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知识服务

SPECIAL LITERATURE
民风民俗
全部 文化生活 祭祀年节 婚丧嫁娶 衣食住行

皇帝的生日庆典。中国帝王以生日为节,始于唐玄宗开元十七年(729)。尚书左丞相源乾曜、右丞相张说率文武百官上表,请以玄宗生日八月五日那天为“千秋节”。此后,唐朝皇帝除德宗外,都有自己的生日节名。如肃宗生日叫“天成地平节”,武宗生日叫“庆阳节”,宣宗生日叫“寿昌节”,昭宗生日叫“嘉会节”等等。终唐一代,自唐玄宗始,每遇皇帝生日,全国休假三日,举行庆贺活动。在京城,群臣向皇帝祝寿,献上甘露、醇酎和“万岁寿酒”。王公、外戚、士庶等都各有奉献礼品。各地地方官为博得皇帝欢心,也献上大量的珍物宝玩。群臣上寿时,一般由侍中代表群臣跪奏:“称千秋令节,臣等不胜大庆,谨上千万岁寿。”皇帝则举酒答道:“得卿等所献寿酒,与卿等内外同庆。”然后皇帝按等级高低赏给王公大臣金镜、珠囊、缣彩、束帛等,并且赐宴文武百官。此后,各个封建王朝都仿效唐朝故事,“无帝不节”。五代、宋、元、明诸代庆贺皇帝生日,虽然在某些方面基本与唐朝相同,如献酒祝寿、摆设道场、禁止屠宰等,但规模远没有唐朝宏大,礼仪也不及唐朝详备。宋代以后节名虽各不相同,但一般统称为“圣节”。明代把“圣节”、“正旦”、“冬至”并称三大节。清代,皇帝的威严高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诸帝生日庆贺礼仪繁琐,规模盛大,前所未有。万寿节这天,“普天同庆”,京师与各直隶省都“各建道场,诵经祝寿”;直隶省满、蒙、汉各族官员分队而列,“望阙行礼”从康熙五十二年(1713)开始,凡遇皇帝万寿圣节,开科举士,并大摆“千秋宴”。(来源:中国宫廷文化大辞典,2006-02)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天中节等,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端午节源于自然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于正南中央,处在全年最“中正”之位,正如《易经·乾卦》第五爻:“飞龙在天”。端午是“飞龙在天”吉祥日,龙及龙舟文化始终贯穿在端午节的传承历史中。[1-4] 端午节是流行于中国以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140] 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罗江自尽,后人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端午节的起源涵盖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学等方面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杂糅了多种民俗为一体,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50] [128-132] [136] 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响广泛,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庆贺端午的活动。2006年5月,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2008年起,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将其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131] 2021年10月25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2022年部分节假日安排的通知》发布,2022年端午节:6月3日至5日放假,共3天。[141] 
①脖子弯曲,承受压力,靠肩扛搬运东西,或指做这类事的人。〔例〕他的本行是“窝脖儿”,到了晚年,他也应丧事;他既会稳当的捆扎与挪移箱匣桌椅,当然也能没有失闪的调动棺材。(文四92)∣有的主子自己落魄作苦力,扛包儿当窝脖儿了。(烟8)∣什么叫窝脖儿呀?过去有这么一行人, 专管给人家搬家、送嫁妆,不用两人抬,一个人在脖子上放块垫木,上边横着一块木板,把新娘娘家陪送的东西放在木板上。摆好了,自己用手放在脖子上;头低着,脖子窝着,不管刮风下雨,走十里八里的不准把上面的东西掉下来。因为低头走路脖子窝着,所以叫窝脖儿。(全四155)②因理亏或行事不当受顶撞而难堪。 〔例〕天! 难道她就不能拿去看看吗?——即便是一封求爱者的信, 能够这样扔回来的吗?何况它不是!……“给他一大哄哟!大窝脖儿哟!……”幸灾乐祸的声音。(人82.9.37)∣抬头汉子窝了脖儿,冷眼向胳膊肘朝外拐的媳妇一扫,意思很清楚:“回家再算账!”(晚82.10.14)∣懿嫔想这样一提,给皇后来一个硬窝脖,看你皇后还有什么神通施展!(慈371)(来源:北京话词典. 中华书局. 2013)
二十四节气之一,在公历10月23日或24日。这时中国黄河流域一般出现初霜,大部分地区多忙于播种三麦等作物。《逸周书·周月》:“秋三月中氣:處暑、秋分、霜降。”《国语·周语中》:“火見而清風戒寒。”三国吴韦昭注:“謂霜降之後,清風先至,所以戒人爲寒備也。”魏巍《东方》第一部第十五章:“论节气,还不到霜降,这里已经下了好几场霜。”(来源:《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
