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知识服务

SPECIAL LITERATURE
历史事件
全部 政治军事 公共卫生 社会安全 自然灾害 科教体育 文化艺术 经济交通 机构职官
崇祉十七年(1644)三月,大顺军会师北京城下。十七日,李自成亲自指挥大军环攻九门。十八日,大顺军将士架飞梯奋力攻城,越墙而入,攻占外城。与此同时,明太监曹化淳献彰义门投降。崇祯帝朱由检听到城破,立即命其三个儿子更衣出逃,逼周皇后自缢,剑砍长女乐安公主手臂,又杀妃嫔数人,然后换上便服,携太监王承恩等数十人,出东华门,企图出逃,没成功,又返回宫内。十九日清晨,李自成军攻破内城。崇祯亲自响钟召集百官,竟无一人响应,崇祯见大势已去,便与太监王承恩入内苑,对缢于煤山(今景山)寿皇亭树下,明朝至此宣告灭亡。
顺治二年(1645),明末清初的著名思想家顾炎武为响应南明弘光政权的征召,撰写了著名的《乙酉四论》。弘光政权建立后,顾炎武由原明昆山知县杨永言举荐,获得了一个兵部司务的官职,于是他就把复明的希望寄托于弘光政权,撰写了《军制论》、《形势论》、《田功论》和《钱法论》,合称“乙酉四论”。在四论中,顾炎武从弘光政权立国南京的实际出发,针对明末在农田、钱法和军制诸方面的积弊,提出了一些解救危难的应急措施。在《军制论》中,他提出了“寓兵于农”之法,强调不能尽驱民为兵,否则民怨沸腾,国事将不忍言矣。在《形势论》中,他主张北守徐、泗,西控荆、襄,南通巴、蜀,进而联天下为一,国势可振。在《田功论》中,他指出当前之急务是召民垦田,发展农业生产,以保证军饷。在《钱法论》中,他指出钱要自上而下、自下而上,流而不穷。这些措施虽然切实可行,但在当时弘光政权内部文官同室操戈,武将拥兵自重,水火不容的形势面前终于成为泡影。
顺治二年(1645),清廷下诏纂修《明史》,以内三院大学士洪承畴、冯铨、范文程、刚林等为总裁官,以学士詹霸、宁完我等为副总裁官,并选取纂修、收掌及满、汉字誊录等官。但是,当时明朝灭亡不久,档案史料散失极多,实录也很不全,明熹宗天启实录就是缺天启四年纪事,天启七年六月及崇祯一朝事迹俱缺。这就给纂修《明史》带来很大困难。为此,大学士刚林在顺治八年二月向清廷提出建议,以重金购求天启、崇祯实录以及邸报、野史、外传等书籍。但由于当时清廷忙于进行统一全国的战争,无暇顾及此事。修史的条件既不成熟,自然也就无成绩可言了。
顺治二年(1645)七月二十四日,清廷准户部奏,于西陲招商市茶,给予勘合,以易“番”马,“酌量价值,两得其平,无失柔远之义”。上年曾定茶马交易条例,每茶一篦重十斤,上马给茶篦十二,中马给九,下马给七。本年起,年差御史辖五茶马司,通接“西番”关隘处所,拨官军巡守,如有私茶出境,即捉拿赴官治罪。
顺治二年(1645)闰六月初七日,南明礼部尚书黄道周、南安伯郑芝龙奉明太祖九世孙、唐王朱聿键监国于福州。二十七日,朱聿键在福州称帝,改福州为天兴府,建元隆武(隆武有光武中兴之义)。封黄道周为吏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郑芝龙为平虏候,主持军事。这是南京失陷后,南明建立的第二个政权。八月,隆武朝廷君臣议战守,决定把浙闽交界的仙霞岭作为防线,以兵十五万人把守,制止清军南下;招兵买马,编练行伍,准备明春进兵,收复失地,实现中兴。但是,隆武王朝一开始内部纷争十分激烈,郑芝龙一派和黄道周一派互相倾轧,势如水火。尤其是郑芝龙,他之所以拥立隆武帝,是要打着隆武的旗号,政治上扩张势力,经济上保持和扩大自己的巨大财产,并寻机出卖隆武帝,以投降清朝,换取更大的荣华富贵。因此,郑芝龙把持的隆武王朝和弘光小朝廷一样一事不作,一矢不发,拥兵不战。顺治三年八月,郑芝龙按照与降将、清军五省经略洪承畴所订密约,尽撤仙霞岭防线的兵力。八月十七日,清军从容进入福建。隆武帝于二十一日逃到汀州(今长汀县),二十八日被俘获,并被押回福州斩首。隆武王朝至此复灭。
