏部左侍郎孙公承泽行状》。(来源:中国文学大辞典, 1997-07)
方观承(1698~1768年),清代诗人。字遐榖,号问亭、宜田。桐城(今属安徽)人。祖父方登峰、父方式济坐戴名世《南山集》案流放黑龙江,其时观承尚幼,寄食于江宁清凉山寺。后常徒步赴塞外探亲,南北往来,于是尽知山川形势和风俗民情。他发愤勤学,才名渐为人们所知。雍正十一年(1733),经平郡王举荐,任记室,随征准噶尔。师还,授内阁中书。乾隆朝,历任吏部郎中、直隶清河道、山东巡抚等职,官至直隶总督,加太子太保。长期掌管治河工程,功绩卓著。卒谥恪敏。 方观承工诗,并善书法。他的诗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主要写出入关塞及随军远征的所见所感,如《饥诗》、《卧蒿荐暖甚》、《大父遣赴奉天》、《野宿》等等。这类诗,大都写出了真切的生活感受,笔调沉郁,意绪“苍凉悲壮”(徐世昌《晚晴簃诗汇》),具有感人的艺术力量。诗中佳句如“黑风饮马人呼井,白雪眠车夜裹毡”(《野宿》),“麻衣万里呼天泪,冻雪千山负米心”(《家兄来书拟春初抵塞将至奉忆之作》,“关程如织信仍稀,况是天涯卧铁衣。塞障东西七千里,可怜雁不解横飞”(《寄怀叶圣嘉》)等等,都显示了用语劲健、造境雄奇的特点。他也写过一些文笔自然、饶有情致的篇章,如《途中看花》之一:“女儿装罢鬓鬖鬖,鬓底桃花一面酣。结伴前村携手去,每逢花处又重簪。”声情摇曳,历历如绘。 至于其后期诗歌,由于他官位日益显赫,生活日渐狭窄,“多应制之作,风格亦稍稍下矣”。(徐世昌《晚晴簃诗汇》)。著有《东闾剩稿》、《入塞诗》、《怀南草》、《竖步吟》、《叩舷吟》、《宜田汇稿》、《看蚕词》、《松漠草》各1卷,均收入《述本堂诗集》中,此外,还著有《薇香集》1卷、《燕香集》2卷、《燕香二集》2卷和《问亭集》。 (来源:中国文学大辞典·第三卷, 1991-10)
瓜尔佳·荣禄(1836年4月7日—1903年4月11日),满洲正白旗人。瓜尔佳氏,字仲华。1878年由内务府大臣兼步军统领,升为工部尚书。因纳贿被参罢免。1891年出任西安将军。中日甲午战争中,任步军统领,特设巡防局督理五城团防以卫皇室。1895年任兵部尚书、总理各国事务大臣。曾上疏清参酌中外兵制,设武备特科,各省设武备学堂。反对维新变法。1898年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军机大臣,掌握重兵,协助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幽禁光绪帝,捕杀谭嗣同,镇压维新派。1900年参与策划立端王载漪子溥㑺为大阿哥(即皇储),企图废黜光绪帝。在义和团运动中主张镇压义和团,保护各国驻华使馆。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后逃往西安。1902年还京后,加太子太保、文华殿大学士。1903年病死。(来源:《中国近现代人名大辞典》)
清江苏金坛人,字叔子,号耐圃。乾隆状元。乾隆十五年(1750)入值上书房。历内阁学士,兵、刑、户部侍郎。二十五年起任军机大臣,参预机要二十年,甚得高宗信任。因久处机要,勾结外官,收受贿赂,为时人所讥。然才思敏捷,颖悟过人,敕谕多出其手,高宗御制诗也有口授而由其定稿者。三十八年授文华殿大学士,充上书房总师傅。曾与朱筠力主搜辑《永乐大典》中古书,为四库全书馆正总裁。后病卒。著有《国朝宫史》、《素余堂集》。(来源:中国历史大辞典·上卷.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0)
周家楣 (1835—1887),字小棠,宜兴宜城人。清咸丰九年(1859)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同治间(1862—1874)任礼部郎中,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外交部)章京,记名御史等。光绪二年(1876)任四川乡试正考官,十二月任大理寺少卿。光绪四年(1878)任顺天府尹,兼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后陆续任顺天乡试监临,及礼、兵、户三部左、右侍郎,十一年(1885)秋任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吏部左侍郎。 周家楣在任职期间以巩固国基、改善民生为己任。在顺天府尹任上,他弹劾贪官污吏,救灾施赈,百废俱兴,政绩斐然。他疏浚河道,以工代赈。他大力兴办教育事业,普及文化教育,修缮“金台书院”(今北京市崇文区金台小学),重修讲堂。还主持了地方志《光绪顺天府志》的编纂。 周家楣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任上,不过激,不迁就,既坚持原则,又有灵活性,为恭亲王奕、李鸿章等人所器重。他坚持原则,妥善解决四川教案纷争。同治帝时期,平息西方列强为是否“跪拜”中国皇帝的“朝仪风波”。 周家楣为国操劳,呕心沥血,常说“国家御侮,责在自强”。光绪十三年(1887)五月,周家楣逝世。京郊之地、顺天府乡绅百姓念其德政,在通县(今北京市通州区)为他建了专祠。(来源: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系列.宜兴,2017-11)
