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知识服务

SPECIAL LITERATURE
历史事件
全部 政治军事 公共卫生 社会安全 自然灾害 科教体育 文化艺术 经济交通 机构职官
光绪二十六年(1900)五月二十一日,大沽炮台失陷后,天津义和团及清军即开始攻打紫竹林,天津战役由此爆发。六月初一日,义和团著名首领张德成率“天下第一团”五千余人入津,参加战斗。清政府鉴于驻津清军势单力薄,聂士成部武卫前军仅十营驻津,遂急调马玉昆、宋庆驻山海关军队往津增援。在津清军也加入了攻打紫竹林的战斗。聂士成部为清军中战斗力较强的新军,在租界与联军恶战十余次,斩杀敌军比其他各军都多。但各国联军从大沽源源进入天津,至五月底六月初,紫竹林内联军已逾一万四千人,且有野炮五十多门,机枪三十余挺,战斗力大为加强,六月初三日,领事团将战守事宜移交联军,加强了军事指挥。十三日,租界联军分路向天津西南郊进攻。六千余联军在纪家庄屠杀团民群众上千人,随后扑向驻守八里台的聂士成部,将其团团围住。聂士成率将士与敌军激战两个多小时,伤亡严重,复以弹药不继,遂奋力突围。但由于联军炮火猛烈,“聂军几无一生者,惟见尸身仆于血泊中”。聂士成左右腿均被击中,仍身先士卒,奋臂驱马向前杀敌,身上又中弹多处,“腹破肠出,犹挥军前进”,不料,头部连中两弹,遂壮烈牺牲。聂士成死后,清军失去统帅,天津防御力量急剧衰退。十四日,新任帮办北洋军务大臣宋庆接手天津战事。他伙同马玉昆大肆屠杀义和团。在攻打租界时,义和团的先锋,宋、马却令清军在背后枪杀团民。十七日,侵略军对天津发起攻击,宋庆不思迎敌,反“下令军中,痛杀拳匪”,半日之间,城内神坛多被捣毁。义和团接受招抚后,对清军毫无戒备,结果被戮数千人,以至无人守城巡街、盘查奸细。宋庆屠杀义和团后,护送直隶总督裕禄等逃到杨村,马玉昆逃往北仓。坚守天津城的义和团及练军,虽兵力单薄,仍顽强抵抗。十八日凌晨,日军扮团民赚开天津南门,用炸药炸毁城墙,联军大批涌入,守城军民与敌展开肉搏。张德成、杨寿臣等义和团首领虽负伤仍率众杀敌,后抵敌不住,撤出天津。练军守备宋春华等人战死在城墙上。这一战毙伤联军七百多人。侵略军攻陷天津后,在城中心鼓楼架炮,向逃难人群轰击,使城内鼓楼至北门外水阁,积尸数里,高数尺。联军连日屠杀,使海河上漂尸阻塞了河流,城内死人满地,房屋无存。官署、钱庄、商店、工厂、仓库、民宅,均被抢掠一空。仅长芦盐务署一处,被日、美侵略军抢去的白银,就可堆成高宽各三十英尺的银山。造币厂的几百吨存银,被俄军抢光。二十六日,由列强主持的天津都统衙门成立,对天津、静海、宁河等地实行殖民统治。俄国率先在占领区强行成立俄租界,占地达五千九百多亩。各国纷起效尤,已占有租界的英、法、日、德则乘机扩大地盘;未占有租界的意、比、奥也各占一块,形成各国列强分治天津的局面。
光绪二十六年(1900)四、五月间,为了镇压义和团运动,各国纷纷将战舰集结到天津大沽,遂派遣一批批海军陆战队登陆,进入在紫竹林租界。各国联军进入租界后,即与租界地内武装起来的人员相配合,以租界为据点,不断地攻击和枪杀义和团民和当地民众。五月二十一日,八国联军占据大沽炮台后,义和团和部分清军立即分数路围攻紫竹林租界,进行反击。联军为了控制海河,企图占领河东武备学堂,学堂内爱国学生奋起抵抗,联军久攻不下,放火焚烧房屋,使储藏军火爆炸,数十名学生壮烈牺牲。义和团闻讯赶到,经战斗,迫使联军退回租界。五月二十四日,二千余联军从塘沽开往紫竹林增援。义和团在其途经的浮桥两端截击,打死打伤联军近百名,其中包括一名德国将军。