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知识服务

SPECIAL LITERATURE
民风民俗
全部 文化生活 祭祀年节 婚丧嫁娶 衣食住行
一岁货声:“修脚匠”注云:“双小木梆,带耙,夹一手指间,行 击之”。(见工艺条) 
修脚的以形似半析之小木板二个,二安木柄,一手持震之,其声 “勹马几(是注音符号,详见原本)。”《民社北平指南》 (来源:《北京风俗类征》)

相公全穿的是西湖水色大线五丝的软罗布衫儿,沿一道精窄的青 边儿,带一挂戴春林的香串儿,兜几朵儿新鲜茉莉花儿,拿一把工笔 团扇儿,贴肉儿是芙蓉根的汗褟儿,金镯子紧扣着手腕儿,个个是黑 髪银牙白脸蛋儿,真赛过粉团花儿。(北平俗曲莲花落)(来源:《北京风俗类征》)

寒食节,中国传统节日,在夏历冬至后105日,清明节前一二日。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寒食节是汉族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寒食节起源,据史籍记载: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躲避祸乱而流亡他国长达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终追随左右、不离不弃;甚至“割股啖君”。重耳励精图治,成为一代名君“晋文公”。但介子推不求利禄,与母亲归隐绵山,晋文公为了迫其出山相见而下令放火烧山,介子推坚决不出山、最终被火焚而死。晋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将其葬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清初汤若望历法改革以前,清明节定在寒食节两日之后;汤氏改革后,寒食节定在清明节之前一日。现代二十四节气的定法沿袭汤氏,因此寒食节就在清明节前一日。从春秋时期至今,寒食节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故事发生地中国山西将寒食节定为清明前一天,这一天吃冷食、祭祀、踏青等习俗也一直流传下来并为全国所接受。伴随着岁月的流逝,寒食节静静地融入了清明节,寒食所代表的人们对忠诚、廉洁、政治清明的赞许,是千年如一的。
黄尊素长安竹枝词:“作妇由来不费词,不烦井臼不烦炊,火烧 凉粥床边买,到晚数钱酒一瓻”。(黄忠端集) 
彭孙贻帝京十二咏妇女诗:“燕、赵多佳人,佳者不多遇。九衢 十二街,何物皆彼妪。高颧鋭隆准,长颈夹丰嗉;颐瘿谢胡囊,额装 杨慧塑;假髻瓜五色,细珠沬初唾。骂巷宵尚闻,作保色无惧。相看 惟老丑,惊怪更婴孺。鸦头长尺余,梳掠学淫具。疑游罗刹国,从此 畏旁顾”。(茗斋集) 
都门杂咏闺阁云:“名门妇态本娇成,睡起东窗日已横,惯懒忽 惊些小病,隔帘传出请医生”。(道光都门纪略) 
梁德绳北地佳人行云:“北地佳人少小时,养成性格含娇痴,闺 中行乐随年换,世人闲愁百不知。日高睡起心情倦,草草乌云盘翠钿, 玉裹珠围替月姿,粉妆香砌呈花面。三春淑景丽桃花,百两盈门御凤 车,舅姑贵显通侯宅,亲串经过卫霍家。麝帐云深栖并翼,相爱相怜 复相得,十三筝柱缓秦丝,八九鸳鸯图绣幕。夫壻豪奢贵有余,入围 歌舞出琼舆,吐金祇解怜舍利,识字从来恼蠹鱼。高会晨朝连日积, 玛瑙杯深浮湩酪,刻漏徐看玉带围,貂蝉低映寒鸦色。华堂欢笑趁芳 辰,颐指微闻促酒频,侍女不曾拈绣谱,儿家那复羡针神?曲房宛转
连云第,雕阑花鸟供流睇,无香最爱凤仙娇,多语生憎鹦母慧。红肥 绿腻裹香绵,举动人扶忒自怜,绮阁庄严长似佛,琼窗窈窕恍如仙。 少愁多病长欹枕,玉叶人参当茗饮,青乌丁宁浪自传,银釭深秘谁能 审?无限豪华难具陈,酣眠薄醉过青春。寒门不少倾城色,翠袖空悲 薄命人”。(古春轩诗草) 
颜氏家训谓:“江南妇女,略无交游。南士车马衣服齐整,而妻 子不免饥寒;北俗妇持门户,车乘填衢,绮罗盈府,金翠不可废阙,而士人羸马顇奴”。又曰:“河北妇人织衽 事,黼黻锦绣罗绮之工,大优于江东”。今则反之,何古今不同如此?《萝藦亭札记》 燕地佳人性子多,一团冷秀隐双蛾,尝嫌粉黛工夫儿碎,要把胭脂模样儿脱。一心既作聪明孔,遍体全成伶俐窝,天然一种撩人处, 骨格儿风流逐处儿活。(北平俗曲连理枝)(来源:《北京风俗类征》)

