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粱酒谓之干酒,绍兴酒谓之黄酒,高粱饮少辄醉,黄酒不然, 故京师尚之,宴客必需。《燕京杂记》
土酝、旧称苡薏酒,双塔寺赵家所造最佳,又有金澜酒,盖用金 澜水所釀者,今皆不行,时尚惟绍兴老酒,良乡高粱烧酒。《水曹清暇录》
京师酒肆中,亦以越酿为重,朋友轰饮,日在醉乡,然求所谓“女 儿酒”者,不可多得。(梦园丛说)
光绪都门纪略酒楼诗:“陈绍斟来色似茶,高楼午酌胜仙家,藕 心莲子冰初侵,嚼得寒香沁齿牙”。(见食品门)(来源:《北京风俗类征》)
京兆地方居民,虽三间茅屋,半亩庭除,妇人孺子,亦喜种花家 庭,最易繁殖,其花高大,其子众多,且可为儿童食物,宴客果品者, 莫若葵花,秋日黄华,比于嘉谷,菊类不能及也。(以上京兆地理志)(来源:《北京风俗类征》)
炸豆腐:这也是一种“热挑子,”即带着锅炉的担子。锅里所煮 的有两种东西,一种是炸豆腐,另一种是“丸子。”炸豆腐,顾名思 羲,自然是经过油炸的豆腐块,至于“丸子,”那就不是外乡人所能 意想得到的了,既不是肉丸子,也不是鱼丸子,却是一种用粉条及“胳 肢”(一种用绿豆而制成的一种薄片)炸成的丸子。贩者每日出发前 先把这两种东西用油炸出来,把锅里注满了水,稍加花椒大料,煮沸, 把炸豆腐及“丸子”放进去然后出门。遇到主顾买时,就把牠们盛到 碗里,加上香菜或辣椒汁,即成。这两种东西的价钱都很便宜,但是 却没有什么厚味。(来源:《北京风俗类征》)
以歌侑酒,欢场旧例也,而近时日下,微有不同,必其可以奏技, 方能强之,若仅熟口头语,不足入高人之听者,虽情有难却,亦终面 頳音涩。其为乱弹名色,虽不吝其技,然亦视交之浅深,非贸然自献 也。(以上侧帽余谭) 京师宴集,非优伶不欢,而甚鄙女妓,士有出入妓馆者,众皆讪 之,结纳雏伶,征歌侑酒,则扬扬得意,自鸣于人,以为某郎负盛名, 乃独厚我,伶恃娇憨,饰风雅,闻有书画名者必索之。(金壶遁墨) (来源:《北京风俗类征》)
范铜为干,约二尺许,空其中,缀以环,杂剧有打连厢者即此。 盖一二雏伶,乔扮好女郎,执檀板,且歌且拍,先置干于指尖,旋转 自如,铮铮作响,继移置眉语间,仰面注目,不稍欹侧,复作势一耸, 跳至鼻端,技至此为入神。于时,翘足望,凝神睨者,不知凡几,稍 不谨细,即铿然掷地,而恶声随之矣。方在眉宇间旋转时,左手敲板, 右手旋扇,口唱红绣鞋曲,五官并用,汗出如浆。 (来源:《北京风俗类征》)
花儿寺大街在崇文门外大街东,每月逢四日有市,日用及农器为 多,来者多乡人,其北四条胡同,则皆闺阁妆饰所须,翠羽明珰,假 花义髻之属,累累肆间。(来源:《北京风俗类征》)
元旦至晦日,家家竿标楼阁,松柏枝荫之,夜灯之,曰“天灯”。 是月也,女妇闲,手五丸,且掷且拾且承,曰“抓子儿”。丸用象木银 砾为之,竞以轻捷。(来源:《北京风俗类征》)
二月,都人进香涿州碧霞元君庙,不论贵贱男女,额贴金字,结 亭如屋,坐神像其中,绣旗瓶炉前导,从高梁桥归,有杂技人腾空旋 舞于桥岸,或两马相奔,人互易之,或两弹追击,迸碎空中。《北京岁华记》 (来源:《北京风俗类征》)
菠菜、南中亦于冬月蕃生,然细而瘠,仅长二三寸,即已渐老。 北方所产肥大,自冬至春,正甘美,春暮,殆高二尺矣,于凉燥处干 之,亦绝似南方菜花头。(食味杂咏注)
北京的干菠菜,都是四乡人卖,量道路的远近,定价值的高低, 大半是越近越贵,越远越贱,别看买卖儿不大,从中也有毛病,凡是 带着黄土,全都打了绺儿的,才是地道干菠菜哪,要是干干净净,挺 支楞,就是泡过水的。更有一个风俗,说起来可笑,不差甚么的人家 儿,都要晾点儿干的,(老本京的规矩),必得第二年正月,拏他包饺 子,所为又苦又涩好费油,细想怎么个好法呢?不过吃个尘土味儿吧 咧,并且晾他还得找阴凉儿,一晒就不绿啦。(燕市积弊)(来源:《北京风俗类征》)
香椿树嫩芽,俗呼香椿头,可蔬可葅,今土人腌藏之,名“盐香 椿”。(来源:《北京风俗类征》)
东粤商民,富于远行,设肆都城,如蜂集葩,而酒食肆尤擅胜味, 若陕西巷之奇园月波楼,酒幡摇卷,众香国权作杏花村,惜无牧童点 缀耳。凉盆如炸烧、烧鸭、香肠、金银肝;热炒如糖醋排骨,罗汉斋; 点心如蟹粉烧卖,炸烧包子,鸡肉汤饺,八宝饭等;或清鲜香脆,或甘浓润腻,羹臛烹割,各得其妙。即如宵夜,小菜及鸭饭,鱼生粥等 类,费赀无几,足谋一饱。而冬季之边炉,则味尤隽美。法用小炉一 具,上置羹锅,鸡鱼肚肾,宰成薄片,就锅内烫熟,瀹而食之,椒油 酱醋,随各所需。佐以鲜嫩菠菜,益复津津耐味。坠鞭公子,坐对名 花,沽得梨花酿,每命龟奴就近购置,促坐围炉,浅斟轻嚼,作消寒 会,正不减罗浮梦中也。(以上《京华春梦录》)(来源:《北京风俗类征》)
又南城调诗云:“哑嗓声高胜傻丁,郭栋其许犯天星,如今也有 南城调,不像山羊不受听”。(来源:《北京风俗类征》)
宣德间,建内书堂,教小内侍,以白蜡龙挂香手帕为贽,有号书, 学长,罚跪,扳着诸名。 (来源:《北京风俗类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