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知识服务

SPECIAL LITERATURE
景观建筑
全部 自然景观 人文景观 公共建筑 民居建筑 景观地点
寿康宫,位于北京故宫内廷外西路,慈宁宫西侧。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始建,至乾隆元年(1736年)建成,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光绪十六年(1890年)重修。 
2015年10月10日,“甄嬛”起居的后宫正式对公众亮相。
绛雪轩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位于北京故宫御花园的东南,为一座小型殿宇,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明朝末年焚毁于战火,顺治年间重建,于乾隆年间重修,是一座典型的清式建筑,为御花园中赏景休息之处。后依宫墙,座东面西,面阔5间,黄琉璃瓦硬山式顶,前接歇山卷棚顶抱厦3间,平面为“凸”字形。明间开门,次间、梢间为槛窗,上为福寿万字支窗,下为大玻璃方窗。门窗为楠木本色不加油饰,柱、框、梁、枋饰斑竹纹彩画,朴实淡雅。
延春阁,平面呈方形,面阔五间,四出廊,二层出平座,四面各三间。建福宫花园一场大火,使得延春阁成为了废墟。2002年,在香港实业家陈启宗先生捐助下,延春阁已复建完工。为故宫的贵宾接待室。
皇极门是故宫内廷外东路宁寿宫区之正门,建于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
来青轩是革命旧址,位于北京香山。
景福宫位于内廷外东路宁寿宫区东北部,始建于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为康熙皇帝孝惠皇太后(顺治帝孝惠皇后)所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仿照建福宫后的静怡轩加以重建,以待乾隆皇帝归政后宴憩之用。嘉庆七年(1802年)、光绪十七年(1891年)重修。
鸿慈永祜又称安佑宫,皇家祖祠。仿景山寿皇殿建造,为圆明园内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建筑,重檐歇山顶,九楹,黄琉璃瓦。殿内中为康熙帝神像,东为雍正帝,西为乾隆帝。殿门前为两道琉璃牌坊,各有华表一对。
养性殿,位于宁寿宫后的养性门内。为宁寿宫后寝主体建筑之一。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仿内廷养心殿建造,体量略小,平面布局特殊。