攻打紫竹林的战斗中,以老龙头火车站战场最为激烈。该站地处交通枢纽,是租界北面的门户,有俄军一千七百余人驻守。天津义和团著名首领曹福田率数千团民及清军,对老龙头车站发起猛攻,在义和团潮水般的冲击下,打得侵略军“皆高挂白旗,以示不战”。但曹福田仍率团民攻打不休,西方记者云:俄军“竟死伤有五百名之多”。六月初一日,曹福田给租界联军下了道战书,指出天津市内为烟稠密,交战伤及百姓;而天津东郊“有旷野,堪作战场”,要求侵略军“定准战期,雌雄立见”。翌日,义和团著名首领张德成率“天下第一团”进入天津。六月初三日,即投入攻打紫竹林,激战数小时,一度占领火车站。六月初六日,张德成又率团从马家口冒死猛攻租界。为冲破侵略军的地雷封锁,张大摆“火牛阵”。团民以火牛开路,冲入租界区,杀死杀伤许多侵略军。直到六月十八日天津失陷,义和团和清军围打紫竹林的战斗整整持续了一个月,毙伤大量联军,使得侵略者“狼狈不堪”,“相对而泣”。
光绪二十六年(1900)五月上旬,开进天津租界内的各国联军已逾二千人。五月十一日前后,各国驻华公使被授予武力镇压义和团全权。他们立即要求在津的各国部队向北京进发。五月十三日,八国联军正式组成后,制定了夺据天津,由铁路进犯北京的计划。次日,联军中统帅英军中将西摩率联军二千余人,分三批由天津乘火车北进。消息传到北京,董福祥率领的清兵甘军迅速控制了北京车站,准备迎击联军。十五日,前往火车站迎接联军的日本使馆书记官杉山彬,在永定门外被甘军射杀。在联军开往北京的途中,沿铁路线的义和团及民众破坏了铁路,随处拦击侵略者。联军只得边与义和团及民众边修路行进。第一天只走了四十多公里,第二天走了十六公里,第三天则进军不过五公里。当联军到达廊坊时,被蜂拥而来的义和团及民众包围。这些团民和民众直扑联军,英勇无比,其中多数为少年,联军开枪射击,团众死亡惨重,但仍前仆后继。附近村庄团民闻枪声纷纷赴往战场,使联军被团团围困在廊坊。十八日,联军突围北进,团民则继续围堵,奋不顾身,直逼火车。他们面对来福枪和机关枪的扫射,毫无惧色,勇猛前冲。同日下午,义和团又猛攻京津路上已被联军占据的落(伐土上下结构)车站,迫使西摩派部分联军回援。这一路联军被包围在廊坊和杨村之间,前后两端的铁路都被拆毁,火车无法行进。联军进退失据,供应断绝。二十日,西摩率领部分联军退到杨村,企图改由运河水路北犯。二十二日,数千义和团团民和二千余甘军将士向廊坊的联军发起猛攻,激战两个多小时,毙伤侵略者五十四人,残余之敌被迫全部退至杨村。当日夜晚,义和团和甘军袭击杨村,联军又伤亡近四十人。在义和团和甘军的围击下,联军“进京之路,水陆俱穷”。二十三日,西摩无力北犯,遂率部从杨村由水路逃往天津,沿途继续遭到义和团和民众的袭扰和打击,伤亡惨重。二十七日,联军退至西沽,夺占武库,随即又被清军和义和团围住。直到三十日,大队联军赶到,才使被围的联军退回天津。这一战被称为廊坊之战的战役,联军被击毙六十二人,伤二百二十八人。事后,联军统帅西摩心有余悸地说:“义和团所有设为西式枪炮,则所率联军必全体覆没”。
光绪二十七年(1901)十二月,清政府任张百熙为京师大学堂管学大臣,并命他裁定学堂章程具奏。光绪二十八年(1902)七月十二日,张百熙进呈《京师大学堂章程》、《考选入学章程》、《高等学堂、中学堂、小学堂章程》以及《蒙学章程》各一份,共六件,候旨颁行。这些章程对辛丑年以后清政府设立的各级各类学堂的学制、入考方式、教学内容等,做出一一些系列规定,是中国近代学堂教育体系整体设计的最初方案。进呈当日,即由清政府颁行,被称为钦定学堂章程。
