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知识服务

SPECIAL LITERATURE
历史事件
全部 政治军事 公共卫生 社会安全 自然灾害 科教体育 文化艺术 经济交通 机构职官
嘉庆二年(1797),兼资文武、六艺旁通的女科学家王贞仪病逝,年仅二十九岁。王贞仪,字德卿,自号江宁女史,江苏江宁(今南京)人。她的祖父王者辅是一位具有历算学术中下级官吏,曾任丰城知县和宣化知县,先后都因得罪上官落职,最后一次还被发配到吉林,病死在戍所。她的父亲王锡琛是科举道路上的失意者,但却是一个有学识的好医生,曾汇集自己的临床经验,撰成《医方验钞》四卷。出生于这样环境的家庭里,王贞仪对世态人情比较敏感,对于现实生活有自己独特的考虑和认识,思想中的某些方面突破了当时社会的桎梏,表现出一定的解放和进步倾向。她否定相沿已久的男尊女卑的封建观念,无情地揭露了当时社会上的种种封建迷信活动,从不掩饰自己的观点来阿世取容。在祖父和父亲的熏陶培养下,王贞仪在青年时代不仅具备了经史诗文的修养,而且还在天算、医药等方面具有较高的科学水平,成为清代乾嘉时期一位卓越的女科学家。她广泛地涉猎了古代著名天算家张衡、祖冲之等人的著作,对某些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阐发和解释。王贞仪研究了勾股、测量、方程各方面的学术,写下了许多天算方面的著作。针对当时历算有中西法不同流派,她主张集思广益,不要有门户之见。王贞仪还对天文学中的若干天象问题作了阐述和解释,对岁差等问题提出了个人的见解。她还反复阐述了地体浑圆的论点,解释了人在圆形体上环立而不倾跌的原因,是地球周围都处在和天体的相对空间关系之中,没有上、下、正、侧的区分。在医学方面,王贞仪不仅从医书中学习了医理,而且还能切脉治方,提出了察脉、视人、因时、论方、相地的医道五诀。王贞仪撰写了许多科学专著和诗文集。主要的有《星象图释》二卷,《书算简存》五卷、《筹算易知》、《沈疴呓语》各一卷,《象教窥余》四卷,《文选(诗赋)参评》十卷,《德风亭初集》十三卷,《德风亭二集》六卷,《绣紩余笺》十卷。
嘉庆二年(1797)五月十二日,王聪儿、姚之富领导的襄阳白莲教起义军,在陕南兴安(今安康)与紫阳之间白马石抢渡汉江成功。此前,起义军活动在陕西南部的秦岭山区。后来,王聪儿、姚之富与王廷诏、李全等三路义军会师于镇安,在表带铺击败清军,击毙清军护军统领阿尔萨瑚等,接着又在王家坪设伏,重创清军。五月初,起义军由汉阴、石泉直趋紫阳,抢渡汉江。紫阳白马石等处,居汉江上游,水深不过三、四尺,船只只载义军中的老幼妇孺,其余多系骑马浮渡。身体强壮的战士,每两人挽手划水而过,渡江场面甚为壮观。襄阳义军渡江五天以后,清军统帅惠龄才率领军队缓缓而来。嘉庆皇帝又气又急,大骂惠龄等人是无耻已极,传旨严行申饬,惠龄被夺官街、世职、花翎,降为领队,而以宜绵总统军务,惠龄听其节制。襄阳义军顺利渡过汉江,为进军四川铺平了道路。王聪儿等率领白莲教起义军兵分三路进入四川,穿越大巴山区,到达通江、达州,不久又由通江竹峪关进抵东乡,与四川义军会合。王聪儿、姚之富等驻开县南天洞,李全等部驻温汤井,分屯山冈,延亘三十余里。