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知识服务

SPECIAL LITERATURE
民风民俗
全部 文化生活 祭祀年节 婚丧嫁娶 衣食住行

窝窝头会 窝窝头会者,始于清末慈善团体,其食料,抟黍屑制成窝帽形,故曰窝窝头。此会专为救济贫民,集资于众,不足,则演义务戏充之。 其资纯为劝募,无一定之收支,不仅赈饥,兼筹御寒,冬令冻馁无告, 皆由会中赒恤之。(来源:《北京风俗类征》)

元旦至三日,男女于白塔寺绕塔。(来源:《北京风俗类征》)

元旦至五日,初无屠炙,初六日始有卖物者。《燕京杂记》(来源:《北京风俗类征》)

燕都士庶,中秋馈遗月饼西瓜之属,名看月会。(月令广义)(来源:《北京风俗类征》)

蒋士铨京师乐府词摇铃卒云:“众卒守夜如鳏鱼,一卒击柝巡街 衢,破帽笼头冰满须,敝裘反穿折腰躯,臀后挂铃牛铎如,一步一摇 还一趋,以柝按节声疾徐,二鼓将尽三鼓初,人家开门笑卢胡,半夜 严飚透肌骨,忍寒出看摇铃卒,一回跳荡与一钱,柝声铃声共狂颠, 儿童笑倒笼灯边,可怜昏夜营求之态亦辛苦,不如白昼人前八风舞”。
《忠雅堂诗集》 朝市丛载更棚呼唤诗:“定更击柝响连连,东应西呼似磨旋,传 说老爷将此到,兵棚守望便相联”。(见风俗门) (来源:《北京风俗类征》)

又烤牛肉诗:“严冬烤肉味堪饕,大酒缸前围一遭,火炙最宜生 嗜嫩,雪天争得醉烧刀”。 (来源:《北京风俗类征》)

一岁货声“江米果馅来,甑儿糕”,注云:“担两头支高架,前设 甑炉,后设箱,盛各样面馅”。 燕都小食品杂咏甑儿糕云:“担凳炊糕亦怪哉,手和糖面口吹灰。 一声吆喝沿街过,博得儿童叫买来”。注曰:“售者担高凳,一端置小 火炉,一端置木柜,中实米制面及糖等,木甑中空,活底,以面及糖 置甑中蒸之,顷刻即得,推其底则糕自甑上出,儿童颇喜之,盖以其 现做现炊,甚有趣也”。 (来源:《北京风俗类征》)

一岁货声“果子干挑子”注云:“棕绳撬扁杖,各种细磁具,白漆 圆笼,周身铜什件、带环,前设方盘,中置小笼,安锅,手敲二铜冰 盏,口吆喝“带汤儿的热琬……豆呕,”以黑豌豆加碱,煮后加糖,二 月中撤。果子干以柿饼杏干作,带汤,加藕片,或加梨片,端午撤。 玫瑰枣糖饯生老虎眼,带汤,酸枣乌豆,以大力丸咸煮晾干,茶豆带 汤,小麻子湿咸花生。交二月中,添桃脯,奶子糕,玻璃粉,拨鱼儿。 立夏添冰桶,酸梅汤,近年添汽水瓶,以上所卖多阙矣”。(见除夕条) 燕都小食品杂咏果子干云:“杏干柿饼镇坚冰,藕片切来又一层。 劝尔多添三两盌,保君腹泻厕频登”。注曰:“夏季之果子干,系以柿 饼杏干等浸水中,镇之以冰,上层覆以藕片,食者不免有腹泻之虞”。(来源:《北京风俗类征》)

大米粥:大米粥是种既好吃又易消化的东西,最宜儿童的口胃。 作法系用大麦米红江豆同时放人锅中,以极微的火熬一夜之久,第二 天仍以微火在锅下温着,挑到街上去卖。(以上北平的巷头小吃)(来源:《北京风俗类征》)

冠制亦随会乘不自律高檐夸,旗 习气。(来源:《北京风俗类征》)

京城极重马头调,游侠子弟必习之,硁硁然,龂龂然,几与南北 曲同其传授,其调以三弦为主,琵琶助之。 演戏 都门竹枝词云:“某日某园演某班,红黄条子贴通阛”。今日大书榜通衢,名报条,曰“某月日某部在某园演某戏”,尚仍其旧俗,盖诸 部赴各园皆有定期,大约四日或三日一易地,每月周而复始,有条不 紊也。(来源:《北京风俗类征》)

