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知识服务

SPECIAL LITERATURE
景观建筑
全部 自然景观 人文景观 公共建筑 民居建筑 景观地点
位于畅春园内。
廓如亭位于颐和园新建宫门以南的东堤上,俗名八方亭,始建于乾隆十七年(1752年),光绪时重修。与十七孔桥、南湖岛在空间上互相映衬。
廓如亭坐北朝南。建筑面积384.95平方米,平面呈八方形,每面显3间,周围有廊,重檐八脊攒尖圆宝顶,亭中共有42根柱子。亭内每面各有一块木匾(共8块),上镌乾隆御制诗文。
从2019年3月起,颐和园首次对廓如亭内部采取暂时关闭措施,持续至10月份。 
内阁大库,为建筑物名。建于明代,清代沿用,是内阁收贮文书、档案的库房,位于紫禁城东南隅、内阁大堂之东。内阁大库为砖石结构,墙面辟窗,窗中有铁柱,外有铁板窗。其存放红本、典籍、关防等件之库房,称之为红本库
殊像寺,位于山西省凤林谷口,面对梵仙山,风景优雅。该寺创建于元代,于明代弘治年间和万历年间重修。
殊像寺,与显通寺、塔院寺、菩萨顶、罗睺山五大禅处,又为青庙十大寺之一,是一座很有名气的寺院。
乾隆御制寻沿书屋诗首句「寻绎黄家语,沿回学海澜」,开宗明义地道出了书屋命名之因。
书屋面阔5间,进深1间,前后出廊,绿琉璃瓦黄剪边卷棚硬山顶。明间安步步锦槅扇门,余为槛墙支摘窗。前有垂花门1座,既是院门,亦为整个庆寿堂建筑群的主入口。东西配殿各3间,黄琉璃瓦卷棚硬山顶,明间开门,步步锦槅心。西配殿明间后檐开门,接过道直通乐寿堂前院。寻沿书屋院内正殿、配殿及垂花门之间以抄手游廊环抱相属,自成天地,营造出有别于庆寿堂其它院落的清雅的建筑氛围。
慈禧太后住乐寿堂时,光绪皇帝每日清晨请安、侍膳,通常先至此处坐候。现建筑完好。
佛日楼,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仿建福宫花园中的吉云楼而建,北依宁寿宫北宫墙,东有石梯与梵华楼相连。楼为2层,上下各3间,黄琉璃瓦绿剪边卷棚歇山顶。
方顺桥,曾名双凤桥、访舜桥,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满城区方顺桥镇方顺桥村,南北跨越方顺河。方顺桥始建于西晋永嘉三年(309年)。   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桥毁重修。 
方顺桥桥身由大跨度单圆拱为主体,两侧各附有一个小拱,为泄洪保护桥身之用。桥身为花岗岩料石结构。桥面呈弧形,桥上共有30根望柱。   中间桥拱上有吞水兽。南北桥头有汉白玉雕狮。方顺桥桥拱由长方形料石悬砌,桥面铺有长条石。 拱券采用横向交错砌筑而成的,拱的整体性较强。桥体两侧的栏杆粗壮高大。全桥造型优美,意境浑厚,线条柔和,工艺精细,为中国古代拱桥艺术的典范。
2013年5月3日,方顺桥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隆昌寺 (Longchang Temple),原名千华寺。佛教律宗祖庭,有“律宗第一名山”之称。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自宝志创寺以来,已逾1500余年。据《宝华山志》记载:“宝华律宗为金陵四百八十大梵刹最上者。”雍正十一年(1733)清世宗令宝华山律院住持、律师赴京放皇戒(即授御戒),宝华的名望随之日高。该院先后授戒70余期,全国僧尼均来此受戒,以为正宗。
隆昌寺,不仅闻名全国,而且享誉海外。日本、泰国、缅甸、印度等国不少僧尼曾来此受戒。解放后,1955、1957和1992年三次举行授戒活动,受戒僧尼1000多人。
隆昌寺规模宏大壮观,鼎盛时期有殿宇九百九十九间半,现存的几口大铁锅一次即可煮米千余斤。
