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知识服务

SPECIAL LITERATURE
历史事件
全部 政治军事 公共卫生 社会安全 自然灾害 科教体育 文化艺术 经济
光绪二十八年(1902)五月十二日,曾担任过法国驻蒙自领事馆雇员的英华,在资本家、商人柴天宠、王郅隆资助下,在天津主办的《大公报》创刊。主要编辑和撰稿人有方定六、刘孟扬、王瀛孙、黄与三、郭定森等。《大公报》的主要政治倾向是拥护维新改良,亦曾为立宪运动大造舆论。《大公报》以敢于直言在社会上较有影响,曾指名道姓地批评炙手可热的直隶总督袁世凯,并刊载了沈荩被杖杀事件。在戊戌党禁尚未解除之际,还登过清朝钦犯梁启超的文章,该报比较注重社会上的重大事件,“从大处落墨”而不屑于登载“猥邪琐屑之事”。因此《大公报》的发行量较大,刚创刊即有三千八百份,三个月后达五千份,在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和上层知识分子层中颇有影响,亦是当时华北地区最引人注目的一份报纸。
光绪二十八年(1902)十一月二日,清政府宣布自下一年会试开始,凡一年授职翰林院修撰、编修者,二、三年改翰林院庶吉士,用部属中书者,皆必须入京师大学堂分门肄业。“必须领有卒业文凭,始咨送翰林院散馆”,以备录用。知县签分到省,也必须入各省课吏馆学习。
从光绪二十六年(1901)十一月开始的中俄交收东三省谈判,因列强干涉暂时中止。《辛丑条约》签订后,八国联军陆续从北京撤走,交收东三省事宜再次提上日程。但此时原先谈判的主要参与者杨儒、李鸿章相继逝去,清政府遂派外务部会办大臣王文韶负责与俄国交涉。俄国一再制造借口,拒不从东北撤兵。后由于中国人民的激烈反抗,英、美、日等国以利害冲突,也出面干涉,迫使俄国不得不作出撤兵的姿态。光绪二十八年(1902)三月初一日,俄国驻华公使雷萨尔与清外务部总理大臣奕劻、会办大臣王文韶在北京签订《交收东三省条约》。条约共四条,规定俄国将东三省归还中国;俄军自签字起十八个月内分三批撤离东三省;俄军撤离前,清政府不在东北“另添练兵”,撤退后,清政府将在东北驻军人数“随时知照俄国”;俄方交还山海关、营口和新民厅沿线铁路后,清政府应给予“赔偿”。次年三月,俄国在第二期撤兵期满时,不仅违约不撤,反而增派军队,并照会清政府外务部,提出进一步侵略东北的七条无理要求。接着,俄国沙皇又任命阿列克塞也夫为远东总督,将东三省划归其统治。由此激起中国人民轰轰烈烈的拒俄运动,日本与俄国对东三省的争夺也愈益激化。
光绪二十八年(1902)三月,蔡元培、蒋智由、章太谈、黄宗仰、林獬等在上海发起组织中国教育会,以便借办教育之名,鼓吹革命。同年冬,中国教育会正式成立于上海,蔡元培被推为会长。该会下设教育、出版、实业三部,揭橥其宗旨为“编订教科书,改良教育,以为恢复国权之基础。”会员共计一百余人。该会为收容南洋公学退学青年,曾创办爱国学社(南京陆师学堂退学学生亦来就学)、爱来女校、镜今书局、军事讲习会、同川学堂、女子俱乐部,编辑过《中国白话报》。该会的常熟支部办有后塔小学,同里支部办有自治学社。该会员亦经常为《苏报》撰稿,还曾在张园组织演说,进行革命宣传活动。光绪二十九年(1903)五月,《苏报》案发生后,该会重要成员章太炎被捕,会长蔡元培逃离上海,该会的活动基本停顿。
光绪二十八年(1902)正月,经管学大臣张百熙推荐,清政府任命吴汝纶为北京京师大学堂总教习。夏季,吴汝纶被派往日本,进行为期四个月的教育考察。在日本期间,吴汝纶写下《东游丛录》一书。吴汝纶归国后,其弟子又根据他带回的资料,编成《东游日报译编》一书。两部书均详细记述和介绍日本的学制、教育现状以及日本文字语言使用等内容,对清末教育改革产生了很大影响。
光绪二十九年(1903)初,署理两江总督的张之洞会同直隶总督袁世凯,奏请变通科举。谓科举阻碍新式学堂的兴建,请按年递减中额,在数年之后,彻底停止科举,呈入后未经覆议。同年底,张之洞与张百熙、荣庆复奏重定学堂章程后,又联衔重申“递减科举,注重学堂”。奏称“时势阽危,非人莫济,除兴学堂外,更无养才济时之术”。请自下届丙午科起,乡、会试每科分减中额三分之一,俟三科后中额减尽,即停止乡试;学政、科试取进学额,于乡试两科年限内,计两次岁考,两次科考,每次各减四分之一,俟学额减尽,即停止岁、科试,以后生员尽出于学堂。清政府允其所请,宣布递减科举中额。然而至光绪三十年(1905),列强侵凌日重,国内危机四伏,直隶总督袁世凯,会同盛京将军赵尔巽、湖广总督张之洞、两江总督周馥、两广总督岑春煊、湖南巡抚端方,于八月初四日联衔奏请立即停止科举。该奏折谓:“现在危迫情形,更甚曩日”,即以递减科举中额,期以三科减尽之法,已缓不济急。清朝廷“宸衷独断,雷厉风行,立沛纶音,停罢科举”。清政府接受袁世凯等人呈请,于当日谕告全国,“著即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延续了一千三百年的科举制度,至此寿终正寝。