 
照像盛行,各馆林立,门前高挂放大像镜,或为政界伟人,或为 花丛名伎,任人观览,以广招徕。(《京华百二竹枝词》注) (来源:《北京风俗类征》)

印章的产生源于制陶,中国陶器产生于新石器时代早期,距今已有八千多年历史,而最原始的制陶即模制法,就是在模子里置竹篮条或绳子,接着用泥涂在模子里,待半干后取出,陶坯的表面就留下清晰的篮或绳的印纹。受如此印纹的启示,先民们后来直接在陶拍上刻纹饰。陶拍原先是以拍打方式弥合泥坯裂缝的简单工具,其上雕纹饰之后,就成为中国装饰图案与印章艺术的渊源,陶印即由此脱胎而出。陶玺应该有两种涵义。其一指玺印的质地为陶,由粘土的混合物经成型、干燥、烧结而成;其二指用以戳压泥陶上文字或徽记的印模。这些文字或徽记往往是器物主人或家族的名称或标记。 [2]

杭州,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西子湖是这座城市的一颗明珠,历代有不少文人学士、英雄豪杰,白居易、苏东坡、岳飞、于谦……都在这里留下了光辉的业绩。同时随着文化的滋养,也产生了不少的著名印人,丁敬、蒋仁、黄易、奚冈……等人,形成了印学史上有名的"西泠八家",并绵衍数百年。他们都为篆刻艺术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尤其是丁敬和钱松,都在刀法上、章法上开创了新的流派,把篆刻艺术推向了新的高峰。天下名城、人杰地灵、数百年来,涌现的印人之多,可说是国内惟一的城市。

清光绪间,杭郡文学诸长老探讨六书,研求篆刻,辄会于数峰阁。这湖上宝地,早有杭郡文学诸长老聚会数峰阁谈论六书、篆刻等雅事。不久之后有年青印人仿效前辈,亦在孤山畅谈篆刻之事,历时更久。

光绪三十年(1904年)夏,叶铭(名为铭,字品三,号叶舟)、丁仁(字辅之,号鹤庐)、厉良玉(字韫山,别署樊榭后人)等几位嗜印的年青人常相聚于西湖孤山人倚楼赏印。王禔(字维季,号福庵)当时虽不曾同住人倚楼,但他在曲院风荷附近学校执教,近在咫尺,因此也常来此研讨印学。大家在研讨的过程中,想到把各自收藏的古今印章汇集成谱,俾便各存一册在手,取资借鉴,于是有创设印社之设想。时有绍兴吴隐(字石泉,号潜泉)闻之,积极支持、怂恿成社。

"昔乾嘉盛时,则有丁龙泓、金冬心、厉樊榭结吟社于先,钱叔盖、李节贻、释莲衣立解社于后……同人等才惭刻鹄,技陋雕虫,鸟篆蜊文,莫参心画,秋蛇春蚓,自笑指柔,然而尚论前贤,未坠景行之志,盱衡当世,弥殷攻错之求,爰集石交,创兹印社。"

