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知识服务

SPECIAL LITERATURE
历史事件
全部 政治军事 公共卫生 社会安全 自然灾害 科教体育 文化艺术 经济交通 机构职官
光绪二十五年(1899)六月十三日,康有为在加拿大千岛地方成立“保皇会”。早在这一年春季,康有为赴英国,请求英国政府支持中国维新运动,迫使慈禧太后将权力移交光绪皇帝。在抵英之前,曾在加拿大逗留逾月,游历了维多利亚、温哥华、渥太华等地,受到当地华侨的热烈欢迎。康有为做了多场宣传维新变政、富国强兵的演讲。每逢演讲,远近各埠华侨,往往驱驰“千数百里来观”,且均为康有为发愤救国、复权光绪的慷慨之词所动。加拿大地区华侨对康梁为首的维新党人的敬佩,对维新政变的热忱,使康有为大受鼓舞,启发了康有为组织团体,把华侨力量纳入其维新勤王活动轨道的念头。他立即致书梁启超,言及组织团体事。梁启超闻讯,欣喜若狂,认为“广东人在海外者五百余万人,人人皆有忠愤之心,视我等如神明,如父母,若能联络之,则虽一小国不足过矣。今欲开一商会,凡入会者每人课两元,若入会者有半,则可得五百万元矣,以此办事,何事不成?”“此事为中国存亡之一大关键,故吾不辞辛劳苦以办之。”同年五月,康有为在英国的求援活动未获成功,便立刻返回加拿大,开始了组织华侨维新勤王的团体。六月初,康有为与加拿大华侨中较有威信的李福基、叶恩等人会议磋商,在维多利亚成立“中国维新会”。后又经商议,将“中国维新会”的中文名称改为“保救大清皇帝会”,又称“保救大清皇帝公司”,简称“保皇会”。六月十三日,康有为与李福基、冯秀石父子、徐为经、骆月湖、刘康恒等在加拿大千岛地方正式创立保皇会。该会以保救光绪帝,反对慈禧太后、维新改良为主旨。十五天后,维多利亚、温哥华两地华侨皆举行盛会,庆祝保皇会的成立。接着,康有为、梁启超、徐勤、欧榘甲等人四处奔走活动,在新加坡、日本、南北美洲、澳洲等地迅速建立起一批保皇会组织。康有为任会长,梁启超、徐勤任副会长。
光绪二十五年(1899),山东清平县义和拳改称义和团。同年夏季,清政府转变了对义和拳一味绞杀的政策,改行抚剿兼施的策略,新任山东巡抚毓贤亦在署理山东民教纠纷的过程中,思想感情上日渐积蓄起仇外洋、恶教民情绪,遂奏请朝廷承认义和拳为合法民间团练,正式改义和拳为义和团,以便从中控制,使义和拳活动不超越清廷划定的范围。从此以后,山东义和拳争得了合法的地位,陆续改称义和团,清政府的公文中亦以义和团称呼义和拳,后来直隶、天津、北京的义和拳也普遍采用义和团名称。
光绪二十五年(1899)四月十四日,张謇创办的第一个企业大生纱厂正式开机。《马关条约》签订后:世界资本主义列强对华经济侵略更为疯狂,中国国内一片设厂自救,抵御经济掠夺的呼声。光绪二十二年(1896),署理两江总督张之洞允许在籍官员招商办厂的奏请获准,遂委派张謇在通州(今南通)招商办厂。张謇在中日甲午战争的惨败中感到清政府难以自振,毅然绝意仕途,憧憬实业救国的理想。他接到张之洞托咐后,经过思考,认为通州盛产棉花,力韧丝长,冠绝亚洲,而且织布业发达,以兴办纱厂最为合适,便欣然受命。他邀集沈燮均、陈维鏞、刘桂馨、郭勋、樊芬、潘花茂等商人组成董事会,筹集资金。但富户对把大宗款项交给张謇这种未办过实业的读书人很不放心,加之当时上海棉纱市场萧条,更持观望态度,使筹措股金的进展很不顺利。厂址选在唐家闸后,一些工程要陆续上马,微少的股金根本不敷用,最基本的生产资料纺机更没有着落。