晋祠,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晋祠镇,原名为晋王祠,初名唐叔虞祠,是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后被追封为晋王)及母后邑姜后而建。
其中难老泉、侍女像、周柏被誉为“晋祠三绝”。晋祠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皇家祭祀园林,晋国宗祠;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集约载体,国内宋元明清至民国本体建筑类型、时代序列完整的孤例,附属彩塑壁画碑碣均为国宝;是三晋历史文脉的综合载体,晋文化系统上溯西周封唐建晋至盛唐肇创文脉传承的实证;是世界王氏、张氏发祥地。 
1961年3月,晋祠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1年,被国家旅游局评为首批AAAA级旅游景区 。2009年5月,被国家文物局批准为国家二级博物馆。
北镇庙,位于中国辽宁省北镇市城西2千米的山岗上,是医巫闾山的山神庙,也是全国五大镇山中保存最完整的镇山庙。
1988年被列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北镇庙始建于隋开皇十四年(594年),初称“医巫闾山神祠”。金大定四年(1164年)重修后改称“广宁神祠”。
元大德二年加封医巫闾山为贞德广宁王,将神祠扩建后改称“广宁王神祠”,元末被毁。
明洪武三年在原址重建,改称“北镇庙”。北镇庙坐北朝南,依山而建,南北长240米,东西宽109米。在其中轴线上,由南至北依次为石牌坊、山门、神马殿、钟鼓楼、御香殿、大殿、更衣殿、内香殿、寝宫等。庙内保存有元明清碑刻56通,庙东有乾隆年间所建的“广宁行宫”遗址。
瞻园位于江苏省南京市秦淮区夫子庙秦淮风光带核心区,是南京现存历史最久的明代古典园林、“江南四大名园”之一。其历史可追溯至明太祖朱元璋称帝前的吴王府,后赐予中山王徐达的府邸花园,素以假山著称,以欧阳修诗“瞻望玉堂,如在天上”而命名,明代被称为“南都第一园”。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瞻园是南京地区保存最为完好的明代古典园林建筑群,也是唯一开放的明代王府,曾是明朝开国功臣徐达府邸的一部分,是清朝各任江南布政使办公的地点,太平天国时期为东王杨秀清王府。瞻园叠经明、清、太平天国、民国与当代,和江南多数园林一样,沿革复杂,园貌历经变迁。
瞻园面积约两万平方米,共有大小景点二十余处,布局典雅精致,有宏伟壮观的明清古建筑群,陡峭峻拔的假山,闻名遐迩的北宋太湖石,清幽素雅的楼榭亭台,奇峰叠嶂。瞻园中辟有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是中国唯一的太平天国专史博物馆。87年版《红楼梦》,赵雅芝版《新白娘子传奇》中的白府等便是在瞻园取景。
关王庙,位于阳泉市郊区荫营镇林里村南的玉泉山腰,建于北宋熙宁五年(1072),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吉云楼位于慈宁宫花园内咸若馆西侧,坐西面东,面阔7间,东与宝相楼相对。明代原为咸若馆西配殿,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改建为二层楼阁,三十六年(1771年)悬满汉文「吉云楼」匾。
南海神庙,又称波罗庙、东庙,坐落于广州市黄埔区庙头村,始建于隋开皇十四年(594年),已有一千四百多年历史,是中国历代皇帝祭海的场所。庙宇占地面积3万余平方米,中轴线上由南而北依次为牌坊、头门、仪门、礼亭、大殿和昭灵宫,两侧有廊庑;西南章丘岗上有浴日亭,是古代观望海上日出之地,宋元时期即为羊城八景的首景“扶胥浴日”。
南海神庙是中国四大海神庙中唯一保存下来的规模最大、最完整的海神庙,在对外交通贸易中起着重要作用,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发祥地之一,也是对外贸易交往的历史见证和重要史迹。古庙地处珠江出海口,中外海船出入广州按例都要到庙中祭拜南海神,祈求出入平安,一帆风顺。自隋唐以来,历代皇帝都派官员到南海神庙举行祭典,留下了不少珍贵碑刻,故有“南方碑林”之称。每年农历三月在此举行的祭祀南海神的传统民间信俗“波罗诞”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0年,南海神庙获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01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绮望轩,是在1860年被英法联军焚毁的。现在这里还存有大量假山石,几处地基也保存相对完整,原码头残迹及门洞上方篆刻的乾隆御笔亲书“蕴奇积翠”石刻清晰可辩。门洞内两侧各有一条石洞可以到达上层遗迹两边的隐藏在假山中的洞口。这里地型隐密,游人极少,非常清静。
文天祥祠,又称文丞相祠,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府学胡同63号,是明清两代祭祀南宋抗元民族英雄文天祥的祠堂,其旧址为文天祥被囚于大都(今北京)时的土牢。始建于明洪武九年(1376年),于1984年对外开放  。
文天祥祠祠堂坐北朝南,是一座由大门、过厅、享堂组成,面积近600平方米的两进四合院。过厅为“文天祥生平展”,堂屋中保留有原祠堂的部分遗物和文天祥手迹等展品,院中有一株枣树,相传为文天祥亲手种植  。
1979年,文天祥祠被列为北京市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3月,文天祥祠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承恩寺位于北京石景山区模式口大街东部,始建于明正德五年(1510年),司礼监太监温祥兴建,正德八年(1513年)竣工。坐北朝南,占地面积19000平方米,寺东为三界伏魔大帝庙,西为龙王庙。
承恩寺座北朝南,古树参天,格局完整。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钟鼓楼、东西配殿和倒座房。大殿两侧有配殿、厢房数十间。大雄宝殿旧存铜铸释迦牟尼大佛;天王殿左右各有倒转角房3间,转角处起阁东为钟楼,西为鼓楼;天王殿北为大雄宝殿,面阔5间,前廊后厦;大雄宝殿北有法堂5间;大雄宝殿与法堂之间,左右各有配殿3间、厢房7间;大墙院内四角各有一座石砌古碉楼。
2006年5月25日,承恩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交泰殿,是一处历史悠久的明清宫殿建筑,属于北京故宫内廷后三宫之一,位于乾清宫和坤宁宫之间,殿名取自《易经》,含“天地交合、康泰美满”之意。
顺治十二年(1655年)、康熙八年(1669年)重修,嘉庆二年(1797年)乾清宫失火,殃及此殿,交泰殿重建。
凡遇元旦,千秋(皇后生日)等重大节日,皇后在这里接受朝贺。乾隆十三年(1748年),乾隆皇帝把象征皇权的二十五玺收存于此,遂为储印场所。现殿内宝座前两侧分别排列着用来储放皇帝宝玺的宝盝。宝座上方高悬康熙帝御笔“无为”匾,宝座后板屏上书乾隆帝御制《交泰殿铭》。殿内东次间设铜壶滴漏,乾隆年后不再使用。西次间设大自鸣钟,宫内时间以此为准。
天宁寺塔,据清《日下旧闻考》引旧籍考证,寺始建于5世纪北魏孝文帝时,初名光林寺。隋仁寿二年(602)称宏业寺。唐开元改天王寺。金大定二十一年(1181)更名大万安禅寺。元代寺院毁于兵火,殿宇无存。
明永乐时重修,宣德间改今名。天宁寺坐北朝南,现存古塔1座,清代重建山门、弥陀殿及乾隆二十一年(1756)、四十七年(1782)两次重修天宁寺碑记等。
天宁寺塔始建无明确纪年。据梁思成考证应为辽代所建,明、清两代曾进行过多次修葺,是北京现存著名的古塔之一。
位于辽宁省北镇市。广宁城即北镇城,始建于辽代(显州),金元时置广宁府,明置广宁卫,为九边重镇之一的辽东镇,设总兵戍守。清置广宁县,民国初改名北镇。

清置广宁县,民国初改名北镇。明初所建广宁城(北镇城)南城墙南城门楼正处于今之北镇鼓楼位置。后来城池向南扩展,明代南城门楼遂成为今之鼓楼。

砖砌台基,长24米、宽20米、高8米。楼台上有女墙。台上两层楼阁有民国十八年(1929年)书“幽州重镇”、“冀北严疆”八个大字。

镇城中街北、鼓楼前有明神宗万历八年(1580年)敕建的表彰辽东总兵李成梁功绩的石坊,高9米、宽13米,精雕有鲤鱼跳龙门、二龙戏珠、四季花卉等浮雕。

明王朝特修石牌坊一座,即如今依然屹立在北镇城内鼓楼南的李成梁石牌坊,它与广宁城墙和北镇鼓楼,均为明广宁城的遗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