各路义军决定重新设青、黄、蓝、白分号,并设掌柜、元帅、先锋、总兵等职,确立各路义军的建置。襄阳义军黄号以王聪儿、姚之富、王廷诏、王光祖、樊人杰为首领,白号以高均德、张天伦为首领,蓝号以张汉潮为首领,下面各附以其他将领。襄阳白莲教军抢渡汉江成功,与四川起义军胜利会师,使白莲都起义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嘉庆二年(1797)十月二十一日,紫禁城内乾清宫、将泰殿发生火灾。次日,嘉庆帝谕内阁、内务府大臣,将失火延烧的太监,以及失于稽察的总督首领太监等,分别治罪。嘉庆帝说:宫禁重地,该太监等不能小心看守,以致失火延烧,获罪甚重,本应照拟严办,朕仰体上天好生之德,量予从宽。结果,原拟绞决太监郝士通,改为应绞监候,秋后处决。原拟绞候首领太监张士太、刘顺、王进录,免死,发往黑龙江,给索伦、达呼尔为奴。原拟发遣的散众太监二十二名,均免其发遣;其中李从祥、孙天成二名,系专管东暖阁的人,重责四十板,发往吴甸锄草三年;张宽等二十名,俱重责四十板,交总管分拨当差效力。至于专管总管太监顾进朝,革去总管,仍回瀛台,在太监上当差,并罚钱粮六年。总管太监萧得录、张进喜、刘芳、佟安、佟玉明,虽均系总管,但究非专司,俱免其革去顶带,仍各罚钱粮四年,以示薄惩。不久,嘉庆帝又命军机大臣传谕刑部,将太监郝士通发往黑龙江,给打牲乌拉、索伦、达呼尔为奴。
嘉庆二年(1797)正月二十六日,贵州布依人起义的消息报闻京师。贵州南笼府(今安龙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布依族人以韦朝元为首,汉人桑鸣升为军师,率领布依、苗、汉人于普坪起义。不久,起义军势力延及安顺府属郎岱、归化(今贵州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和贵阳府属广顺、罗斛(今贵州罗甸)等厅州地区。嘉庆帝闻讯后,立即谕示军机大臣,认为贵州苗疆关系紧要,一切调度机宜,人少照料难周,决定派将军勒保从黄柏山出发,轻骑减从,驰赴南笼;又派珠隆阿、张玉龙等带领从别省调往贵州军兵,前赴南笼;还决定再从别省调兵一二千人驰援贵州南笼,以期火速扑灭布依人起义。后来,在清军四面围剿下,韦朝元等人被俘身死,起义失败。
嘉庆三年(1798),著名文学家袁枚病逝。袁枚,字子才,号简斋,杭州人。乾隆四年(1739)进士,授庶吉士,任知县。由于他个性好味、好色、好葺屋、好游、好友、好花竹泉石、好珪章彝尊,好名人字画,好书,便辞官自适,在南京小仓山修葺随园居住,赋诗作文。袁文著述有《小仓山房文集》及外集四十三卷,《小仓山房诗集》及补遗三十九卷,《小仓山房尺牍》十卷,《随园诗话》及遗补二十六卷,《随园随笔》二十八卷,《新齐谐》及续二十四卷。袁枚的思想比较自由解放,对当时统治学术思想界的汉、宋学派都有所不满,而特别反对汉学考据。他主张诗写性情,认为诗人不失赤子之心,作诗不可以无我,即要有真性情,要有个性。在袁枚看来,性情是诗的根本,一切题材内容,音韵格律、语言风格等,都是有定而无定,恰到好处即妙。他宣称对于古今人诗作,对于各个流派,要无所不爱,无所偏嗜,主要看他们有无表现性情。他反对模仿唐宋、大谈格律、以书卷考据作诗的拟古主义和形式主义诗风,更不喜爱一切迭韵、和韵、作僻韵、用古人韵等等来束缚灵性,以文字为游戏。袁枚对于诗的见解,对当时形式主义和拟古主义诗风,是一个很大的冲击。由于袁枚的诗直抒性情,写自己的生活感受,因而具有清新灵巧的风格。他的许多诗意境明晰,别有韵味。不过,缺乏现实社会内容,所作不出家居生活或旅行纪事的范围,则是袁枚诗的根本缺点。