四照亭北门上为“鸢飞鱼跃”(yuān fēi yú yuè)四字。原为唐代韩愈于贞元二十年贬为阳山县令的自勉之作,飞动婉转,气贯长虹。此石刻为清代书法家翟云升临摹,惟妙惟肖。
回子学,位于故宫西部武英殿后方略馆左侧,现在是未开放区。
兴国寺,也叫兴国禅寺,位于济南市区的千佛山上。千佛山位于山东济南市历下区。兴国寺坐落在千佛山阴山半腰,南依峭壁,北面泉城,是千佛山的主体建筑。创建于隋开皇年间,时称“千佛寺”。唐贞观年间,经扩建,改称为“兴国禅寺”
位于北京外东路宁寿宫花园内第一进院落的西侧,贴墙随山势而建。始建于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
旭辉庭面阔3间,进深1间,歇山式卷棚顶,上覆绿剪边黄琉璃瓦。明间开门,余为槛墙、支摘窗,窗为步步锦格扇芯。东、南两侧前出廊,南侧接爬山游廊。檐下为苏式彩画,甚为精美。
建筑物名。位于紫禁城西华门内右翼门之西,武英殿北正中,循墙第四门,东向。前后凡五重, 房四十三间, 原为明代仁智殿旧址,俗所谓白虎殿,即明代大行皇帝梓宫停放处。内务府下属三院七司均各有办公处所。
接秀山房是圆明园四十景之一。
接秀山房于福海东岸南部,建于1731年(雍正九年)前后。此处前俯巨湖澄碧,远望西山秀色。本景区建筑的命名曾有改变;正殿接秀山房后改悬“云锦墅”额。最南部的院落于1817年(嘉庆二十二年)改建成三卷大殿“观澜堂”。接秀山房内部装饰全部采用紫檀木漆器,上面都嵌以金银、宝石、象牙等,这些奇珍异宝上都镂刻着山水、楼阁、人物、花木、虫鸟。这种装饰,从设计到刻技都由明末杭州一周姓工匠所创始,故称周制,在我国雕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方壶胜境圆明园四十景之一,占地面积约为2万平方米。方壶胜境基本建成于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位于福海东北岸湾内,四宜书屋之东,涵虚朗鉴之北。是后代众多学者考证后公认的圆明园中最为宏伟美丽的建筑,是以人们想象中的仙山楼阁为题材而建造的。 
此景前部的三座重檐大亭,呈“山”字形伸入湖中,中后部的九座楼阁中供奉着2000多尊佛像、30余座佛塔,建筑宏伟辉煌,是一处仙山琼阁般著名景观,主题阁楼实为一座寺庙建筑。
整个建筑群的平面与里面均采用严格的对称布局,又一个中轴线连着南北两个群组。在方壶胜境以西还有一组充满意境的景区——三潭印月,该景区是圆明园仿建的西湖十景之一。
静宜园二十八景诗 其八 驯鹿坡
涿州永济桥——中国第一长石拱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坐落于京畿天下第一州古城北关,横跨拒马河上,古时为十八省通衢之必经,皇帝出京御道之冲要,乃督亢膏腴,幽燕沃壤之京南形胜所在。其桥因拱跨度大,造型优美,长如玉带,远望又恰似一条彩虹横贯两岸,故有“拒马长虹”之美誉,位列涿州八景之一。
永济桥始建于明万历二年(1574年),初名曰“拒马河桥”,万历十六年(1588年)修葺,天启六年(1626年)重建,有明一朝,凡六建六毁。明崇祯间,河道南移,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在旧桥南建新桥,改名“永济”。加之引桥,永济桥全长六百二十七米有余,涵洞五十又二,实为天下第一长石拱桥。
安国寺,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西李村乡,距三门峡市城区约64公里。
静明园十六景 其五 圣因综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