光绪二十九年(1903),《铁云藏龟》抱残守缺斋石印本印成刊行,是为中国第一部著录甲骨文的书籍。先是,《老残游记》作者刘鹗发现当时作为中药的龟板甲骨上刻有文字,便收购了大批有文字的甲骨,收藏达五千余片。他经过整理挑选,精选出一千零五十八片,著录成《铁云藏龟》一书。
光绪二十九年(1903)八月十五日,《新小说》杂志第八号,开始连载吴趼人创作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这是一部带有自传性质的作品,全书共八册,一百零八回。通过九死一生(即作者的影子)在二十年中耳闻眼见的无数怪现状,向读者描绘了一幅行将崩溃的清帝国的社会画卷。书中所反映的社会面比较广泛,不仅写了官场人物,洋场才子,而且旁及医卜星相,三教九流。但它的重点还是暴露官场的丑恶污浊。作者吴趼人,广东南海人,生于同治五年(1866),是晚清最多产的小说家,共创作小说三十余种。
光绪二十九年(1903)八月初一日,《绣像小说》第九期开始连载刘鹗创作的小说《老残游记》。《老残游记》通过一个摇串铃的江湖医生老残在游历中的所见、所闻、所为,反映了晚清的某些社会现实。全书主要刻画了玉贤、刚弼两个酷吏的形象,揭示了封建末世的黑暗。在晚清动荡不安的局势下,人民的反抗斗争此起彼伏,统治者非常倚重那些镇压群众反抗的“清官”来维持残局。而《老残游记》却比较深刻地鞭挞了所谓“清官”的恶行。该书与《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孽海花》三部书被称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作者刘鹗,江苏丹徒人,生于咸丰七年(1857)。他很早即对西学发生兴趣,研究过数学、医学,对治理黄河、兴修水利颇有见解,而且颇有劳绩。
光绪二十九年(1903)六月,陈天华所著《猛回头》一书在日本刊行。陈天华祖籍湖南新化,生于光绪元年(1875)。戊戌变法时期,陈入新型的新化实学堂,渴望参与变法,改革时政。光绪二十九年(1903)二月末他到日本留学,受留学生中革命气氛的感染,逐渐成为反清爱国运动的活跃分子。四月,邹容《革命军》一书刊行后,陈天华深受感动,荫发了用民间通俗说唱体载撰写警世之作,激发国人爱国主义精神的强烈欲望。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他伏案疾书,不时热泪盈眶,写成《猛回头》和《警世钟》两本小册子。在有四万余字的两本小册中,陈天华向国人大声疾呼,中国已面临列强瓜分豆剖的严重危机时刻:“俄罗斯,自北方,包我三面;英吉利,假通商,毒计中藏;法兰西,占广州,窥伺黔桂;德意志,胶州领,虎视东方;新日本,取台湾,再图福建;美利坚,也相要,割土分疆。这中国,哪一点,还有我份;这朝廷,原是个,名存实亡”。他号召国人在危局面前奋起,反抗列强侵略,推翻替列强做“守土官长”的清封建王朝。“猛睡狮,梦中醒,向天一吼!百兽惊,龙蛇走,魑魅逃藏。改条约,复政权,完全独立,雪仇耻,驱外族,复我冠裳。到那时,齐叫道:中华万岁!才是我,大国民,气吐眉扬”。他呼吁全国民众拿起武器,不怕牺牲,一齐投入伟大的民族解放运动。“洋兵不来便罢,洋兵若来,奉劝各人把胆子放大,全不要怕他。读书的放了笔,耕田的放了犁耙,做生意的放了职事,做手艺的放了器具,齐把刀子磨快,子弹上足,同饮一杯血酒,呼的呼,喊的喊,万众直前,杀那洋鬼子,杀投降那洋鬼子的二毛子。......那些贼官若是帮助洋人杀我们,便先把贼官杀尽。手执钢刀九十九,杀尽仇人方罢手!我所最亲爱的同胞,我所最亲近的同胞,向前去,杀!向前去,杀!杀!”陈天华的小册子因通俗易读,朗朗上口,并肯有极大的革命感召力,六月份刊印的《猛回头》,仅十余天就销售五千册。秋季,《警世钟》一书亦在日本刊行,并一再重版。初版的这两本小册子没有署陈天华的真实姓名,而是分别署的“群学会主人”和“神州痛哭人”,陈天华因这两部深受欢迎、流传甚广的小册子,被人们称“为革命党之大文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