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知识服务

SPECIAL LITERATURE
历史事件
全部 政治军事 公共卫生 社会安全 自然灾害 科教体育 文化艺术 经济交通 机构职官
道光十四年(1834)八月,英国兵船闯入黄埔。先是,英国贵族、上议院议员、海军高级将领律劳卑出任驻华商务监督,奉命以查办商务名义来到中国。其来华的真正目的是:设法将英国在华商业势力推广到广州以外地方;在中国沿海寻找海军据点,为将军发动战争做准备;保护鸦片走私贸易。六月,他乘船抵达澳门,后又直驶广州。照惯例,英国商人只许在澳门居住,欲入广州,需先经税关批准,但律劳卑无视中国规定,擅闯广州。两广总督卢坤闻知,传命罅。律劳卑拒不听命,并以平等款式投书卢坤,提出无理要求。卢坤以其公文不合程式为由,拒绝接受,同时下令“封舱”,中断中英贸易,并修理炮台,整顿珠江防务。八月初五日,律劳卑率兵船两艘,士兵三百余人乘潮强行闯入虎门。初七日,通过大虎炮台,初九日驶至黄埔河面。驻守炮台清军发炮轰击英船,英船亦发炮还击,并煽动广州英商配合其侵略行为,扬言中英战争即将发生,中国应负全责。卢坤调水陆诸军包围英国商馆。律劳卑本以为只要派出“拥有少数船舰的英国武力,到沿海来活动”,就可以毫不困难地逼中国就范,及见中国军民抵抗坚决,其计划难以得逞,且中断中英贸易,又使英国商人蒙受重大经济损失,只得退回澳门,使此次英国兵船擅闯虎门的侵略行动以失败告终。
道光十四年(1834),英国传教士马礼逊死于广州。马礼逊,英国诺森伯兰人,1798年加入苏格兰长老会,1804年入传教士传习所受训,后到伦敦学习医学、天文学和中国语言,嘉庆十二年(1807)八月到达广州。马礼逊来华后,努力掌握中国语言,仿效中国生活方式,还将自己的名字译成汉字马礼逊。从嘉庆十四年起,马礼逊任英国东印度公司广州商馆翻译达二十五年之久,并行医、传教,用中文翻译《圣经》。嘉庆二十四年十月,马礼逊将《新、旧约全书》全部译出,于道光三年在马六甲出版。是为《圣经》的最早中译本。嘉庆二十一年和道光十四年,马礼逊曾先后出任英国特使阿美士德和英国驻华商务监督律劳卑的秘书兼翻译,并创办了“中国伦敦会教会”。在宗教外衣掩盖下,马礼逊长期从事侵略中国的活动,多次建议英国政府在中国自设法庭,取得治外法权。为培养远东传教士,他还于嘉庆二十三年在马六甲创办英华书院(道光二十二年后迁到香港),编辑出版了《华英字典》,编写了若干本有关中国语言的小册子。马礼逊是第一个来华基督教新教传教士。
道光十五年(1835)三月,两广总督卢坤等奏请增定防范贸易洋人章程。十四日,清廷增定章程八条:外洋护货兵船,不准驶入内洋;洋人偷运枪炮及私带其妇人等至省城,责成行商一体稽查,洋船汲水买办,由澳门同知给发牌照,不准私雇;洋馆雇用民人,明定限制,严防勾串作奸;洋人在内河应用无篷小船,禁止闲游;洋人具禀事件,一律由洋商转禀;洋商承保洋船,应认派兼用,以杜私弊;洋船在洋私卖税货,责成水师稽查,严禁偷漏。
道光十七年(1837)六月,御史朱成烈奏《银价昂贵流弊日深请敕查办折》,指出:广东海口,每岁出银至三千余万;福建、浙江、江苏各海口,出银不下千万;天津海口,出银亦二千余万。一入外洋,不与中国流通,又何怪银之日短,钱之日贱。初五日,道光帝谕令各沿海督抚并海口各监督,严行稽查,勿使白白银偷漏出洋。
道光十八年(1838)十一月,道光帝派湖广总督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节制广东水师,赴广东主持禁烟事务。林则徐,福建侯官人,字元抚,一字少穆,嘉庆进士,历官编修、御史、道员、河道总督、江苏巡抚、湖广总督等职,力主严禁鸦片,在湖广总督任内,收缴烟具、烟土,查封烟馆,配制、推广戒烟药物,成效显著。道光十八年十一月奉诏到京,连续八天被道光帝召见,商讨禁烟大计。林则徐一到广州,马上雷厉风行地实施禁烟措施。道光十九年二月初四日,林则徐传见“十三行”商人,斥责其见利忘义,为外国鸦片贩子效力的罪行,并传谕外商:限三天将所有鸦片尽数交出;各人出具中英两种文字的甘结(保证书),声明“嗣后来船,永不敢挟带鸦片,如有带来,一经查出,货尽没官,人即正法,情甘服罪”。开始,鸦片商人企图蒙混过关,一面作些不再贩运鸦片的空洞保证,一面用金重行贿。林则徐严词拒绝,并郑重声明:“若鸦片一日不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英国驻华商务监督义律,看贿赂不行,另耍花招。他一面令英商拖延不交,一面指使大鸦片商颠地乘夜逃走。但林则徐早有布置,派人截回颠地,然后照“违抗封舱”旧例,下令停止中英贸易,派兵包围商馆,撤出“沙文”(馆中仆役),并切断趸船与商馆往来道路。义律无奈,只得下令交出全部鸦片。从二月中旬至四月初,共收缴鸦片二百三十七万多斤。与此同时,林则徐在广东省内大力禁烟,颁布《禁烟章程十条》,严惩贩卖、吸食鸦片者,两个月内捕获贩卖、吸食者一千六百多名,收缴烟土、烟膏四十六万多两,烟枪四万余只。林则徐广东禁烟,是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正义行动,是对英国殖民主义的一次有力还击。