傩戏,又称鬼戏,是汉族最古老的一种祭神跳鬼、驱瘟避疫、表示安庆的娱神舞蹈。[1-2] 傩戏起源于商周时期的方相氏驱傩活动,汉代以后,逐渐发展成为具有浓厚娱人色彩和戏乐成分的礼仪祀典。大约在宋代前后,傩仪由于受到民间歌舞、戏剧的影响,开始衍变为旨在酬神还愿的傩戏。[3] 傩戏是历史、民俗、民间宗教和原始戏剧的综合体。广泛流行于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贵州、陕西、河北等省。傩戏以面具为其艺术造型的重要手段,内容多与宗教鬼神有关;傩戏表演者,按角色戴彩绘面具,俗称“脸子”,分列为一未、二净、三生、四旦、五丑、六外、七贴旦、八小生;其表演俗称“跳傩”,场面多伴以锣鼓。[4] 代表剧目有《捉黄鬼》《刘文龙赶考》《孟姜女》《张文显》《陈州放粮》《薛仁贵征东》《庞氏女》《龙王女》《桃源洞神》《梁山土地》等,此外还有一些取材于《目连传》《三国演义》《西游记》故事的剧目。[5] 2006年至2014年,傩戏(武安傩戏、池州傩戏、侗族傩戏、沅陵辰州傩戏、德江傩堂戏[6] 万载开口傩、鹤峰傩戏、恩施傩戏、[7] 任庄扇鼓傩戏、德安潘公戏、梅山傩戏、荔波布依族傩戏[8] 临武傩戏、庆坛)相继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龙舞,也称“舞龙”,民间又叫“耍龙”、“耍龙灯”或“舞龙灯”,汉族民间舞蹈之一 [1]  ,在全国各地广泛分布,其形式品种的多样,是任何其他民间舞都无法比拟的。早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已出现以数人集体祭龙求雨的文字;汉代董仲舒《春秋繁露》的记录中已有明确的各种舞龙求雨的记载;此后历朝历代的诗文中记录宫廷或民间舞龙的文字屡见不鲜。直至21世纪10年代,龙舞仍是民间喜庆节令场合普遍存在的舞蹈形式之一。龙舞最基本的表现手段是其道具造型、构图变化和动作套路。 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和信奉的祖先;龙舞是华夏精神的象征,它体现了中华民族团结合力、奋发开拓的精神面貌,包含了天人和谐、造福人类的文化内涵,是中国人在吉庆和祝福时节最常见的娱乐方式,气氛热烈,催人振奋,是中华民族极为珍贵的文化遗产。 [2]
2006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是清明节的两大礼俗主题,这两大传统礼俗主题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1-4]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古老的节日,既是一个扫墓祭祖的肃穆节日,也是人们亲近自然、踏青游玩、享受春天乐趣的欢乐节日。斗指乙(或太阳黄经达15°)为清明节气,交节时间在公历4月5日前后。这一时节,生气旺盛、阴气衰退,万物“吐故纳新”,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正是郊外踏青春游与行清墓祭的好时节。清明祭祖节期很长,有10日前8日后及10日前10日后两种说法,这近20天内均属清明祭祖节期内。清明节是传统的重大春祭节日,扫墓祭祀、缅怀祖先,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不仅有利于弘扬孝道亲情、唤醒家族共同记忆,还可促进家族成员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清明节融汇自然节气与人文风俗为一体,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合一,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先祖们追求“天、地、人”的和谐合一,讲究顺应天时地宜、遵循自然规律的思想。清明节与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除了中国,世界上还有一些国家和地区也过清明节,比如越南、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2006年5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申报的清明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京都竹枝词:“做阔(京师名学大器派者,曰做阔)。全凭鸦片烟, 何妨作鬼且神仙?开谈不说红楼梦,(此书脍炙人口),读尽诗书是枉 然”。都门新竹枝词: “馆中烟友集如云,地窄人多臭气薰,输到瓶 儿高卧后,声声只唱打三分”。又:“瘾深烟气透肌肤,虽具人形骨已枯,白纸一张颜色变,通 称烟鬼却非诬”。北平俗曲鸦片烟大爷做阔云:“鸦片烟必得吃,烟袋叫枪,他这 一个名字是什么人起?虽然是下不得钱粮,筒儿里塞着萨一支烛,拈 子一盘比火绳细,点着了活像要勾机子。还有些零零碎碎的铁兵器, 斧钺勾叉队伍齐,打仗出兵无处使,军营里不用小东西。开了灯喜笑 颜开都得意,躺下吃是老规矩。烟袋锅儿虽然叫斗,可量不得米,讲 究的是装样儿别致,身分结实,不存烟屎,胜似个古磁,枕上烟就是 吹也出不去,这才算是好的,敢情是烟袋竿儿值银子,地道竹子,产 在江西,中间的节儿,方可取,不用打磨,带着嫩皮,身分要粗不要 细,首尾亭均笔管儿直,日久年深颜色紫,可筒儿多厚的油子,亚赛 过漆,仿佛是自从盘古分天地,传到如今并无二支,多少钱他都值。 烟的成色,必得行家才知底里,原来有许多的分别,挑起来一拉多长, 墨呀似的丝,熬他的火耗分层次,黑土的强似个白土的,好烟他有十 分力,过瘾飞快性子急,回残货三钱瘾吃上七钱也过不去,竟攒空家 子。吃了他分外把精神抖搜起,增添气力,资助神思,解酒补虚,化 水消食,一两口果然可以,就只是不可长吃,入了瘾没法子可治,妙 药难医,关乎生死,这可不是顽的,若要问吃烟的行乐真情趣,扇面 儿车窗儿画的都不离”。(来源:《北京风俗类征》)

