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知识服务

SPECIAL LITERATURE
历史事件
全部 政治军事 公共卫生 社会安全 自然灾害 科教体育 文化艺术 经济交通 机构职官
道光六年(1826),自称新疆“伊斯兰教白山派和卓”的张格尔率兵大举进犯回疆,焚掠军台,阻断台路,南疆各回城纷纷告急。清廷闻报,命长龄为扬威将军,陕甘总督杨遇春、山东巡抚武隆阿为钦差大臣参赞军务,调回原提督杨芳、甘肃提督齐慎、宁夏将军格布舍、乌鲁木齐提督达凌阿、领队大臣祥云等,分别统领陕西、甘肃、宁夏、乌鲁木齐、伊犁及黑龙江、吉林兵二万余人进疆平叛。张格尔此次进犯,计划周密。他拜其祖父大和卓木之墓,据墓扎营,派其弟巴布顶攻破英吉沙,复连克叶尔羌、和阗,兵围喀什噶尔。喀城参赞大臣庆祥率军民固守两月。八月二十五日,叛军掘地道入城,庆祥督兵巷战,力竭自尽,领队大臣乌凌阿、穆克登布,帮办大臣舒尔哈善等战死,城陷。张格尔连克四城,复派兵五千进犯阿克苏、乌什等地。清军达凌河、巴哈布等出兵迎击。叛军围攻协领都伦布营盘,额尔古伦率锡伯兵往援,内外夹击,歼敌千余。十一月,张格尔派兵三千踞守乌什西南柯平南北回庄,提督杨劳督兵往攻,全歼守敌。道光七年二月,将军长龄等率大军三万进攻额什噶尔,三战三捷,四城相继收复。张格尔败走后,众叛亲离,清廷悬赏缉拿。长龄等用反间计诱张格尔入卡,将其擒获,解送京师,道光八年五月磔于市。
道光九年(1829),著名今文经学家刘逢禄去世。终年五十三岁。刘逢禄,字中受,一字中甫,号思误居士。江苏武进(今常州)人。嘉庆十九年(1814)中进士,官礼部主事。自幼从外祖庄存与、从舅庄述祖习今文经学,终成大家。其学务通大义,不专章句,对《春秋公羊传》造诣尤深。推崇董仲舒、何休学说,尝言“晋唐以来之非何氏者,皆不得其门,不升其堂者也。”所著《春秋公羊经传何氏释例》,发挥“张三世”的改制思想,对近代改良主义学说颇有影响。又撰《左氏春秋考证》,排斥《左传》,非难刘歆。其余著述尚有《公羊春秋何氏解诂笺》、《公羊春秋何氏答难》、《申何难郑》、《论语述何》、《中庸崇礼论》等。
道光九年(1829)十二月,两广总督李鸿宾奏称,英国商船延不进品卸货。道光帝遂于是月初五日谕令防范英船,指出:至广东贸易的各国商船中,以英国商人最为不驯,且私带鸦片,偷买内地官出洋,为害尤甚。因此,令李鸿宾等实力稽查,如其“渐知悔悟,查率进口”,则相安无事,否则即不准开舱,严行驱逐。后英国商船先后驶到福建、江苏、浙江、山东等地,并刊刻《通商事略说》,谓广东买卖不公,希望另易口岸,均遭拒绝。
道光九年(1829)正月二十三日,御史章沅奏称,来广州通商的外国商人,违例私易银钱,致使外国银元通行中国,中国官银大量外流。特别是鸦片走私日益严重,仅此一项就使每年大量外流白银达数百万两。因此,建议朝廷重申禁令,嗣后通商,必须遵守定例,只准易货,不准易银,违禁物品,不准私入。道光帝准其所奏,并命两广总督李鸿宾、广东巡抚卢坤等妥议具体章程。七月,李鸿宾等奏上“查禁官银出洋及私货(鸦片)入口章程”七条。次年七月,李鸿宾等又奏上“查禁纹银出洋及内地分销鸦片章程”六条。虽然再三重申禁令,但白银外流问题始终未能解决。
