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知识服务

SPECIAL LITERATURE
历史事件
全部 政治军事 公共卫生 社会安全 自然灾害 科教体育 文化艺术 经济交通 机构职官
永乐十二年(1414),西藏黄教(即新迦当教)创始人宗喀巴派遣其弟子释迦也失进京朝见。明政府封释迦也失为“西天佛子大国师。”宗喀巴死后,释迦也失于宣德九年(1434)再次进京,又被封为“大慈法王”。按黄教的宗教习惯,在宗喀巴死后,其两大弟子世世转生,称“呼毕勒罕”(藏语为化身之意),承传其衣钵。这两个弟子,就是后来的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
解缙(1369-1415),字大绅,吉水(今属江西)人。洪武二十一年(1388)进士,受中书舍人。曾上万言书,批评太祖政令屡改、杀戮太多等事。后被罢官八年,建文时再出仕。成祖即位后,擢侍读,直文渊阁,又进翰林学士兼右春坊大学士,主持编纂《永乐大典》,颇受成祖重视。永乐五年(1407)以“泄禁中语”、“廷试读卷不公”,被谪为广西右参议,后又改任交趾右参议。永乐八年入京奏事,当时成祖北征而不在京师,解缙便私谒太子而还。汉王高煦由于解缙当年主张立高炽为皇太子,而未主张立自己,便怀恨在心,此时以“无人臣礼”进馋。于是解缙于永乐九年被下狱。永乐十三年正月,锦衣卫纪纲上囚犯名录,成祖见到解缙名字名字,便问:解缙还活着?纪纲得知此言便借机将解缙灌醉,埋于积雪中,冻而死,年四十七。其家也被抄,妻子、宗族徙辽东。解缙的著作有《文毅集》、《春雨杂述》等。
永乐十四年(1416)八月,成祖下令作北京西宫。永乐十五年(1417)四月二十七日,西宫建成。中为奉天殿,殿之侧为左右二殿。奉天殿之南为奉天门,其左右为东西角门。奉天门之南为午门,午门之南为承天门。奉天殿之北有后殿、凉殿、暖殿及仁寿、景福、仁和、万春、永寿、长春等宫。共有屋一千六百三十余楹。
永乐十四年(1416)十一月十五日,诏文武群臣集议迁都是否合宜。在此之前,成祖自北京返回京师,便决意迁都。工部请择日营建北京,成祖说:此为大事,须聚集所有廷臣商议才行。于是公、候、伯、五军都督及在京都指挥等军上疏曰:北京河山巩固,水甘土厚,民俗淳朴,物产丰富,实为天府之国,帝王之都。县河道疏通,漕运日广,商贾云集,财货充盈,良材巨木已集中京师,天下军民乐于趋事。随后,六部、都察院、大理寺、通政司、太常寺等衙门的尚书、都御史等官又上疏曰:北京乃圣上龙兴之地,北枕居庸关,西峙太行山,东连山海关,南俯中原,沃土千里,山川形势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实为帝王万世之都,应敕所司营建,以成国家悠久之计,符臣民之望。成祖采纳其议。
姚广孝(1335-1418),长洲(今江苏吴县人)。十四岁削发为僧,名道衍,字斯道。曾随相城道士席应真学兵法谋术,又兼善诗词古文。洪武中,僧宗泐荐于燕王朱棣,命其住北平(今北京)庆寿寺,随侍燕王二十年,成为心腹谋士。建文初,惠帝准备削藩,广孝劝燕王起兵,并为其筹划军事,自己与世子居守北平。燕王登帝位后,恢复其俗姓,赐名广孝,授太子少师,予冠服,赐二宫人,更得成祖器重,不呼其名,而只呼“少师”。永乐十六年(1418)三月二十八日卒,年八十四。赠荣国公,谥恭靖。成祖亲作神道碑,将其比于元朝刘秉忠。有《道余录》,对宋儒多有讥诋,但此书被其好友杨洪毁掉。广孝还曾与修《太祖实录》、《永乐大典》等。
北京宫殿即将建成,钦天监奏明年正月初一为吉日,应御新殿受朝贺。于是,永乐十八年(1420)九月初四,成祖定都北京,并遣户部尚书夏原吉往召皇太子及太孙,限期十二月底到北京。二十二日,又下诏:自明年正月,改京师为南京,北京为京师,设六部,云行在之称。并取南京各印信给京师诸衙门,另铸南京诸衙门印信,全加“南京”二字。十一月初四,以迁都北京诏告天下。永乐十九年正月初一正式迁都北京,十一日大祀南效,十五日赦。
自永乐六年(1408)六月开始动工兴建北京,至永乐十九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北京的郊庙宫殿全部落成,共历十三年半的时间。其规制全仿南京,但是其高敞壮丽则远远超过南京。又于皇城东南建皇太孙宫,东安门外东南建十王府邸,共为屋八千三百五十楹。论营建之功,进封薛禄为阳武候,擢工部营缮清吏司郎中蔡信为工部右侍郎,营缮所副吴福庆等七人为所正,所丞杨青等六人为所副,以木瓦匠金珩等二十三人为所丞,赐督工文武官员及军民夫匠钞、胡椒、苏木各不等。
永乐十九年(1421)四月初八,奉天、华盖、谨身三殿同时发生火灾。营建了十三年的北京新宫,竟然在落成不到四个月时就被烧,此事对成祖的震动很大,怀疑其统治是否引起天怒人怨。于是,初十,诏文武群臣尽言无隐,直陈其缺失。十三日,又诏令停止一切不便于民及不是当务之急的工程,免除永乐十七年以前拖欠税粮、课程、盐课、马革等项及永乐十八年受灾地区的粮草。十七日本为万寿节,也因三殿发行火灾而停止朝贺。
永乐元年(1403)成祖建北京于顺天府,称为“行在”。永乐十九年(1421)改北京为京师。洪熙初年,仁宗欲迁都南京,命北京诸司仍称行在。正统六年(1441)八月,宁波知府郑恪请定都京师,改号南京,英宗从之。是年十一月初一日,英宗以宫殿成,大赦天下,正式定北京为京师,罢北京行在之称。在南京的府、部、司、寺、院、局悉冠以南京,改其官印。
永乐二十二年(1424)十月,谕户部尚书郭资:往年百官军士扈从,每月给米五斗。如今建都北京,这些人都有家室,恐怕不够维持其生计。常常是遵纪守法者被饥寒所困扰,而贪赃枉法者则肆无忌惮。于是,命令增发京官及军士月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