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话著作。近人杨钟羲撰。杨钟羲,字子勤,一字圣遗,辽宁辽阳人。清时属官翰林院,辛亥革命后避居上海,以著述自遣,先后成《雪桥诗话》,凡四集四十卷。各集自为起迄,随编随刊。馀集最晚出,编定于1922年秋,刊行于1925年。全书以采事录诗为旨,“其人足纪而无诗,其诗足纪而无事,概未之及”(《自跋》)。采辑碑传、墓志、序跋等他人著述,间有裁略。笔涉于有清三百年间之帝王宗室、名臣硕儒、畸人逸士,所谈每能隐然于国政兴衰相关,故有“俨具史裁,不当以诗话目之”之评(陈宝琛序)。如三藩作乱、西域边事、疏浚河渠之水利事业、修四库全书等,皆籍诗作诗事而有所反映。评骘诗人甚平正,“推重国初之朱(彝尊)、王(士禛)、叶(燮)、沈(德潜),悉取正声,而不甚扬袁(枚)、蒋(士铨)、赵(翼)之流波,郢说歧涂,扫除净尽”(缪荃孙序)。此外,学术伦理、版本目录等,书中亦时有涉及。全书以采事之富胜。有《求恕斋丛书》本。(来源:中国诗学大辞典, 1999-12)
本书系《雪桥诗话》续集。本书记载了许多名不见经传的遗民高士的作品和轶事;搜集了一些不为人知的八旗作者和轶闻佚作。(来源:联编数据 摘要字段)
杨钟羲(光绪十五年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
(五代十国)
翰林学士院省称,掌撰制诏之司,为清要之所。宋王溥《五代会要》卷一三《翰林院》:“掌纶之任,擢材而居。晋天福五年九月敕:‘废翰林学士院,其公事并归中书舍人。’开运元年六月敕:‘宜复置翰林学士院。’至三年正月,赐翰林学士院诏书、金印一面。”
(宋)
学士院沿唐旧称,罕用。因翰林院系宋代正式官署,总天文局、书艺局、图画局、医官局四局,掌供奉图画、弈棋、琴玩等事,以内侍官提举,与学士院为清要侍从之职截然不同。宋王明清《挥麈后录》卷九《王廷秀〈阅世录〉载明受之变甚备》:“宫门已闭。廷秀与察官林之平同宿,留于翰林院前,久之,入学士直舍,李邴为内翰。……有一阉走入学士院。”按:此系以翰林院称学士院之一例,特拈出供读者识别。清徐松《宋会要辑稿·职官》三六之九五:“翰林院:掌天文、御书、供奉图画、琴玩之事,以执技事上。待诏、艺学、装銮、捏塑,无定员。置提举官一员,以内侍充。本院旧总天文、书艺、图画、医官四局。”《宋会要辑稿·职官》六之四六:“《两朝国史志》学士院,学士六员,掌大诏命。”
(元)
(1)翰林兼国史院省称。元熊梦祥《析津志辑佚·名宦》:“世皇特旨书大明殿碑与翰林院碑。”《元史·百官志》三:“翰林兼国史院,秩正二品。”宋熊梦祥《析津志辑佚·名宦》:“元有翰林国史院。”
(2)蒙古翰林院省称。《元史·刑法志》一:“诸翰林院应译、写制书,必呈中书省,共议其稿。”《元史·百官志》三:“蒙古翰林院,秩从二品。……至元八年,始立新字学士于国史院。十二年,别立翰林院。”
(明)
内阁大学士办公通谒之所称“朝房”,而署名、用印通称“翰林院”,相当于唐、宋宰相办公厅“政事堂”或“中书”。又,内阁下诸司、诸司上内阁文字抬头亦称翰林院,而不称内阁。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九《宰相朝房体制》:“宋世宰相居政事堂,受百僚参谒。本朝既不设宰相,亦无政事堂。凡为阁臣者,但以朝房为通谒之所。然署名翰林院,初非省曹公署也。”同前书卷一〇《翰林权重》:“内阁辅臣,俱系职词林。至今上任视事仍在翰苑。凡文移俱以翰林院印行之。”清阮葵生《茶余客话》卷一《明内阁诸臣》:“阁中有文渊阁印,印文独异诸司。凡封进诏草、登答章疏用之,不得下诸司。其下诸司者,以翰林院印;诸司上内阁,亦称翰林院。翰林院之入内阁,自解缙始也。”
(来源:中国历代职官别名大辞典(增订本), 2019-04)
本书是记述清代朝章国故、经济民生、风俗物产、旧闻轶事、学术渊源、艺术流派,满族人的轶闻佚作的一部纪事体诗话。(来源:联编数据 摘要字段)
《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明张爵编写。张爵,为嘉靖时人。他“见公署所载五城坊巷必录之,遇时俗相传京师胡同亦书元”,而采辑成篇,于嘉靖三十九年 (1560) 后刊行。书分五城: 正阳门内皇城两边为中城,崇文门内街东往北至城墙及东城外为东城,宣武门内街西往北至城墙及西城外为西城,正阳、崇文、宣武门外为南城,地安门往北至安定、德胜门内为北城加以介绍,对这五城的三十三坊的名称、方位以及各坊的胡同都作了记述,同时还附载了京师八景、古迹、山川、公署、学校、花囿、仓场、寺观、祠庙、坛墓、关梁的名称。是书记载简明、条理清晰,书前并附有总图一幅,查看起来十分方便。是书为了解明代京师情况提供了有益的资料,并可作为研究当时皇城规模、建置和用途的参考,从而想见当时帝王和京师百姓们绝然不同的生活。是书曾为朱彝尊编纂的 《日下旧闻考》所引用,光绪《顺天府志·世文志》也予以记述。今天北京旧城已经过了很大改造,发生了诸多变化,是书作为认识北京地理历史的作用,已很珍贵,但是书出版后,极少单行本流传。1962年,北京出版社出版此书。1983年,北京古籍出版社将是书与 《京师坊巷志稿》 合订再次行世。(来源:中国宫廷文化大辞典, 2006-02)
