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知识服务

SPECIAL LITERATURE
民风民俗
全部 文化生活 祭祀年节 婚丧嫁娶 衣食住行
本朝岁暮将祭享,选内大臣打莽式,例演习于礼曹,其气象发扬 蹈厉,盖公廷万舞之变态也。王公贵戚,于新正竞引之,以相戏乐。其态婉娈柔媚,或令妇女为之,此又莽式之一变耳。(郎潜纪闻) 除夕踩岁 一岁货声:“赛白玉的关东糖,松木枝,芝麻秸,”注云:“祭神踩岁用之。”(见腊月条) 除夕自户庭以至大门,凡行走之处,遍以芝麻秸撒之,谓之“踩岁”。《燕京岁时记》 踩岁:除夕自户庭至街门,行处,遍撒芝麻秸,踏之有声,谓之踩岁。《春明采风志》 除夕先熟果 一岁货声:“荸荠果”注云:“闻早年必于除夕晚间,先卖此果, 仅卖初间数日,然后待夏才卖,谓之“先熟果”,盖取必齐之义。夏令 以三寸矮廓桶盛水,生熟两样分卖。”(见除夕条) (来源:《北京风俗类征》)


旗亭赌酒,每以点将为令,举宏量者二人为大将,赌酒几觥,任 指坐客各一人为小将,相将猜拳,以先胜决雌雄,由是,彼此对敌, 胜者以箸加盏作记,负即撤去,至两下俱尽,则将与将敌,败者自灌(来源:《北京风俗类征》)

胡孟向茉莉花诗:兹花最郁烈,亦是八闽产;舟船共北来,道 里复何限。燕中豪贵重尔香,盆盎骈罗栽满堂。浇用腥汁开特盛,繁 星垫露馥气凌晨光。闺中爱此起恒早,摘取偏宜鬒髪傍。严冬火室就 暖气,能移物性缘工良。藏之竟可延数载,较之幽兰活颇长(来源:《北京风俗类征》)

初立警部,奏收妓捐,于是,南妓日多,旧中城所巡陕西巷韩家 潭一带,尽属妓家,与胭脂百顺石头等名八大胡同。初妓家所在,朝 士必回车避之,恐遭疑谤,至是平康之车,十九皆朝士,相觅必所欢 妓室,罕待于宅中者。 娼寮定章,至夜十二钟,一律闭门,而冶游诸君,每终夜奔走花 丛,不知何术出入。 从前娼寮,偶触人怒,即辗转藉势封门,花界畏之,甚于狼虎。 自纳花捐后,不得复作强暴之行。丁酉戊戌间,南城娼寮颇卑劣,视韩家潭之伶馆,不如远甚,其 规制大抵一果席二金,又当十钱四缗,其次则不设宴,不歌曲,但可留宿,费当十钱二十缗耳,费既少,妓之程度亦甚卑下,仆御走卒, 得一金即可强邀一宿,群妓亦欣然就之,蜀南萧龙友谓黔卒里使,窟 穴其中,非虚言也。 道光以前,京师最重像姑,绝少妓寮,金鱼池等处,特舆隶溷集 之地耳。咸丰时,妓风大炽,胭脂石头等胡同,家悬纱灯,门揭红帖, 每过午,香车络绎,游客如云,呼酒送客之声,彻夜震耳,士大夫相 习成风,恬不知怪,身败名裂,且有因之褫官者。(来源:《北京风俗类征》)

冬至日,太史院进历,回回太史进历,又进画历后,市即有卖新 历者。宰相于至日,亲率百辟恭贺,递手帕,随贡方物。士庶人家, 并行贺礼。《析津志》 (来源:《北京风俗类征》)

冬至三九则冰坚,于夜内凿之,声如錾石,曰打冰,三九以后, 冰虽坚不能用矣。(以上燕京岁时记) (来源:《北京风俗类征》)


笑口,读音xiào kǒu,汉语词语,意思为笑时口部形态、笑容。
北平之玉器古玩二业,性质相近,不知者以为同业,其实各有行 会,各不相谋也。盖古玩商品,以磁器为大宗,金石书画次之,瓦器 木器又次之。玉器商品,以珠宝玉器为主,玛瑙、翡翠、珊瑚、水晶 等属焉。古玩器多为人造品,玉器则为天然品,古玩器以年代久远为 贵,玉器则纯以物之本质高下为衡,此其大较也。 (来源:《北京风俗类征》)