光绪二十七年(1901),留学日本的中国留学生已逾千人,留学生中遂酝酿组建中国留学生会馆,以便联络感情,结成团体。但由于经费无着,筹建之事提起旋辍。光绪二十八年(1902)正月初三日,清政府驻日公使蔡钧在东京九段坂偕行社大宴中国留学生,出席学生二百七十四人,觥筹交错之间再次提出成立留学生会馆事,并请蔡钧资助,蔡钧接受了学生的申请书,并当即同意。于是,与会者全体议决举蔡钧为会馆总长,留学生监督钱恂为会馆副长,还推举了会馆章程起草员。二月初七日,留学生在东京锦辉馆召开大会,会议会馆章程,选举了十二名会馆主要工作人员。章程共分五节,主要内容是定名为清国留学生会馆,宗旨为“联络情谊,交换知识”,并规定了职员人数、选举办法、经费筹集。二月二十一日,在会馆所在地东京神田区骏河台铃木町十八番地,召开了会馆成立大会,并宣布正式开馆。会馆干事范源濂致开馆辞,郑重宣布清国留学生会馆成立。从此,中国留日学生有了民主自治的团结核心,该组织对内有约束中国留学生纪律的责任,对外有代表留学生争取合法权利的义务。
光绪二十七年(1901)二月十二日,中国近代著名科学家徐建寅不幸逝世。徐建寅生于道光二十五年(1845),其父是晚清著名科学家徐寿,曾翻译了《汽机发轫》、《化学鉴原》等近代科学著作,为近代化学在中国的传播做出了巨大贡献。徐建寅自幼追随其父,耳闻目濡,参加实验,对近代自然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治二年(1863),他协助其父完成了木壳轮船“黄鹄号”的制造。同治五年(1866),徐寿受命襄办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并主持翻译馆,徐建寅参与了翻译近代科学书籍的工作,翻译出《化学分原》、《声学》、《电学》、《兵学》、《器象显真》、《石板印法》、《造铁全法》、《汽机新制》等科学、兵法新书二十多种。同治十三年(1874),李鸿章创办天津制造局,调徐建寅负责研制火药必需的硝酸。徐凭借对化学的丰富理论知识和实验技术,很快研制成功,且比进口货便宜许多。光绪元年(1875),徐建寅奉调山东机器局总办,“躬自创造,未尝延用西人”,建成一座新型枪炮弹药工厂。光绪五年(1879),徐建寅以驻德参赞名义,到德、英、法考察造舰及军事工业。徐建寅在欧洲对资本主义近代工业进行了认真的考察,仔细了解生产过程和设备运转,工人操作细节,把他认为对中国有参考价值的东西都记录了下来。在他逗留欧洲期间写的《游欧杂录》中,他详细介绍了许多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金属加工工艺和设备,如模锻、挤压、冲制成型、仿形切削、转炉炼钢、电冶铜等等,有的笔记几乎同技术文件没有区别,对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产生了十分有益的启示和影响。戊戌变法时期,徐建寅以其丰富的科技知识和实践,被派任新设立的农工商总局督理。但戊戌政变后,许多新事物被扼杀,农工商总局亦被载撤。徐建寅后来受张之洞之邀,到湖北帮助兴办工业和训练新军,八国联军入侵中国后,外国停止向中国供应火药,徐建寅遂赴汉阳钢药厂研制硝化纤维无烟火药。徐建寅认为:列强交迫,军火尤为重要,所以殚精竭虑,夙夜赶制,“日手杵臼,亲自研炼”,终于试制成功,并准备大量生产。光绪二十七年(1901)二月十二日,徐建寅与工匠们一起拌和药料,不想机器磨擦过热,生火炸裂,声如霹雳,火焰冲天,徐建寅与在场的另十三人同时遇难。