道光十年(1830),赴喀什噶尔查处回疆善后事宜的钦差大臣那彦成,对安集延人查抄家财,断离眷口,驱逐出卡,并禁绝其茶叶、大黄贸易,引起安集延人强烈不满。八月初十日,张格尔之兄玉素甫和卓,趁机纠合霍罕、安集延兵发动叛乱,突入喀什噶尔卡伦,杀害守卡官兵,进逼喀什噶尔城。事先,回部郡王阿奇木伯克伊萨克曾密告于喀什噶尔参赞大臣扎隆阿,但扎隆阿不信。及叛兵攻至,始命帮办大臣塔斯哈率兵轻出,在明约洛遇伏,塔斯哈兵败阵亡。叛军长驱直入,直抵喀什噶尔,回城失守,汉城被围。玉素甫又分兵围困英吉沙,并回出劫掠,附近回庄子女、玉帛、牲畜等被掠几尽。二城被围后,喀什噶尔参赞大臣扎隆阿与英吉沙领队大臣棍楚克策楞等分率本城军民守御孤城,叛军虽绕城环攻,又灌水、挖城,均未得逞。九月,清廷闻报,急命陕甘总督杨遇春进驻肃州,固原提督杨芳、甘州提督胡超统陕、甘之兵入疆,又以长龄为扬威将军,杨遇春为钦差大臣,都统哈良阿、提督杨芳参赞军务,调兵三万,往援喀什噶尔。十一月十二日,乌鲁木齐提督哈丰阿、伊犁领队大臣孝顺岱,分率乌鲁木齐和伊犁满、汉、蒙、回援兵进抵叶尔羌。十四日,胡超亦率兵到达。清军在叶尔羌一带屡败敌兵,复向英吉沙推进。围城叛军闻风逃窜。旋即移师喀什噶尔,玉素甫兵败远遁,清军不血刃而解二城之围。事后,清廷追究责任,那彦成以“办事失宜,误国肇衅”罪革职,扎隆阿则因玉素甫围城之时,听信谣传,指伊萨克通敌,将其衙署抄没,并拘禁城中回人,妄杀大小伯克、回人四百余名而论斩。
道光十年(1830),美国公理会传教士裨治文到达广州。他是第一个到中国来的美国新教传教士。裨治文1801年4月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1826年毕业于阿默斯特大学,后经教会介绍,考入安多弗神学院。经过三年严格训练后,被派往中国进行传教活动。到广州后,先从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学习汉语。道光十二年四月,在广州创办英文版《中国丛报》(旧译《中国文库》、《澳门月报》),担任总主笔直到道光二十七年。向美、英等国提供有关中国政治、经济、地理、历史、宗教、文化等各方面资料,鼓吹以武力强迫清政府订立条约,打开中国大门,传教士应不顾中国法律深入内地海运等等。与此同时,他还在一些在华外国人成立的团体中担任重要职务。道光十三年与人合作开设博济医院。道光十九年林则徐虎门销烟,裨治文应邀前往观看,并写出极为详尽的观察报告。道光二十三年任美国传使顾盛的译员兼秘书,直接参与了中美《望厦条约》的签订。道光二十七年五月前往上海,参加《圣经》中译本的修改工作。在上海,裨治文除传教外,还先后充当美国公使马沙利与麦莲的助手。咸丰四年(1854),曾随麦莲到太平天国首都天京进行为期六天的考察,后在上海出版的英文刊物《北华捷报》上发表长篇报告,叙述考察情况,对太平天国革命采取敌视态度。咸丰六年至咸丰九年,担任上海文理学会(后称亚洲文会)会长。咸丰八年《天津条约》签订时,裨治文多次向美、英、法、俄四国代表献计献策,并代译重要文件。咸丰十一年十月,因患病痢疾,在上海去世,终年六十岁。遗体葬在上海。
道光十一年(1831)十二月,清廷针对两淮盐务中官盐滞销,私盐猖獗之弊,着手改革两淮盐政。淮盐为清代盐业重要部分,历来由官商垄断,禁止私贩。但行之日久,弊端丛生。由于官盐滞销,使民间多赖私盐,灶丁积有余盐,也往往卖与私贩。致使一些私盐巨擘,竟至连樯成帮,器械林立,串通官府,辘轳转运,使官盐受到进一步的冲击。为解决这一问题,清廷多次采取措施,革除盐商弊端,逮捕私盐巨犯,并于道光十年十二月制定《两淮盐务章程》十五款,从“裁浮费”、“去窝家”、“革陋规”等方面对两淮盐务进行整顿。本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又从两江总督陶澍奏请,改革两淮盐政:淮北畅岸,仍归商运;其余滞岸,即照山东、浙江票引兼行之法,设税局发放票照,征收盐税,设行店听民购买,运往各地销售。从此,官府对淮盐的垄断被打破。
