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知识服务

SPECIAL LITERATURE
历史事件
全部 政治军事 公共卫生 社会安全 自然灾害 科教体育 文化艺术 经济交通 机构职官
咸丰二年(1852),太平天国刊行《天命诏旨书》。书中辑录天父(代言人东王杨秀清)、天兄(西王肖朝贵)于道光二十九年(1849)在贵县、咸丰元年在东乡至永安等地下凡时的圣旨,以及天王洪秀全自金田至长沙发布的诏旨。并以之作为太平天国教育课本,要求太平军将士“通军熟读记心,免犯天令”,“识法忌法”。
咸丰二年(1852)十一月初七日,太平军水旱两路从岳州起程进军湖北,直趋武汉。先是,洪秀全、杨秀清等侦知长沙清军兵力空虚,乃命西王肖朝贵率兵两千,从郴州出发,北上攻取长沙。其时长沙守军只有八千,如太平军主力继至,破城有望。但由于洪秀全等因道、郴之胜而轻敌,未能及时支援,使肖朝贵兵力单薄,攻城只限于南城一隅,不能致敌死命。后清军援兵四集,肖朝贵于七月二十九日中炮受伤,不久去世。洪秀全得到消息,方于八月二十八日率军抵达长沙城下,此时长沙城防清军已达数万,对太平军的进攻拼死抵抗。洪秀全、杨秀清等乃作战部署,派石达开率部渡湘水西进。十月十九日夜,太平军主力撤长沙之围,西北走宁乡、益阳,转攻“楚北门户”岳阳。在岳阳一带,太平军缴获大量武器、船只,吸收大批渔户、船户、纤夫等参军。洪秀全封唐正才为典水匠职同监军,统率众船,正式建立水营。十一月初七日,太平军主力水旱两路从岳州出发,“千舡健将,两岸雄兵”,大举进军湖北,兵锋直指武汉。十三日,太平军攻克汉阳,十九日夺取汉口。在汉阳与武昌之间辽阔江而上,太平军搭起浮桥,横跨长江。十二月,大军强渡浮桥,向武昌发起猛攻。初四日太平军挖掘地道,轰塌文昌门城墙,攻占武昌城。是为太平军出师以来攻占的第一座省城,进军湖北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咸丰二年(1852)四月,太平军在蓑衣渡受挫后,改变原定计划,由陆路攻入湘南。二十五日攻克道州,随即以道州为大本营,分兵掠地,相继攻占附近江华、永明等县,七月初三日攻克湘南重镇郴州。太平军在攻占道州、郴州等地之后,进行了一段时间的休整,借以宣传革命,发动群众,扩充力量。约有五万余人加入太平军。其中包括许多经过战斗锻炼的天地会会众,也有不少道州、郴州一带的挖煤工人。由他们组成的“土营”,擅挖地道,在以后一些攻坚战中发挥了很大作用。在道州休整期间,太平军领导层曾就今后战略问题进行过一番争论。一些代表了占太平军大多数的广西农民“怀土重迁”的情绪,主张取道灌阳返回广西,天王洪秀全也有入粤之意,但遭到东王杨秀清的反对。他认为,“已骑虎背,岂容复有顾恋?”为今之计,只能继续北进入湖北,然后东向直取南京,椐为根本,进而夺取天下。洪秀全接受了杨秀清的正确意见,确定了继续挥师北上的战略方针。另外,太平军在进入湘南以后,以还以东王杨秀清、西王肖朝贵的名义,相继发布了《奉天讨胡檄布四方谕》、《奉天诛妖救世安民谕》、《救一切天生天养谕》三篇文告。文告中,对清王朝腐朽黑暗的封建统治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历数了满洲贵族入主中原以来残害汉族人民的滔天罪行。并特别对汉族知识分子责以民族大义,号召他们变计来归,与人民群众一起推翻满清王朝,建立“同享太平”的理想社会。文告的发布,表明太平天国在宣传方面已突破了单纯的宗教形式和内容,直接向清朝统治挑战,它不仅起到振奋人民群众革命精神的作用,而且具有争取汉族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共同反清的策略意义。文告发布后,迅速传遍四方,甚至武昌内外,“亦多有之”,对宣传革命,发动群众,扩大太平天国的影响起了巨大的作用。
