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城俗事对偶,以“打秋风”对“撞太岁”,盖俗以自远干求曰 “打秋风”。 (来源:《北京风俗类征》)
长安梨园称盛,而所好惟秦声,啰,弋,厌听吴骚,闻歌昆曲, 辄閧然散去。(来源:《北京风俗类征》)
京都竹枝词:“几番禁止受虚惊,又去修容到软棚,(剃头又有小 郎处)。运蹇一时同被絷,也将鸟道验分明。(官禁软棚,有不应小郎 者皆验之)。”(来源:《北京风俗类征》)
道光都门杂咏春药方云:“遍城贴票作生涯,年少多情意太痴, 若久服来腰蓄热,恐将搭背发难医”。
时尚新谈春方药诗:“近来药房更胡为,卫生保治法自奇,一打 半打欲兴片,脱髪生疾暗自知”。(来源:《北京风俗类征》)
哈嗒菜,俗名也,盖与蔓菁同类,而又似芥,其根有甜辣之异, 北人又称为芥菜跲
又日俭斋东坡肉诗:“原来肉炙贵微炊,火到东坡腻若脂,象眼 截痕看不见,焰时举箸烂方知”。(来源:《北京风俗类征》)
京都妇人梳髪,以两鬓抱面,状如椎髻,时谓之“抛家髻”。今吴 中谓之“鬅鬓”,亦云“凤头”。(以上窦存)(来源:《北京风俗类征》)
又:“性情恬静更温存,脂粉新施为站门,也是洋镶针线巧,木 头厚底号花盆”。(以上见闺阁门) 京师妇女多大脚者,故某名士曾集句云:“朝云暮雨连天暗,野草闲花满地愁”,状态可哂。盖缠足之风既深入人心,人情见少则怪, 无足异者。清初宫妆,尚严体制,故妇女下裳,犹掩履舄,而鞋底不 露。中叶以后,宫中高髻,四方一尺,梳头既较前为大,而大脚又无 法缠足,因为髙履而杀其底,谓之“花盆底”,底高则足小也。初尚长 其下裳,掩映而行,后乃复短其衣边,故示流露,风俗颓靡,必有为 之俑者,故不仅缠足可罪杳娘也。《东华琐录》
八旗妇女皆天足,鞋之底以木为之,其法于木底之中部,(即足 之重心处)凿其两端,为马蹄形,故呼曰“马蹄底”,底之高者达二 寸,普通均寸余,其式亦不一,而着地之处,则皆如马蹄也,底至坚, 往往鞋已敝而底犹可再用。向以京师所制之形式为最佳,着此者以新 妇及年少妇女为多,年老者则仅以平木为之,曰“平底”,其前端着 地处稍削,以便于步履也,处女至十三四岁,始用高底。《清稗类钞》 (来源:《北京风俗类征》)
铜缸盛水,凿孔设机挑动之,能令水势逆飞,其初或泻如瀑布, 或散若飞雪,最后则亭亭直上,如玉柱然,下预伏度金木球,大比核 桃,忽一涌上玉柱之尖,盘旋上下,久而不堕。(秦征兰天启宫词注) (来源:《北京风俗类征》)
京师城内外诸山诸名刹,皆有下院,居俗人室家,所称名师耆宿, 亦时过其地,京师名为“和尚家”。(来源:《北京风俗类征》)
都门新竹枝词:“半袖军机称便服,随身不尚色新鲜,而今一律 玫瑰紫,妙是当年美少年”。(见衣饰门)
光绪都门纪略军机袄诗:“簪毫承旨恐迟宣,小袄穿来腕连便, 近日遍街咸被服,军机应见也哗然”。(见时尚门)
又便服诗:“军机蓝袄制来工,立领绵袍腰自松,便帽锦边红结 穗,缎靴穿着内兴隆”。(见服用门)(来源:《北京风俗类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