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知识服务

SPECIAL LITERATURE
历史事件
全部 政治军事 公共卫生 社会安全 自然灾害 科教体育 文化艺术 经济交通 机构职官
顺治十八年(1661)八月十三日,清廷下“迁界令”,福建、广东、江南、浙江四省滨海居民各向内地迁移三十里,“令下即日,挈妻负子载道路,处其居室,放火焚烧,片甲不留。”先是,海澄公、降将黄梧密陈灭郑成功之策:将沿海居民迁入内地,使郑氏无物资、人力之接济,将不攻自灭。后来,清廷遣兵部尚书苏纳海视察沿海,决定接受黄梧之策,于是颁布了“迁界令”。此时,四省沿海居民迁离海边三十里,有的则搬入离城二十里内居住,二十里外筑土墙为界,寸板不许下海,界外不许闲行,出界即以违旨论立斩。清兵还要不时巡界,一遇出界人登时斩首。结果,四省沿海居民谋生无策,丐食无门,卖身无所,死以万计,惨不忍睹。清廷为了缓和事态,又令四省督抚对迁入内地的居民酌给田地房屋,“使之得所”。
顺治十八年(1661)正月初二日,顺治帝染上天花,自知不久于人世,欲立次子福全为嗣,孝庄太后则坚持立玄烨为嗣。于是,顺治派人征求汤若望的意见,汤认为玄烨已出过天花,对这种可怕而又伤命的疾病有了终身免疫力,竭力支持孝庄太后。初六日,玄烨被立为皇太子,次日顺治去世,初九日玄烨即皇帝位,时年八岁。是日颁诏大赦,以第二年(1662)为康熙元年。
顺治十八年(1661)正月二十九日,清廷为划分内外各官开复之例,规定:嗣后凡内外大小文武官员因事降级而留任者,三年无过方准予题请开复;如三年之内又因过被降,即与后降之日为始,计满三年再题请开复。
顺治十八年(1661)正月初二日,顺治帝染上天花。初七日夜病死于养心殿。他在遗诏中正式宣布立时年八岁的玄烨为太子,即皇帝位。顺治帝死后,遗体被火化,骨灰葬于孝陵(今河北遵化东陵内),另根据封建礼仪,朝廷大臣在顺治去世后即议其庙号,结果大多数人的意见是称其为宗,唯有大司马梁清标提出应称世祖,并指出,虽然太祖努尔哈赤是清朝开国之君,但是顺治帝功劳很大,“入主中华,奄有万方,统一天下”,应该成为“世世所祖也”。于是,众位朝臣在讨论中接受了这一建议,乃定顺治帝庙号为世祖。
顺治十八年(1661)正月初六日,顺治帝自知病重将不久于人世,急忙召见亲信、礼部侍郎兼翰林院掌院学士王熙入养心殿,命他草撰诏书。王熙见此情景,匍匐饮泣,不能下笔。顺治帝命他抑制悲痛,在病榻前起草。王熙写完一条呈交之后,恐顺治帝过于劳累,于是奏准在乾清门下撰拟,凡三次进览,三蒙钦定完稿。遗诏除命三子玄烨即帝位,由四大臣辅政外,以十四事罪己。主要内容是:重用汉官,疏远满臣;不体察民艰,兴建殿宇;任用阉人,营私舞弊;贪图安逸,疏于理政,等等。