面塑,是指以面粉、糯米粉、甘油或澄面等为原料制成熟面团后,用手和各种专用塑形工具,捏塑成各种花、鸟、鱼、虫、景物、器物、人物、动物等具体形象的手工技艺。俗称面花、礼馍、花糕、捏面人。
吴地的民歌民谣,总称为“吴歌”,它是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吴歌发源于江苏省东南部[1] ,是具有浓厚的民族和地域特色的民间文学艺术[1] ,距今已有三千二百多年历史。吴歌包括“歌”和“谣”两部分,从内容来看,它既包括情歌,又包括劳动歌、时政歌等;按音乐形式进行区分,吴歌有命啸、吴声等六类音乐。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1] 2006年5月20日,吴歌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Ⅰ-22[2] 。
木偶戏是用木偶来表演故事的戏剧。汉族传统艺术之一,在中国古代又称“傀儡戏”。 中国木偶戏历史悠久,普遍的观点是:"源于汉,兴于唐"。三国时已有偶人可进行杂技表演,隋代则开始用偶人表演故事。表演时,演员在幕后一边操纵木偶,一边演唱,并配以音乐。根据木偶形体和操纵技术的不同,有布袋木偶、提线木偶、杖头木偶、铁线木偶等。 木偶戏是由演员在幕后操纵木制玩偶进行表演的戏剧形式。2006年5月20日,木偶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元宵是中国汉族传统小吃之一[6] ,属于节日食俗。元宵的做法是以馅为基础,先拌馅料,和匀后摊成大圆薄片,晾晒后再切成比乒乓球小的立方块。然后把馅块放入像大筛子似的机器里,倒上江米粉,“筛”起来,随着馅料在互相撞击中江米沾到馅料表面变成球状,就成了元宵。北方“滚”元宵,南方“包”汤圆,这是两种做法和口感都不同的食品。
元宵节,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时间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根据道教“三元”的说法,正月十五又称为“上元节”。元宵节习俗自古以来就以热烈喜庆的观灯习俗为主。[1-3] 元宵节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根源于民间开灯祈福古俗。据一般的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不过正月十五元宵节真正作为全国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之后。正月十五燃灯习俗的兴起也与佛教东传有关,唐朝时佛教大兴,仕官百姓普遍在正月十五这一天“燃灯供佛”,佛家灯火于是遍布民间,从唐代起,元宵张灯即成为法定之事。[4-6]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元宵节主要有赏花灯、吃汤圆、猜灯谜、放烟花等一系列传统民俗活动。此外,不少地方元宵节还增加了游龙灯、舞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2008年6月,元宵节选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过街楼【英文】arcade ,专指有道路穿过建筑空间的楼房,或指跨在街道或胡同上的楼,底下可以通行。
霜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八个节气,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斗指戌;太阳黄经为210°;于每年公历10月23—24日交节。进入霜降节气后,深秋景象明显,冷空气南下越来越频繁。霜降不是表示“降霜”,而是表示气温骤降、昼夜温差大。就全国平均而言,“霜降”是一年之中昼夜温差最大的时节。霜降时节,万物毕成,毕入于戌,阳下入地,阴气始凝,天气渐寒始于霜降。由于“霜”是天冷、昼夜温差变化大的表现,故以“霜降”命名这个表示“气温骤降、昼夜温差大”的节气。霜降节气特点是早晚天气较冷、中午则比较热,昼夜温差大,秋燥明显。霜降节气主要有赏菊、吃柿子、登高远眺、进补等风俗。

