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知识服务

SPECIAL LITERATURE
民风民俗
全部 文化生活 祭祀年节 婚丧嫁娶 衣食住行

又:“干爹爱吃南边菜,请到儿家仔细尝,每味上来夸不绝,那 知依旧庆云堂”。 又:“席前戏价不嫌多,分子原来只为他,循例一杯空尔尔,连 声犹说费张罗”。(以上见街市门)(来源:《北京风俗类征》)

近来狭邪家多供关壮缪像,予窃以为亵渎正神,后乃知其不然, 是名白眉神, 长髯伟貌,骑马持刀,与关像略肖,但眉白而眼赤。京 师相詈,指其人曰白眉赤眼儿者,必大恨,其猥贱可知,狭邪讳 之,乃嫁名于关侯。坊曲倡女,初荐枕于人,必与其艾豭同拜此神, 然后定情,南北两京皆然也。(来源:《北京风俗类征》)

当时都下植异种花草,相传自两广药材中混至。(来源:《北京风俗类征》)

都城齐化门外故有岳庙一区,建不知所始,入国朝,载在祀典。 每岁当春秋,祠官以时礼祭,而都人士相率以祈祷驱祓请者,神往往 若有孚答。(松石斋文集)  
正月元旦,烧香东岳庙,赛放炮杖,纸且寸。东之琉璃厂店,西 之白塔寺,卖琉璃瓶,盛朱鱼,转侧其影,小大俄忽。别有衔而嘘吸 者,大声

又:“蜂糕来哎,爱窝窝。”清真回教,挎长方盘,敲小木梆,必 于初一日开张,红白蜂糕,枣窝窝,糖窝窝,白糖、芝麻、澄沙三样, 爱窝窝,江米黏糕。 (来源:《北京风俗类征》)

六月六日本非令节,但内府皇史 曝列圣实录,列圣御制文集诸大函,每岁故事也。至于时俗妇女,多于是日沐髪,谓沐之则不腻 不垢。至于猫犬之属,亦俾浴于河。京师象只,皆用其日洗于郭外之 水滨,一年惟此一度。(野获编)
六月初六日,皇史 古今通集库晒晾,吃过水面,嚼银苗菜,即 藕之新嫩秧也。初伏日造曲,惟以白面,用绿豆黄加料和成,晒之。《酌中志》
六月六日,晒銮驾,民间亦晒其衣物,老儒破书,贫女敝缊,反 复勤日光,晡乃收。《帝京景物略》
善果寺在慈仁寺后,完然无恙。山门内左右廊有悬山,大殿颇卑, 与蓝淀厂广仁宫相类,疑此皆金元旧宇。每六月六日有晾经会,实无 所晾,士女云集,骈阗竟日而已。《天咫偶闻》
六月六日,佛寺有晒经者,自是出郭游览者亦众,城外一二里, 茶轩酒舍,上罩芦棚,下铺阔席,围遮密树,远护疏篱,游人纳凉其 中,皆觉有趣。而市中敲铜盏卖梅汤者,与卖西瓜者,铿聒远近。或 深树坦腹者,或柳阴垂钓者,或浴于溪卧于林者,盖皆寻清凉而避炎 热也。《京都风俗志》
京师于六月六日抖晾衣服书籍,谓可不生虫蠹。《燕京岁时记》 六日晒衣 王崇简六月六日诗:“六月六日云阴岑,感时触景怀抱侵;此日曝物何所昉?敝裘败絮岂经心?旁有老人言达理,此事说自先朝始; 銮驾库内门尽开,锦衣官尉色欢喜。南簿大驾倚高纛,香木驾头金四 足;左之右之勤高晖,鸾旗豹尾光相烛。桃弓苇矢避风车,丹鸟白鹭 日月旟;金根之制作自商,黄钺皇皇见周书。彩仗宝盖灿珠斗,旗旐 央央龙蛇走;金蕉叶上水莲花,攸飞虞候象车首。辉煌陈列向日中, 士民至今风俗同。一从贼变已数载,今日徒见云弥空。高年语多声带 涩,白首中官闻之泣。”(青箱堂诗集)
六月六日,民间衣服悉曝之。是日海淀莲盛,采而市于城者络绎。(舆地记)
六月六,是日抖晾衣物书籍,可去虫蠹。估衣、皮货、喜轿等铺, 傍晚吹晾,一切犒劳伙友。《春明采风志》 (来源:《北京风俗类征》)