成立印社,不是一句空话,必须建筑在一定物质基础上,还要物选印社的带头人,制订立社规约等。于是"叶子铭、吴子隐、丁子仁、王子祺、厉韫山等会集湖滨,慨然有感印学之将湮没也,谋于西泠数峰阁之侧,辟地若干弓,筑茅三两室,风潇雨晦,乐石吉金,惟印是求,即以为社。社因地名,遂曰西泠……推安吉吴缶翁长于社"。

当时他们几人正值青壮年,虽然是一群名不见经传的印人,但他们都有一颗弘扬光大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心愿,可能当时他们尚未意识到成立印社的历史意义和价值,但他们恐印学之湮没而决心奋发、对中国传统篆刻艺术这一特殊文化的热爱、进而锲而不舍地追求并持之以恒,这种精神确为当时与后来的印人树立了一个好榜样。

冯溥诗:“太仓红粒蒸腐■(冫+人),官俸支余庾底饶;对半舂来 消暑气,健脾犹胜好长□”。(佳山堂诗集)

北人不好食稻,每云食之病热,然都城百万户,籴太仓稻米,食 者甚多,未见其病。《日下旧闻考》(来源:《北京风俗类征》)



除夕,为岁末的最后一天夜晚。岁末的最后一天称为“岁除”,意为旧岁至此而除,另换新岁。除,即去除之意;夕,指夜晚。“除夕”是岁除之夜的意思,又称大年夜、除夕夜、除夜等,时值年尾的最后一个晚上。除夕是除旧布新、阖家团圆、祭祀祖先的日子,与清明节、七月半、重阳节是中国民间传统的祭祖大节。除夕,在国人心中是具有特殊意义的,这个年尾最重要的日子,漂泊再远的游子也是要赶着回家去和家人团聚,在爆竹声中辞旧岁,烟花满天迎新春。[1-3] “岁”的最后一天,称为“岁除”,那天晚上叫“除夕”。它与新岁首尾相连,谓之“岁穷月尽、挨年近晚”,是新一岁的前夕,是除旧迎新的重要时间交界点。除夕因常在农历十二月廿九或三十日,故又称该日为大年三十。岁除之日,民间尤为重视,家家户户忙忙碌碌或清扫庭舍,除旧布新,张灯结彩,迎祖宗回家过年,并以年糕、三牲饭菜及三茶五酒奉祀。[4] 除夕自古就有祭祖、守岁、团圆饭、贴年红、挂灯笼等习俗,流传,经久不息。受中华文化的影响,除夕也是汉字文化圈国家以及世界各地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2007年,除夕依《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正式成为中国法定节假日。2014年,除夕依国务院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决定进行调整,不再作为中国法定节假日。[1] 

都城内外,如地安门外火神庙后,德胜门外西,阜城门外北,宣 武门外西,崇文门外东,朝阳门外南,皆有冰窖,以岁十二月藏冰来 岁入伏颁冰。《天咫偶闻》

三九冰坚,各处修窖存冰,以铁锥打冰,广尺许,长二尺许,谓之一方。诗所谓“纳于凌阴”者,即收冰入窖也。按旧俗传闻,临冻, 各窖贿嘱昆明湖提闸放水,须一元宝(五十二两),冰始能厚。《春明采风志》(来源:《北京风俗类征》)



西北早寒,凉秋九月,草上霜(裘名)翩然来矣。此后骨种、羊 灰、鼠脊、猧■(犭+刀)腿、猞猁狲,因时递进。若乃风天倚笛,雪 地传花,水獭海龙,如云低亚,太史紫貂,宰相元狐,不足言焉。惟 长夏水亭,芙蓉红飐,朱阑五六,照映玉颜,则 尽以白袷侍青樽也。今春特禁服色,旬月间,汰侈少减。(以上《金台残泪记》)(来源:《北京风俗类征》)

茶园左右前后皆有酒馆,又曰“酒庄”,一食万钱,诚销金帐邪。

 

