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知识服务

SPECIAL LITERATURE
民风民俗
全部 文化生活 祭祀年节 婚丧嫁娶 衣食住行

燕地苹婆果,味虽平淡,夜置枕边,微有香气。《采兰杂志》(来源:《北京风俗类征》)



洋绉货不,于又重,雪颜色 皮球样半臂长衫一剪。(来源:《北京风俗类征》)

彰仪门外有神祠三楹,俗呼“五哥庙”,塑五神列坐,皆擐甲持 兵,即南方之“五通神”也。好事者高其闳,廓其廊宇,以纸作金银 锭,大小数百枚,堆累几上,求富者斋戒沐浴,备牲醴而往,计其所 求之数,而怀纸锭以归,谓之“借”。数月后,复洁牲醴,更制纸锭, 倍前所借之数,纳诸庙中,谓之“还”。或还或借,趾错于途,由来久 矣。(春明丛说)
都门杂咏纸元宝云:“一生贫乏命难回,元宝如何借得来?可笑 世人穷不起,偏于五显去求财。”注云:“时尚在五显财神庙借元宝供 奉,发财加倍酬谢,多效。”《道光都门纪略》
都门杂咏五显财神庙云:“灵应财神五弟兄,绿林豪杰旧传名。 焚香都是财迷客,六部先生必更诚。”《同治都门纪略》
广宁门外财神庙报赛最盛,正月二日,九月十七日,倾城往祀, 商贾及勾阑尤多,庙貌巍焕,甲于京师。庙祝更神其说,借神前纸锭 怀归,俟得财则十倍酬神,故信从者益多,而庙祝之利甚溥。《天咫偶闻》
天宁寺之南有财神庙,庙址侻陋,而香火綦盛,人心好利,趋者 蚁集。每值朔望翊日,长耳公衔接于途,背驮娟娟者,则皆勾栏院盈 盈姊妹花也。龟鸨博利心奢,亦多策蹇而往。以元旦越晨,最称盛况。 庙内西偏,小室片楹,即财神所在。相传神最灵异,有求必应,神座 下粲累然,皆纸质银锭,苟能背人窃得一枚或数枚者,归必财源大辟, 陶朱殷富,不难立致,额手自庆,若真可信。特须于次届完愿,什倍 相赵,倘渝此盟,神必不佑。以故北里艳姝,多腼觍施其妙手,间得数枚,归寘箱簏,静待灵显,而卒不验,芳心自讼,不疑神之相欺, 徒责己之欠诚,一再辗转,终不稍悟。输却纸箔,欲博银锭,天下事 岂真有如此便宜者,祇见负负徒呼耳。《京华春梦录》
新年之二日,则于广宁门外五显庙祈财,争烧头一炷香。倾城男 妇,均于半夜,候城趋出,借元宝而归。元宝为纸制,每出若干钱, 则向庙中易元宝一二对,不曰“买”而曰“借”,归则供之龛中,更饰 以各色纸制之彩胜,盖取一年之吉兆也。《旧都文物略》 (来源:《北京风俗类征》)

一岁货声“糖壶卢车子”注云:““吆喝冰糖儿多来,壶卢来喓……。” 壶卢十余种:扁熟山里红、生山里红、夹澄沙、胡桃仁、白海棠、生 熟二种葡萄、山药、山药豆、梨片、黑枣、红海棠、大红干橘子、荸 荠。梨糕数种:奶油、骰块、芝麻蘸、花生蘸、胡桃仁蘸、大酸枣蘸。 皮糖、四方加澄沙馅、苹果干蘸、杏干蘸、梨干蘸、老糖梨糕加花生 仁、酸团子、奶乌他、水乌他”。(见除夕条) 

糖葫芦:糖葫芦是北平的名产,近年他处也有仿制者,但都不如 北平的好。所谓糖葫芦,其实与葫芦毫无关系,而是一串一串的 用竹签穿成而用裹满冰糖的果子,如山里红,海棠果,葡萄,山药, 核桃仁之类。制时最难的一步是熬糖,因熬得过老则味苦,过嫩则胶 牙也。北平的糖葫芦以东安市场的为最好,但胡同里携篮叫卖者也间 有好的。(北平的巷头小吃) (来源:《北京风俗类征》)

京师人名雪梨曰“雅尔梨”。(以上天咫偶闻) 京华春梦录霞梨注云:“北音霞字与雅字近似,故南人称为雅梨,然以霞字为准”。(来源:《北京风俗类征》)

赌真市井事,而士大夫往往好之,至近日马吊牌,始于南中,渐 延都下,穷日累夜,纷然若狂。问之,皆云极有趣。吾第见废时失事, 劳精耗财,每一场毕,冒冒然目昏体惫,不知其趣安在也。(荆园小

语)(来源:《北京风俗类征》)

