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知识服务

SPECIAL LITERATURE
民风民俗
全部 文化生活 祭祀年节 婚丧嫁娶 衣食住行

国寺市诗名笔闲寻;携三两,客 至酒杯(来源:《北京风俗类征》)

寻常器物,无不有名,如卖药之串铃曰“报君知”,售绒线之摇 铃曰“唤娇娘”,又叫“夜”,乞丐所吹之竹筒曰“善人知”,此皆有意 义。至旧武器,枪锋未尽处,有八棱而圆,似锤而极小,此处亦有名, 谓之“留客住”。(东华琐录)(来源:《北京风俗类征》)
 

又蒸云豆云:云新豆蒸贮满篮,白红两色任咸甘。软柔最适老 人口,牙齿无劳恣饱餤。注曰:云豆者,即扁豆之种子,蒸之极烂, 或洒椒盐,或拌白糖均可。豆分红白两种,每在晨间售卖,老人多以 之为点心,因其烂已如泥,不费咀嚼也(来源:《北京风俗类征》)

又羊肚汤云:纵使荤腥胜苦虀,充饥何必饮灰泥。清贫难得肥 甘味,莫笑卫生程度低。注云:羊肚汤肮脏无比,汤与羊肚,乃羊 血灌肠,均作灰色,尘土飞扬中,食者颇多,此亦生计艰难有以致之 。(来源:《北京风俗类征》)

京师衣帽等物,视诸王府以为式,谓之内造样。外省效之为 新样,然行至苏松,必须数年以外,而京师往往又变样矣。(来源:《北京风俗类征》)

押髪、如意、鬓钗、荷花瓣,及珠翠头面之类,北里中今已罕见。 时行者惟耳环、项圈、指戒、臂钏、别针、表链之属,故虽俗趋奢侈, 而实力则远逊于前,徒务外表,不究实际,君子于此,足知世风浇薄 之所由渐矣。(来源:《北京风俗类征》)

伶人家备小纸灯数百,客有徒步来者,临去则各予一灯,囊火以 行。中北城所属胡同,入夜,一望荧荧如列星,皆是物也。 (来源:《北京风俗类征》)
都下生人,多无枕骨,盖孩时以绿豆为枕枕之,其脑后之骨,渐 平而不隆起。《萝藦亭札记》 (来源:《北京风俗类征》)
又:“换绿磁盆来,”注云:“以旧日靴帽无用物相换。” 出京礼物 在京收拾行装,制买物件,仅可择其外省少有者略买。即如京花、胭脂、粉、茶叶、靴、帽、活计、补子、男履、口蘑、万应锭、痧药、 梅花丹、午时茶,神粬、京半夏等,均可在京略买;到外送人,外省 极为贵礼。(由京至云南水陆路程清单) (来源:《北京风俗类征》)
北平俗曲杂银嵌换钱云:“闲来无事到街前,只见一伙人穿戴鲜 明,打扮非凡,若是提起惹一番笑谈,草帽子上钉缨子,混充是苇连, 毛蓝布
手车俗呼“排子车,”不用牲畜,纯以人力推挽,运粮、运煤、搬 家,以及运送一切物品均用之,其价目较敞车为昂,劳动界人(俗呼 卖力气人)依为生活,每人每日工价约合一元左右,因运输较便,颇 为盛行,雇用时到小茶馆询问。(来源:《北京风俗类征》)

今人称谦词也, 京师尊所在,不敢称(灯丛录)(来源:《北京风俗类征》)

边省人士,言语不通,不得不强学京话,以便交谈,而今日言语 素通之邻省,凡在京者,亦喜操之,舌僵口钝,字眼不能的真,声音 不能清脆,惟觉习气官派,令人闻之难堪,故人嘲之曰“月白京腔”。(以上京华百二竹枝词注)(来源:《北京风俗类征》)

光绪初年,士大夫鄙薄洋务,在总理衙门行走者,谓之“洋章京”。(觉花寮杂记)(来源:《北京风俗类征》)


伶人序长幼,前辈后辈,各以其师为次,兄叔祖师,称谓秩然, 无敢紊者,如沙门法嗣然,堂名中人,主家为事者,其傔仆呼之曰“当 家的”,或曰“老板”,对之肃然如主人翁。(京尘杂录)(来源:《北京风俗类征》)

都门好,海甸泛轻舠,扶醉客游春柳岸,浣衣人语夕阳桥,一朵 妙峰遥。(来源:《北京风俗类征》)

冰角子,以面裹冰为小角,沸水煮之,内冷外热,亦甚适口。 蔬菜 京师蔬菜甚贱,惟来自南方者贵耳,生姜、荸荠、冬笋之属,非燕地所产,故价踰珍错。至如菠菜、白菜、数钱即可满筐。煮白菜者, 仅取其心,而弃甲于外,每逢冬季,狼藉道上,乞丐犹不拾。 (来源:《北京风俗类征》)

油菜本名芸薹,京师专名油菜,枝茎细小,炒食甚佳。(来源:《北京风俗类征》)

京伶装小脚,巧绝天下,燕兰小谱云:始于魏三,至今日尤盛 也。(来源:《北京风俗类征》)

胭脂嘴脸,胭古遗,南金粉 惟清淡雅艳由来迥不

(来源:《北京风俗类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