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知识服务

SPECIAL LITERATURE
景观建筑
全部 自然景观 人文景观 公共建筑 民居建筑
香雾窟建于乾隆十年(1745年),是清静宜园时期二十八景中地理位置最高的一景,因位居半山,此处绿荫掩映,清静优雅,草木芳香弥漫,故被称做香雾窟,意为芳香密布的静室。
1.壶水成冰,形容寒冷。 唐 杜甫 《赠特进汝阳王二十二韵》:“研寒金井水,檐动玉壶冰。” 元 杨维桢 《吴子夜四时歌》:“朝来玉壶冰,为君添衣裳。”
2.喻高洁清廉。 南朝 宋 鲍照 《代白头吟》:“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 宋 黄庭坚 《奉和公择舅氏送吕道人研长韵》:“奉身玉壶冰,立朝朱丝弦。” 清 刘献廷 《赠别还灯和尚》诗:“仪范三坛云海月,禅心一片玉壶冰。”
3.酒名。宋 叶梦得 《浣溪沙·送卢倅》词:“荷叶荷花水底天,玉壶冰酒酿新泉,一欢聊复记他年。” 清 吴伟业 《戏题士女图》诗之五:“四壁萧条酒数升, 锦江 新酿玉壶冰。”
玉华岫景区位于芙蓉馆南侧,建筑包括玉华寺,玉华岫,皋涂精舍,邀月榭,绮望亭,溢芳轩等建筑。[[明代}明]]正统九年(1444年)建玉华寺,清乾隆十年(1745年),在寺旁增建玉华岫等建筑。玉华岫是一处精巧别致的园中之园,是小憩、品茶的好地方。由于此处视野开阔,是园内观赏红叶的最佳处。玉华岫于1860年遭到英法联军焚毁。
碧桐书院为圆明园四十景之一,位于九洲景区后湖东北角,是一座书房。
碧桐书院是圆明园较早建成的一组建筑,雍正时期名曰“梧桐院”。碧桐书院四面环山,林木茂密,是一处非常清静的地方。碧桐书院是清帝读书、作画的地方,书院周围种植有大量梧桐树。
顺贞门位于内廷中路北端,为御花园之北门。始建于明初,原称坤宁门。
北远山村是圆明园四十景之一。
该景位于大北门内偏东,稻田遍布,各房舍名称都与农事有关,呈现浓郁田园景色。
该景修于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又称课农轩。皇帝在御园中的“农村”赏景,算是对农桑的关怀。圆明园毁后,此处已逐渐形成一个不小的村落,倒是成了真正的农村了。
左翼门,建筑物名。位于紫禁城内体仁阁之北。
顺治三年(1646) 十月修建工成。门座五间。康熙时地震,清圣祖命满汉大学士以下、副都御史以上各官集于此门,遣侍卫口传弭灾六事上谕,令会同详议举行。清制,文职四品、武职三品以下官员仆从人等,由神武门内东夹道进至左翼门而止  。
熙和门位于外朝中路、太和门外西侧庑房正中。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初名右顺门。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四月因三大殿火灾被焚毁,次年重建。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九月改名归极门。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六月再度烧毁,天启年间重建。顺治二年(1645年)五月改名为雍和门,乾隆元年(1736年)为避雍正皇帝讳而改为熙和门。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第三次毁于火灾,同年十二月重建。
十方普觉寺,位于北京市西山北的寿牛山南麓、香山东侧,距市区30公里。该寺始建于唐贞观年间(627-649),原名兜率寺,又名寿安寺。以后历代有废有建,寺名也随朝代变易有所更改。清雍正十二年重修后改名为普觉寺。由于唐代寺内就有檀木雕成的卧佛。后来元代又在寺内铸造了一尊巨大的释迦牟尼佛涅槃铜像,因此,一般人都把这座寺院叫作"卧佛寺”。