中秋,大家互送礼节,送馆师节敬,放学三日,赏奴仆钱,铺肆 送账帖,每节如此。《春明采风志》(来源:《北京风俗类征》)

十月一日,纸肆裁纸,五色,作男女衣,长尺有咫,曰“寒衣,”有疏印缄,识其姓字辈行,如寄书然,家家修具夜奠,呼而焚之其门, 曰“送寒衣。”新丧白纸为之,曰,新鬼不敢衣彩也,送白衣者哭,女 声十九,男声十一。《帝京景物略》

十月一日,裁五色纸作男女衣,曰“寒衣,”修具祀其先,持纸钱 焚之,曰“送寒衣,”新丧白纸为之,或有祀于墓者。是月天始寒,里 中父老,多捐资济贫,转相劝募,就寺庙施粥,施汤,施绵衣。(舆地 记)

十月一日,裁五色纸,作男女衣,曰“寒衣,”修具祀其先,持楮 锭焚之,曰 “送寒衣,”或有祀于墓者。天始寒,里中父老,多捐资 劝募,就寺庙施粥,施汤水,施绵衣。《康熙大兴县志》

燕都杂咏:“鬼也寒衣送,霜风十月交,纸灰飞不远,门外见烧 包。”注云:“十月朔日,人家祭祖,送寒衣,烧包袱,多在家庭,不 皆墓祭。”(见《都城琐记》)

十月朔日,人家奠先人于坟墓,或剪彩纸,如人衣状,及楮钱等 物,焚之,谓之“送寒衣,”谚云:“十月一,送寒衣,”即斯时也。严 寒将来,送衣于祖考,不忘本也。《京都风俗志》

 十月初一日,乃都人祭扫之候,俗谓之“送寒衣。”《燕京岁时记》

 十月初一日为市民祭扫坟茔之期,俗谓之“送寒衣。”寒衣者,以五色纸剪之为衣袴,长不满尺,外有纸袱盛之,上书祖先爵秩名号及年月日, 下注后裔某某谨奉,焚之于冢上,亦有于家中焚之者。又平市居民, 例于是日添设煤火,至翌年二月一日撤火,今日各公署学校,及一切 公共处所,类皆沿之,类以是时为平市气候最寒之时也。《民社北平指南》 (来源:《北京风俗类征》)



又:“白棚聚赌亦寻常,遮掩摇贪夜未央,所为打头油水大,即今 恨不遇亲丧”。(见市井门)(来源:《北京风俗类征》)

闻长老言,京师通草花甲天下,花市之花又甲京师。每天欲曙, 赴者熙攘,博致肩头,日间聆深巷卖花声,清扬而远闻,胥是物也。 余虽习闻久,以其为儿女之所用,不足观。市旬而集,例以四日。《晒书堂外集》 
燕都杂咏:“姹紫嫣红映,花枝爱像生,鬓边娇欲语,活色画难成”。 注云:“花儿市街,在东城,像生花用通草染作,精巧绝伦,海内所 无,亦有刮绒片为之者”。(见《都城琐记》) 
都门赘语花儿市诗云:“纸花裁剪草名通,着手生春傲化工。莫 怪佳人偏爱此,由来色界总成空”。 
光绪都门纪略:“花儿市以通草为妇人头上之花,买卖皆集于此, 故名。诗云:“梅白桃红借草濡,四时插鬓艳堪娱,人工只欠回香手, 除却京师到处无。”” (见市廛门) 
一岁货声:“卖绫绢花■(口+

内臣又好吃牛驴不典之物,曰“挽口”者,则牝具也;曰“挽手” 者,牡具也;又“羊白腰”者,则外肾卵也;至于白牡马之卵,尤为 珍奇,曰“龙卵”焉。(来源:《北京风俗类征》)



王鸿绪燕京杂咏:“易酒当垆斗十千,南人下马口流涎;尽教 白思吞海,况有燕姬夸数钱”。《横云山人集》(来源:《北京风俗类征》)


