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宪王元宫词:“健儿千队足如飞,随从南郊露未晞,鼓吹声中 春日晓,御前咸着只孙衣”。吴郡皇甫庸近峰闻略云:“元亲王及功臣 赐宴者,别赐冠衣,谓之“只孙,””今仪从所服团花只孙,当是也。 (来源:《北京风俗类征》)
又少侍卫叹云:“自是旗人自不同,天生仪表有威风,本就是赳 赳武夫干城器,更兼他手头散漫衣帽鲜明。精奇泥哈番顶儿红俏,摆 春风的孔雀翎,时兴的帽样儿拉三水,内造鲜明紫杠缨,翡翠翎管金 厢口,翎绳儿在帽外头搭拉着蛱蝶相逢,院样儿靴子三直平底,提字 号是京都久寓的内兴隆,外套儿是带膆的貂皮月白绫子做里,库灰线 绉火狐皮袍暖而轻,小荷包平金打子三蓝的穗,天青色扣绉搭包里儿 红,表抽儿是顾绣爪蝶赤金口,羊脂珮是寿山福海喜相逢,带着个油 盘三针常行随表,他偏说是钢轮金套单版镂钉,小刀子是厢银什件秦 鳇鱼的鞘,大火镰嵌宝厢银式样精,菠菜绿的搬指赤金挂里,水上飘 的烟壷儿盖是紫精,水烟袋是大小两分和阗白的嘴,荷包是红皮太平 袋戳纱小胆瓶,马坐褥牛皮托子宝蓝缎面,还有那螺蛳花硬口腰刀嵌 宝玲珑”。(以上百本张钞本子弟书) (来源:《北京风俗类征》)
药王庙:小药王庙东直门内,北药王庙旧鼓楼大街,皆朔望日有 庙市,妇女零用之物。(来源:《北京风俗类征》)
诸伶虽服饰僭拟,小帽俱用红骽,独大帽仍用矮梁,外褂仍用元 青,至行褂则大半石青矣。各衙门惟供事入署当直,衣石青外套,此 外凡部寺、经承、书吏、 库丁、及番子、头目,概用元青外褂,至皂 隶禁卒,则袍褂并穿青色,此亦饩羊仅存矣。 伶人仆从,外服俱用元青,又例不着靴。(来源:《北京风俗类征》)
曲院艳姝,偶有藏秘戏图像者,酒酣忘形,昵所欢坐床头偷玩之, 亦温柔乡之趣事也。闻此作俑,出于明之唐寅,继唐而擅名者,为十洲仇英,然真迹不多见,率以伪作搪塞耳。今如廊房头条之灯画铺, 皆有出售,上者绣以纺巾,次者图以素纸,价虽不昂,特非熟谂,虽重金勿予,顾尚不足称佳品。其最精贵者,则产于津沽所属之杨柳青 镇。是镇擅此盛名,垂数百年未替,大都出自闺秀手绣,故能工细蔑 伦也。又有来自法夷之巴黎者,则皆铜版印像,价值更贱,第皆蜡制 偶像,非摄自真人者,厥状修伟,往往失实,且穷形尽相,绝无温柔 姿态,较诸中华旧品,雅俗判若霄壤。
京都戏馆,倶于元旦开市。是日各部梨园,扮元坛登场,呈金书 “开市大吉” 四字为贺,各馆咸以先至为荣。除夕子夜,即张灯火 以待。(虫鸣漫录) (来源:《北京风俗类征》)
燕京春咏有云:“春店烹泉开锦棚,日斜宫树散啼莺。朝来慢点 黄柑露,马上新茶已入京。”故事,茶纲入京,各衙门献新茶,今尚循 故事,每值清明节,竞以小锡瓶贮茶数两,外贴红印签,曰“马上新 茶”,时尚御皮衣啜之,曰江南春色至矣。(西河诗话)(来源:《北京风俗类征》)
俗称京米粥,汤纯青,味美。 附售脆麻花,与此同食,此为燕市清晨点心之一。(来源:《北京风俗类征》)
财神庙在彰仪门外,每至九月,自十五日起,开庙三日,祈祷相 属,而梨园子弟与青楼校书等为尤多,士大夫之好事者,亦或命驾往 观焉。《燕京岁时记》
晦夕验风 卖皮货客,每于九月晦夕聚饮,候至宵分交子之时,占验西北风急,则冬令必严寒,皮货希,得善价,交相酬酢,欢呼达旦。《水曹清暇录》
秋末冬菜 燕都杂咏:“几日清霜降,寒畦摘晚菘,一绳檐下挂,暖日曮晴冬。”注云:“秋末冬初,白菜嫩心,椒盐蒸熟,晒干,可久藏至远, 所谓京冬菜也。”(见《都城琐记》)(来源:《北京风俗类征》)