2001年6月25日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养性殿,位于宁寿宫后的养性门内。为宁寿宫后寝主体建筑之一。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仿内廷养心殿建造,体量略小,平面布局特殊。

延庆寺,坐落于山西省五台县西北部阳白乡善文村,该寺在建筑形制上耍头、补间、斜拱、驼峰的手法同境内佛光寺文殊殿相似。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翊坤宫,内廷西六宫之一,明清时为妃嫔居所。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始称万安宫,嘉靖十四年(1535年)改为翊坤宫。清代曾多次修缮,原为二进院,清晚期将翊坤宫后殿改成穿堂殿曰体和殿,东西耳房各改一间为通道,使翊坤宫与储秀宫相连,形成四进院的格局。 
后殿体和殿,清晚期连通储秀宫与翊坤宫时,将其改为穿堂殿。面阔5间,前后开门,后檐出廊,黄琉璃瓦硬山顶。亦有东西配殿,前东南有井亭1座。光绪十年慈禧五十寿辰时移居储秀宫,曾在此接受朝贺。光绪帝选妃也在此举行。 
始建于乾隆年间,到上世纪30年代,金城银行总经理周作民在遗址上改建私人别墅,并更名为芙蓉馆。现存的芙蓉馆呈曲尺形状,由五间正房和四间西厢房组成。院中有一眼泉水井,名曰“涌鳌”,已干涸。现存的芙蓉馆呈曲尺形状,由五间正房和四间西厢房组成。院中有一眼泉水井,名曰“涌鳌”,已干涸。
位于故宫内。
茹古涵今是圆明园四十景之一。
茹古涵今亦总称韶景轩,位于九洲清晏西侧,东临后湖,占地 9000 平方米 ,建筑面积 3300 平方米 。
该景为皇帝冬季读书之地。四周宽敞清幽,一直是清朝皇帝与大臣谈古论今、吟诗作画的地方。茹古涵今景区内还收藏大量清朝历代皇帝及大臣们的书画原件。
霞标蹬,位于十八盘下。始建于清乾隆(公元1745年),为静宜园二十八景之一。原为“九曲十八盘”蹬道间的三间敞亭。在此可观霞起,乾隆帝有诗“踏蹬看霞起”句,故名霞标蹬。
廓如亭位于颐和园新建宫门以南的东堤上,俗名八方亭,始建于乾隆十七年(1752年),光绪时重修。与十七孔桥、南湖岛在空间上互相映衬。
廓如亭坐北朝南。建筑面积384.95平方米,平面呈八方形,每面显3间,周围有廊,重檐八脊攒尖圆宝顶,亭中共有42根柱子。亭内每面各有一块木匾(共8块),上镌乾隆御制诗文。
从2019年3月起,颐和园首次对廓如亭内部采取暂时关闭措施,持续至10月份。 
涿州永济桥——中国第一长石拱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坐落于京畿天下第一州古城北关,横跨拒马河上,古时为十八省通衢之必经,皇帝出京御道之冲要,乃督亢膏腴,幽燕沃壤之京南形胜所在。其桥因拱跨度大,造型优美,长如玉带,远望又恰似一条彩虹横贯两岸,故有“拒马长虹”之美誉,位列涿州八景之一。
永济桥始建于明万历二年(1574年),初名曰“拒马河桥”,万历十六年(1588年)修葺,天启六年(1626年)重建,有明一朝,凡六建六毁。明崇祯间,河道南移,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在旧桥南建新桥,改名“永济”。加之引桥,永济桥全长六百二十七米有余,涵洞五十又二,实为天下第一长石拱桥。
承运殿即明代亲王府邸正殿。明朝皇帝之子除太子外一律封亲王,亲王世子承袭亲王爵位,其余各子封郡王。皇子成年后,若不能成为太子,就要被封为亲王前往封地就藩,称为“之国”,也就是到自己的封地上去居住。亲王封地往往都是大城市,终生在封地度过,除三年一次进京朝见外,无圣旨不得随意离开封地。
中正殿,清宫佛堂名,为清朝宫廷藏传佛教活动的中心。位于紫禁城内西北隅建福宫花园南,主供无量寿佛。1923年6月26日夜建福宫大火,殃及该殿,仅存遗址。2012年12月4日中正殿遗址复建工程竣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