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的生日庆典。中国帝王以生日为节,始于唐玄宗开元十七年(729)。尚书左丞相源乾曜、右丞相张说率文武百官上表,请以玄宗生日八月五日那天为“千秋节”。此后,唐朝皇帝除德宗外,都有自己的生日节名。如肃宗生日叫“天成地平节”,武宗生日叫“庆阳节”,宣宗生日叫“寿昌节”,昭宗生日叫“嘉会节”等等。终唐一代,自唐玄宗始,每遇皇帝生日,全国休假三日,举行庆贺活动。在京城,群臣向皇帝祝寿,献上甘露、醇酎和“万岁寿酒”。王公、外戚、士庶等都各有奉献礼品。各地地方官为博得皇帝欢心,也献上大量的珍物宝玩。群臣上寿时,一般由侍中代表群臣跪奏:“称千秋令节,臣等不胜大庆,谨上千万岁寿。”皇帝则举酒答道:“得卿等所献寿酒,与卿等内外同庆。”然后皇帝按等级高低赏给王公大臣金镜、珠囊、缣彩、束帛等,并且赐宴文武百官。此后,各个封建王朝都仿效唐朝故事,“无帝不节”。五代、宋、元、明诸代庆贺皇帝生日,虽然在某些方面基本与唐朝相同,如献酒祝寿、摆设道场、禁止屠宰等,但规模远没有唐朝宏大,礼仪也不及唐朝详备。宋代以后节名虽各不相同,但一般统称为“圣节”。明代把“圣节”、“正旦”、“冬至”并称三大节。清代,皇帝的威严高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诸帝生日庆贺礼仪繁琐,规模盛大,前所未有。万寿节这天,“普天同庆”,京师与各直隶省都“各建道场,诵经祝寿”;直隶省满、蒙、汉各族官员分队而列,“望阙行礼”从康熙五十二年(1713)开始,凡遇皇帝万寿圣节,开科举士,并大摆“千秋宴”。(来源:中国宫廷文化大辞典,2006-02)
京都竹枝词:“做阔(京师名学大器派者,曰做阔)。全凭鸦片烟, 何妨作鬼且神仙?开谈不说红楼梦,(此书脍炙人口),读尽诗书是枉 然”。都门新竹枝词: “馆中烟友集如云,地窄人多臭气薰,输到瓶 儿高卧后,声声只唱打三分”。又:“瘾深烟气透肌肤,虽具人形骨已枯,白纸一张颜色变,通 称烟鬼却非诬”。北平俗曲鸦片烟大爷做阔云:“鸦片烟必得吃,烟袋叫枪,他这 一个名字是什么人起?虽然是下不得钱粮,筒儿里塞着萨一支烛,拈 子一盘比火绳细,点着了活像要勾机子。还有些零零碎碎的铁兵器, 斧钺勾叉队伍齐,打仗出兵无处使,军营里不用小东西。开了灯喜笑 颜开都得意,躺下吃是老规矩。烟袋锅儿虽然叫斗,可量不得米,讲 究的是装样儿别致,身分结实,不存烟屎,胜似个古磁,枕上烟就是 吹也出不去,这才算是好的,敢情是烟袋竿儿值银子,地道竹子,产 在江西,中间的节儿,方可取,不用打磨,带着嫩皮,身分要粗不要 细,首尾亭均笔管儿直,日久年深颜色紫,可筒儿多厚的油子,亚赛 过漆,仿佛是自从盘古分天地,传到如今并无二支,多少钱他都值。 烟的成色,必得行家才知底里,原来有许多的分别,挑起来一拉多长, 墨呀似的丝,熬他的火耗分层次,黑土的强似个白土的,好烟他有十 分力,过瘾飞快性子急,回残货三钱瘾吃上七钱也过不去,竟攒空家 子。吃了他分外把精神抖搜起,增添气力,资助神思,解酒补虚,化 水消食,一两口果然可以,就只是不可长吃,入了瘾没法子可治,妙 药难医,关乎生死,这可不是顽的,若要问吃烟的行乐真情趣,扇面 儿车窗儿画的都不离”。(来源:《北京风俗类征》)
又棉花糖云:“沙糖经火运轮机,顷见纤维釜外飞。白絮一团棉 彷佛,只堪适口不成衣”。注曰:“棉花糖者,以蔗糖入能转之釜中, 下炙以火,使釜旋转,糖经热而融,藉旋转之力,遂成絮状之糖丝, 由釜旁出,望之真如棉絮也”。 (来源:《北京风俗类征》)