十月一日,纸肆裁纸,五色,作男女衣,长尺有咫,曰“寒衣,”有疏印缄,识其姓字辈行,如寄书然,家家修具夜奠,呼而焚之其门, 曰“送寒衣。”新丧白纸为之,曰,新鬼不敢衣彩也,送白衣者哭,女 声十九,男声十一。《帝京景物略》
十月一日,裁五色纸作男女衣,曰“寒衣,”修具祀其先,持纸钱 焚之,曰“送寒衣,”新丧白纸为之,或有祀于墓者。是月天始寒,里 中父老,多捐资济贫,转相劝募,就寺庙施粥,施汤,施绵衣。(舆地 记)
十月一日,裁五色纸,作男女衣,曰“寒衣,”修具祀其先,持楮 锭焚之,曰 “送寒衣,”或有祀于墓者。天始寒,里中父老,多捐资 劝募,就寺庙施粥,施汤水,施绵衣。《康熙大兴县志》
燕都杂咏:“鬼也寒衣送,霜风十月交,纸灰飞不远,门外见烧 包。”注云:“十月朔日,人家祭祖,送寒衣,烧包袱,多在家庭,不 皆墓祭。”(见《都城琐记》)
十月朔日,人家奠先人于坟墓,或剪彩纸,如人衣状,及楮钱等 物,焚之,谓之“送寒衣,”谚云:“十月一,送寒衣,”即斯时也。严 寒将来,送衣于祖考,不忘本也。《京都风俗志》
十月初一日,乃都人祭扫之候,俗谓之“送寒衣。”《燕京岁时记》
十月初一日为市民祭扫坟茔之期,俗谓之“送寒衣。”寒衣者,以五色纸剪之为衣袴,长不满尺,外有纸袱盛之,上书祖先爵秩名号及年月日, 下注后裔某某谨奉,焚之于冢上,亦有于家中焚之者。又平市居民, 例于是日添设煤火,至翌年二月一日撤火,今日各公署学校,及一切 公共处所,类皆沿之,类以是时为平市气候最寒之时也。《民社北平指南》 (来源:《北京风俗类征》)
又时样裙诗:“凤尾如何久不闻?皮棉单裌费纷纭,而今无论何 时节,都着鱼鳞百褶裙”。(来源:《北京风俗类征》)
王渔洋居易录云:“近京师筵席,多尚异味,戏占绝句云:「滦鲫 黄羊满玉盘,菜鸡紫蟹等闲看,」”在渔洋时亦觉奢靡甚矣,近日筵席, 必用填鸭,一鸭值银一两有余。鱼翅必用镇江肉翅,其上者觔直二两 有余,鳇鱼脆骨,白者觔直二三两,一席之需,竟有倍于何曾日食所 费矣,踵事增华,亦可惧也。(竹叶亭杂记) 北平俗曲梨园馆云:“忽听得一声「摆酒」答应「是,」按款式许 多层续有规赴席后至矩。先摆下水磨银厢轻苗的牙筷,酒杯儿是明世 官窑的御制诗,布碟儿是五彩成窑层层见喜,地章儿清楚花样儿重叠, 刀裁斧齐而且是刀刃子一般薄若纸,仿佛是一拿就破不结实。又只见 罗碟怀碗纷纷至,全都是宋代的花纹童子斗鸡,足儿下面镌着字,原 来是经过名人细品题。察着当儿许多冰碗,照的那时新果品似琉璃。 饽饽式样还别致,全按着膳房内派点心局。小旦们络续接连齐敬酒, 只吃得 满座生春到申正时。说「吃饭罢,」小厮忙把残杯撤,顷刻间 果酒端开摆上席。这棹碗是真款名窑的拾样锦,原来是崇文门变价入过库的东西。这里面所盛虽是鸡鸭鱼肉,但只是另一种烹调别致新奇。 睄来不过是十大碗,第一是清汤细做的一碗攒丝雀儿,肉丸子加上鱼 剁。还有那肥炖清蒸糯米的鸡鸭羹,花样是余长字骰子块,竟使蹼儿 得好几只,虾米仁儿没影子大血点儿红,去甲摘盔有一寸余。还有那 苏东坡留下的酱油炖肉,陈眉公法制的栗子闷鸡,相配着双镀金环的 银镟子,支架着八宝烧猪是片吃。火烤肉挂炉烧的肥羊稀烂,酱糟鱼 剥皮去刺把骨头剔。正中间安设两个海碗,盛的是参炖雏鸭合白鳝鱼”。(百本张钞本子弟书)(来源:《北京风俗类征》)
京师小儿嬉戏,群环一小儿,而匿一小儿于外,一小儿呼问曰: “正月里狼来咬猪么?”众曰:“未”,按月月问之,皆曰:“未”,至 于八月,则外之小儿,破群而取环之小儿而去,诸小儿逐之以为乐。(来源:《北京风俗类征》)