张謇不得已向封建官府求援,接受了折价五十万两白银的官方纺机,做为官股,商定设法自筹五十万两的商股,变商办企业为官商合办企业。企业性质改变后,其所有权和经营管理权都可能受官方控制干预,部分董事因此退出董事会,五十万两的资金更难筹措。张謇被迫再次请官府帮忙,后刘坤一请盛宣怀领去一半纺机,给张謇减轻了二十五万两的负担。到光绪二十三年(1897),建厂房、运机器、盖仓库,筑路修桥等工程同时并举,开支甚大,现金腾挪不开,捉襟见肘。张謇又奔波于武汉南京之间,恳请张之洞、刘坤一的援助,并给故友旧识写信告贷,以至字字有泪,句句含血。由于张謇的坚韧不拔,屡蹶屡起,终于在光绪二十五年三月,历尽危难,把纱厂建立了起来。张謇亲自给纱厂定名为“大生”。寓意为“通商惠工,江海之大;长财饬力,土地所生”。建厂工作告竣后,社会上风言风语不断,纷传厂虽建成,纺不出纱。为了杜绝这种流言,张謇广邀宾客,在四月十四日正式开机,纺出新纱。
光绪二十六年(1900)夏,章太炎著《訄书》初刻本出版刊行。早在光绪二十四年(1898)底,章太炎在台湾时,就将其原先发表的和新撰的论政、论学文字辑订成《訄书》,光绪二十五年(1899)底,交给祝心渊在苏州刊印。次年七月前,初刻本印成,一册五十篇,另补佚二篇。《訄书》具有强烈的反满革命思想,在《不加赋难》等文章中,无情地批判了清政府对中国民众残酷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在《分镇》等文章中,斥责了世界资本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在《刑官》等文章中,流露了章太炎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制度的向往。在《原教》、《公言》、《原人》、《原变》等文章中,宣扬了唯物主义和进化论的思想。初刻本反映了章太炎二十世纪初的思想状况,对当时青年知识分子走上反清革命道路起了很大影响。
光绪二十六年(1900)一月二十五日,兴中会机关报《中国日报》(又名《中国报》)创刊,报社社址在香港士丹港丹利街二十七号。报名为孙中山亲守,取“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之意。《中国日报》每日出两大张,分栏编排,内容以政治和经济方面的新闻和评论为主。《中国日报》的社长兼总编辑,由孙中山早期革命活动的战友陈少白担任,协助他经营报纸和负责编辑撰稿工作的先后有王质甫、杨肖欧、陈春生、郑贯公、廖平庵、卢信、陈诗仲、黄世仲,洪孝衷、陆伯周、冯自由等。该报初创时,发表了《中国报序》,阐明其办报宗旨在“欲使中国维新之机勃然以兴”,“使中国之人明外交之道”,“识内治之理”,“知农工商矿之利弊”,“举凡中国旧染污俗又将一洗而新之”,没有直接亮出革命旗号。半年以后,言辞才逐渐趋于激烈,并直书革命字样于报端。此后该报公开提倡民族民主革命,猛烈抨击清政府的黑暗统治,报道各地革命党人的活动,介绍西殴、美国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人权学说。相继发表《解辫发说》、《论民权》等文章,报导了东京革命党人发起的“支那亡国二百四十二年纪念会”活动,并全文刊登章太炎写的纪念会宣言,还发表了要国人警惕俄国侵吞国土的文章《中外关系论》等,被称为“中国革命提倡者之元祖”。在《中国日报》创刊两个月后,该报又办了一个旬刊《中国旬刊》,设论说,中外新闻、中外电音、视听录、衡鉴录、党局、鼓吹录(杂俎)等栏目,每期一万二千字。主编由杨肖欧、黄鲁逸担任。旬报于光绪二十七年三月停刊。
