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都门杂咏斋戒诗云:“典衣看戏是京师,谊重亲朋莫可辞, 恰遇忌辰斋戒日,算来还是占便宜”。(来源:《北京风俗类征》)
又打胎药云:“近来药室更胡为,包打生胎法自奇,服下果然离 母腹,闺房暧昧更谁知?”
又化胎方云:“票黏巷口费心裁,传出奇方是化胎,利辈那知阴 骘事,儿孙报应暗中来”。(来源:《北京风俗类征》)
又生菜注云:“即莴苣叶,此种堪生食,其抽心似笋者,别自一 种也”。 芑,即今莴苣菜,今京师呼此名。《晒书堂笔录》 (来源:《北京风俗类征》)
京都竹枝词:“满身翡翠与金珠,婢子扶来意态殊,不遇婚丧皆 马褂,手中也有鼻烟壶”。(来源:《北京风俗类征》)
蝙蝠,北燕谓之“蟙䘃”,蜤易,北燕谓之“祝蜒”,蚰蜒,北燕 谓之“䖡蚭”,马蚿,北燕谓之“蛆蟝”。(来源:《北京风俗类征》)
又:“聚赌严拿与宿娼,软棚一律入弹章,裤裆扯却当堂验,底事 便宜顿子房”。(来源:《北京风俗类征》)
豌豆,枝茎柔弱,布地而生,叶形颇圆,两两相值。初生时肥嫩 可食,本土谓之“豌豆苗儿”,四时不绝。法如唐花,火迫而发也。其 豆初结时,粒细如珠,京师亦食之。(来源:《北京风俗类征》)
今人削木为履底,京师妇人好高底履,有至七八寸者,蒙之以布, 所谓复舄者也。(以上证俗文)(来源:《北京风俗类征》)
檀天禄尝于酒座遇秋芙沈醉,侧戴花边小毡帽,蟠大髪辫于顶, 披衣趿鞵,作软棚装。(以上《京尘杂录》)(来源:《北京风俗类征》)
又团防处云:“团防新设夜巡更,响炮鸣锣不断声,毛贼潜踪明 火少,家家安寝免心惊”。 (来源:《北京风俗类征》)
又洋镶鞋诗云:“穿鞋何必效轻狂?男子风流大反常,到处不分 人贵贱,居然足下是洋镶”。 (来源:《北京风俗类征》)
又女服诗:“女袄无分皮与绵,宝蓝洋绉色新鲜,磨盘镶领圆如 月,鬼子阑干遍体沿”。(以上见服用门)
北平俗曲鸳鸯扣云:“但见他随身穿着羔儿皮袄,蓝绉绸吊面银 鼠的袖儿雪白,另挽着小袄袖儿是深红浅绿,开禊儿衬衣微露手帕在 肋下拖罗,有大襟的坎肩儿红青库缎,鸭嘴的章绒领儿里边红领儿立着,排扣儿焦黄,胸前是珐琅银钮,大长的两条飘带,也就作了个得。 梳的是如意盘头不多戴花朵,半翅蜂儿蝴蝶斜簪在鬓角,玉色的绫帕 把乌云紧系,女儿顶犹如墨染配着细细的双蛾,探春花几朵长耳挖上 穿定,凤头的钳子,珍珠坠都是金托,打扮的不淡不浓十分合式”。(百本张钞本子弟书)
又训妻云:“老太太的皮气随老把儿,不准梳绷头,最嫌高头把 儿,戴花儿不准比脑门子大着一半儿,穿衣裳不准穿算盘疙瘩,二提 脚,鸳鸯钮判儿,穿套裤不准穿外搿巾儿,搭拉之飘带儿,穿袜子不 准穿赠崩赠崩的包之脚面儿,跳三针儿,明漆脸儿,穿鞋无非绸缎面 儿,丁扎锁扣几朵花儿,或是皂鞋或是单脸儿,不准穿时兴的南蝴小 双脸儿”。(百本张钞本琴腔)
又劝妻云:“一时高兴把四轮车套上,你这才打拌巧梳妆,拉翅 头不爱梳,你说不时样,如今晚前清打拌不吃香,你爱梳万字头,蝴 蝶头,你不是革命党,一高兴梳一个日本鬅头要学东洋,不擦官粉把 朱唇点上,前清的衣服改瘦去长,穿一件大坎肩好像个秃和尚,钮扣 上带鲜花你又没进过女学堂,手绢掖在底襟上,赤金的镯子又重又黄, 戴一付金丝眼镜儿愣说把目养,马镫的馏子,凿的是如意吉祥,旗妆 打拌穿裙子,实在不合样,汗巾搭拉有多长,散着裤腿不把腿带儿绑, 穿一双上海坤鞋你愣说改良,皮包以里把洋钱装上,带领着婆子与梅 香,不用人搀把车上”。(百本张钞本大鼓书)
又出善会云:“这佳人吃茶已毕忙梳洗,妆台对镜整花容,全无 半点尘俗气,打扮的风流,穿戴的工,真正是典雅温柔多稳重,端方 举止,体态轻盈,理青丝头分两辫宫妆样,黄澄澄插鬓钗分豆辫儿, 横戴两枝南翠花儿排燕尾,头靶绳儿显红,淡扫蛾眉微擦粉,朱唇 上一点胭脂艳色浓,丫鬟使女开箱笼,拿几件上样衣服在衣架上横, 穿一件绛色洋呢厢领袖,厂衣儿里衬,微微透水红,带一个推靶儿问 钟金壳儿表,佩一块美玉羊脂制造的精围,一条南绣堆花天蓝手帕, 挂镜儿一轮秋月穗头儿红,拿一根银锅玉嘴竹节烟袋,大底荷包是凤 绣龙”。(百本张钞本子弟书)
又阔大奶奶要逛西顶云:“晓起临妆佳人对镜,元宝头梳了个两 蓬松,粉略拍拍那眉略画,胭脂少抹一星星,配玉钗淡儿不艳的金珠 翠,耳挖上穿一朵石榴血点儿红,换衣衫绵纱袄儿杨妃色,雨缎的一 件厄林袋,薄绵儿燕尾青,没有那绣花边子栏杆等等,滚彀儿韮菜匾 儿厢沿那么窄窄儿的一层,月白缎子帮儿配的是瘦鞋底儿的蝴蝶梦, 套裤带儿系的往鞋底儿一般儿平”。(百本张钞本马头调)
衣服之制,南姬最为入时,泰半来自吴门沪渎,故多取苏滬为式, 大抵以洁素淡雅为主。然一衣之成,煞费斟酌,即一纽一边,或镶或 嵌,亦必新样叠翻,穷极奇巧。若北姝则鲜华绮丽,秾馥自夸,虽欲 邯郸学步,终嫌追尘莫及。以是论时世妆者,马首惟南姬是瞻也。《京华春梦录》
时尚新谈学时装诗:“可怜娇小时髦妆,逛罢公园到香场,轻薄 子弟私评论,误认烟花姊妹行”。(来源:《北京风俗类征》)
都中谚语,以与优伶不期而遇为“飞来凤”。(燕台鸿爪集)(来源:《北京风俗类征》)
冯溥报国寺市诗:“书画多名笔,闲寻认宋唐;携归三两册,客 至酒杯长”。(来源:《北京风俗类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