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知识服务

SPECIAL LITERATURE
历史事件
全部 政治军事 公共卫生 社会安全 自然灾害 科教体育 文化艺术 经济
清政府宣布实行“新政”后,在外国资本主义列强的要求下,对传统的官制和机构一些形式上的改变。光绪二十七年(1901)六月初九日,清政府宣布撤消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改设外务部。该旨令宣称:“现当重定和约之时,首以邦交为重,一切讲信修睦,尤赖得人而理”,因此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进行改组。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派奕劻总理外务部事务,王文韶为会办大臣,瞿鸿礻几为尚书,余寿朋、联芳为右侍郎。
辛丑条约签订后,列强为加强对中国的控制,要求清政府进行所谓“改革”。清政府鉴于国民不满情绪日益高涨,统治日趋不稳,也不得不对传统方式做改弦更张,遂公开表示将实行“新政”。光绪二十七年(1901)三月初三日,清政府下令设立督办政务处,以为推行新政的办事机关。派奕劻、李鸿章、荣禄、王文韶、昆冈、鹿传霖六人为督办政务大臣(后又增派瞿鸿礻几)、刘坤一、张之洞(后又增派袁世凯)遥为参预。政务处下设提调二人,章京若干。该处负责制订新政各项措施,掌管各地官吏奏章及办理全国官制、学校、科举、吏治等事务。光绪三十二年(1906)督办政务处改为会议政务处,次年并入内阁。
1901年1月29日,慈禧太后下诏变法,要“取外国之长”、“去中国之短”。开始实行“新政”。在“新政”推行的最初三年里,比较突出的有三件事。第一是提倡和奖励私人资本办工业。1903年9月,朝廷成立了商部,由前一年曾被派往英国、法国、美国和日本考察的皇亲贵族载振担任尚书,工矿业和铁路都归这一部管理。第二是废除科举考试制度,设立学堂,提倡出国留学。1901年清廷即命各级书院分别改为大学堂、中学堂、小学堂,引进新式教育。1904年1月,张之洞等制定通过了学堂章程,将普通教育分为初等、中等、高级教育,这就是具有近代化性质的“癸卯学制”。从1906年起,停止科举考试,一律从学堂选拔培养人才。中国延续了1000多年的科举考试制度,从此结束。第三是改革政制与军制。1903年12月,清廷成立练兵处,以奕劻总理练兵事务,袁世凯为会办大臣,袁世凯实际掌握了练兵大权。清末新政,在实际操作上是戊戌新政的继续。它是在不触动旧有的封建势力的基础上采取的防危补救措施,从某种程度上讲,它是清廷向西方列强讨好的一种表现。
光绪二十七年(1901)八月二十四日,慈禧太后偕光绪皇帝及文武百官自西安启程返京。当时,“仪卫甚盛,发卒数万人,各省所供献太后私财六七百万,尽辇之而东”,车辆多达三千余乘。他们出潼关,途经洛阳、开封,于十一月二十四日(1902)在直隶正定改乘火车到省城保定。二十八日,慈禧太后等自保定乘火车至北京马家堡车站,遂乘舆经永定门入正阳门还宫。慈禧太后进宫后,随即令人挖掘出逃前埋葬的金玉宝器,因未丧失兴奋异常。十二月九日,慈禧太后接见各国驻华使节。这是她第一次在召见中公开露面,给各国使节以前所未有的礼遇。二十三日,慈禧太后又接见北京公使团的夫人们,并问候曾被义和团围困过的使节夫人。
光绪二十七年(1901)春,直隶广宗县官绅和教士议定“地方赔款”,赔偿当地教会损失京钱二万吊,引起当地民众的义愤。民众推举武举出身的景廷宾(1861-1902)为首领,抵制地方赔款。该年冬季,新知县魏祖德到任后,强令各村每亩摊派赔款捐四十文,再次激起民仇。景廷宾传帖聚众,遂在城郊武装示威,宣称“所有地丁捐款概不缴纳”,赢得全县民众的响应,景所在的东召村成为抗捐运动中心。光绪二十八年(1902)二月,袁世凯派练军前往广宗镇压,炮轰东召村,景率众转移巨鹿县。三月十六日,景廷宾率数千民众在巨鹿厦头村宣布起义,自号“龙团大元帅”,竖起“官逼民反”“扫清灭洋”大旗。起义军迅速扩展到近四万人,多为原义和团团民,转战巨鹿、邢台、唐山、内丘、新河、平乡等县。起义军提出“复仇雪耻”的口号,向洋教士、洋教会发起攻击,在威县处死法国教士,使冀、鲁、豫边区震荡不已。清政府在列强的催逼下调兵遣将前入镇压。袁世凯令段祺瑞、倪嗣冲猛攻起义军。法、德、日等国侵略军六千余人也从北京直赴南宫、冀州助剿。四月初二日,清军围攻起义中心广宗县件只村,村落在炮火中化为焦土,景廷宾等经死战突围。但不久广宗、巨鹿、威县、南宫等处根据地相继陷落,景被迫向山东、河南边境退却。五月,景廷宾在临漳兵败被俘。六月,在威县英勇就义。景死后,余众四散,起义遂告失败。
光绪二十八年(1902)初,英、美、日、葡等国向清政府表示,若中国能参照西方律例,对刑律进行改革,则放弃其领事裁判权。清政府感到“墨守旧章授外人以口实,不如酌加甄采(外国刑律),可收长驾远驭之效”。遂于四月初六日,派刑部右侍郎沈家本、驻美国公使伍廷芳“将一切现行律例,按照交涉情形,参酌各国法律,悉心考订,妥为拟议,务期中外通行,有裨治理”。把修订《大清律例》纳入“新政”范畴。沈家本、伍廷芳受命后,参照西方和日本等国的刑律,将《大清律例》中相互重复,已经停止以及特别残酷的封建判刑条例进行了合并和删除,把充军、流刑、徒刑改为服劳役;废除了凌迟、枭首、戮尺、缘坐、刺字等酷刑;把笞、杖改为处罚金,轻罪禁用刑讯;将虚拟死罪改为流刑、徒刑。光绪三十一年(1906)三月二十日,清政府采纳了沈家本、伍廷芳的部分修订意见,宣布删去《大清律例》中凌迟、枭首、戮尸、刺字等酷刑。随后又颁布“恤刑狱”若干条,“禁止刑讯、拖累、变笞杖”。