道光十八年(1838),由于鸦片走私愈加严重,直接危害到清王朝统治,使道光帝不得不下决心禁烟。各省官吏纷纷搜缴鸦片,惩治鸦片贩子。十月二十六日,广州地方官在外国商馆前广场上当众处死中国烟贩,美国领事降下美国国旗表示抗议。随后,又指使一批美、英鸦片贩子和流氓冲入刑场,拆毁绞架,殴打行刑人及观众,阻挠施刑。这一暴行激起广州民众公愤,自发地掀起一场声势浩大的反抗侵略者暴行的示威活动。当天下午,约有近万名群众将商馆包围,抗议外国人保护烟贩,破坏中国法律。美、英暴徒竟向示威群众大打出手,用棍棒向人群“逢人就打”。愤怒的群众高呼“消灭洋鬼子”的口号,用石块回击他们,将商馆玻璃窗打碎,栏杆拆毁,吓得洋人藏在商馆里不敢出来,那个带头向中国人挑衅的美国领事竟吓得精神错乱。最后,侵略者不得不向广州知府求援,官军赶到,驱散示威群众,为侵略者解围。此次群众示威,充分显示了中国人民反对鸦片贸易,反抗外国侵略者暴行的巨大力量和坚定决心,有力地推动了禁烟运动的开展。
道光十八年(1838)闰四月,鸿胪寺卿黄爵滋疏请“严塞漏卮以培国本”,驳斥弛禁派观点,力陈鸦片输入之害。黄爵滋,江南宜黄人,字德成,号树斋,道光进士,历官编修、御史、给事中、鸿胪寺卿等。提倡经世之学,主张刷新吏治,扫除贪污,整顿军备,巩固边防,特别对鸦片泛滥痛心疾首。黄爵滋指出:历来禁烟,法令虽严,却未能击要害。如:“严查海口,杜其出入之路”,但因查烟员弁图私受贿而有名无实:“查拿烟贩,严治烟馆”,可地方官之幕友、家人多有吸食者,皆与烟贩、烟馆关系密切,岂能不加包容?至于许乃济所陈“开种罂粟之禁,听内地熬烟”之策,则因土烟质量不好,也难收抵抗洋烟之效。他认为:“耗粮之多,由于贩烟之盛,贩烟之盛,由于食烟之众”。只有重治吸食,“无吸食自无兴贩,则外夷之烟自不来矣。”因此,他建议进行严降谕旨,给吸食者一年戒烟期限,如逾限不戒,则平民处死刊,官吏加等治罪,子孙不得应试。
道光十九年(1839),林则徐广东禁烟时,为了解外国情况,派人摘译美国传教士裨治文在广州、澳门办的《中国丛报》。(也称《澳门月报》)、英国商人在广州办的《广州周报》,以及其它外文报刊,整理后辑成《澳门月报》,选其要者,附奏进呈道光帝参阅。内容包括各国情况介绍和各国对禁烟运动的反映。自道光十九年至道光二十一年,共出五辑。
道光十九年(1839),林则徐主持编成《四洲志》。林则徐不仅是我国近代最早抵抗外国侵略的爱国官员,也是清朝高官显宦中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人。在广州禁烟期间,林则徐非常重视对外国情况的了解,“日日使人刺探西事,翻译西书,又购其新闻纸”。他专门设立翻译馆,组织懂外语的幕僚翻译外国图书资料,并根据英国人慕瑞《地理大全》部分内容,亲自主持编成《四洲志》一书,较为系统地介绍了世界五大洲三十余国的地理、历史和政治、经济情况等,是中国第一部世界地理著作。
道光十九年(1839),著名思想家龚自珍创作了大型组诗——《己亥杂诗》。共三百一十五首。皆为七言绝句。次年自编自印,分赠友人。龚自珍,字璱人,号定庵,出身书香门第,从小受到严格的封建正统教育,打下了坚实的文学、史学、经学、考据学基础。但仕途不得志,二十七岁中举后,屡举进士不第,只得于嘉庆二十五年出任内阁中书。直到道光元年三十八岁时才中了一名三甲进士,也不过作到礼部主事。道光十九年辞官而去,龚自珍所处的时代,正值清朝封建统治危机四伏,西方殖民者虎视眈眈,鸦片祸害愈演愈烈,大量白银外流使政府财政匮乏,人民困苦。所有这些龚自珍皆有亲身体验,加以官场失意,遂受到极大触动,并在《己亥杂诗》中充分体现出来。在《己亥杂诗》中,作者对自己的前半生作了总结,其中不少自述家世、仕宦经历、师友交游、生平著述,但更多的,则是表达作者忧心国事,对腐败政治的不满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尤为难能可贵的是,面对腐败的现实,他不是消极叹息、逃避,而是积极抗争,大声疾呼,要求改革政治,追求个性解放。在《己亥杂诗》中,作者写到:“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暗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充分表现了龚自珍批判腐朽,呼唤光明的革新破旧精神。另外,《己亥杂诗》开清代诗坛一代新风,语言瑰丽,竟境鲜明,诗味浓烈,震撼人心,为近代诗歌中不可多得的上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