 

羊头肉:每年秋冬之季,有售此种。法以白水煮羊头,切成薄片, 以盐末洒肉上。又兼卖羊蹄筋、羊蹄、羊眼、羊脑之类,味鲜不腻。(来源:《北京风俗类征》)

燕京野果“红姑娘”者,乃“红瓜囊”之讹。(巵言) 徐一夔元故宫记云:“棕毛殿前有野果,名「红姑娘,」外垂绛囊,中含赤子如珠,甜酸可食,盈盈绕砌,与翠草同芳”。今京师人家多 种之,红姑娘之名不改也。(天禄识余(来源:《北京风俗类征》)

宫中饮宴不常,名色亦异,碧桃盛开,举杯相赏,名曰“爱娇之 宴;”红梅初发,携尊对酌,名曰“浇红之宴;”海棠谓之“暖妆”,瑞 香谓之“拨寒”,牡丹谓之“惜香”,至于落花之饮,名为“恋春”,催 花之设,名为“夺秀”,其或缯楼阁,清暑回阳,佩兰采莲,则随其 所事而名之也。《元氏掖庭记》 (来源:《北京风俗类征》)

车饭钱一项,惟于酒肆招饮时取之,而下处则否,亦惟午晚时一 取,而连局则否。如午时相招已出此赀,随携之观戏,或赴下处,则 无须重出。惟再赴酒楼,则仍须照付。初疑窒碍不通,询之老白相, 谓各酒馆于车饭资皆有抽费,故应尔也。午时不招,仅约观剧,则此 赀仍付,以是日始相见也。至夜间跻堂欢饮,即是日并未一面,连应 数条,亦不索此费,间有索者,乃充其仆私橐,非定例也。(来源:《北京风俗类征》)

春台三庆四喜和春为四大徽班,其在茶园演剧,观者人出钱百九 十二,曰座儿钱,惟嵩祝座儿钱与四大班等,堂会必演此五部,日费 百余缗,缠头之彩不与焉。下此则为小班,为西班,茶园座儿钱,各 以次递减

有差,堂会则非所与闻。西班诸伶,则捧觞侑酒,并所不习。 近日亦有出学酬应者,然召之入酒家则可,茶园则众人属目之地,有相识者,亦止遣傔仆,诸伶仍不登座周旋也。(以上京尘杂录) 当时各园散座,每人收京蚨一千三百文,即在当十铜元十三枚也。包棹六千。又有所谓官座,系平连三棹,间以木板,每座售京钱 二十四千,绅商请客,必先日定官座。今日戏价,较当时贵十倍不止。(来源:《北京风俗类征》)

一岁货声:“牛儿芒儿,过年的小黄历。”注云:“春牛图,一文钱 两张,自十月间卖,年外打春间必卖。”(见元旦条)(来源:《北京风俗类征》)

 一岁货声冬月云:粘糕豆糁糕。注云:粘加枣,糁加枣泥。(来源:《北京风俗类征》)