嘉庆三年(1798)三月,襄阳白莲教军首领王聪儿等在郧西上津堡南投崖壮烈牺牲。原来,襄阳白莲教军准备进攻西安,因清军在川陕有较多机动兵力,尤其地方乡勇众多,这一计划无法实现,王聪儿等便准备率队转移。不料清军死死缠住白莲教军不放,使襄阳白莲教起义军逐渐陷于被动地位。在清军的追逐下,白莲教义军先是在山阳的石河、宽坪与清军激战,接连失利后,又且战且走,退到湖北郧西的三岔河。这里两旁都是高山峻岭,白莲教军被迫走进山沟,如果义军从沟口奔向大路,就可毫无阻挡,摆脱清军追击。谁知郧西知县孔继檊率领数千乡勇,赶在白莲教义军的前面,堵住了沟口。白莲教军被装进了口袋里,前有乡勇堵截,后有清军追赶,两侧都是山梁。既使在这种情况下,八九千名白莲教军仍然顽强奋战,占住山梁,奔突沟口。但是,多次冲击,未能突出包围,白莲教军只好集结在左右两个山梁上。清军侦察到王聪儿、姚之富被困在名为卸花坡的左山梁上,便全力攻扑。王聪儿等率领三千多名白莲教军战士一边放枪,一边滚石抵抗。清军和乡勇人多势众,蜂拥而上,白莲教军中有许多老弱妇幼,力战不支。王聪儿和姚之富率领义军转移到山梁最险峻的地方,弃马爬越。清军团团围住了山梁,白莲教军无路可走,仍奋力抵抗,纷纷倒在血泊之中。王聪儿率领女战士十余人,与姚之富等登到山顶,誓不做俘虏,不受侮辱,相继投崖,壮烈牺牲。当时王聪儿年仅二十二岁。
嘉庆三年(1798)十一月,四川白莲教军重要首领罗其清被清军俘获。罗其清,四川巴州(今巴中)人,父子兄弟均习白莲教。嘉庆元年,他在方山坪起兵,被推为元帅,称巴州白号,以苟文明为副帅,与达州徐天德、东乡王三槐相响应,又联结通江冉文俦、太平龙绍周为左右翼。方山坪四面陡峻,坪顶宽广,上有水田、池塘、房舍,罗其清率领队伍在这里和清军对抗。他还率兵两破巴州,声名大震。嘉庆三年六月,罗其清与冉文俦在营山扎寨,防守严密,无懈可击。但是,罗其清与冉文俦不能团结合作,在几次战斗中,二人分别被清军击败,于是,罗其清被迫放弃箕山基要,退据大鹏寨,在清军的包围中,开始了更为艰苦的斗争。大鹏山地势险绝,宽广一百余里,半属悬崖,山上水泉堰塘很多,易防难攻。十月,清军四路围攻大鹏寨,昼夜轰击,纵火焚寨。经过一个多月的激战,清军从南、西两面突破了山寨。罗其清率部撤退,且战且走,退据虚空寨后,再次被清军包围。因为虚空寨无粮无水,无法防守,又被迫突围至方家坪。在这期间,白莲教义军遭受了严重挫败,溃散殆尽;罗其清也被清军俘获,不屈而死。罗其清死后,四川白莲教军余部由苟文明率领继续斗争,转战巴州各地。后来,在一次战斗中,苟文明、冉文俦同时战败身亡。
