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知识服务

SPECIAL LITERATURE
历史事件
全部 政治军事 公共卫生 社会安全 自然灾害 科教体育 文化艺术 经济交通 机构职官
顺治元年(1644)十月初一日,顺治行定鼎登基礼,亲至南郊,发布告祭天地文:“兹定鼎燕京,以绥中国。”宣布继续沿用“大清”国号,纪元顺治。这标志着清皇朝中央政权在关内的确立,为满族贵族最终篡夺农民起义胜利果实、摧毁腐朽的南明王朝和完成清的统一大业,提供了政治上的保障。
顺治元年(1644)五月,江南金坛“削鼻班”参加抗清斗争。明代,江南的地主豪绅称其家内奴仆为“鼻头”,任意驱使,横加挞罚。明末,随着阶级矛盾的尖锐化,这些家内奴仆也起而反抗地主豪绅。他们为了洗刷“鼻头”的侮辱,自称为“削鼻州”。清军南下后,“削鼻班”也加入到轰轰烈烈的反清斗争洪流中。金坛彭氏奴仆,“削鼻班”首领潘茂、潘珍自称主帅,聚集数万人,于顺治元年五月攻下金坛县城,接着又进攻附近州县,屡败清军,扰得清统治者不得安宁。次年,清昂邦章京哈哈木亲统大军前来围剿,由于原明锦衣指挥、金坛县人史顺震的告密,清军采用突然袭击的战术,捕获了潘茂、潘珍,并将他们解往南京处死。
顺治元年(1644)六月十一日,摄政王多尔衮与诸王、贝勒、大臣等定议,应建都燕京,派遣辅国公吞齐喀等携奏章迎驾。七月初八日,顺治帝在告上帝文中宣布:接受多尔衮的奏请,“迁都定鼎,作京于燕”。八月二十日,顺治车驾自盛京启行,九月十九日至京师,自正阳门入宫。
顺治元年(1644),清廷定都北京后,满族贵族统治集团强制推行圈地、缉逃人、剃发、屠城等民族奴役、民族压迫的措施,激起了汉族各阶层人士一场持续的、广泛的、有组织的民族抵抗运动。其中,一部分明朝遗民和其他地主阶级及其知识分子标榜“君亲之尊”、“华夏之防”,打着恢复“大明江山”的旗号,披发跣足,奔走呼号,掀起了重要波澜。这就是清初历史上著名的复明运动。随着反清斗争的深入,复明运动的目的有很大不同:一部分地主、官僚哭祭崇祯,声称要相随高皇(明太祖),恢复朱明皇的统治;另一部分地主缙绅、士大夫不是一般地倡言封建纲常、死心塌地忠于一家一姓、眷恋明朝统治,而是首先在于反对满族贵族统治集团的民族奴役和民族压迫措施,恢复汉族地主的统治。
顺治元年(1644)四五月,当崇祯帝自杀、明朝灭亡,以及清兵入据燕京的消息传到南京时,陪都南京陷入了一片混乱之中。明在南京的地主、官僚和军阀为了逃避彻底覆亡的命运,议立新君。以马士英为首的实力派以武力相威胁,拥立明神宗之孙、福王朱由崧。五月初三日,福王监国于南京,南朝政权由此建立。五月初五日,福王政权以马士英、史可法等为东阁大学士,分江北为四镇,由总兵刘泽清、高杰、刘良佐和靖南伯南得功分别驻守淮安、泗州(今安徽泗县)、临淮(今安徽凤阳临淮关)、庐州(今安徽合肥),以屏障南京,防范农民军的进攻。
顺治元年(1644)五月初三日,摄政王多尔衮在给故明内外官民的谕旨中下令:“凡投诚官吏军民皆著剃发”,是为剃发令。汉人的习俗,原本是将头发束在头顶;而满人的习俗,则是在头发中间编成发辫,垂于脑后,周围剃去。强制汉人剃发,改变民族习俗,实质是要在精神上征服汉人,自然引起了汉族人民的强烈反对。二十四日,多尔衮鉴于清统治尚未稳固,宣布收回成命,允许汉人照旧束发。顺治二年(1645)六月十五日,清廷在消灭了南明福王政权之后,认为自己的统治已经稳固,再次颁布剃发令。宣布自布告发出后,京城内外军民限十日内剃发,各省军民自部文到日起也限十日内剃发。剃发令措词极其严厉:“遵依者为我国之民,迟疑者同逆命之寇,必置重罪。”但是,这不仅没有吓倒大江南北的汉民,反而激发了他们的反抗情绪。广大农民、工商业者,有气节的士大夫和中小地主、总分官僚豪绅,都坚决反对剃发。此后,随着清军的逐步深入,江南各地更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反剃发斗争。
顺治元年(1644),清廷设立户部宝泉局和工程宝源局,铸钱发行,文曰“顺治通宝”,每文重一钱。宝泉局铸钱供全国经费使用;宝源局鼓铸之钱,要按卯(当时以六千二百四十九串二百七十文为一卯)报呈工部,交节慎库验收,然后作为工部所管各项工程经费发放。
顺治元年(1644),清廷设立了掌收题本的机关――通政使司,它的主要职责是收纳各省题本,校阅后送交内阁。查有题本不合规制的,揭送内阁参办;如题本有逾限期的,则须移文有关部门议办。在京各衙门的一切奏本,不分公私,也均须送通政使司呈进。通政使司所属有“登闻鼓厅”,内设登闻鼓,供军民击鼓伸冤。“登闻鼓”初设于都察院,顺治十三年十月移置于长安右门外。清廷规定:由科道满汉官轮流值鼓;凡击鼓告状而又确有冤抑者,在京师内必须经各衙门审理,在京师外督抚不为昭雪,由科道官审明封进;越级告者照例责逐。
顺治元年(1644),清廷定都北京后,设立了步军统领(或称九门提督),以统辖满、蒙、汉八旗步军营及九门官兵,同时兼管巡捕二营(南北二营)事务。顺治十六年,清廷又添设巡捕中营,隶步军统领麾下。至此,步军统领的全称为“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三营统领。”
顺治元年(1644)四月,清廷开始向各地遣派巡按。清廷定都北京之后,随着清军南下和征服地域的不断扩大,陆续由北向南派遣巡按。终顺治一朝,其间四次停复。巡按是“天子耳目之官”,其主要职责是:内宣朝廷之“德意”,外察督抚之贤否,上考文武百官之恶善,下问黎民百姓之疾苦。可见巡按兼有察吏安民两大职能。它的遣派是清廷缓和阶级矛盾的重要措施之一,因为清廷以刀枪征服天下,以巡按随之安定地方,巡按在政治、经济、军事、文教诸方面均起了重要的作用。纵观顺治时期的巡按队伍,大多数品行端正,断事公允,其中有一些更堪称“铁面冰心”、“热肠冷面”,颇有作为。当然,“背旨坏法,收蠹纳贿”者也不乏其人。但由于巡按主要由汉官充任,引起了满族贵族的极端不安,因此顺治帝死后,辅政的四大臣打着“率循祖制,咸复旧章”的旗号,停止遣派巡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