(谓贳酒曰记账)嘉庆间曾禁挟优入馆,未几复故。 听歌而已,无肆筵焉,则曰“茶园”。园同名异,凡十数区,而大

栅栏为盛。当夫夏山欲雨,快雪时晴,天如读画,马亦愁春,于是, 大鞍竞载,高座争光,门爱下场,几个忆收场之日;乐交中轴,此时

来当轴之


人。大抵天上星郎,都凛韬光之戒;(六品以上诸公入茶园 先摘藏其顶)海边鲛客,每余坠泪之情。(乡会试报罢者每入茶园) 若夫逐臭钱神,乞余门客,裳楚楚而叹蜉蝣,尾绥绥而怜狐狚。是故 转喉车子,傅粉何郎,眉语双通,目成一顾,聊复尔尔,辄唤奈何, 对此茫茫,佳难再得。又有卿原怜爱,剧于摩挲,既入门而与语,非 鼓簧而并坐,怅蒹葭之倚玉树,适从何来?看翡翠之戏兰苕,相视而 笑。其时狡童帘角,风汉池心,皆作壁上之观,欲献掌中之舞,岂知 此辈固宜高阁置之,未必仙人尽好悬楼居也。而乃斜阳影倒,横笛声 阑,携手同车,适子之馆,驼峰瑶柱,欢穷山海之珍;鹤氅貂襜,色 结烟花之艳。方其豪能拇战,慧解枚藏,我见犹怜,且卧大官之瓮; 何知许事,任污丞相之裀。人间皆不夜之城,眼前即长春之树,相从 言笑晏晏,固有信誓旦旦也。何况率彼旷野,招我游遨,亭共(陶然, 芳真小有,杨花柳絮,迹飘荡以颠狂;莲子藕丝,思断续而心苦。此 时香罗小扇,红纱中单,一水阑干,盈盈护玉;半风莺燕,双双向人。 则有低唱入怀,浅斟消渴,拥邺下之樱桃,石虎差堪为情死;得江东 之鲈鲙,季鹰那更感秋归耶?(小有余芳食多南味)是以始如饮醇, 骨皆成醉,继如啖蔗,口不徒馋。子归而求之师,出乎尔者,鬼从而 瞰其室。(戏用燕兰小谱二鬼事)美矣君哉!王如好色,请无好货,臣 卜其昼,又继其夜。当其乍见金夫,躬于何有?已而化为铜狄,涙不 能无。故夫就道,或舍车而徒冲,寒或易裘而葛,台原无恙,避债奚 容?馆亦依然,忘忧不可。每遇白施俏眼,甚于阮籍之狂;青不怜袍, 难于萧韶之怒。盖闻月中之无忌,缺影原多;傥忆湖头之莫愁,流不返矣。(以上金台残泪记) 梁绍壬燕台小乐府梨花伶云:“软红十丈春尘酣,不重美女重美男,宛啭歌喉枭金缕,美男妆成如美女。楼台十二醉春风,过午花梢 日影红,此际香车来陌巷,此时脆管出帘栊。帘栊掩映娇妆束,场屋 频频滚弦索,须臾花枝照眼明,飞上九天歌一声。歌声未罢欢声满, 就中随得秋波转?曲罢翩然下座旁,犹留粉晕与脂香,凭将眉语通心 语,好把歌场换酒场。酒楼携得人如玉,自占藏春最高阁,闲泛鹅儿 弄声斝尊,不容鹦母窥帘幕。承颜伺色最聪明,射覆藏钩靡不精,欲 即偏离抛又近,情无情处动人情。情多不及黄金贵,几束吴绫谋一醉, 梦里温柔镜里人,甘心竟为他憔悴。憔悴青衫兴已阑,一鞭又跨别人 鞍,试看花低秦宫月活,谁念车旁范寂寒”。(燕台集)(来源:《北京风俗类征》)