嘉庆三年(1798)八月初九日,清军统帅勒保上奏嘉庆帝:白莲教军重要首领王三槐已被俘获。王三槐是四川白莲教军首领,称东乡白号。该部是四川省白莲教起义军的主力,被清政府认为是最强悍的一支。嘉庆三年初,王三槐率领白莲教军,与清军大战于云阳、开县之间,切断了清军的粮道,使清军缺饷两月,乡勇四散。后来,王三槐又率领四川白莲教军与清军激战于开县梓橦庙、九龙山、铁索桥,以及太平金盆池,使清军总兵朱射斗惨遭败绩,清军大炮丢弃沟渠,被白莲教军缴获,均丢入金盆池中。王三槐虽然作战勇敢,指挥有方,但是,他对清朝统治者的招抚、诱降阴谋却认识不清。他过分相信南充知县刘清,赞誉他是不欺压百姓的“刘青天”。他曾跟随刘青进入清军统帅宜绵大营,企图用诈降手段袭击清军,只是清军有所准备,才未能得手。王三槐率领四川白莲教军击败朱射斗以后,便在太平、开县之间与清军周旋。清军将领勒保不能战胜王三槐,便设下毒计。他派遣都司马龙和贡生刘星渠两人,进入安乐坪劝说王三槐谈判招安事。王三槐依仗以前去过清军大营,并没出事,便把刘星渠留作人质,而随马龙前往。结果,王三槐进入清军大营后,即被逮捕。后押解京师受审,招出《供单》,被凌迟处死。王三槐死后,四川东乡白号白莲教军在冷天禄率领下,继续和清军进行斗争。
嘉庆四年(1799)八月二十七日,洪亮吉因事革职,不久遣戍伊犁。洪亮吉,字稚存,江苏武进人,少年孤贫,奋力学习。乾隆五十五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后督贵州学政,任满还京,入直上书房。嘉庆三年大考翰詹,他力陈内外弊政数千言,为时人所忌,以弟丧辞归。不久,大学士朱珪上书建议,重要起用。洪亮吉遂致书成亲王永瑆,称十几年来,督、抚、藩、臬贪欺害政,比比皆是。官吏贤者斤斤自守,不肖者亟亟营私。国计民生,毫不考虑,只顾目前;官民吏治,不认为是急务,只图保住自己的官。洪亮吉还直接指出:当今皇上应当效法宪皇帝的严明,使吏治肃而民乐生。结果,嘉庆帝认为他“妄测高深,意存轩轾,狂谬已极”,不仅把他革职,还遣戍伊犁。嘉庆五年,因为京师发生旱灾,洪亮吉才被释回籍。此后,洪亮吉专心著述。他精通经史,长于音韵、地理学及诗文,他曾提出人口繁殖与生活资料,如住房、粮食等增长率的不协调,所以“治平”时代潜伏着社会危机。他的要主著述有《春秋左传训诂》、《补三国晋书地理志》、《意言》等,大多汇编于《洪北江全集》。
嘉庆四年(1799)四月十九日,嘉庆帝就宛平百姓潘世恩、汲县百姓苏廷禄呈请在直隶邢台等县境内开采银矿,给事中明绳据以入告事颁布谕旨。他说:朕恭阅世宗宪皇帝朱批谕旨,于开矿一事,深以言利扰民为戒。圣训煌煌,可为万世法守。矿藏于山,非数人所能采取,亦非数月所能完事。必须是千百人为群,经年累月,设立栅厂,凿砂煎炼。以谋利之事,聚游手之民,生衅滋事,势所必然。纵使官府经理,尚且难以约束多人,若听一二商民集众自行开采,其弊将无所不至。这在边疆省份犹不可行,何况近在畿辅?他府犹不可行,何况近地大名?各该处向有私习邪教的人,此时对他们禁止尚旦不够,怎么又能听任他们聚众呢?国家经费,自有正供常赋,川陕民乱,指日即可平定,国用本用不着考虑,怎么能又穷搜山泽,锱铢计较呢?结果,潘世恩、苏廷禄以“藉纳课为词,以小民而议及帑项,实属不安本分”罪,押回原籍,交地方官严行管束,不许出境滋事。给事中明绳,以开矿事冒昧转奏,明系商人嘱托,希望事成后分肥而已,用心卑鄙,交部议处。这样,清政府就明确表示了畿辅地区禁止开采银矿以及其它矿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