纳兰性德(1655年1月19日—1685年7月1日),清代词人、诗人。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其先祖为蒙古吐默特氏,以攻占纳喇部领地,改以地名纳兰(纳喇)为姓。纳兰氏后入东北为海西女真叶赫部,清太祖统一女真各部后,纳兰氏属满州正黄旗。 纳兰性德出身显贵,其父明珠深得康熙信任,官至大学士加太子太师,权倾朝野。纳兰性德自幼聪慧,“读书过目不忘,数岁即善骑射”(徐乾学《通志堂集序》),17岁入太学,18岁中举人,22岁成进士,初授三等侍卫,后晋升为一等。扈从康熙左右,多次随康熙巡视出游塞北江南各地。康熙二十一年(1682)曾奉命赴黑龙江呼伦查勘边情。他虽“生长华阀”,父亲系当朝权相,自己又为殿前侍卫,以精通文翰得到康熙赏识,但他却“淡于荣利”,无意追求乃至厌恶权势功名。他处事谨慎,对中原的汉文化有浓厚兴趣,好读书,擅书法,精于书画鉴赏,喜与文人交往。其友人如顾贞观、陈维崧、朱彝尊、严绳孙,姜宸英当时均负文名。他英年早逝,去世时年仅31岁,而在汉文化上已有深厚修养,并在文学创作中取得引人注目的成就。 纳兰性德的创作有诗、文、词各体,而以词成就最高。生前有《侧帽集》、《饮水词》两部词集刊行,共收词300首。他的词很少直接描写社会现实问题,而多写相思离别之情,个人的闲愁哀怨,以及羁旅思绪。取材内容上虽无特色,艺术上却独树一帜,在清初词坛别开生面。当时有“家家争唱饮水词”的说法(曹寅语),可见其流行之广。其词感情诚挚,写来缠绵悱恻,抑郁蕴藉,造语清淡自然,不假雕饰,如“情知此后来无计,强说欢期,一别如斯,落尽梨花月又西”(〔采桑子〕),“一片晕红才着雨,几丝柔柳乍和烟,倩魂销尽夕阳前”(〔浣溪沙〕),“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阮郎归〕)。人称其词“一种凄惋处令人不忍卒读”(顾贞观语。见榆园本《纳兰词评》),“哀感顽艳,得南唐二主之遗”(陈维崧语。见榆园本《纳兰词评》)。他于宛转低沉之外,间有悲歌苍凉之作,如〔金缕曲〕《赠梁汾》、〔金缕曲〕《慰西溟》诸篇即可作代表。清初以来词家对他的词多有好评,见《蕙风词话》、《人间词话》等。 纳兰性德的诗清新秀隽,写各地自然风光,抒发思亲思友情怀,亦多佳句。他主张诗歌抒写性情,不可沉溺于摹拟前人,“必自立而后成诗,犹之能自立而后成人也”(《渌水亭杂识》)。 他生前辑有《全唐诗选》、《词韵正略》,著有笔记《渌水亭杂识》等。死后由老师徐乾学将其诗、词、文、赋辑为《通志堂集》20卷。今人黄天骥著有《纳兰性德和他的词》,书中介绍了其生平与交游、词作内容与特色,书后附年谱、词选。(来源:中国文学大辞典·第五卷, 1991-10)
周之翰,1826年出生,亦名侪亮,字西屏,贵州麻哈州(今麻江县)景阳乡人。周之翰,周诚之父,周恭寿、周昌寿的祖父。清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举人,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应试,以第一名补授内阁中书,后授侍读,官至四川知府。
孙嘉淦(1683年-1753年),字锡公,又字懿斋,号静轩,山西兴县人,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以敢言直谏而出名。孙嘉淦幼年时期家境贫寒,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孙嘉淦考中进士,自此踏入仕途。初任翰林院庶吉士、检讨等小官,此后历任国子监司业、顺天府尹、工部侍郎、刑部侍郎、吏部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刑部尚书、吏部尚书、直隶总督、宗人府府丞、工部尚书、协办大学士等职。乾隆十八年(1753年)十二月,孙嘉淦去世,享年七十一岁,谥号文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