葴、寒浆,今京师人以充茗饮,可涤烦热,故名寒浆,其味微酸,故名酸浆矣。(以上尔雅义疏) 今人煮梅为汤,加白糖而饮之,京师以冰水和梅汤,尤甘凉。(证
俗文)
郝懿行都门竹枝词:“”“底须曲水引流觞,暑到燕山自解凉;铜 椀声声街里唤,一瓯冰水和梅汤。”(晒书堂诗钞)
京师夏月,街头卖冰。又有两手铜椀,还令自击,泠泠作声,清 圆而浏亮,鬻酸梅汤也。以铁椎凿碎冰,搀入其中,谓之冰振梅汤, 儿童尤喜呷之。《晒书堂笔录》
都门好,甕洞九龙斋,冰雪涤肠香味满,醍醐灌顶暑氛开,两腋 冷风催。《望江南词》
都门杂咏西甕城梅汤诗:“新抟江米截如肪,制出凉糕适口凉, 炎伏更无虞暑热,夜敲铜盏卖梅汤”。《同治都门纪略》
酸梅,按用杏子青者,浸烂,去核及滓,和以糖,加以冰块,土 人谓之“酸浆水”,亦有将浸烂杏子,捞取略干,模作糕,可水化食 之,暑天食最宜。《光绪顺天府志》
一岁货声:“又解渴,又带凉,又加玫瑰又加糖,不信您就闹碗 尝一尝,酸梅的汤儿来,哎,另一个味呀”。注云:“自立夏卖到西瓜 季”。 酸梅汤以酸梅合冰糖煮之,调以玫瑰、木稺、冰水,其凉振齿。 以前门九龙斋及西单牌楼邱家者为京都第一。《燕京岁时记》
燕都小食品杂咏酸梅汤云:“梅汤冰镇味甜酸,凉沁心脾六月寒。 挥汗炙天难得此,一闻铜盏热中宽”。注云:“暑天售梅汤者最有名, 以冰镇之,凉沁心脾,售者每敲铜碟二枚,名冰盏”。 酸梅汤:以酸梅泡汁,和冰糖水,调以玫瑰木稺,冰旁振之,以九龙斋,及西单邱家为最佳。自四月底便添,售者,幌插铜月牙,手 敲铜冰盏二个。《春明采风志》
每年一到夏令,北京有种卖酸梅汤的,名为是小买卖儿,可也不 得一样,真有摆个酸梅汤摊儿,得用一二百银子的。甚么银漆的冰桶 咧,成对儿的大海碗咧,冰盘咧,小磁壶儿咧,白铜大月牙儿,擦了 个挺亮,相配各样玩艺,用铜索练儿一拴,方盘周围都是铜钉儿,字 号牌也是铜嵌,大半不是路遇斋,就是遇缘斋。案子四周围,围着蓝 布,并有“冰振梅汤”等字,全用白布作成,上罩大布伞,所为阳光 不晒,青铜的冰盏儿,要打出各样花点儿来。(燕市积弊)
酸梅汤,夏日所饮,京津有之,以冰为原料,层梅干于中。其味 酸,京师卖酸梅汤者,辄手二铜盏,颠倒簸弄之声,锵锵然,谓之敲 冰盏,行道之人辄止而饮之。《清稗类钞》
暑天之冰,以冰梅汤最为流行,大街小巷,干鲜菓铺的门口,都 可以看见“冰镇梅汤”四字布檐横额,有的黄地黑字,甚为工致,迎 风招展,好似酒家的帘子一样,使过往的热人,望梅止渴,富于吸力。 昔年京朝大老,贵客雅流,有闲工夫,常常要到琉璃厂,逛逛书 铺,品品古董,考考版本,消磨长昼。天热口干,辄以信远斋梅汤, 为解渴之需。(以上旧都百话)
酸梅汤:酸梅汤现在已流行到许多城市了,但牠发源地却是北平, 而且一直到现在,最好的酸梅汤仍旧要到北平来找。酸梅汤的做法很简单:把乌梅放到大量的水里去煮,煮时加上冰糖和桂花,煮好把滓 子滤去,加以冰镇,即成。然而怎样把乌梅,水,糖,桂花这四者的 分量配得恰到好处,那就是每个制售者的秘密了。北平的酸梅汤以琉 璃厂信远斋所售的最好,但一般人因为牠路远价昂,不得不想退一步 的办法,向门口的小贩来买。此种卖酸梅汤的小贩多半兼卖些别的东 西,或挑担,或推车,过巷时用两个小铜碟在手里相击,丁当作响, 非常好听。(北平的巷头小吃)(来源:《北京风俗类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