道光十一年(1831)十二月,湖南永州瑶族农民因不堪官绅胥役的盘剥欺虐,在赵金龙率领下举行起义。他们与广东起义瑶民遥相呼应,聚众千余,以红布裹头,连破连江、黄竹等寨,在九嶷山扎下大营。道光十二年正月,湖南提督海陵阿、副将马韬等率官军五百前来镇压起义瑶民。赵金龙派人假扮夫役,为官军抬送枪炮、器械、诱至池塘墟,伏兵四起,阵斩副将马韬,提督海陵阿欲冲下山坡突围,亦被击毙,游击王国华、守备吴鉴等皆未能逃脱,起义军大获全胜。清廷闻报,大为震惊,急命湖广总督卢坤、湖北提督罗思举、湖南提督余步云及两广总督李鸿宾,调集鄂、湘、粤三省兵会同进剿。三月,罗思举等兵至永州,分兵三路,越山居峒。起义瑶民被逼出山寨,退至羊泉,依长街、民房、石墙固守。罗思举密檄各路清军,将羊泉四面包围。四月初六日,清军发起总攻,以枪炮、火弹、火球掷击,起义军踞房死守。官军焚毁房屋,赵金龙等退至杨家大屋。二十六日,起义瑶民弹尽援绝,赵金龙战死,六千余人被官军俘杀,起义失败。赵金龙死后,另一支瑶民起义军在首领赵幅金率领下退到广东连州八排一带坚持反清斗争。八排地方山峦环绕,毗连三省,有大小冲、坪七十余处,烟户五、六万家。五月,两广总督李鸿宾遣总兵余德彪率兵进剿。广东兵行不惯山路,又多染鸦片烟瘾,故临阵怯懦。六月,起义军夜袭官军大营,大获全胜,李鸿宾因此而诏捕下狱,发往新疆。清廷复命禧恩署两广总督,督兵前来。禧恩用按察使杨振麟等,以洋银、盐、布等为诱饵,使起义军军心动摇,然后施炮轰击,以火焚寨,分兵三路,大举进攻,赵幅金等兵败被杀。至此,湖南瑶民起义被最后镇压。
道光十二年(1832),基督教(新教)最早的中文布道书――《劝世良言》问世。著者梁发,广东高明人,本为雕版印刷工人,粗通文墨,二十二岁起为苏格兰长老会员马礼逊信徒,道光三年被封为宣教师,成为第一个华人牧师。所著《劝世良言》一书,经马礼逊修改、校订后在马六甲印刷出版。全书约九万字,分为九卷:卷一称《真传救世文》、卷二《崇真辟邪论》、卷三《真经圣理》、卷四《圣经杂解》、卷五《圣经杂译》、卷六《熟学真理论》、卷七《安危祸福篇》、卷八《真经格言》、卷九《古经楫要》。内容多半摘《圣经》章节而成,并结合中国风俗人情,阐发基督教教义。梁发在书中宣扬上帝是“独一真神”,只有信仰上帝,死后灵魂才能进入天国。又劝世人“安于天命”,“勿贪世上之福,克己安贫,以求死后永享天堂之真福”。称颂西方传教士为“善人君子”,否定儒、释、道三教,但承认“儒教所论仁、义、礼、智之性,至精至善之极,与救世真经圣理,略相符合”。《劝世良言》为西方殖民文化与中国封建文化早期结合的产物,对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起过重大影响。
道光十三年(1833),江苏巡抚林则徐就给事中孙兰枝所奏江浙地区银昂钱贱、商民交困事复奏朝廷,提出改革币制主张。孙兰枝在原奏中,从地丁、漕银、盐课、关税及民间买卖等方面论证了由于钱贱银昂所造成的商民交困情况,提出禁止私铸、收受小钱,定洋钱之价等。林则徐承认银昂钱贱、商民交困的现实,但反对骤平洋钱之价和骤禁洋钱流通。他建议朝廷建立本国的银本位货币制度,一面发展正常的对外贸易,以增加洋银收入,一面逐渐抑制洋钱流通,最终达到全行禁止的目的。具体措施如下:对市面流通洋钱的浮价应照纹银为准;自铸银币;严禁鸦片、查拿烟贩,对造成白银外流者严加处分;收缴、杜绝私铸小钱,改以往论斤收缴为大小钱折算之法。清廷部分地接受了林则徐的建议,并由刑部议定出纹银出洋治罪专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