北京管着收生婆呼为姥姥,其实正名儿就是稳婆,门口儿挂着个 小幌子,上写“快马轻车,某氏收洗”,一般无知的愚人,信如天神,细一问他,连达生编都没念过,(不认字),那种野蛮举动,实在叫我 难说,只好说说洗三这天吧:姥姥一进门儿,就要挑脐簪子,围盆布, 缸炉,小米儿,金银锞子,(如没有用黄白首饰),甚么花儿、朵儿、升 儿、斗儿、锁头、秤锤、镜子、刷牙子、刮舌子、青布尖儿、青茶叶、 梳子、笼子、胭脂粉、茶盘子、葱姜、艾球儿、烘笼儿、香蜡、钱粮、 娘娘马儿、床公、床母、生熟鸡蛋、棒锤等等,槐条蒲艾水,是早就 熬得啦,余外要凉水一碗,喜果儿若干,样样儿预备停妥,这再听他 造謡言,先把孩子抱起,请本家儿添盆,所为给来的亲友们,作个领 袖,本家儿得子的高兴,自然是多添钱啦,亲友忍着肚子疼,也得随 喜,听啵,你往盆里搁甚么,他有甚么词,你要添凉水,他说“长流 水,聪明伶利,早儿立子,(枣栗借音)连生贵子,枝元桂元,连伸三 元”,等把亲友的钱挤对干啦,拿棒锤往盆里一霍弄,一边霍弄着一 边说:“二搅二搅连三搅,哥哥领着弟弟跑,七十儿、八十儿、歪毛、 淘气,希里呼鲁都来啦”。不管多冷天,把孩子打开苦这们一洗,孩 子难受一哭,名为向盆,(可怜),必得“先洗头,作王侯;后洗腰, 一辈倒比一辈高;洗洗蛋,作知县;洗洗沟,作知州”,(没有那们些 缺)。等把孩子弄个半死儿,还得炙脑门儿,又甚么“三梳子,两笼 子,长大了,戴红顶子。左描眉,右打鬓,寻个媳妇就四衬。鸡蛋滚 脸,脸似鸡蛋皮儿,柳红似白儿的。刷刷牙,漱漱口,跟人说话免丢 丑”。把孩子捆好,用葱往身上三打,说“一打聪明,二打伶利”。然 后把葱扔在房上,拿起秤锤,说“秤锤儿小,压千觔”。用锁头三比, 是头紧,脚紧,手紧,(我都不信服,就信服手紧,不然,我这辈子为甚么老没钱花)。又把孩子托在茶盘儿里,(不结实就摆弄死啦)。说 “左掖金,右掖银,使不了,赏下人”。拿镜子“照照定,白天拉屎黑 下净”。再把花朵儿搁在烘炉里一筛,说:“枝子花儿茉莉花,桃杏玫 瑰晚香玉,花瘢豆疹,稀稀拉拉的”。全都生意完啦,把所有的东西, 敛把敛把,兜在一块,剩下这床公床母他没用,把他一烧,说是:“床 公床母本姓李,(多咱哪),孩子大人交与你,多送儿,少送女”。这才 讨赏要钱。中国人最爱说瞎话,大概就许是从小洗三之过。此种野蛮 现像,怎么人人会深信不疑呢?怪道!(燕市积弊)
旧式产婆,随地皆有,凡住户门上悬有小木牌,上书“吉祥收洗”, 或“快马轻车”字样者皆是。请其收生者,通例约在产妇临蓐前三四 星期,谓之认门,认门时亦有费用,惟无一定,目下情形,中常之家, 须给一元左右,至临蓐时,再请其来家接生,其费用亦须一元左右, 富足之家,亦有与以数元者,无定例也。《民社北平指南》(来源:《北京风俗类征》)
又(女下处诗云:“旗鼓疆场策战勋,正愁御敌力难分,如何鸟 道摧军后,又遇一班娘子军”。(来源:《北京风俗类征》)
燕山酒颇佳,馆宴所饷极醇厚,名“金澜”,盖用金澜水以酿之 者。《北辕录》(来源:《北京风俗类征》)
八旗小姑 旗俗,家庭之间,礼节最繁重,而未字之小姑,其尊亚于姑,宴
居会食,翁姑上坐,小姑侧坐,媳妇则侍立于旁,进盘匜,奉巾栉惟 谨,如仆媪焉。京师有谚语曰:“鸡不啼,狗不咬,十八岁大姑娘满街 跑”。盖即指小姑也。小姑之在家庭,虽其父母兄嫂,亦皆尊称之为 姑奶奶,因此之故,而所谓姑奶奶者,颇得不规则之自由,南城外之 茶楼,酒馆,戏园,球房,罔不有姑奶奶,衣香鬓影,杂沓于众中。 每值新年,则踪迹所到之处,为厂甸香厂白云观等处,姑奶奶盛装艳 服,杂坐于茶棚。光宣间巡警厅谕令男女分座,未几,而又禁止妇女 品茶,此风乃因之稍戢。(来源:《北京风俗类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