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知识服务

崇祯自缢煤山
所属分类: 政治军事
地理位置:
发生时间:
关键字: 崇祯
崇祉十七年(1644)三月,大顺军会师北京城下。十七日,李自成亲自指挥大军环攻九门。十八日,大顺军将士架飞梯奋力攻城,越墙而入,攻占外城。与此同时,明太监曹化淳献彰义门投降。崇祯帝朱由检听到城破,立即命其三个儿子更衣出逃,逼周皇后自缢,剑砍长女乐安公主手臂,又杀妃嫔数人,然后换上便服,携太监王承恩等数十人,出东华门,企图出逃,没成功,又返回宫内。十九日清晨,李自成军攻破内城。崇祯亲自响钟召集百官,竟无一人响应,崇祯见大势已去,便与太监王承恩入内苑,对缢于煤山(今景山)寿皇亭树下,明朝至此宣告灭亡。
崇祯帝密旨收葬魏忠贤说考辨——兼论“甲申”政治叙事

在明清易代的甲申之年,出现了大量的政治性谣言,"崇祯密旨收葬魏忠贤"就是其中比较知名的一个。这个谣言并非是针对未来的预言,而是编造"绝无影响之事",通过流行的新闻读本广为传播,以宣扬一种荒谬的史观,并达到现实的政治目的。时人已指出,在甲申时事坊刻中,存在许多立意、刻意的作伪。"收葬魏忠贤"说与其他类似的纪事,皆贯穿着一个"文臣误国"的隐形主题,是由勋臣和宦官集团主导的政治叙事,反映了明末的政争在南明弘光朝发展的新特点。 

崇祯皇帝整肃记

<正>诊断病情和治疗疾病是不同的,正确的诊断是第一步,而妙手回春则需要更深的功力。朱由检的决心和才智在政治实践面前一次次遭遇挫折,这是他没有预想到的……关于明末崇祯皇帝的历史评价,史家多借清代官修《明史》中"非亡国之君,而当亡国之运"来为其申辩。如清初张岱曾经这样说道,"古来亡国之君,有以酒亡者,以色亡 

帝王学纵横谈—亡国之君大明悲歌——孤魂崇祯(1)

明朝自l368年朱元璋建国到1644年李自成进京告终,历时276年,经历了16个皇帝,其中除太祖朱元璋开国有为和成祖朱棣功绩彪炳之外,基本上再无一个有作为的皇帝。 

崇祯皇帝登基始末

<正>(一)大明天启七年(1627年)秋八月,时令已近中秋,燠热了一个夏季的京师,此时已是金风送爽。靠近西山的刘家村,是个景色秀丽且僻静的所在,村边有个不大的湖泊,没有水榭亭台,只沿岸边三三两两地搭建了几处茅草屋,古朴而简约,村民们也没有过分在意。这一天,湖边来了一老一少两 

崇祯南迁之议考辨

<正>明朝末年国势衰微,天启七年(1627)爆发的陕西农民起义拉开了明末农民战争的序幕。此时,后金接连侵入内地,牵制并消灭了大量明军主力。崇祯十六年(1643)十月十一日,李自成攻陷西安,并略定周边地区,"三秦无不望风归款"。(1)十二月,李自成散布山西的檄文中已有"嗟尔明朝,大数已终……止有晋燕,久困汤火,不忍坐视"(2)等语。第二年正月初一日,李自成建国 

崇祯壬午年开封水灾与中州文学重心北移

明朝崇祯壬午年(1642年)开封发生水灾,此次水灾造成开封藏书大量损毁,文人或亡或幸存迁移,乡试科场迁至百泉达16年,诸如结社论诗的文学活动在百泉活跃起来,最终造成中州文学重心北移,并且持续较长时间。从藏书、文人、科场、转移表现等四个方面结合文献记录分析可以论证崇祯壬午年开封水灾是造成明清之际中州文学重心北移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