咸丰二年(1852)四月十八日,太平军与清军江忠源部大战于广西全州蓑衣渡。先是,太平军于四月初撤桂林之围北上,十六日攻克全州。十八日,太平军水旱两路继续北进,行至蓑衣渡遇伏。蓑衣渡在全州城北十余里,临近湖南,重峦叠嶂,山有山坳可通。渡口西岸有沙滩突出河面,故渡口河床窄仅百米。清知州江忠源预先率部于渡口北约三里的水塘湾一带砍伐竹木,打桩拦船,堵塞河道,设伏兵于两岸山岗。太平军舟师至此,遭突然袭击,不能前进,与清军激战两昼夜,损失严重。洪秀全弃舟登陆,攻全州时中炮受伤的冯云山因伤势恶化不幸牺牲,将士伤亡甚多,辎重丧失。太平军被迫改变原定水旱两路直取长沙计划,从陆路进袭永州(今零陵),未克,乃南折攻占道州,进行休整、扩充。
咸丰二年(1852)二月十六日,太平军从永安突围。先是,咸丰元年年底,清钦差大臣赛尚阿亲赴前线,督广西提督向荣与广州副都统乌兰泰从北南两路大举进攻永安城,并设长围断太平军粮道。二月十四日,城中粮尽,洪秀全下令突围。十六日深夜,罗大纲率兵两千击破东北古苏冲清军,得火药十余担,从水路出关,为太平军主力突围打开通道。三更以后,两万余太平军分批撤离州城东去。十七日上午,清军赶到古苏冲,太平军主力已然突围,后卫部队与清军激战至傍晚。十八日,乌兰泰率部抢占龙寮岭高地,进犯平冲,夹攻秦日纲部,太平军战死两千余人。时洪秀全等已抵昭平,闻讯立即命主力占据平冲、旱冲、崩冲两侧山梁及前后隘口冲渠,设伏以待清军。十九日清晨,当向荣、乌兰泰等率军进入三冲峡谷时,两侧伏兵齐起夹攻,并截断其退路,清军大败。是役,清军被歼四千余人,天津镇总兵长瑞、闵州镇总兵长寿、河北镇总兵董光甲、郧阳镇总兵邵鹤龄等毙命,乌兰泰受伤。太平军乘胜由小路直趋桂林。
咸丰二年(1852)十月,厦门人民掀起一次反对外国殖民者掠卖华工的斗争。早在鸦片战争以前,西方殖民者就开始以澳门为基地掠卖中国人口。战后,随着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订立,外国侵略者更加变本加厉,公开以厦门为中心,在上海、广州、汕头、香港、澳门等地掠骗中国劳动人民,贩往美洲、非洲、澳洲及东南亚一带作苦役。据统计,道光二十九年(1849),在厦门被掠卖的华工有二百八十名,咸丰元年竟达二千六十六名,因而激起厦门人民的反抗斗争。咸丰二年十月十日,厦门人民捕获为英商合记洋行拐骗华工的人贩子,扭送至参将衙门惩办,而英国人桑穆竟明目张胆地将人犯从参将衙门带走,厦门人民大为愤怒。次日,人民群众在全城张贴告白,并全体罢市,对外国殖民者提出警告和抗议。十三日,一千五百多名厦门市民自发地聚集在合记洋行门前示威,英国侵略者竟向赤手空拳的群众开枪,当场打死八人,重伤十六人,轻伤无数。清朝官府不但不为死难群众作主,反诬蔑人民“煽动生事”,出去军队将示威群众驱散,事后也仅要求英军赔偿,不敢提及惩凶。愤怒的厦门人民拆毁洋行,惩办汉奸,袭击运载华工的船只,迫使英人中止了在厦门掠卖华工的罪恶活动。
咸丰二年(1852),广西南宁天地会会众在胡有禄、朱洪英等领导下发动起义。胡有禄为广西武宣人。早在道光二十七年(1847)即与其兄胡有福与罗大纲等在湖南宁远聚众起事,进攻阳朔失败,胡有福牺牲。咸丰二年,胡有禄在南宁再举义旗,且与起义于湘桂边界的湖南东安人朱洪英联合,人数从数千迅速发展三、四万人,转战于湘桂边境地区。咸丰三年五月,起义军攻克湘南永明县城,次年八月十八日攻占广西灌阳,建号“升平天国”。朱洪英称“镇南王”,胡有禄称“定南王”。奉“太平天德”年号。起义军以红巾包头。故亦称“红巾军”。曾进攻湖南道州、嘉禾、江华等地,并占领灌阳附近的恭城、富川一带。咸丰五年二月,太平天国天官丞相罗大纲使人邀其前往会合,胡有禄、朱洪英乃下令蓄发,并于四月出兵进袭湖南东安,然后北上欲与太平军会师。途遇清湖南巡抚骆秉章率师堵截,内部又发生邓正高叛变事件,使北上计划受阻。八月,湘军王鑫等部加紧围攻东安,起义军战斗失利,被迫撤离。胡有禄率部转战于湖南邵阳、祁阳等地,最后在新宁被俘遇害。朱洪英率部退回广西,转战于湘桂黔三省边区。后重又挥师入湘,同治十三年(1874)在湖南宜章被捕就义。余部由陈永秀等率领重返广西,继续坚持反清斗争。