龚鼎孳丰台看芍药醉后口占诗:“种花园叟养花天,十亩花田胜 秫田;荷锸不妨花下卧,村庄全是太平年”。(定山堂诗集) 王鸿绪燕京杂咏:“燕京五月好风光,芍药盈筐满市香;试解杖 头分数朵,宣窑瓶插砚池旁”。《横云山人集》 施闰章丰台看芍药歌有云:“园人摘花如摘菜,日日担来城市卖; 花多全不恤花稀,卖花声里春光归”。《愚山先生诗集》 冯溥丰台芍药诗:“名花谁种帝城隅?馥郁遥传士女趋;十里春 围香步障,千重地展锦氍毹。俗非溱水群相赠,品花王号独殊。载 酒频过真胜事,应刘宾客况如驱”。(佳山堂诗集) 丰台芍药,连畦接畛,荷担市者,日万余茎。 (来源:《北京风俗类征》)

丐伴两人,身上各穿花衣,面涂脂粉,头戴花 帽,手执一支竹竿,每节挖几个眼孔,每眼内贯着好多制钱把

五色的绸线紧扎着。乞讨时开始表演,手舞足蹈,旋转跳舞,如 同发疯一样。口里还唱着歌诀。也有缺少花衣而以便服充数的。(来源:《北京风俗类征》)

又咏八旗兵云:“衫厂前襟草帽横,手擎虎叭喇儿(鸟名即伯劳 也)行,官差署了原无事,早饭餐完便出城”。(来源:《北京风俗类征》)

黄鱼,京师呼“黄花鱼”,从天津来,鲜者味尚佳,然至大者不过 六七寸,而其值数倍南中。(食味杂咏注)

京都竹枝词:“黄花鱼到要争先,多费无非早一天。正是榆钱才 緑后,声声芍药卖街前。”(见饮食门)黄花鱼,即石首,京师名“黄花”。(晒书堂诗钞注) 都门杂咏黄花鱼诗:“黄花尺半压纱厨,才是河鲜入市初。一尾千钱作豪举,家家弾铗餍烹鱼。” 京师三月有黄花鱼,即石首鱼。初次到京时,由崇文门监督照例呈进,否则为私货。虽有挟带而来者,不敢卖也。四月有大头鱼,即 海鲫鱼,其味稍逊,例不进呈。《燕京岁时记》黄花鱼亦名黄鱼,每岁三月初,自天津运至京师,崇文门税局必 先进御,然 后市中始得售卖,都人呼为黄花鱼,即石首鱼也。当芦 汉铁路未通时,至速须翌日可达,酒楼得之,居为奇货,居民饫之, 视为奇鲜,虽江浙人士之在京师者,亦食而甘之,虽已馁而有恶臭, 亦必诩于人而赞之曰“佳”,谓“今日吃黄花鱼也”。《清稗类钞》 (来源:《北京风俗类征》)



时尚新游临时营业场号东洋镜金面妆,风弄笛,满身俱芰荷。(来源:《北京风俗类征》)

京师俗呼外曰“须生”,旦曰“青衣”,净曰“黑头”。(觉花寮杂 记注)(来源:《北京风俗类征》)

看会碰人不分津津未曾鬼先 成鬼,把胭绛唇(来源:《北京风俗类征》)

懿行人物一都挑灯+ )声才下人踪定,须金吾过九

(来源:《北京风俗类征》)

高珩暑日途中诗有云:“青门瓜种故侯良,绿玉为肤红雪瓤;帝 城日积如堵墙,行人不顾去扬扬”。(栖云阁诗)(来源:《北京风俗类征》)



京师人张筵,必旅陈肴核,名品甚繁,而长生果居其一。果不必 珍而特不去者,将俗人珍其佳名而然欤?余以乾隆丁未始游京师,友 朋燕集,杯盘交错,恒擘壳剖肉,炒食殊甘,俗人谓之落花生。(以上 晒书堂笔录) 

落花生,藤生,花落地而结实,故名。凡沙地皆可艺,今本土西 山一带,产此甚广。四月下种,八月成熟,炒作果,极香美,惟忌与瓜同食。《光绪顺天府志》 (来源:《北京风俗类征》)

水萝卜、圆大如葖,皮肉皆绿,近尾则白,亦有皮红心白,或皮 紫者,祇可生食,极甘脆,土人呼为水萝卜,今京师以西直门外海淀 出者为尤美。 (来源:《北京风俗类征》)

一岁货声“糖杂面”注云:“挎筐,卖糖,细如一握丝,亦捏蝎蛇 各种玩艺”。(见元旦条) 

 燕都小食品杂咏糖咂面云:“全凭手艺见工奇,一握糖条细似丝。 儿女喜谀齐叫买,札花长辫各成词”。注曰:“以饴糖一块,两手频撦 之,顷刻成丝。口中有词曰:“姑娘吃了我的糖咂面,又会札花又会 纺线;小秃儿吃了我的糖咂面,明天长头髪,后天梳小辫,”云云,故 儿童多乐就之”。(来源:《北京风俗类征》)

旧式衣服之存废:古装,前明衣服犹存于优伶化装;道装,前清 遗老不肯剪髪者,或作道装,仍家居如常;袍褂、翎顶、朝珠、荷包、 花衣之类,惟内务府旗人当清廷差事者仍如旧;凤冠,前清命妇服者 极少,惟寿终或用以装殓。《京兆地理志》(来源:《北京风俗类征》)

柳条器:析津志,“柳条器,簸箕、斗、升、井桶、车、箕、筐、 撮米担、担水斗。”按有栲栳,亦柳条为之。(来源:《北京风俗类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