光绪二十八年(1902)底,政务处督办大臣奕劻奏请在七部之外新增设商部,“以为振兴商务之地”。清政府允其所请。光绪二十九年(1903)七月十六日,商部正式成立。奕劻之子载振补授商部尚书,伍廷芳、陈璧补授左右侍郎,后又聘东南实业巨人张謇充当商部头等顾问。八月初六日,清政府命将全国路矿事务归商部办理。商部成立后,颁发了《商部章程》、《奖励公司章程》、《重订铁路简明章程》、《劝办商会简明章程》、《矿务暂行章程》、《公司注册试办章程》等一系列举办商务、奖励实业的章程。同时还奏请设立路矿农务工艺各项公司,通饬各级官吏及局卡委员,“一律认真恤商持平,力除留难延搁各项积弊,以顺商情而维财政。”商部还认为“商之本在工,工之本在农,非先振兴农务,则始基不立,工商亦无认为资。”遂提出清查地亩,辨别土宜以及兴修水利,发展畜牧,设立农务学堂与农事试验场等建议。
光绪二十八年(1902),晚清著名科学家华衡芳逝世。华衡芳是江苏金匮县(今无锡人),生于道光十三年(1833)。他幼年时偶得一残缺不全的明代数学家程大位所著《算法统宗》“读而好之”,“不数日而通其术”,从此对算学发生浓厚兴趣,经常到书坊搜集算学书籍。在其父支持下,他得以纵览中国古代算学著作。后到上海入由外国传教士麦都思创办的墨海书馆,接触到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知识。咸丰九年(1859),由他著文,近代著名科学家徐寿作图的《抛物浅说》完成。华氏研究成就的日高,引起洋务大吏的重视。同治四年(1865),华衡芳应召到江南制造局,协助徐寿主持技术事务。后参加制造局译书馆的工作,与外国译员合作译出《金石识别》、《地学浅说》、《代数术》、《微积溯源》、《三角数理》、《合数术》等有关地质、矿物和数学方面的书籍。与此同时,他“潜心著述”,先后撰就《算学笔谈》、《开方别术》、《积较术》、《开方古义》、《循环小数考》等数学著作。华衡芳把一生的大部分精力献给了中国的数学事业,甚至无暇顾及家庭,妻死子亡,他都未能亲自料理后事。除了科学研究和数学之外,华衡芳对地位利、禄十分淡漠,甚至他溘然离世,“未尝一涉宦途”,“敝衣粗食,穷约终身”。
光绪二十八年(1902),夏曾祐撰写的《最新中学中国历史教科书》完稿。这部教科书只将中国古代史写到隋朝,但却是近代中国人用进化论观点指导历史研究的第一次尝试。在该书中,夏曾祐把中国历史置于上古、中古、近古连续发展的过程中去思考,强调古今事变的因果联系,并将其反封建专制主义思想贯穿于全书。该书最引人注目的是关于历史分期的见解。其中“中国五千年之历史,战国为古今之大界”,并具体分析了战国时期各种改革,认为其中的军政改革,“此事与家族社会与国家社会不同之界,较他事为尤甚”,实为战国封建说的初次猜测。其中“清代二百六十一年为更化时期:此期前半,学问政治,集秦以来之大成;后半,世局人心,开秦以来所未有。比盖处秦人成局之已穷,而将转入他局”。道光以后,与天下相见,数十年来,乃骎骎有战国之势,于是识者知其运将转矣。实为划分古代与近代史分期的首次尝试,是近代史学史首出的卓见。夏曾祐还在书中“历史之益”一节中,强调“夫读史之人,必悉其史中民陈,引归身受,而后读史乃有益”,即让人从史书中汲取教益。这部从形式到内容都十分新颖的历史书,使人耳目一新,深得当时读者欢迎。
光绪二十八年(1902)十月九日,由梁启超主编的《新小说》月刊在日本横滨创刊。主要编辑者有韩文举、蒋智由、马君武等。刊特以发表小说为主,兼及诗歌、戏曲、笔记和文艺理论。创刊号上,发表了梁启超的小说理论名作《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文章对小说的社会作用、社会影响、在文学中的地位及艺术特点等问题,进行了全面的论述,并第一次提出小说必须改革的主张。梁启超在该文中指出:“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欲新政治,必新小说”,对此后小说理论研究的展开、创作的繁荣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创刊号上,还发表了梁氏的小说《新中国未来记》,此后还连载了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等作品,或暴露当时社会的阴暗,或提出社会改革的设想,多与时局政治相关,染有浓厚的改良主义色彩,开创了晚清小说发展的新阶段。《新小说》的创刊,可视为近代中国粗具规模的新型小说刊物的发端,它与后来创刊的《绣像小说》、《月月小说》、《小说林》被称作晚清四大小说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