顺治二年(1645)六月初一日,吴江进士吴日生和举人孙兆奎等人,听到清兵南下的消息,聚集一千多人,屯兵在太湖边上的长白荡,准备截击清兵。太湖和洞庭湖上的各路义军也纷起响应,一时声势浩大。他们用白布裹头,被称为“白头军”。接着,吴日生就率领“白头军”攻进吴江县城,杀掉降清的知县朱国佐,还与驻吴淞的明总兵吴志葵取得联系,准备共同收复苏州。但由于吴志葵不积极支援,攻打苏州的战斗失败了。清廷听到吴江失守的消息,连忙调集军队前来围剿。吴日生指挥千余只渔船,半路截击,把清军打得落花流水。清廷不甘失败,再派降将李成栋和松江提督吴胜兆层层围剿,吴日生寡不敌众,泅水潜逃。不久,他又回到长白荡,重新整编军队,制旗铸印,设官分职,阵营为之一新,并从长白荡到淀山湖建立了许多白头军抗清的根据地。次年六月,正当白头军准备攻打嘉善时,吴日生由于误中了清知县刘肃之的诈降计,被捕并解至杭州处死。
顺治二年(1645)六月二十四日,清江阴知县方亨到任,限军民三日内剃发,否则格杀毋论,引起了全城军民的公愤。闰六月初一日,城北人民首先举起义旗,立刻得到成千上万人的齐声响应。他们振臂高呼:“头可断,发决不可薙!”杀死方亨,举主薄陈明遇为首领,发动抗清斗争。面对潮水般涌来的清军,陈明遇又推荐有军事组织才能的前任典史闫应元统率军务,全权指挥守城。在闫、陈的指挥下,城乡十余万军民,团结一致,修缮城池,筹备军粮、火器和弹药。在八十天的战斗中,江阴人民不仅拒绝了降清的南明将领刘良佐的多次诱降,还打败了清军无数次的猖狂进攻,使众多的清兵战慄无人色,“无不以生归为祝”,清廷三个王爷、十八员战将被打死。清军在江阴军民的顽强抵抗下,始终攻不破城池。最后,调集大炮,疯狂地向城池连续轰击,八月二十一日,终于攻破江阴城。闫应元、陈明遇和十余万军民在街巷中同清军肉搏,最后壮烈牺牲。
顺治二年(1645)四月二十四日,清廷明令各省“俱除匠籍为民”,免征“京班匠价”。官府手工业及官府需用的匠役,均改为雇募制,实行计工给值。这就使手工业者从世袭的匠籍制下解放出来,获得比较自由的身份地位,从而提高了手工业者的劳动积极性,促进了清初手工业的发展。
顺治二年(1645)七月,御史吴达首劾大学士冯铨,拉开了汉官交章弹劾冯铨的序幕。冯铨,字振鹭,又字伯衡,号鹿庵,顺天涿州(今河北省涿州市)人。明万历时期,他官至查禁院检讨,天启时投靠阉党魏忠贤,成为其党羽中的头面人物。清初,冯铨受到摄政王多尔衮的恩宠和重用,因而也就引起了一些反对阉党的汉官不满。御史吴达在弹劾书中含沙射影地称冯铨是“贪墨败类”,应予废黜。一个月后,弹劾冯铨事进一步扩大。给事中许作梅等三人、御史王守履等六人,交章弹劾冯铨系魏忠贤党羽,仕清后揽权纳贿,应将其斩首。御史李森先言词最为激烈。他一方面把明亡之因与冯铨的历史紧密相连,另一方面又指出了刑部对冯铨之罪不敢问的原因,并表示对此类奸相误国深感忧虑,要多尔衮立彰大法,戮冯铨于市,颁告其罪于天下。显然,此次弹劾大有明末党争再现之势。多尔衮对此极为重视,亲自于重华殿审理。当时刑部大臣启奏汉官所劾不实,俱应反坐。当多尔衮面质时,冯铨仰仗多尔衮恩宠,逐条反驳。多尔衮也认为冯铨剃发在先,遵法勤职,功不可没,同时他又出于憎恨臣下结党,偏袒冯铨,严厉斥责了各汉官。廷讯结果,汉官所劾诸事“俱无实迹”,“前朝旧事不当追论”。事过几日,弹劾冯铨的各汉官不是被夺官,就是降调。冯铨在这场风波过后,更为多尔衮所宠信。
顺治二年(1645)六月二十五日,摄政王多尔衮下令,改南京为江南省,应天府为江宁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