天桥一带,所卖饭食,粗细俱全,颇宜贫苦,别名小饭,其中有 骆驼肉一种,售者必以牛肉称之,岂驼肉果非食品耶?殊不可解。(以上《京华百二竹枝词》注) (来源:《北京风俗类征》)

余少时见士大夫燕居皆冠便帽,其制如暖帽而窄其檐,上用红片 锦或石青色,缘以卧云如葵花式,绒顶用红结顶,后垂红缦尺余,无 老少贵贱皆冠之,惟老翁夏日畏早凉,用青缎缝纫,衬凉帽下,如今 帽头状,初不以为燕服也。至于毡帽,尚沿明式,皆农夫市贩之服, 人皆贱之。近十余年,盛行帽头,蟠金线组绣其上,至有用明珠宝石 嵌者,如古弁制,惟顶用红绒结顶稍异耳,士大夫皆冠之,春秋间徜 佯市衢,欲求一红缨缀冠者未易见。至毡帽则以细毯为之,檐用紫黑 色,或有缀金线蟠龙为饰者,非复往日朴素,为士大夫冬日之燕服, 往日便帽之制,不复睹矣。(以上《啸亭续录》)(来源:《北京风俗类征》)

都门新竹枝词: “布衫灰色重当时,须子于今竟有皮,钱取沾光夸快手,饥鹰饿犬共追随”。(见市井门)(来源:《北京风俗类征》)
优童自称其居曰“下处”,到下处者谓之“打茶围”。《燕京杂记》 入伎馆闲游者曰“打茶围”,赴诸伶家闲话者亦曰“打茶围”。(京尘杂录) (来源:《北京风俗类征》)

京师梨园最盛,公宴庆祝,别有演剧之所,名曰“戏庄”。将有 事,择能肆应者一人司其事,或作戏提调歌云:“众宾皆散我不散, 来手(班中管事之目)未到我已到。巍然独踞下场门,赫赫新衔「戏 提调。」定席要便宜,点戏夸精妙。怒目看官人,(是日必向司坊中借 二三执鞭者在门前弹压,名曰官人,又曰小马),软语磨车轿。(老师 并各堂官车轿夫饭钱最难开销,且易得罪,故须磨以软语)。编索年 前旧戏单,烂熟胸中新堂号。(京师旦角曰相公,所居之寓曰某堂, 知其堂,知其人,知其人住某堂,始能点其戏)。大蜡新试三枝头,(曰受热,日坐蜡者,皆京师俗呼为难者之别名,此语有双关之意)。 靴页偶装几千吊。(京官多穷,故曰偶装,亦见是所费不菲矣)。小香到,提调笑;喜禄病,提调跳;锁得长庚跟兔,暂向柜前存,待到半 夜三更,自己转湾仍放掉。吁嗟乎!三更曲罢尤可怜,昏花二目饥肠 穿,左有牙笏右掌柜,小马纷来满堂前。堂前灯火全不见,阴森疑到 阎罗殿。此时提调锦囊空,只余三字「明天算。」”(雨窗消意录) 都中堂会,支配各伶,非有能服众者当之,诸伶或故谢不遑,或 偷减应命,或时久未至,或临剧出游,并且某后某先,某戏某配,均 此人指挥调度,能则戏益生色,不能则舛乱终场,都人重之,故名之 曰“戏提调”。(梨园佳话)(来源:《北京风俗类征》)

京师酒肆,无室不备弦索,二三知交,酒酣耳热,辄自操胡琴, 琅琅以歌。然亦有忌讳处,一不得称唱戏,仅曰消遣;二不得隔座臧 否;三不得于隔座未毕一折时,起而夺唱。(来源:《北京风俗类征》)

猴解人言,耍做多异。又以红绿各采衣置木箱中,令猴看视后, 呼取其采衣,猴开取服之,演戏,一无所舛,穿衣形状颇奇。复令就 地翻筋斗,又作踏绳之戏,甚可解颐。鼠人出二鼠于笥,以索套鼠颈, 二鼠各负索盘绕,几疑成结,后竟走出,索仍挺直,其妙乃尔。(来源:《北京风俗类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