光绪二十六年(1900)四月二十一日,各国驻华首席公使、西班牙公使葛络干,将法国主教樊国梁写给法国公使毕盛的信交各国公使传阅。这封信中说:义和团的主要目的是消灭欧洲人,北京现已被拳民包围,教堂和教士已处在当年天津教案前夕的险境,请派海军陆战队前往北京加以保护。翌日,在毕盛的请求下,葛络干召集驻京公使团会议。会上,毕盛吁请各国公使重视樊国梁对形势的估计,建议各国调兵来京保护使馆和教堂,并联合照会清政府,对义和团采取有力的屠杀政策。英国公使窦纳乐则认为,调军来京,反而会激怒义和团,主张先采取联合照会清政府的方法。窦的建议得到德国公使克林德的支持,遂议决联合照会清政府剿灭义和团,若五日内得不到圆满答复,再提请各自政府批准调动军队登陆或组织海军示威。四月二十三日,葛络干代表各国公使将联合照会交给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照会要求清廷:下令将继续活动的拳民及其首领“一并正法”;将给拳民提供住房和集会场所的人“一并收监”;将纵容、帮助和指点拳民的人“尽数诛戮”;将拘办拳民不力的官员“概行惩处”,并将此措施布告北京、直隶及北方其他各省。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在第五天复各国公使,清政府与各国的态度是一致的,并正在草拟严厉镇压义和团的上谕。各国公使对总理衙门的回复十分不满,于四月二十八日晚,再次召开公使会议,议决由窦纳乐和俄国驻华公使格尔思面见总理大臣奕劻,说明各国要求,如果仍得不到满意答复,将立即调兵进京。奕劻在第二天接见了窦纳乐、格尔思,明确表示义和团不仅反对友邦,也反对政论,是国家的敌人。清政府正在采取一切可能措施保护使馆和教堂,他本人亦“愿意亲自,承揽对所有外国人的保护”。奕劻的态度,安定了公使们的情绪,公使们遂决定再等待一天,观察清方行动,然后再议是否调兵入京。
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九月间,俄国利用联军侵华镇压义和团之机,占领中国东北三省。联军对华作战停止后,清政府提出交收东三省一事,俄国政府要求与清政府进行单独协定的谈判。十一月十二日(1901),清政府援驻俄公使杨儒为全权大臣,与俄商议交收东三省事宜。李鸿章为在与列强谈判中取得俄国支持,力主出卖东三省。十四日,交收东三省谈判正式开始。二十七日,俄国财政大臣维持先向杨儒口头提出约稿十三条。杨儒指责这个约稿是“因利乘便,以力制人”,拒绝答应。十二月二十八日,在第七次会商时,俄方正式向杨儒提出议款十二条,主要内容有东三省由俄国“设兵保路”;禁止清军驻扎东三省,只准设“马步巡捕”,名额须与俄国商定;东北三将军之委任,由俄国支配;俄国购买山海关至营口铁路:“东三省蒙古、新疆等处矿产、铁路及其他利益,非俄允许,不得让予他国;不准中国在上述各处自行造路”等等。不经讨论,俄方便逼杨儒画押,杨儒以条款须无损我自主之权方可签字对,双方争执不下。光绪二十七年(1901)正月初九日,清政府命奕劻、李鸿章商请各国公使,劝阻俄国强迫签约。各国不愿俄国独吞东北,接连向俄国质询。刘坤一、张之洞联合上奏,力主拒绝签约;并劝朝廷联英、日拒俄。杨儒与维特谈判七次,与俄外交大臣拉姆斯道夫谈判十四次,俄方横施恫吓,杨儒据理力争,仍无结果。在此期间,维特托人通知李鸿章,如要能促成签约,将以五十万卢布相酬,“以后还可多给”;同时威胁说,“逾期将决裂”。