时俗遇金危危日,贪夫多具牲牢酒食,笙歌香烛,以媚财神,然 咏之者甚少,前见云菘一律,已经采录。顷见江右万廷兰七古,并录 之。诗曰:“金危危,鸡鸣盥漱待朝曦,男肃衣冠女涂脂,堂上灯烛光 陆离,堂下结彩氍毹施。大户刲羊肉淋漓,罗列肴核丰盛粢,龙井之 茶惠泉醨,旃檀香爇陌钱随,霏烟不辨户与墀。小户豚肩煮豆箕,馎 饦馊糁杂羹糜,老夫拈香妻扊扅,泥头百拜周四陲,伏地细语同一祈, 神之格兮黄金遗,连城之璧十朋龟,如游宝山争携持,予求予取不予 疵,此月失验彼日宜,神之听之不我欺。曲衣脱珥营盘匜,前者瓦缶 后玻璃,币重言甘身忘疲,霜花在户秋风吹,皑皑朔雪堆敝帷,手足 冻裂皲肤皮,无米何以为朝炊?宪书买得呼儿披,明年几度金危危?”(来源:《北京风俗类征》)

京都竹枝词:“欲游西顶 (娘娘庙烧香必曰朝顶)。顺长河,(此 河通昆明湖)。一路楼台点缀多,万寿寺(在长河北岸)。前须驻马, 此中山子甚嵯峨。”(相传张南垣所堆)。 
张维屏日下春游诗:“西顶嬉游盛,经旬兴未休;欢声哄车马, 妙技幻婆猴。地狱从人看,尘心借佛收,困来无健者;虎饿亦垂头。” 注云:“见圈虎”。(松心诗集) 
万寿寺在西直门外五六里,门临长河,乃皇太后祝厘之所。每至 四月,自初一起,开庙半月,游人甚多,绿女红男,联蹁道路。《燕京岁时记》 (来源:《北京风俗类征》)

一岁货声“剃头匠”注云:“挑担,前小红油圆笼,中藏炭炉,坐 水锔上,置盆,旁竖旗杆刁斗,后挑红柜,可坐,中匣藏梳抿篦刀, 手执铁唤头,行划之,惟入市则换小木梆”。(见工艺条)

俗谓剃头为“做活”,剃头钱因名为“活钱”,如到铺中剃头,必 须给活钱外,另给酒钱,方不至草草了事,缘活钱为铺掌例得,酒钱 归剃头匠自有,牟利之法,可谓谓一举两得。(《京华百二竹枝词》注)

剃头棚儿,当初本是官差,所以没有准价钱,不定剃的多疼,这 才逼出酒钱来(头钱就是酒钱)。而今头钱之外,又给山儿钱,向来 没有铺子,不过凑几副挑儿,搭个布帐子,故名剃头棚儿,(现在天 桥一带就是),不然暗坎儿用“溜月汪斋中,申兴张爱居”呢。(燕市积弊)

剃头的铁为之如巨,(是 注音文,见南》(来源:《北京风俗类征》)



名誉稍起,即声价自高,当其全盛时,红笺飞去,非亲昵不至, 非权贵不至,即至矣而略叙寒暄,匆匆告去,故寒士之游京师者,非 深自谦抑,先意趋承,招之每托故不赴。(侧帽余谭) 客饮于旗亭,召伶侑酒,曰“叫条子”,伶之应召,曰“赶条子”。 光绪中叶之例赏,为京钱十千,就其中先付二千,曰“车资”,八千则 后付。来时面客而点头,就案取酒壶,遍向座客斟之,众必谦言曰, “勿客气”。斟已,乃依老斗而坐,唱一曲以侑酒,亦有不唱者,猜拳 饮酒,亦为老斗代之。《清稗类钞》(来源:《北京风俗类征》)

青年堪伤背井见郎轻薄子看 中目,时欢凉房

(来源:《北京风俗类征》)

又:“薄将脂粉试春辉,花胜斜欹半阖扉。听听人声多带笑,东 家接得女郎归。”(以上青箱堂诗集)(来源:《北京风俗类征》)

冬月十五日月当头,如遇望时,则塔影无尖,人影亦极短。小儿 女之好事者,必无睡以俟当头,临阶取影以验之。《燕京岁时记》

十一月十五日,看月当头。《天咫偶闻》 (来源:《北京风俗类征》)



安葬,汉语词汇,拼音是ān zàng,释义是埋葬。意为人死后埋葬及葬骨骸等仪式。

京师苹果干,天津蟹腊,虽能行远,殊失本来风味。(来源:《北京风俗类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