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五音大鼓诗云:“五音齐奏带笙簧,大鼓说书最擅场,野调无 腔偏入妙,皆因子弟异寻常。(近日大鼓书俱尚子弟而无一人尚生意, 不知何故)。”(来源:《北京风俗类征》)
每至元旦,凡内廷行走之王公大臣,以及御前侍卫等,均赏八宝 荷包,悬于胸前,部院大臣,不预此例。(来源:《北京风俗类征》)
旧都的工商两界,数百年来,几乎全是山东和山西人的势力,劳 工以山东为多,买卖则山西较盛。山西的大字号汇兑庄,偏在前门以 东打磨厂,山东的大字号绸缎店,偏在前门以西大栅栏,亦趣事也。(来源:《北京风俗类征》)
王鸿绪燕京杂咏:“易酒当垆斗十千,南人下马口流涎;尽教李 白思吞海,况有燕姬夸数钱”。《横云山人集》(来源:《北京风俗类征》)
京都竹枝词“头名架子(近时妇女以双架插髪际,挽髪如双角形, 曰架子头)。甚荒唐,脑后双垂一尺长,袍袖直如弓荷袋(近因袍袖 大宽,无褂不甚雅相,故皆将袍袖头移于褂上,直无袍矣)。可能恭 敬放挖杭?(清语袍袖也,旗礼妇女见尊长必放袍袖,今则亡矣)。”(见妇女门)
旗妆髻,后横两角,名“如意头”,罗巾护领,以御风寒。《燕都杂咏注》 (来源:《北京风俗类征》)
今京师倡家东西苑,隶籍教坊,犹是古宜春遗意也。东苑以筝, 西苑以琵琶,皆藉名勋戚,以避名客贵游之扰,亦有文物点染,藉公 卿名士以得名者,然京师五方杂处,倡家献笑,颇各不同。秦吴易俗, 楚晋分路,人殊其方,方殊其好,倚门者各以意求之,而诸方之好,无所不厌,则倡家之大都也。(来源:《北京风俗类征》)
伶人早起,必大声习六字,先为合口呼三字,曰“咿(音伊),哑(音亚),呜(音婀);”后为开口呼三字,曰“嘻,哈,呵”。软红竹 枝词所谓鸡,鸭,鹅,是也。)都门杂咏喊嗓子诗云:“袅枭娇莺响更高,梨园子弟不辞劳,若 非日出东方亮,隔巷分明是鬼嚎”。宣南杂俎试喉诗云:“晓鸡未唱发清讴,面壁声声试玉喉;一曲 漫歌儿技熟,耐寒怜煞五更头”。(来源:《北京风俗类征》)
钱谦益饮酒诗有云:“长安多美酒,酒人食其名;酒旗蔽驰道, 车毂相摩争。刁酒非沼水,味薄甜如饧;易酒酿(天坛,市沽安得清? 魏酒销芬芳,劲正乖典刑”。《初学集》
酒,白甘最烈,玫瑰露味酣而香,茵蔯色浅碧,五加皮酒极醲浊, 与茵蔯皆带药气,绍兴酒本以京庄为上,然真陈年者亦不易得,席间 所用酒,祇此数种。有所谓都一处者,专卖酒,酒品极多,非真能饮 者,不敢入其座。若食蕃菜,则用外国酒,亦惟葡萄酒、啤酒、进之 则香槟、白兰地而已,啤酒为小麦及槐花所制,宜暑时饮之。《都门琐
记》
北地驰名之酒,绍酒而外,惟有汾酒,产于山西,今旧都海味店, 家家有块“代售真正老汾酒”招牌(因海味店都是山西老板)。此中 风味,作何比较,想喜欢 喝几盅的先生,必能细细品题。《旧都百话》(来源:《北京风俗类征》)
时人服饰之讲新式者,帽结多用蓝色,腰巾多用湖色,白色,总 以浅淡为主。帽结宜小,腰巾长与袍齐,摇曳风前,颇饶恣态。(以上《京华百二竹枝词》注) (来源:《北京风俗类征》)
二月初二日,各宫门撤出所安彩妆。各家用黍面枣糕,以油煎 之;或以面和稀摊为煎饼,名曰“薰虫”。是月,分菊花、牡丹。凡花 木之窖藏者,开隙放风。清明之前,收藏貂鼠帽套风领、狐狸等皮衣。 食河豚,饮芦芽汤以解其热。各家煮过夏之酒。此时吃鲊,名曰“桃 花鲊”也。《酌中志》
二月二日,因荐韮之余,家各为荤素饼啖,以油烹而食之,曰“薰 虫儿”。十五日曰“花朝”,小青缀树,花信始传,市所卖花,出自窖 藏,已烂熳矣。《康熙大兴县志》 (来源:《北京风俗类征》)