李鸿章遂向慈禧太后进言,尽早签约。正月二十二日,拉姆斯道夫提出最后约稿十一条,压迫杨儒,限十四日画押,不能更改一字,逾期停止谈判。李鸿章与奕劻电示杨儒:“势处万难,不能不允,即桓画押,勿误!”杨儒要求与俄方继续谈判。均遭拒绝,且中国皇帝国书、外交部文件,俄政府也一概不收。二月初二日,清政府电令出使各国公使,请各国代清展限签定东三省交收之约,以筹妥协。初四日,维特见杨儒,催促杨儒签字。杨以未奉“确旨”不签。维特谓:如贵大臣能画押,他日政府不能批准,再行作废。杨答曰:私自画押,该当何罪?维特保证,若清政府“欲加罪于与俄订约之人,俄必出场保护”。杨正告维特,“我系中国官员,欲求俄国保护,太无颜面。如此行为,我在中国无立足之地矣!”初五日,拉姆斯道夫又约杨儒签字,杨再度拒绝。同日,各国公使向清政府声明,公约(指十一国与中国谈判之约)未定前,不得与他国议立专约。清政府在北京外国公使团压力下,通知各国公使,谓“中国不敢遽允俄国画押,请先议公约”。初十日,清政府命李鸿章向俄使婉商,先订公约,再议专约,交收东三省谈判暂告一段落。
光绪二十六年(1900)闰八月十一日,法国提出六点要求,照会各国以此作为对华谈判的基础。六条内容为:惩办罪魁;禁止输入军火;赔偿各国、各社团及个人的损失;在北京设立一支卫队永久保护使馆;拆毁大沽炮台;联军在京沽之间设立若干军事据点,以敞开北京至渤海的通道。此后不久,各国驻华外交使团重新组成,于九月初六、初九两日,对法国的要求进行讨论。经过反复磋商争执,在六条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一些新的内容:对指使围攻使馆和杀戮教士的罪魁,特别指明董福祥、毓贤二人,处以斩刑;宣布凡是在其辖境内发生排外纠纷的官员,立即革职;增加赔款数额;设立使馆区,不许华人居住;拆毁大沽炮台以外的另一些炮台;在全国张贴上谕两年,禁止民人加入排外会社,违者处死;取消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任命外交部大臣。德、日两国又提出对克林德、杉山彬之死的处死方案。又经过多次计议策划,公使团归纳出《议和大纲》十二条。十一月初三日,公使团以同文照会形式,将《议和大纲》交清政府议和大臣,转达西安行在。李鸿章等议和大臣为保慈禧太后的地位,在谈判过程中,不停奔走于各国公使之间,特别请俄国斡旋。作为报答,李与俄国公使格尔思签订了《天津俄租界议定书》,使俄国强划天津租界合法化,甚至准备以东北主权作交易。在俄国坚持下,列强终于同意用苛刻条件,换取对慈禧太后的谅解。慈禧太后西逃后,十分惧怕各国把她作为首祸论咎,“常悁栗不自安”;及得约,未见追究之辞,如获免罪赦书,大喜过望,“诏报奕劻、鸿章尽如约”。初六日,慈禧太后发布谕诏,谓“览所奏各条,曷胜感慨!敬念宗庙社稷关系至重,不得不委曲求会,所有十二条大纲,应即照允”。又按各国公使要求,在谕诏上加盖御玺,作为照会副本,二十七年(1901)于十一月二十六日分送各使馆,正式生效。