咸丰二年(1852)五月初九日,叶赫那拉氏以秀女身份入宫。那拉氏为满洲贵族叶赫那拉族后代,安徽徽宁池广太道惠徵之女,乳名兰儿。咸丰元年被选中秀女,次年入宫,被咸丰帝看中,封兰贵人。后屡次进封,至咸丰七年封懿贵妃。咸丰帝死后,那拉氏因为新皇帝生母,“母以子贵”,被尊为“圣母皇太后”。“辛酉政变”后“垂帘听政”,从此直到光绪三十四年(1908)去世,统治中国近半个世纪。奉行对外妥协投降,对内残酷镇压政策,是为清末反动势力的总代表。
咸丰三年(1853),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正式开科取士。原定每年十二月初九日(天历)天王诞辰举行,旋以幼天王于十月出生,遂改于十月初一日举行。咸丰九年后改为九月九日文试,九月十九日武试。每试取元甲三人,称状元、榜眼、探花,封职同指挥;二甲无定额,称翰林,封职同将军;三甲无定额,称进士,封职同总制。中试者皆于其称呼前加“天试”字样。考试用八股试帖体,题目出自《旧遗诏圣书》、《新遗诏圣书》和《天命诏旨书》等。应试者不论门第出身。自咸丰三年至同治元年(1862)共开十科。咸丰九年洪仁玕总揽文衡,改定考试制度,于咸丰十一年颁布《士阶条例》,规定改三年一科;文试进士改称达士、翰林改称国土,武试进士改称壮士,翰林改称威士;除二甲首名传胪仍封职同将军外,国士、威士职同总制,三甲首名会云职同监军,达士、壮士职同军帅。原定同治三年起照新制度实行,因天京失陷未果。太平天国科举考试除上述“天试”外,尚有“东试”、“北试”、“翼试”数种。东王杨秀清生日在八月,北王韦昌辉生日在六月,翼王石达开生日在二月,故“东试”自咸丰三年至咸丰六年杨秀清去世,每年八月初十举行;“北试”自咸丰四至至咸丰六年韦昌辉去世,每年六月二十日举行;“翼试”自咸丰四年至咸丰七年石达开出走,每年二月初一举行。考试内容、形式及取士授职等与“天试”大体相同。(以上日期凡“月”、“日”皆为天历。)
咸丰三年(1853)冬,太平天国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咸丰十年重刻刊行。基本内容如下:一、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一切土地归天国所有,按产量高低分为九等:亩产一千二百斤为第一等上上田,以下以一百斤递减,至亩产四百斤为第九等下下田。分田不论男女,十六岁以上全份,十五岁以下减半,杂以九等,好坏搭配。二、寓兵于农,全体人民依太平军编制组织:五家为伍,设伍长;五伍为两,设两司马;四两为卒,设卒长;五卒为旅,设旅帅;五旅为师,设师帅;五师为军,设军帅。自两司马至军师,称乡官,选本地人充任。军帅以上,县设监军,郡设总制,称守土官,由上级委任,以构成地方各级管理机构。以“两”为基本行政单位,设“圣库”及礼拜堂各一座,由两司马总管二十五家的生产、分配、行政、司法、教育、礼俗、宗教及军事训练等各项事务。每一农户为一生产单位,除种地外,还要从事植桑养蚕、纺织和饲养鸡、猪等家庭副业,所获农副产品,除留够全家衣食至可接新谷外,其余一律交入圣库,遇有婚丧嫁娶,由圣库支付所用,一切鳏寡废疾者皆由圣库供养。三、各级官吏皆需遵守“十款天条”及上级命令,尽忠报国者提升,受贿弄弊者贬黜,详核其统属,列明贤恶,逐级上报,保升奏贬。普通民众遵条令和力农者或举或赏,违条令和惰农者或诛或罚。《天朝田亩制度》本着“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精神,否定封建土地私有制,集中反映了广大农民迫切要求得到土地的碑刻,具有鲜明的反封建性质。但它要求在小生产基础上废除一切私有财产,平均一切社会财富,只能是一种幻想,不可能付诸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