光绪二十七年(1901)八月,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会奏变法,议及兴办学堂,先行设局编译教科书。二十日,清廷命刘坤一、张之洞按会奏所陈,择要举办。当月,编译教科书的机构成立,该局设在江宁,初名江鄂书局,后改江楚书局。刘世珩为总办,缪荃孙为总纂,陈作霖、姚佩珩、陈汝恭、柳诒征为分纂。书局成立后即开始编译书籍。罗振玉、刘大猷、王国维在上海翻译日本书籍。另由陈季同、陈庆年先后主译西书。
光绪二十七年(1901)七月二十五日,清政府全权谈判大臣奕劻、李鸿章,与英、美、俄、德、日、法、意奥、西、荷、比十一国公使在北京签订《辛丑条约》。《辛丑条约》共十二款,另有十九个附件。主要内容有:一、赔款四亿五千万两白银,以关税、盐税和常关税作担保,分三十九年还清,年息四厘,本息合计白银九亿八千余万两,被称为“庚子赔款”。二、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使馆区,界内不准中国人居住,由各国派兵驻守。三、拆除大沽炮台和北京至大沽沿途的炮台;天津周围二十里内,不得驻扎中国军队;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和北京至山海关沿线十二个战略要地。四、清政府在各地颁布上谕两年:“永禁或设或入与诸国仇敌之会,违者毕斩”;各省官吏必须保护外国人,否则即行革职,永不叙用,惩处祸首诸臣将;有外国人“被虐”“被杀”地区,“停止文武各等考试五年”。五、清政府允将各个通商条约中,诸国视为应行商改之处,其他应办的通商事项,“均行议商”。六、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改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七、清政府分派诸王大臣赴德、日两国“谢罪”;并在德国公使克林德、日本使馆书记生杉山彬被杀处建立牌坊。
清政府宣布实行“新政”后,在外国资本主义列强的要求下,对传统的官制和机构一些形式上的改变。光绪二十七年(1901)六月初九日,清政府宣布撤消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改设外务部。该旨令宣称:“现当重定和约之时,首以邦交为重,一切讲信修睦,尤赖得人而理”,因此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进行改组。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派奕劻总理外务部事务,王文韶为会办大臣,瞿鸿礻几为尚书,余寿朋、联芳为右侍郎。
辛丑条约签订后,列强为加强对中国的控制,要求清政府进行所谓“改革”。清政府鉴于国民不满情绪日益高涨,统治日趋不稳,也不得不对传统方式做改弦更张,遂公开表示将实行“新政”。光绪二十七年(1901)三月初三日,清政府下令设立督办政务处,以为推行新政的办事机关。派奕劻、李鸿章、荣禄、王文韶、昆冈、鹿传霖六人为督办政务大臣(后又增派瞿鸿礻几)、刘坤一、张之洞(后又增派袁世凯)遥为参预。政务处下设提调二人,章京若干。该处负责制订新政各项措施,掌管各地官吏奏章及办理全国官制、学校、科举、吏治等事务。光绪三十二年(1906)督办政务处改为会议政务处,次年并入内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