《京师坊巷志稿》:清朱一新编写。朱一新,生平事迹不详。清光绪十一年 (1885) 重修《顺天府志》,朱一新和缪荃孙为此合纂《京师志·坊巷》上下卷。以后朱一新又重新整理是书,以现书名出版单行本,分上下两卷刊行。书中把明清以来京城各坊巷胡同的变化记录下来,对各处的名称、位置、沿革等作了较全面、详细地介绍。作者并根据许多有关著述的记载,对一些问题作了考证,如“灵清宫” 条,作者就引录了 《明成祖实录》、《帝京景物略》、《明史·礼志》、《明史·方技传》、《春明梦余录》、《世庙识余录》、《燕都游览志》等多种史籍中的文字,将该宫的由来、沿革和明以来作为祭礼庙宇的情况一一开列,并说明灵济宫即灵清宫,因读音讹误而呼济为清。通过这些资料,可以人中看到该庙的兴衰: 从一个普通的小祠逐步演变为 “明代凡大朝会,百官习仪于此” 和 “灵济宫讲学,莫盛于癸丑甲寅间,是时大学士徐阶、礼部尚书欧阳德、兵部尚书聂豹、吏部侍郎程文德主会, 皆有气势, ?绅可攀附得显官, 故学徒云集至千人” 的情景。是书中有不少这种考证,很有价值,为研究明清的来皇城的变化沿革集中了有用的史料。但是书有的材料引得过多,也不免有的地方显得芜杂。清末,刘承干又曾重订是书,共分10卷5本刊行,内容有所增添,却删去不少掌故。1962年,北京出版社仍用朱一新本排印此书。1983年,北京古籍出版社重印此书,与 《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一书合订出版。(来源:中国宫廷文化大辞典, 2006-02)
《畿辅人物考》是孙奇逢晚年编纂的一部地方人物传记。该书在其生前未及刊刻,之后稿本又一度遗失。因此,同其姊妹篇《中州人物考》相比,该书长期埋没于世。书中所记载的许多明末人物与孙奇逢有着或直接或间接的交往,其事迹来源于孙氏耳闻目见,对于研究明代畿辅人物和孙奇逢的生平交游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该书在编纂体裁、体例和史论中都体现出了孙奇逢经世致用的实学思想。也正是由于对实学思想的大力提倡,使得孙奇逢成为明清之际实学思潮的重要推动者。(来源:杨佳鑫. 孙奇逢《畿辅人物考》的史料价值与实学思想 [J]. 北京社会科学, 2014, (12): 67-73. DOI:10.13262/j.bjsshkxy.bjshkx.141210. 摘要)
本书是记载明代畿辅地区(以北京地区为中心包括今河北、天津一带)人物事迹的著作。分为:理学、经济、节义、清直、方正、武功、隐逸、补遗八卷。(来源:联编数据 摘要字段)
本书收录记载北京史志文献的资料集《日下旧闻考》的卷一百四十一至卷一百六十,内容包括京畿、京畿附编、户版、风俗、物产、边障、存疑及杂缀。(来源:联编数据 摘要字段)
原名《钦定日下旧闻考》。清于敏中(1714—1779)、窦光鼐、朱筠等编纂。一百六十卷。敏中字叔子,一字重棠,江苏金匮(今无锡)人。乾隆进士。授修撰。历官文华殿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才识过人,熟悉掌故。著有《临清纪略》。光鼐字元调,号东皋,山东诸城人。乾隆进士。由编修累官左都御史。充上书房总师傅。历都河南、浙江学政。著有《省吾斋诗文集》。筠字竹君,一字美叔,号笥河。乾隆进士。由翰林院侍读降编修。著有《笥河集》。该书是窦光鼐、朱筠等于乾隆三十九年(1774)奉命对朱彝尊《日下旧闻》加以增补、考证而成。由于敏中、英廉总裁。“日下”即京都。取王勃《滕王阁序》“望长安于日下”句的“日下”。这里专指北京。全书约一百五十万字。分星土、世纪、形胜、宫室、京城、皇城、城市、官署、苑囿、郊坰、京畿、户版、风俗、物产、边障、存疑、杂缀等十七门。较《日下旧闻》增国朝宫室二十卷、京城总记二卷、皇城四卷、国朝苑囿十四卷。全书百六十卷,较四十二卷本《日下旧闻》增加三倍。但编次体例仍沿其旧。另官署十二卷,原在城市门内,现独立为门。郊坰原六卷增为二十卷,京畿原十卷增为三十七卷。书中有“原”、 “补”、 “增”等字样。 “原”为朱彝尊原有, “补”为朱子昆田填补, “增”是乾隆时增加的。该书是有关北京历史、地理、城坊、宫殿、苑囿、名胜古迹等一部最大最完全的资料书。同时书中辑录许多古碑残碣,如周秦的石鼓文、唐闵忠寺苏灵芝行书宝塔颂碑等都是少见的珍贵资料。另外,该书对研究康熙中以来北京城市演变,和乾隆初、中期北京建筑,如城内宫殿、三海、景山;城外的圆明园、清漪园、静宜园等名称、年代、匾额、对联,何人居住等园林历史、建筑布局和风格提供了第一手资料。有乾隆五十二年(1786)刻本,1981年北京古籍出版社出版新标点、校对本。(来源:中国古文献大辞典·地理卷, 199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