内画是我国特有的传统工艺,它的产生起源于画鼻烟壶。内画的画法是以特制的变形细笔,在玻璃/水晶、琥珀等材质的壶坯内,手绘出细致入微的画面,格调典雅、笔触精妙。现代内画艺术源于京派,分为京、冀、鲁、粤、秦五大流派,其中尤以冀派内画、规模最大、发展最快、影响最大,不久前已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冀派内画的发源地——河北衡水,还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内画之乡”。[1] 内画,又称内画鼻烟壶,是中国一种特有的传统工艺,它的产生与高度透明玻璃的炼制、掏膛技术的成功是分不开的。内画艺术分为京、冀、鲁、粤四大流派,是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6月7日,内画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岁货声:“食积、奶积、大肚痞积、腰疼、腿疼、偏脑头疼”。 注云:“摇铁串铃,或负药箱,或背布囊,卖各种药”。(见通年条)
刘景晨题旧都生活画卖野药诗:“百病能医技已神,膏丹丸散总 随身,倘疑甚药葫芦里,到处何妨说向人”。《北晨画报》
卖野药:门户儿虽然不一,性质却是一样,有拿着串铃儿下街的, 有扮成兵勇的样儿出卖的,有印点子传名单儿满市井撒散的,有在各茅厕尿池黏贴报子的,有坐铺出摊儿带卖钢的,(就是连批带讲),有 拿把戏场圆年儿的,甚至有以刀刺腿,挑光子儿的,(就是卖那点儿 血),甚么百步止嗽,甚么吃了就好,以及春方儿打胎,长阳种子,瞧 香看病,总名都叫老合(生意),虽说哄人俩钱儿,实在与卫生有碍。(燕市积弊) (来源:《北京风俗类征》)

童子鸡,按取鸡之嫩者,煮而熏之,因名。(来源:《北京风俗类征》)

为仆役者莫多于京师,其贱莫过于京师,其恶莫甚于京师,奸诡 变幻,寡廉鲜耻,未可穷述。至典司出纳者,祸尤不可言,予十买五, 更称良厚,而达官贵人,耻与市人交易,亦不暇广采市价,任其鱼肉 而已。(来源:《北京风俗类征》)


高珩水关竹枝词:“酒家亭畔唤鱼船,万顷玻璃万顷天;便欲过 溪东渡去,笙歌直到鼓楼前”。(栖云阁诗) 

积水潭荷花极盛,潭在德胜门内,毗连秦家河沿,荷繁于昔。河 沿有荷船一具,仿西湖船式。六七两月,月望前后,放棹花间,明月 清风,如游仙境,忘其为在人海中也。(藤阴杂记)(来源:《北京风俗类征》)

燕齐之俗斗鸡(来源:《北京风俗类征》)

孟学斋日记记都中风物云:“三恶:臭虫、老雅、土妓。三苦多: 天苦多疾风,地苦多浮埃,人苦多贵官。三绝无:好茶绝无,好烟绝 无,好诗绝无。三尚可:书尚可买,花尚可看,戏尚可听。三便:火 炉,裱

房,邸抄。三可吃:牛奶蒲桃,炒栗子,大白菜。三可爱:歌 郎,冰桶,芦席棚。(来源:《北京风俗类征》)

京师邸舍,鼠子最伙,俗呼耗子,以其秏斁什器也。市肆有卖 耗子药者,一剂直钱二十五文,将药撒放室内,三日内,耗子大搬家 矣。(来源:《北京风俗类征》)

一岁货声“满糖的驴打滚”,注云:“黄米面裹糖蒸,外浮洒干豆 面,此乡下人卖”。 燕都小食品杂咏驴打滚云:“红糖水馅巧安排,黄面成团豆面埋。 何事群呼“驴打滚?”称名未免近诙谐”。注曰:“黄米粘面,蒸熟, 裹以红糖水馅,滚于炒豆面中,成球形,置盘上售之,取名“驴打滚,” 真不可思议之称也”。(来源:《北京风俗类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