光绪二十六年(1900)七月二十一日,慈禧太后挟光绪帝开始西逃。八国联军攻破东便门后,慈禧太后慌忙召集朝廷官员商议对策,众官员“相顾愕眙,无敢出一语”。后有人主张打白旗投降,有人主张向各国公使求降议和。慈禧太后举棋不定,又召集几次会商,但赴会官员愈到愈少,最后仅到二、三人。负责城防的荣禄亦逃得不见踪影,慈禧太后感到事态严峻,决定带溥亻隽等逃离京城。为防列强挟持光绪皇帝执政,于己不利,亦挟光绪皇帝同行。二十一日凌晨,慈禧太后等不及梳洗,即微服从德胜门逃出,临行前,还将光绪皇帝宠妃珍妃投入井中溺毙。随其西逃的仅载漪、刚毅等十数人,护卫清军百余人。二十三日,慈禧太后等逃到怀来县,在此命荣禄、徐桐、崇绮留京办事。二十四日,广东布政使岑春煊率兵前来,护卫慈禧太后。二十五日,慈禧太后被迫下“罪己诏”。二十九日,授权李鸿章“便宜行事”,催其“迅速办理”投降事宜,朝廷不为遥制。八月初一日,慈禧太后等逃到怀安。八月初五日,慈禧太后到山西大同。十三日,宣布剿匪上谕,称“此案初起,义和团实为肇祸之由。今欲拔本塞源,非痛加剿除不可”。命直隶地方官“严行查办,务净根株”。随后慈禧太后调各军进攻义和团,并向联军请求“助剿团匪”。十七日,慈禧太后逃到太原。嗣后,又逃到陕西西安。
光绪二十六年(1900)七月二十日,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先是七月初十日,约二万联军自天津沿运河两岸向北京进发。十一日,在北仓的马玉昆部首先与联军接仗,当地义和团也参加了阻击战,共毙亡日军四百余人,英军一百二十人,最后联军攻克北仓。十二日,联军兵临杨村,宋庆军与联军刚一交锋,旋即败退,杨村失守,从天津退驻杨村的直隶总督裕禄“见事不可为”自杀身死。同日,因“请赴前敌决一战”,被任命为帮办武卫军事务大臣的李秉衡临危受命,率几个幕僚及数百义和团出京御敌。名义上李节制各地调来“勤王师”四军,“实无一兵应命”。十三日,李秉衡行抵马头,与夏辛酉军相会,随即进驻河西务。十五日,联军兵逼河西务,张春发军尚未见敌便逃遁。万本华、夏辛酉则接仗即败,河西务陷落敌手。李秉衡退至马头,适逢宋庆、马玉昆等败军万余,溃逃如流,充塞道路,难以阻遏。各军见此,全无斗志。陈泽霖军未战先溃,逃往济宁。万本华军不战北逃,遁入山西。夏辛酉军亦调头向山东逃窜。丧失军旅的李秉衡,于十六日退到通州(今北京通县)张家湾。十七日,联军兵锋直指张家湾,李秉衡自尽殉国,联军进占张家湾。十八日,联军进入通州,宋庆闻风而逃。十九日,联军直抵北京城下。俄军首先由乐便门攻城,遭到甘军及义和团的顽强抵抗。至二十日凌晨,俄军破东便门,直逼建国门。守城甘军据高阻击,矢弹横飞,俄军伤亡惨重,华西里耶夫斯基将军被击成重伤。激战延续到下午,俄军才占领建国门并从此涌入内城。俄军抢先攻城后,日军随后向朝阳门、东直门发起攻击,在朝阳门遇到甘军的拼死抵抗,从二十日清晨打到黄昏,日军才得以进占朝阳门。英军在俄、日两军行动后,即在广渠门发起攻击,守兵先是溃逃,英军遂于下午两点最先进入内城,通过水洞爬进东交民巷使馆区。法、美等国军在这之后相继进入北京城。负责北京防卫的最高统帅荣禄,以及他所率领的武卫中军及神机、虎神等营清兵数万,早已作鸟兽散。但仍有部分清军及义和团团民坚守着皇宫,他们筑街垒,设障碍,与联军展开巷战。二十一日凌晨,慈禧太后挟光绪皇帝等,微服出德胜门逃离京城。同日,联军调两千余人前往西什库,解义和团攻打之围。义和团力不能支,最后败散。二十二日,北京陷落。联军入京后,对北京义和团及广大民众进行了残暴的屠杀,他们包围各坛口,搜捕屠杀义和团民,仅庄王府一处,就杀死烧死团民一千七百余人。驻京的十一国公使馆成员也参与了杀戮,并以杀人的数目互相炫耀。城内尸积遍地,腐肉白骨纵横。联军还在城中肆意放火,凡设过拳坛的王公府邸、寺观和民宅,“皆举火焚之”,使昔日金碧辉煌的北京城,一变为到处破墙残垣,满眼荒野萧条。大批珍贵图书档案遭到焚毁和劫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