 满洲氏族,罕有指腹定婚者,皆年及冠笄,男女家始相聘问。男家主妇至女家问名,相女年貌,意既洽,赠如意或钗钏诸物以为定礼, 名曰“小定。”择吉日,男家聚宗族戚友,同新婿往女家问名,女家亦聚宗族等迎之庭中,位左右设,男家入趋(右位,有年长者致词,曰: “某家男某,虽不肖,今已及冠,应聘妇以为继续计,闻尊室女颇贤 淑,着令名,愿聘主中馈,以光敝族。”女家致谦词以谢,若是者再, 始定婚。令新婿入拜神位前,及外舅父母如仪,既进茶,女家趋右位, 男家据宾席,或设酒宴以贺,改月择吉,男家下聘,用酒筵衣服绸锻 羊鹅诸物,名曰“过礼;”女家款待如仪,男家赠银于妇家,令其跳神 以志喜焉。既定婚期,前一日,女家赠妆奁嫁资,视其家之贫富,新 婿乘骑往谢,五鼓,鼓乐娶妇至男家,竟夜笙歌不绝,谓之“响房。” 新妇既至,新婿用弓矢对舆射之,新妇怀抱宝瓶,入坐,向吉方,及 吉时,用宗老吉服致祭于庭中,奠羊酒诸物,宗老以刀割肉,致吉词 焉。礼毕,新婿新妇登床,行合卺礼。男女争坐被上以为吉兆,因交 媾焉。次早五鼓兴,始拜天地,神像,宗祠,翁姑坐而受礼如仪,其 宗族尊卑以次拜谒。三日或五日,妇归省父母,婿随至女家,宴享如 仪,满月期,妇复归,宿女家,数日始返,然后婚礼毕焉。(啸亭杂 录)
曼殊震钧满洲婚祭礼合仪礼考云:“若婚礼,则媒氏执男女二家 之年庚三代,互易之,仪礼之“问名”也。既,主妇至女家视女,仪 礼之“纳采”也,既定,则男家以如意纳之女家,仪礼之“纳吉”也。 婚前二月,具羊豕鹅酒,服饰采帛,以书将之,纳于女,并告婚期, 仪礼之“纳征”兼“请期”也。婚期以夜,“日入三商为婚”也。奁具 既入门,婿往女家拜于堂,“亲迎”也,而今讹为“谢奁”也。其娶 也,舆前导以角灯数十,仪礼之“执烛前马”也。妇至,布席于室中地下,不设几,陈羊豕黍稷,夫妇相向坐,仪礼之“对席”也。御者 以二盏,互饮其夫妇凡三,仪礼之“醑”也。质明以质见舅姑,仪礼 之“厥明见于舅姑”也。并拜于家庙,仪礼之“庙见”也”。《天咫偶闻》 (来源:《北京风俗类征》)

盔头作:凡炉瓶、盆景、桌面摆设,及戏房切模,各样希奇玩物, 皆以纸为之,其手艺精妙,可盖天下。(来源:《北京风俗类征》)

冥衣铺:凡丧事所用之车、船、轿、马、冠袍、带履、又楼库、 童人等物,无不精妙,与真的无二,非他处可比。(来源:《北京风俗类征》)

饽饽铺的买卖,柜上原没手艺,所学不过就是包包儿,装匣子, 打打蒲包子,所有的货物,都归红炉做,不管多阔的饽饽铺,离开红 炉就算不行,(没的卖)。这种手艺,早年每月才挣大杆儿钱,二十来 吊,后来齐了会子行(念杭),才挣个二两来银子,(还得说掌案儿的)。 所用的材料,离不开白油蒸面,有做酥的,有不做酥的,如芙蓉糕萨 其马等等,可不用小糖儿,都是自己炒料子,所以各样糕点之外,直 到南糖都归这一行。(来源:《北京风俗类征》)


堪舆与阴阳,本为两途,平市之业堪舆者,大都兼业阴阳,以起龙穴选择趋避(合婚嫁娶之选择另有星命家)为号召俗以死者安葬为 阴宅,坟营房屋为阳宅,亦均关后辈之隆替,故业此者,门前恒书“地 理风水阴阳二宅”字样,迷信者佞其说,奉为金科玉律。人死后开死 者之生年月日,谓之“开殃书”,又名“殃榜”,书上率为“择于某日 时入殓,停柩,某月某日安葬,并禁忌某相(即属相,例如忌马则属 马者于死者棺殓时不可在侧,否则有种种灾殃发生,迷信之深,可笑 亦复可怜),亲丁不忌”。又云:“停柩几日犯火期(即火灾也),几日 犯重丧”,不经之谈,官厅虽知之,然亦未曾取缔,前警察厅因利用 其亲视死亡之人,故对其营业,予以特许,命名为“阴阳生”,市民之 死亡者,无其殃书,则官方不发死亡葬埋执照,意即利用侦查死者, 有无别项情形,(如服毒身死等),否则阴阳生例不开写殃书,注重民 命,是或一道也。惟弊随利生,贫民之苦恼,亦因以起,昔时之阴阳 生,与人开殃书,本无定价,今则借口官厅特许,(殃书官卖),率皆 规定价目,一般平民,则大感死不能葬之苦矣。极贫之户,平时本难 糊口,一旦遭丧,棺衾无着,停死待殓,殃书费用,何由而出?生者 含悲无告,死者岂能暝目,此种情形,屡见不鲜。(以上民社北平指 南)(来源:《北京风俗类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