都城内外,如地安门外火神庙后,德胜门外西,阜城门外北,宣 武门外西,崇文门外东,朝阳门外南,皆有冰窖,以岁十二月藏冰来 岁入伏颁冰。《天咫偶闻》

三九冰坚,各处修窖存冰,以铁锥打冰,广尺许,长二尺许,谓之一方。诗所谓“纳于凌阴”者,即收冰入窖也。按旧俗传闻,临冻, 各窖贿嘱昆明湖提闸放水,须一元宝(五十二两),冰始能厚。《春明采风志》(来源:《北京风俗类征》)



刻铜最早起源于春秋战国的传统錾铜艺术,用于记录当时的社会历史、人文景观、重大事件、人物传记等。由于铜器耐氧化,可以上千年不变,所以錾铜艺术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资料。2014年11月11日,刻铜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燕齐之俗斗鸡(来源:《北京风俗类征》)

灯彩,又叫“花灯”,是起源于中国的一种汉族传统民俗工艺品,在古代,其主要作用是照明,由纸或者绢作为灯笼的外皮,骨架通常使用竹或木条制作,中间放上蜡烛或者灯泡,成为照明工具。受汉文化影响,在亚洲许多国家的庙宇中,灯笼也是相当常见的物品。[1] 它与流传汉族民间的元宵赏灯习俗密切相连。据考证元宵赏灯始于西汉,盛于隋唐,明清尤为风行。上海元宵赏灯习俗,明弘治、嘉靖年间修攥的地方志都有记载。从夏历正月十三上灯十八落灯,十五元宵灯彩最为高潮动人。每年端午节和中秋节,申城繁华商街也是花灯高熙,灯市红火。由于悠久的赏灯习俗,促进了上海灯彩艺术的发展。[2] 2008年,灯彩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