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师人张筵,必旅陈肴核,名品甚繁,而长生果居其一。果不必 珍而特不去者,将俗人珍其佳名而然欤?余以乾隆丁未始游京师,友 朋燕集,杯盘交错,恒擘壳剖肉,炒食殊甘,俗人谓之落花生。(以上 晒书堂笔录)
落花生,藤生,花落地而结实,故名。凡沙地皆可艺,今本土西 山一带,产此甚广。四月下种,八月成熟,炒作果,极香美,惟忌与瓜同食。《光绪顺天府志》 (来源:《北京风俗类征》)
京兆地方居民,虽三间茅屋,半亩庭除,妇人孺子,亦喜种花家 庭,最易繁殖,其花高大,其子众多,且可为儿童食物,宴客果品者, 莫若葵花,秋日黄华,比于嘉谷,菊类不能及也。(以上京兆地理志)(来源:《北京风俗类征》)
炸豆腐:这也是一种“热挑子,”即带着锅炉的担子。锅里所煮 的有两种东西,一种是炸豆腐,另一种是“丸子。”炸豆腐,顾名思 羲,自然是经过油炸的豆腐块,至于“丸子,”那就不是外乡人所能 意想得到的了,既不是肉丸子,也不是鱼丸子,却是一种用粉条及“胳 肢”(一种用绿豆而制成的一种薄片)炸成的丸子。贩者每日出发前 先把这两种东西用油炸出来,把锅里注满了水,稍加花椒大料,煮沸, 把炸豆腐及“丸子”放进去然后出门。遇到主顾买时,就把牠们盛到 碗里,加上香菜或辣椒汁,即成。这两种东西的价钱都很便宜,但是 却没有什么厚味。(来源:《北京风俗类征》)
宫中饮宴不常,名色亦异,碧桃盛开,举杯相赏,名曰“爱娇之 宴;”红梅初发,携尊对酌,名曰“浇红之宴;”海棠谓之“暖妆”,瑞 香谓之“拨寒”,牡丹谓之“惜香”,至于落花之饮,名为“恋春”,催 花之设,名为“夺秀”,其或缯楼阁,清暑回阳,佩兰采莲,则随其 所事而名之也。《元氏掖庭记》 (来源:《北京风俗类征》)
京师邸舍,鼠子最伙,俗呼“耗子”,以其秏斁什器也。市肆有卖 耗子药者,一剂直钱二十五文,将药撒放室内,三日内,耗子大搬家 矣。(来源:《北京风俗类征》)
元旦至晦日,家家竿标楼阁,松柏枝荫之,夜灯之,曰“天灯”。 是月也,女妇闲,手五丸,且掷且拾且承,曰“抓子儿”。丸用象木银 砾为之,竞以轻捷。(来源:《北京风俗类征》)
二月,都人进香涿州碧霞元君庙,不论贵贱男女,额贴金字,结 亭如屋,坐神像其中,绣旗瓶炉前导,从高梁桥归,有杂技人腾空旋 舞于桥岸,或两马相奔,人互易之,或两弹追击,迸碎空中。《北京岁华记》 (来源:《北京风俗类征》)
一岁货声冬月云:“粘糕豆糁糕。”注云:“粘加枣,糁加枣泥。”(来源:《北京风俗类征》)
京城极重马头调,游侠子弟必习之,硁硁然,龂龂然,几与南北 曲同其传授,其调以三弦为主,琵琶助之。 演戏 都门竹枝词云:“某日某园演某班,红黄条子贴通阛”。今日大书榜通衢,名报条,曰“某月日某部在某园演某戏”,尚仍其旧俗,盖诸 部赴各园皆有定期,大约四日或三日一易地,每月周而复始,有条不 紊也。(来源:《北京风俗类征》)
宣德间,建内书堂,教小内侍,以白蜡龙挂香手帕为贽,有号书, 学长,罚跪,扳着诸名。 (来源:《北京风俗类征》)
燕山酒颇佳,馆宴所饷极醇厚,名“金澜”,盖用金澜水以酿之 者。《北辕录》(来源:《北京风俗类征》)
一岁货声“果子干挑子”注云:“棕绳撬扁杖,各种细磁具,白漆 圆笼,周身铜什件、带环,前设方盘,中置小笼,安锅,手敲二铜冰 盏,口吆喝“带汤儿的热琬……豆呕,”以黑豌豆加碱,煮后加糖,二 月中撤。果子干以柿饼杏干作,带汤,加藕片,或加梨片,端午撤。 玫瑰枣糖饯生老虎眼,带汤,酸枣乌豆,以大力丸咸煮晾干,茶豆带 汤,小麻子湿咸花生。交二月中,添桃脯,奶子糕,玻璃粉,拨鱼儿。 立夏添冰桶,酸梅汤,近年添汽水瓶,以上所卖多阙矣”。(见除夕条) 燕都小食品杂咏果子干云:“杏干柿饼镇坚冰,藕片切来又一层。 劝尔多添三两盌,保君腹泻厕频登”。注曰:“夏季之果子干,系以柿 饼杏干等浸水中,镇之以冰,上层覆以藕片,食者不免有腹泻之虞”。(来源:《北京风俗类征》)
一岁货声“糖壶卢车子”注云:““吆喝冰糖儿多来,壶卢来喓……。” 壶卢十余种:扁熟山里红、生山里红、夹澄沙、胡桃仁、白海棠、生 熟二种葡萄、山药、山药豆、梨片、黑枣、红海棠、大红干橘子、荸 荠。梨糕数种:奶油、骰块、芝麻蘸、花生蘸、胡桃仁蘸、大酸枣蘸。 皮糖、四方加澄沙馅、苹果干蘸、杏干蘸、梨干蘸、老糖梨糕加花生 仁、酸团子、奶乌他、水乌他”。(见除夕条)
糖葫芦:糖葫芦是北平的名产,近年他处也有仿制者,但都不如 北平的好。所谓糖葫芦,其实与“葫芦”毫无关系,而是一串一串的 用竹签穿成而用裹满冰糖的果子,如山里红,海棠果,葡萄,山药, 核桃仁之类。制时最难的一步是熬糖,因熬得过老则味苦,过嫩则胶 牙也。北平的糖葫芦以东安市场的为最好,但胡同里携篮叫卖者也间 有好的。(北平的巷头小吃) (来源:《北京风俗类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