顺治十八年(1661)六月初三日,江南“奏销案”起。清初,江南赋役甚重,以苏州、松江等府为最;加之士绅“包揽,不无侵蚀”,往往旧赋未清而新赋已近,积欠常达数十万之多。清廷因战事频仍,财政窘急,严催征积欠之令。于是,江宁巡抚朱国治造册报部,皆列苏州、松江、常州、镇江四府和溧阳县绅钤之“抗粮”不交者一万三千五百余人,衙役人等二百五十四名,要求朝廷严提究拟。实际上,其中除确有官绅包揽侵蚀外,也有实欠未免者;有完而总书未经注销者;有实未欠粮而为他人影冒立户者;有本邑无欠而他邑为人冒欠者;有十分全完而总书以小怨反造十分全欠者,情形十分错综复杂。朱国治疏上,清廷批道:“绅钤抗粮,殊为可恶。”经刑部察议:现任官降二级调用,士绅黜革,衙役照章治罪。于是,四府一县之士绅被黜籍者达万余人,被逮者也有三千人,得免者无几,衣冠扫地,学校为之一空,有乡试方中而生员已革,有取中进士而举人已革。顺治十六年的进士第三名叶方霭,仅因欠银一厘即被降官,至民间有“探花不值一文钱”之谣。
顺治十八年(1661)春,庄廷鑨私著明史案发。庄廷鑨,浙江乌程(今湖州市)南浔镇人,出身一个巨富而知书的家庭。入清以后,庄廷鑨趁明天启朝大学士朱国桢一门败落之际,以银千两将朱国桢生前所撰明史稿本购得,并广聘名士,增补天启、崇祯两朝史事,辑成《明史辑略》,未及刻印而庄廷鑨就于顺治十二年病故。其父庄允城费时五年,于顺治十七年冬将书刻成,刊行于世。由于书中有诋毁贬斥清统治者的文字,如称清太祖为建州都督,直呼努尔哈赤;再如自天命至崇德皆不书其年号,相反于南明隆武、永历则大书特书等等,因而书刊行后,不断遭至恐嚇,索取钱财。时归安县知县吴之荣罢官居家,欲通过索诈而偿还八万两赃款以复官。于是,他指使前任浙江粮道李廷枢向湖州知府陈永命告发此事。不料,陈永命早已接受了庄允城数千金的贿赂,拒不审理。庄允城也不向吴之荣行贿。这就使吴之荣恼羞成怒,乃将购得的初刊本呈交法司。清统治者得悉消息后,为压制一切公开的或潜在的反清行动或思想,遂兴大狱。凡刊刻、参校、藏书、售书者,以及失职之官吏,均株连治罪。此案直至康熙二年(1663)才最后了结。
顺治初年,清廷从京畿圈占的土地中,拿出一部分给皇室,于是出现了皇庄,也称官庄。据史载,当时共设官庄一百三十二所。每庄给田三百晌(每晌合六亩),庄头各给绳地(一绳为四十二亩)。官庄由内务府会计司管理,故又称为内务府官庄。后来,又以近畿土地不足,“展边开垦”,在盛京(今沈阳)等寺设置八旗庄田。顺治十八年(1661),清廷在盛京丈出地亩三十二万九千余顷,以其中的二十七万六千余顷为旗地。官庄按生产种类,又分为粮庄、豆秸庄、稻庄、菜园、瓜园、果园、蜜户、苇户、棉靛户等等。各庄均有庄头,役使数量不等的壮丁,生产出来的粮、草、菜蔬、家禽等,供皇室衣食服用,或折成银两,交内务府会计司。
自康熙元年(1662)至康熙三年(1664),据管理福建安辑投诚的官员贲岱疏报:郑氏部众共投诚文武官三千九百八十五名,食粮兵四万零九百六十二名,归农官弁兵民六万四千三百三十名,眷属人役六万三千余名,大小船只九百余艘。其中,有郑经亲属郑缵绪、忠明伯周全斌、威远将军翁求多、永安候黄廷、副统领何义等文武要员。
康熙元年(1662),张志聪因病去世。张志聪,字隐庵,浙江钱塘人。明代末年,他继承杭州庐之颐医道,筑侣山堂,与志同道合者讨论医学。注有《素问》、《灵枢》二经,集诸家之说,其学问之高,世人公认。此后,又注有《伤寒论》、《金匮要略》。他对《伤寒论》致力最深,历时二十年,几易其稿,始成书,达到了使后学者“取之有本、用之无穷”的目的,颇得治医学者称赞。张志聪在医学方面的著述,还有《侣山堂类辨》、《针灸秘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